登陆注册
6145100000033

第33章 艺术化身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小字阿菟。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南),后迁徙至浙江山阴(绍兴)。其曾祖父辈即王祥与王览,王祥为历史上著名的“卧冰求鲤”的大孝子,官至大司农,拜太保,晋爵为公;王览也官至光禄大夫。祖父王正,父亲王旷西晋末年任丹阳太守,司马睿过江称晋王,他首倡其议。伯父王廙,晋室过江前他的书法号称独步,“世将书独为最”(唐张怀瓘《书断》),且同时精于文学、书画、音乐、史籍、杂技。羲之幼年丧父,得到王廙的赏识与悉心栽培。王羲之族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从伯父王导东晋丞相,官至太傅,封武冈侯。其余王氏有许多朝廷要员,不待细述。王羲之起官为秘书郎,先后任会稽王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会稽内史、右军将军。最后因为与上司王述的矛盾,永和十一年(355)辞官,以后以游观山水弋钓为乐,隐居养真,采药服食,终于山林。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书法家之一,被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被誉为“亚圣”。以王羲之一生的作为与成就,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名士形象,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正直伟岸的人格追求。王羲之生前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敬与高度评价。“庾公(庾亮)云:‘逸少国举。’故庾倪(庾清)为碑文云:‘拔萃国举。’”(《世说新语·赏誉》)可见当时已有定评,而此评价足以见出王羲之的人格之伟岸。殷浩也是当时名望甚高的名士,评之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同上)时人评名士阮裕:“骨气不及右军。”(同上)所谓“骨气”当指品格中的正直伟岸之气概,也就是《晋书》本传所言的“以骨鲠称”。他在会稽内史任内,巡察到老百姓因灾荒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他毅然开仓赈济灾民。那时候,连年战争,朝廷军粮也很紧张,他这一举措自然会给自己的前途甚至命运带来很大危险。但是他不顾个人利益,也敢于上疏陈述灾情,在朝廷经济困难时候敢为民请命,其胆其勇实在非一般贤士所能有。他发现仓督耗盗官米,就上书尚书仆射谢安:“吾谓诛剪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晋书》本传)主张严惩贪官污吏,与当时一般人的官官相护大异其趣,今天看来还是具有大无畏的勇气与胆量,令人肃然起敬。王羲之“东床袒腹”而成为名士郗鉴的女婿,此一佳话一般以自然释之。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听到郗家来求女婿,其他王氏少年都有矜持之态,实际上表明他们的欲念驱使他们紧张,或曰努力要表现得“好”一些,内存私欲而行为难免作态。王羲之的袒腹,显然具有坦然正直的人格内涵,无私无欲,无欲则刚,无私则直。

王羲之的书风,也可见其人格。前人之评甚多,现略举一二:“羲之书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倚竿,若虎卧凤阁;自上揭竿,如龙跃天门。”“遒耸雄迈,有威凤翔霄,神骥追影之势。”“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以上均见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六)我们不必再作具体分析,从这些品评之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具有万钧之力,排山之势,而其风格之由无疑是创作主体的正直伟岸之人格所致。

第二,爱民忧国的拳拳赤子。王羲之自己素无廊庙之志,喜欢清净的大自然,爱好平淡的家居生活,但是他系念与社稷苍生,救民忧国之心,也是相当炽烈的。他在会稽内史任上,冒着极大的风险,打开仓库,将百姓上交的赋税发放给灾民,真是为民父母,不计后果;他在名士风流,饮酒成风的东晋,看到因灾害与战争等原因导致严重的粮食紧张状况,断然下达禁酒之令,节约了谷物,缓解了粮食的紧张;他建言朝廷复开漕运,以方便百姓,发展生产;他要求严惩贪官污吏,肃清吏治,解救百姓的苦难;他建议改进征役,修改刑法,稳定社会秩序,款待民众;他反对官员的愦愦之政,要求勤政爱民;他反对在军事、经济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北伐,严重损耗民力,特别是两次劝阻殷浩北伐,事实证明王羲之的识见是正确的;殷浩与桓温是当时两位手握重兵的权要,但是矛盾甚深,互为敌人,内耗不息,他致信阐述以国家社稷百姓利益为重,和为苍生之福的道理,希望他们能够互释前嫌;他不赞成虚谈空言,主张务实勤政……这些足以看出王羲之对社稷百姓的赤子之心,也可以看到东晋名士新的人格形象。明末张溥题其集曰:“诚东晋君臣之良药,非同平原辩亡,令升论晋”,此乃实为苍生之虑,而非为一家之情也。羲之忠怀,拳拳可感。

第三,三家兼摄的宽广心胸。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儒、道、释三家开始并流的时代。王羲之生活于这样的时代,并以包容并蓄的心态吸收各家营养,成为三家兼摄的名士。著名学者商承祚先生说:“羲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或多或少受佛家支遁思想的影响,支遁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羲之既然对他倾倒而与之交游,在思想感情上自有交融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更确切地说,羲之的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的混合物。”王羲之出身于孝道之家,长于官宦之族,自小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执政理念上,王羲之更赞成儒家的勤政爱民,对清谈务虚持否定态度。诸葛恢是崇尚儒家旧道的,其家风严守儒家之道。他生前无论如何不肯把女儿嫁给谢家,尽管当时谢家已经是东晋显贵。待其亡,还是与谢家结为婚姻,王羲之前往谢家看新妇,“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王叹曰:‘我在遣女裁得尔耳!’”(《世说新语·方正》)他对诸葛恢家的遗风深为感叹,可以想见其内心深处的儒家法度的情结。

道家思想对王羲之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他的家族世奉五斗米道,爱好服食养性,以为服食可以得道,可以延年益寿。到了晚年更是不远千里地到深山采集药石,服食从不间断。他还有巢父、许由之志:“刘真长(刘惔)为丹阳尹,许玄度(许询)出都就刘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许曰:‘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世说新语·言语》)显然,王羲之对两位名士的贪图物质享受甚为不满,而与轻物质重精神的上古贤士相通。他素无廊庙之志,更喜山水幽林。在自然中优游不倦,乐其所在。他自从辞官始,一直生活于乡间山林,告诉友人其乐无穷。这种彻底的自然之乐,只有老庄的意味相契。

王羲之接受释家思想影响当也有征。《世说新语·文学》有这样一段:“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事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支道林对《庄子》的阐释明显具有释家的意味与思维方式,这是为哲学史家所公认的。王羲之对这样的阐释,一改素日轻视的态度,立即披襟解带,甚至是情不自禁地“留连不能已”!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支道林的文章辞采华茂,更重要的是他对以释阐玄的新理由衷地欣喜,可能深中其内心,可以说支理与其内在的佛性玄理高度地契合。自此以后,王羲之与支道林过从甚密,经常一起游处。《世说新语·文学》也有一则可贵的史料:“殷中军(殷浩)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刘孝标注引《语林》:“浩于佛经有所不了,故遣人迎林公,林乃虚怀欲往。王右军驻之曰:‘渊源思致渊富,既未易为敌,且己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纵复服从,亦名不益高。若佻脱不合,便丧十年所保。可不须往!’林公亦以为然,遂止。”王羲之阻止支道林前往殷浩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认为殷浩对《小品》佛经既然有所不解,那肯定是相当艰难的问题,支道林虽然是高僧大德,精通三教,但是未必有把握解决这样的疑难。其实支道林对《小品》特别精深,曾在瓦官寺讲过《小品》,当时竺法深与孙绰都在听,“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晰,辞气俱爽。”(《世说新语·文学》)照常理支去解决疑难问题不会很大,但是佛经中的“空”与“色”的关系之理,相当深微,很难透辟地阐释,王羲之阻止支道林前去,当亦明白这个问题的艰深。尤其是下面一则材料,可以看出王羲之与佛教的关系非同寻常:“省示。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遗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比之,殊诞漫如下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法书要录·右军书记》)这是王羲之给一位信奉佛教的友人去信。他以为佛法为“胜理”,即比儒、道更为优胜之理,且认为“极”,因为佛教之“空”理在涤荡人们的尘俗之念,污浊之染,更胜道家,这样的认识也是与学术界的共识相符的。道家的“有无”与“是非”之辨,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混同,即泯灭界限,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关系问题。佛教的“色空”观无论逻辑的严密还是思辨的玄妙,都胜过道家。所以,他认为精于佛理,就会看到《庄子》理论的不足,以为“诞漫如下言”。他以自己理解的道教教意与佛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有些小的差异,自然表明了这位信奉道教的教徒对佛教的基本态度。他对于佛教“诚心终日,常在于此”,并旦旦而言:“足下试观其终”!自己对佛教的虔敬之心早已昭然。这段文字虽然简洁,还不很详细,但是王羲之对佛教的深刻认识与虔诚信奉,已经非常清楚了。

第四,倾心艺术的书画人生。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古今罕有其比。究其因,显然与时代的风气相关,更与他以艺术为生命的人生观念和人格理想有关。他的书法风格显示了人格完美时代的名士风度,我们可以从其书法思想中见出他的人格风范:充分凸现出书法艺术的主体性。略具体言之,有以下四端:

其一,书以意为核心。前人论书多述类物象形,注意书中之意也有,但较模糊。王羲之是第一个将“意”作为核心范畴提出来的人。他的以意论书贯穿于其创作论与鉴赏论。当然,他的“意”是一个含义相当丰富的概念,包括意趣、气韵、风格、法则、技巧等。他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意”在创作中的作用:“心意者将军也”。(《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所谓将军,自然是作战的统帅,书法创作中起统帅作用的,在他看来就是作者的“心意”。在文学上,这种观点的产生要到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他还说:“大抵书须存意”,“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其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书论》)他正式地提出了意在笔先的创作观,即在他看来,创作的过程中,分构思与写作两步,先构思成形(“结思成矣”),然后才进入正式写作,而此际虽是一气呵成的浑然过程,但仍然需要主体“意”的统帅。可见,整个创作过程中,“意”是始终起着核心作用的。他在创作中的“意”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主体心意,还包括主体对所写内容的理解领悟,如写《兰亭集序》,那是仰观苍穹,俯视大地,穿越古往今来,参透人生三昧的妙文,而行云流水般的风格,恰好与此相映并辉。孙过庭曾说他:“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书谱》)真是羲之知音!王羲之品评书也是以意为核心。他在《与谢安书》说:“复与君,斯真草所得,极为不少,而笔至恶,殊不称意。”另两则《杂帖》说:“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飞白不能乃佳,意乃笃好。此书至难,或作,复与卿。”特别是《与友人书》:“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显而易见,王羲之观书,首要在“意”,不仅整幅作品,整个字,连点画都得有意。实际上,没有内涵的书法作品,像人只有躯壳而成行尸走肉一般,那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灵魂的,没有精神的“死字”,不是艺术。他的思想显然有玄学的“言不尽意”论影响,有东晋人物品藻重神韵的影子,但最重要的还是他自己深湛的修养和近乎完美的人格所致,而这种思想本身又充分地体现了书法的抒情写意的特征。

其二,人求通人志士。这是对书法主体的要求。在此之前,尚无人对主体提出如此要求,这是王羲之高明之处,已发书如其人的先声。书法是主体性极强的艺术,主体自身的品格修为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书法的品位。钟繇、卫夫人等先贤早已注意及此,但只是提到“非凡庸”之类的模糊不确定的主体要求。王羲之很明确地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书论》)虽然他还没有对“通人志士”作出具体的阐述,但联系他的书法实践和其他论述,可以知其大概。他的“通人志士”首先与“意”有关,要求主体具有很高的思想品德水准。他是风流名士,但反对虚谈废务,主张勤于政务,表现出士人的社会责任感。他敢于直言进谏,不怕得罪时俗,体现了士人的伟岸品格。他能为官且为好官,但他却不愿做官,因为官场的腐败污浊会玷污他的清白。这些都是为人之本,而根本不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这大概就是他的“学无及之”吧!所以后人说他:“羲之书法,正自然功胜,岂待积学而至哉!”(董逌《广川书跋》)自然,这并不是说明他不重视积学与沉思,更不是表现他反对学问修养和思想修养。恰恰相反,他是很重视学习和探究的。前已述及,王羲之是修养很全面的,艺术的各个门类,除雕塑非其所长外,他精通其他各类艺术,广学各位前人之长,多方从学,转益多师,而且儒道释各家兼通,深究天人之际,观通古今之变,单单一篇《兰亭集序》足以让我们深明其学识胸襟。还是周必大说得透彻:“晋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右军又晋人之龙骨也,观其锋藏势逸,如万兵衔枚,申令素定,摧坚陷阵,初不劳力,盖胸中自无滞碍,故形于外者乃尔,非但积学可致也。”(《周必大论书》)显然,王羲之所谓“通人志士”是对书法主体提出的极高至难的要求,他不仅要求书写者具有崇高的品格,高尚的情操等很高的非智力性条件,还要广学深究至于全通无碍,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其三,系统全面的创作论。综观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可以说他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系统的书法创作理论者。对于创作,汉末至西晋,多有人注意。不过,大多在一体一技。王羲之颇有创造性地全面考察了书法的创作问题,提出了相当成熟的系统的创作论。他的《笔势论》共十二章:创临、启心、视形、说点、处戈、健壮、教悟、观形、开要、节制、察论、譬成,全面地论述了学习临摹的有关问题,有技巧性的,也有关悟性的,有枝节问题,也有全局问题,有规矩,也有变化。再如《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写工具及书写的各种行为都有名称,都有安置。此文还分别论述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各自不同写法;论述了写作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主体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无论大小,王羲之在许多书论中作了详尽的论述,此处不作多引,仅举一例:“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书论》)真是细致入微,思虑周详,真切到位。王羲之对书法创作,作了相当全面系统的考察推究,其创作论至大又至微,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剖析,涉及各体的个别特征和总体的一般特征,有对创作过程的精到论述,也有对工具,对特殊问题的处理。可以这样说,正因为王羲之对有关创作的诸多问题都作了独特的探讨,有着独特的见解,所以他的创作既是创作瞬间的灵性爆发,也是长期理性思考的实践。

其四,众法的精熟妙用。王羲之对至他那时为止的书法成就都加以吸收,达到了精熟各体,妙用诸法的境界。张怀瓘说他:“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然剖析张公之草,而纤浓折衷,乃愧其精熟;提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亦犹钟鼓云乎,《雅》《颂》得所。”(《书断》)由于他自己有这样的成功实践,因此他对技法在创作中的运用,非常重视,并有独到的见地。在这方面,他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依次为先精熟各体,将诸体的特征及技法要点,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他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分别具体论述了真书、行书、草书诸体的不同写法,在《笔势论》中罗列各种技法,都是属于分点剖析,精熟诸体。这是基础,所以他要谆谆教导献之等:“章有指归,定其楷模,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笔势论》)如果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自己的创作,就难免“膏肓之疾”。有了这个基础,在创作中就要杂用诸体众法,成一家之法。他说:“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各种书体的写法综合运用于一次、一体之中,自然会发挥各种写法的优长于一体,糅合众法,终于推陈出新,别创天地,发挥到极致就是:“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书论》)他的《十七帖》变章草为今草,有的字横画起笔圆润似篆书,结笔雁尾又似隶书,尤其是其中的“廿六年於今”的“於”字,篆书与古隶的意味很浓,真是数体融于一纸。如此则无怪乎会千变万化,字字有别,幅幅相异,鬼斧神工了。这种将不同字体、不同书势、不同章法糅合一体,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就是“书圣”的风度!还是李世民说得到位:“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晋书》本传)其书法的尽善尽美,实在是因人格理想及其实践的尽善尽美所致。

同类推荐
  • 烈旗

    烈旗

    原作品名《烈旗》,气魄不够,改!三个主角,三个少年,三种命运,在架空的齐朝将乱末世,上演了一场壮烈的山与海之歌。帝王,悍将,孤臣……这里的英雄是孤独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堪能惺惺相惜的对手;雄心,反思,彷徨……乱世之中,他们是凭本心以抗洪流的可爱的人;瀚海,边关,都城……都是书中人的战场,与道场!武侠没落了么?不,是因为他们只是徘徊在前人的伟岸之前,没有胆量前去攀越。架空只能穿越么?不,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造物者的气魄,不敢于重塑一段时空,不敢于去书写英雄与英雄对峙的男人的史诗。而如果你有意的认真阅读本书,相信你相遇的,会是《英雄志》、《猎命师传奇》、《昆仑》、《开唐》这样的阅读体验。
  • 余长恨

    余长恨

    天下谁人的棋局为何而活为何而战血旗指处死便埋我
  • 三国之战争系统

    三国之战争系统

    三国是什么?没来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片传奇的江山。来到之后,才发现,它是一个江湖,是温柔乡也是英雄冢,是地狱也是天堂。猪脚意外回到这个时代,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却悲催地发现一群恶人气势汹汹地要抢他的妹纸。怎么办?当他要抡菜刀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战争系统。神马情况?居然可以买各种士兵?更重要的是,那些兵可以来到现实世界中,成为他的小弟。而且,这个系统不过处在最低级的原始模式,只要满足条件,它可以随时升级,带来不断的惊喜。于是,一个牛叉的故事拉开了华丽的窗帘.......“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猪脚哈哈大笑。“让票票、收藏、粉丝来得更猛烈些吧,保证完本!”——俺笑嘻嘻地说。
  • 人话董卓

    人话董卓

    本书以个人理解解读一个历史人物,作为一个穿越类神话小说的前传,我的最大目标是让这个人物更接近历史本质。不是历史,只作为一个三国爱好者自己的推想,出于个人考虑,历史上的恶人在这里也许很是普通。我发这个出来唯一的目的只是更多的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希望能够多听到大家的意见。
  • 大明才子风云录

    大明才子风云录

    美术学院毕业生许明瞬移至明朝,成为少年天才况且。他和江南才子唐伯虎、文征明、周文宾情同手足,小伙伴们打打闹闹,斗文斗武,共同成长,闹出不少笑话。但歪才祝枝山却始终隐身,成为谜案。身边很多女孩子喜欢小天才况且,云丝丝、石榴、甚至秋香。隐秘的家族身世,促使况且从行医到练武,再到行走江湖,直到去京城拜会张居正,完成旷世重任……
热门推荐
  • 爱丽丝皇家魔法学院录

    爱丽丝皇家魔法学院录

    讲述了一位拥有亡灵,光明,龙,三大种族属性和翼,冰,雪,幻,风,音,六大自然属性能量的天才魔法师——爱丽丝,在皇家魔法学院中学习,又踏上路途,最终,一统魔法大陆
  • 乱流纪之寒光沐色

    乱流纪之寒光沐色

    乱流之世,异侠之界,其能有三,上之灵术,中之法力,下之武道。其时三国,天外有人,历史轮转,剑阁之变,已近百年。其刀剑弓戟之武道,万人之敌;阵法策略之法力,运筹帷幄;特异功能之灵术,任人发怵。春夏之交,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然三春之意尽现其中。不明知人,何悟此情,虽荣贵高上,不及晓道者,便是低劣贫贱,亦天外飞仙。春未来时,流水念落花;落花流水,春却未散去;春既已去,安得天上人间?谁知寒光有沐色,只晓流水落花显春意。
  • 顾盼知何夕

    顾盼知何夕

    花心又单纯的慊洛究竟应该选择专一温和的二公子林嘉禾,还是应该陪伴高干子弟麦格,抑或要去追随黑道大哥李严?终其一生,在这场禁忌之恋中,胡斯注定无法得到救赎。他爱着李严,所以愿意用一生去等待。柔弱却坚韧的释薇,一直站在慊洛的身后守望她的幸福,守护她的爱情,可是什么时候,才会为自己说一句话呢?就连她最后的婚礼也是为了给最好朋友一个成全。在繁复纠缠的爱情中,谁才是最后的赢家,谁又是最终的完满?
  • 坏男人别靠近

    坏男人别靠近

    雷雨夜,他狂妄霸道的占有了她,在她的身上烙上他的名字。自此,她与他势如水火,无法相融。身失了,心失了,可他的爱,却沉重让她无法呼吸。当她惊觉爱情来临时,他已经远离……痛苦、煎熬让她成长了,可是,他们的爱呢?
  • 未来之争:热烈追踪

    未来之争:热烈追踪

    星际海盗范亭一因为一个小过错惹上卞雨晨这个大麻烦。他们在地球展开了一场猫与老鼠的追捕。同时,此故事更是未来之争重要人物范亭一的前传。
  • 当婚姻不再为了爱情

    当婚姻不再为了爱情

    一部关于成长的青春物语,通过几个年轻人对爱情、对事业的追求,再现的成长的心路历程。上班仅两年的记者林风,决心结束和自己大学女友的青涩爱情,同时和从高中时代持续下来的暗恋说再见,偶然的机会路遇被逼婚的失恋女孩赵雪,两个人抱着游戏的态度想开始一段虚情假意的爱情。却发现了爱情的真谛,当他们要走入婚姻殿堂的时候,却因为赵雪前男友发生的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 傲雪如烟

    傲雪如烟

    十年前的阴差阳错,使两个相爱的人天各一方,十年后再见,物是人非,他们还能爱下去吗?
  • 湘烟小录

    湘烟小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匆匆流年

    匆匆流年

    她总是会梦到那个似笑非笑的男孩。梦醒,已碎。剩下的,只是叹息。偶尔想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怨往事已随风。
  • 异界智者

    异界智者

    高中学神智丛,天之骄子一朝落难,离奇穿越,挣扎求生,腹黑成名,登上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