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21400000017

第17章 承前启后

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高祖继承了这种传统,更加重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借鉴,更使他感到迫切。他从历史的借鉴中否定了隋炀帝的倒行逆施政策,采取了多种顺应历史前进的举措,把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变成了历史前进的动力。

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寻借鉴。西周的统治者就认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就是说,夏桀的亡国是殷纣的一面镜子。刘邦即位后,听了陆贾总结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经验,认为非常重要,立即就要陆贾为他总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被刘邦大加赞赏的《新语》,就是这种政治需要的产物。张释之也是因为“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矣”,而使汉文帝非常满意的。这种传统,到了唐代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在高祖时开始修撰,太宗时完成的五代史中,不再像《汉书》、《三国志》那样,宣扬皇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是从统治者本身去寻找政治上治乱兴衰的原因。

魏征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在论述北齐的灭亡时,明确论证了这种观点。他说:齐后主前后,齐国的各种条件没有变化,“太行、长城之固自若也,江淮、汾晋之险不移也,帑藏输税之赋未亏也,士庶甲兵之众不缺也”;但为什么“前王用之而有余,后王守之而不足”呢?因为“前王之御时也,沐雨栉风,拯其溺而救其焚,信赏必罚,安而利之,既与共其存亡,故得同其生死。后主则不然,以人从欲,损物益己。雕墙峻宇,甘酒嗜音,鄽肆遍于宫园,禽色荒于外内,俾昼作夜,罔水行舟,所欲必成。所求必得……视人如草芥,从恶如顺流。佞阉处当轴之权,婢媪擅回天之力,卖官鬻狱,乱政淫刑,刳剖被于忠良,禄位加于权马,谗邪并进,法令多闻……于是土崩瓦解,众叛亲离,顾瞻周道,咸有西归之志。”总之,由于北齐后主“土木之功不息,嫔嫱之选无已,征税尽,人力殚,物产无以给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因此,“齐氏之败亡,盖亦由人,匪唯天道也”。同样的客观条件,齐后主前后却有兴衰的不同,逻辑的结论,当然是齐后主的所做所为导致了国家的衰亡。

在论及陈朝的灭亡时,魏征也同样从统治者本身去找原因。他说:“遐观列辟,篡武嗣兴,其始也皆欲齐明日月,合德开地,高视五帝,俯协三五”,但后来为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因为有的君主是“中庸之才”,这种人“口存于仁义,心怵于嗜欲。仁义利物而道远,嗜欲遂性而便身。便身不可久违,道远难以固志。”有些投机取巧者,专门对这种君主投其所好,“以悦导之,若下坂以走丸,譬顺流而决壅”,促使其堕落腐化,以至于丧身亡国。陈朝就是这样。

陈“高祖拔起垄亩,有雄桀之姿……扫侯景于既成,拯梁室于已坠。”到了世祖,“清明在躬,早预经纶,知民疾苦,思择令典,庶几至治。”陈后主就大不相同了,他“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殇瘁,不知稼穑艰难……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躭荒为长夜之歌,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这样一来,陈朝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论及隋朝的灭亡时,魏征虽然赞扬过隋文帝“躬节俭,平徭赋,仓禀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但他又指出,由于隋文帝“素无术学,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再加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度,因此,隋朝乱亡之兆,“起自高帝,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为什么隋朝乱亡之兆成于炀帝呢?因为隋炀帝“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故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反隋浪潮。

以上情况说明,唐人不仅注意统一王朝的盛衰,也重视地区性政权的兴亡。这样广泛的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前人没有的。同时,用对比的手法,指出在同样的条件下,前后君主的所作所为不同,导致不同的后果。这样,就更有力地说明,国家的治乱兴衰决定于统治者的所作所为。

高祖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的事实很多,他一登上皇帝的宝座,就围绕着怎样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问题从历史上寻找借鉴。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类同之处很多,所以,他特别重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谈到秦亡汉兴时,高祖认为:“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典籍岂无先诫,臣仆谄谀,故弗之觉也。”这就是说,前代君主的过失,史书虽有记载,但后代君主还可以重蹈覆辙,这主要是有的臣下投其所好,不能如实反映情况。这就要求后代君主必须自觉听取正确意见,不要只听顺耳之言。秦亡汉兴就是这样,“汉高祖反正,从谏如流。洎乎文、景继业,宣、元承绪,不由斯道,孰隆景祚?”换言之,汉初的统治者纠正了秦的错误,才使汉朝兴盛起来。高祖正是以此为借鉴,才又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高祖谓裴寂曰:“隋末无道,上不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比每虚心接待,冀闻谠言。”在高祖看来,“上下闻过,下不尽忠。”是君臣两方面的事;主骄矜,臣诌佞,是君臣两方面各自的表现。故而解决问题也需要从两方面考虑。除了自己要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外,还要用人得当,使武臣文吏各发挥其长处,互相配合。显然,这比汉高祖仅只是“从谏如流”前进了一步。既然隋亡的教训促使他面对现实,可见他已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了。

高祖的《罢贡异物诏》更能说明问题。他开头就说:“逸游损德,昔贤贻训;玩物丧志,前典格言;西旅献獒,召公于是作诫;东齐馈乐,尼父所以离心;隋末无道,肆极奢靡,内骋倡优之乐,外崇耳目之娱,冠盖相望,征求不息,公利扰遽,徭费无穷。”显然这都是总结过去。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他又针锋相对地说:“朕受命君临,志在命俭约,日旰忘食,昧爽求衣,纂组珠玑,皆云屏绝,雕琢绮丽,久从抑止。其侏儒短节,小马庳牛,异兽奇禽,皆非实用。诸有此献,委宜停断。”这更清楚地说明高祖的现实措施是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前提的。

武德七年四月,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制定新的律令,高祖也总结了有关的经验和教训。他说:制定律令,非常重要。“所以禁暴惩奸,宏风阐化。安民立教,莫此为先。”但是,“秦并天下,堕灭礼教,恣行酷烈,害虐蒸民,宇内骚然,遂以颠覆,汉氏拨乱。思易前轨,虽务从约法,蠲削严科,尚行菹醢之诛,尤设黔黎之禁。安民之道,突有未宏,刑措之风,以兹莫致。”魏晋以后,以上流弊更有发展。到了隋朝,“虽云厘革,然而损益不定,疏舛尚多,品式章程,罕能甄备。”由于律令很不完备,可以随意解释,故使“愚民妄触,动陷罗网。屡闻刊改,卒以无成”。因此,他要“补千年之坠典,拯百王之宿弊,思所以正本证源,式清流末,永垂宪则,贻范后昆。爰命群才,修订律令。”他还指出,修订律令要考虑到历史的发展,时代的不同;必须“斟酌繁省,取合时宜,矫正差违,务以体要”。在这个诏书中,高祖首先肯定制定律令非常必要,接着就指出破坏律令或律令很不完备带来的后果,最后说明他制定了适合时宜的新律令。非常明显,高祖是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颁布新的律令的。

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是统治者进行政治决策的必要条件。高祖正是在这方面为“贞观之治”开创了先河。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样明确地把历史当做镜子,正是唐人超过前人的地方。太宗还更概括地说:“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诌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显然,这比高祖总结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历史更有普遍意义。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后者对前者有继承发展的关系。先有具体的论述,后有抽象的概括,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唐高祖、唐太宗当然也不会例外。

综上所述,唐初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前人。他们不仅总结统一王朝的治乱盛衰,也注意了分裂时期地区性政权的兴亡;不仅深入分析历代某人某事的成败原因,同时也善于综合概括带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这些事实,都与高祖密切相关。由于高祖重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史书有“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的作用,所以命魏征等人修撰五代史,借修史的机会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由于高祖重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故而采取了多种符合社会实际的政策,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促使太宗进一步从深度和广度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祖对“贞观之治”的形式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纳谏,作为太宗的美德已屡见于史书,但高祖的纳谏却很少有人注意。其实,高祖的纳谏才更应受到重视。他十分清楚,隋炀帝身首异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拒谏饰非,偏听偏信,致使众叛亲离,不知死之将至。针对这种情况,他必然要虚心求谏,听取各种意见。因此,高祖纳谏是他顺应历史前进的要求,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客观需要。这样一来,太宗纳谏只能是对高祖纳谏的继续和发展。

高祖由于意识到秦二世、隋炀帝饰非拒谏所导致的结果,故而他非常重视臣僚们的进谏。

武德元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为了高祖不忘隋亡唐兴的历史,特意讲了一套应重视纳谏的道理。他说:“臣闻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诤子,虽无道不陷于不义。故云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以此言之,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故也。隋后主所以失天下者何也?止为不闻其过。当时非无直言之士,由君不受谏,自谓德盛唐尧,功过夏禹,穷侈极欲,以恣其心,天下之士,肝脑涂地,户口减耗,盗贼日滋,而不觉知者,皆由朝臣不敢告之也。向使修严父之法,开直言之路,选贤任能,赏罚得中,人人乐业,谁能摇动者乎?”孙伏伽还告诫高祖说:“陛下勿以唐得天下之易,不知隋失之不难也。”在孙伏伽看来,君主不闻其过就会失去天下。高祖看了孙伏伽的上疏,非常高兴,对其赐帛三百匹,以示奖励。

君主必须纳谏的道理,太宗将其更加深化了。他说:“自知者明,人不能善鉴已过。如善为文章,工诸技艺,皆自谓己善,他人不及。”其实,自认为好的文章往往有“芜音拙句”。梳发必须要有明镜,才能看清自己的形容。按照这种道理,君主必须有匡谏之臣,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他还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君主“一日万机,一人听断,细微差僻,安能尽美?唯有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其进喻启沃,有同明镜。分明善恶,嘹见己形。”孙伏伽用简单的比喻方法,以君臣、父子的关系,联系到隋炀帝败亡的实际,说明君主必须纳谏的原因。太宗则从皇帝日理万机,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尽善尽美的道理,把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具体事实理论化了。显然,这是由浅入深,由具体事实到抽象概括的进一步发展。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太宗的纳谏美德也是对高祖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高祖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意义,所以,对于有益的批评,他都能认真考虑。孙伏伽曾批评他说:“陛下二十日龙飞,二十一日有献鹞鹐者,此乃前朝之弊风,少年之事务,何忽今日行之!又闻相国参军事卢牟之献琵琶,长安县丞张安道献弓箭,频蒙赏劳。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必有所欲,何求而不得?陛下所少者,岂此物哉!”这就是说,高祖刚做皇帝就接受别人玩乐方面的贡献,把皇帝降低到一般少年人的水平,皇帝的需求决不在这些方面。

孙伏伽还批评说:“近者,太常官司于人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具,以充散妓之服,云拟五月五日于玄武门游戏。臣窃思审,实损皇猷,亦非贻厥子孙谋,为后代法之。”孙伏伽认为,“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孙伏伽还根据“性相近而习相远”的道理,要求慎重选择皇太子身边的群僚,决不能使“无义之人,及先来无赖,家门不能邕睦,及好奢华驰猎驭射,专作慢游狗马声色歌舞之人”接近太子,以免对太子有不良的影响。

高祖对这些批评和建议都愉快地接受了。这充分反映了高祖很富有进取心的精神状态。这正是一个开国君主,一心要把国家推向富强,并极力巩固自己地位的真实反映。太宗正是继承了这种精神状态,才促使形成“贞观之治”的。

富有进取心的精神状态,还表现在高祖要求臣下如实地反映情况方面。他在《令陈直言诏》中,尖锐地批评那些“表疏因循,尚多迂诞;申请盗贼,不肯至言,论民疾苦,每亏实录;妄引哲玉,深相佞媚,假托符瑞,极笔阿谀;乱语细书,动盈数纸”。这种反对因循守旧,不肯直言,华而不实,空话连篇的求实作风,正是开国君主进取精神的另一种表现。

武德四年,唐军平定了王世充,镇压了窦建德起义军后,高祖先后下过《平窦建德大赦诏》、《平王世充大赦诏》,表示“大赦天下”,但忽而又“责其党与,并令配迁。”为此,孙伏伽又批评他道:“臣闻王言无戏,自古格言;去食存信,闻诸旧典……言之出口,不可不慎……既云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与天下断当,许其更新。以此言之,但是赦后,即便无事。因何王世充及窦建德部下赦后乃欲迁之?此是陛下自违本心,欲遣下人若为取则?”在孙伏伽看来,皇帝决不可失信于人,否则,就会失去民心。高祖接受了批评。同时,孙伏伽还建议设置谏官,以利于高祖纳谏,也被高祖采纳了。

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高祖能够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然后经过自己的分析,最后做出决定。例如,由于突厥频繁的向内地进攻,唐朝经常要兴师动众,挥兵北上。这样一来,运送军粮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运送军粮的困难,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上表请求在太原“置屯田以省馈运。时议者以民物凋零,不宜动众,书奏不肯。静频上书,辞甚切至。于是征静入朝,与裴寂、萧瑀、封德彝等争论于殿庭,寂等不能屈,竟从静议。岁收数千斛,高祖善之,令检校并州大总管”。为了屯田问题,把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集中于殿庭,当面讨论,最后,既采纳了窦静的意见,收到了实效,也没有责怪固执己见的裴寂等人。这种作法,显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发表有益的意见。

由于按照窦静的主张进行屯田的效果很好,故而接着又有秦王李世民请求增置屯田于并州(今山西太原)境内,也得到了高祖的支持。

高祖不仅可以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最后做出决策,而且当有人和他本人的意见不一致,有所争执时,他也可以考虑别人的意见,适当采纳。例如,武德二年,高祖曾命殿内监窦诞和右卫将军宇文歆帮助齐王元吉镇守太原。当时,李元吉骄奢淫逸,残暴异常,任意田猎,蹂践百姓禾稼,夺民财物,还随意射人,观其避箭。窦诞听之任之,随声附和。宇文歆则如实向高祖反映道:“王在州之日,多出微行,常供窦诞游猎,蹂践谷稼,放纵亲昵,公行攘夺,境内兽畜,取之殆尽。当衢而射,观人避箭,以为笑乐。分遣左右,戏为攻战,至相击刺,疻伤致死。夜开府门,宣淫他室,百姓怨毒,各怀愤叹。以此守城,安能自保!”果然不出所料,当刘武周兵临太原城下时,李元吉弃城逃跑,奔赴长安。太原失守,高祖怒不可遏。他对礼部尚书李纲说:“元吉幼小,未习时事,故遣窦诞、宇文歆辅之。强兵数万,食支十年,起义兴运之资,一朝而弃。宇文歆首画此计,我当斩之。”李纲不同意这种看法,当面反驳道:“赖歆令陛下不失爱子,臣以为有功。”高祖认为宇文歆有罪,李纲认为他有功,显然是针锋相对的。反驳皇帝的意见,当然非同小可。因此,李纲又进一步解释他自己的看法说:“齐王年少,肆行骄逸,放纵左右,侵渔百姓,诞曾无谏止,乃随顺掩藏,以成其衅,此诞之罪。宇文歆论情则疏,向彼又浅,王之过失,悉以闻奏。且父子之际,人所难言,歆言之,岂非忠恳。今欲诛罪,不录其心,臣愚窃以为过。”高祖认为李纲之言颇有道理,遂于第二天“召纲入,升御座”,并对他说:“今我有公,遂使刑罚不滥。元吉自恶,结怨于人。歆既曾以表闻,诞亦焉能制禁。”经过李纲的解释,高祖好像恍然大悟,既不再追究宇文歆的责任,又指出了李纲的片面看法。因为李纲认为李元吉之过,在于窦诞不谏。高祖明确指出,“歆既曾以表闻,诞亦焉能制禁。”这样一来,解脱了所有的有关者,而只认为“元吉自恶,结怨于人”,当然可以使臣僚们心悦诚服,忠于自己。

古代的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故而很少有人敢冒犯他的尊严。唐初的皇帝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太宗曾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从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所以,他要臣僚们对他的发问“不得有隐,宜以次言朕过失。”这一点,也和高祖有共同之处。例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谏议大夫苏世长在披香殿(在武功庆善宫)侍宴时,他指桑骂槐地说:“此殿隋炀帝所作耶,是何雕丽之若此也?”高祖立即指责说:“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设诡疑而言炀帝乎?”苏世长又说:“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均为纣王所造)琉璃之瓦,并非受命帝王爱民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作此,诚非宜。臣昔在武功,幸常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之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为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初有天下,而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苏世长是在王世充失败后才投降唐朝的隋臣,他居然敢当面把唐高祖比做亡国之君殷纣王、隋炀帝,真可谓胆大妄为。但是,高祖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不悦,反而“深然之”。

在这方面,高祖比太宗还更高明些。太宗虽然要求臣僚们“言朕过失”,但他真正碰到有人当众批评时,他就怒不可遏了。有一次,他罢朝大发雷霆说:“会须杀此田舍翁。”当长孙皇后问他为谁而发怒时,他说:“魏征每廷辱我。”长孙皇后对他大加赞扬说:“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这样,太宗才又高兴起来。

高祖则截然不同,当殷纣王早已遭人唾骂,大家又都对隋炀帝深恶痛绝的时候,苏世长竟敢把他和殷纣王、隋炀帝相比,他也毫无责怪之意,当然更显得难能可贵。这主要是由于他认识到“隋氏以主骄臣诌亡天下”,从而“虚心求谏”,并要求臣僚们“有怀必尽,勿自隐也”的结果。由此看来,在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失方面,从高祖到太宗,是一脉相承的。

高祖是从随末农民战争的风浪中起家的,随炀帝那种擅权弄法,炙手可热的后果,他是历历在目的。所以,他对自己的言行颇为谨慎,力求不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武德元年年底,高祖刚做皇帝不久,“有犯法不至死者,上特命杀之”。监察御史李素立谏曰:“三尺法,王者所与天下共也;法一动摇,人无所措手足。陛下甫创洪业,奈何弃法,臣忝法司,不敢奉诏。”高祖接受了李素立的意见,收回了自己的命令。从此以后,李素立受到了重用,很快被提升为侍御史(监察御史是正八品,侍御史为从六品)。另外,孙伏伽也曾向他建议说:“往者天下未平,威权需应机而作;今四方既定,设法须与人共之。但法者,陛下自作之,还须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之。”也同样得到了高祖的重视。从这些情况看来,好像是皇帝的权威受到了限制,但实际上却大大提高了高祖的威望。

在封建社会里,法是统治集团意志的集中体现。至高无上的皇帝,如果按法办事,必然得到统治集团的拥护和支持;反之,如果像隋炀帝那样,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则必然为统治集团所抛弃。因为当时法的作用就是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和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实质,就是要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和奴役合法化、固定化。皇帝如果不受法的任何约束,必然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奴役和统治不能合法化、固定化。随炀帝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正是这种原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也往往把法视为能够保护自己利益的东西。所以,当大家认为的“清官”敢于说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时候,就会得到被奴役者的喝彩。反之,一些暴君、污吏,迷信自己的权威,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的时候,就会遭到人民的反对,以致失去一切,断送自己。正因为如此,高祖能够听取谏言,不随意违法,收到了巩固其地位的效果。

在一般人看来,纳谏属于政治范畴。是否重视纳谏,是评论政治家的重要内容。高祖在政治方面的纳谏,以上已举多例。但在军事方面的纳谏还鲜为人知,故再举例加以说明。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正月,高祖还未做皇帝,他以唐王的身份命李建成为左元帅,李世民为右元帅,率十余万人进军东都。四月,又主动撤军。撤军的理由,李世民说是:“吾新定关中,根本未固,虽得东都,不能守也。”但“根本未固”的含义是什么呢?只有从开府仪同三司韦云起的上表中才能知其大概。

韦云起针对唐军东进上表道:“国家承丧乱之后,百姓流离,未蒙安养,频年不熟,关内阻饥。京邑初平,物情未附,鼠窃狗盗,犹为国忧。周至、司竹,余氛未殄;蓝田、谷口,群盗实多。朝夕伺间,极为国害。虽京城之内,每夜贼发。北有师都,连结胡寇,斯乃国家腹心之疾也。舍此不图,而窥兵函、洛,若师出之后,内盗乘虚,一旦有变,祸将不小。臣谓王世充远隔千里,山川悬绝,无能为害。待有余力,方可讨之。今内难未弭,且宜弘于度外。如臣愚见,请暂戢兵,务穑劝农,安人和众,关中小盗,自然宁息。秦川将卒,贾勇有余,三年之后,一举便定。今虽欲速,臣恐未可。”非常清楚,关中的生产尚未恢复,民生问题尚未解决,因而长安周围铤而走险者尚多,甚至“京城之内,每夜贼发”。而且还有梁师都勾结突厥的骚扰。这就是关中还不巩固的原因所在。由于韦云起的上表有理有据,致使高祖改变了军事行动。武德四年平定东都,正在韦云起预料的“三年之后”。事实证明,唐军西撤,先巩固关中,后来在统一战争中采取先西后东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更有力地说明了高祖在军事行动上纳谏的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高祖也并非对所有的谏言都能全部接受。礼部尚书李纲就曾说过:“陛下功成业泰,颇自矜伐,臣以凡劣,才乖元凯,所言如石投水,安敢久为尚书。兼以愚臣事太子,所怀鄙见,复不采纳,既无补益,所以请退。”对高祖的建议是“如石投水”,对李建成的建议也不被采纳,所以导致李纲“请退”。可见,高祖拒绝别人的意见也并非偶然。事实上也不是绝无仅有。

同类推荐
  • 译界泰斗:杨宪益传

    译界泰斗:杨宪益传

    本书以杨宪益的丰富的一生为写作主线,着点于他留学欧洲的传奇经历、他让人羡慕的跨国爱恋、他等身的翻译作品、他作为诗人的才情、他身上的学者风范。全书一气呵成,个中章节娓娓道来。
  •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由王志艳编著,《告诉你一个华盛顿的故事》从华盛顿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立的伟大事业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这位美国首任总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大政治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一生正直、勇敢、坚强、深明大义且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 杨子荣传记

    杨子荣传记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否则这个民族就不会强大。当国家危难之时,懦弱者选择了逃避、妥协甚至投降,英雄们却挺身而出,用热血捍卫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幸福。本书详细地记录了英雄模范人物杨子荣不平凡的一生,再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 华人十大科学家:吴健雄

    华人十大科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1912.5.31-1997.2.16)江苏苏州太仓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1934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36 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 年获博士学位,1944 年参加了“曼哈顿计划”,1952 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吴健雄》由西溪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讲述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西方列强的肆意蹂躏下,中华民族,这个古老骄傲的民族被科技发达的西方蔑视,在西方的机械呜叫声中失去方向。而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乃至中国工程界的天空。
热门推荐
  • 千里涟烟

    千里涟烟

    涟烟花,乃当年逆凰女君鲜血浇灌,统领妖魔冥三界,誓死与正道相悖,逆凰身亡,涟烟无存。她,是馛婳嫣,一位举世无双、赫赫有名的艺姬。他,是孤烬沉,守护天下苍生的神尊。是他,救她远离烟花之地,洗去她对世间之恨,却无法抹去她自己的怨。一步成错,步步皆殇。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播音主持专业高考面试题解

    播音主持专业高考面试题解

    《播音主持专业高考面试题解》是为将来有机会投身于广播电视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并希望顺利通过专业考试的高中学生准备的一本书。这本书既是一本指导专业考试的指南书,又是年轻的播音员主持人练习语言基本功的工具书。
  • 苍目

    苍目

    复杂的自然之眼,来自妖兽的兽眼,强盛的兵之眼,被认为邪恶的鬼之眼,永远无法揣摩的命运之眼,强大自身的本体之眼。每个人都有一双特殊的眼睛,你的眼睛又有什么能力!火之眼,龙之眼,霸刀之目,鬼魅之眼,死亡之瞳,千里眼,轮回之目,……
  • 永嘉禅宗集注

    永嘉禅宗集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陪你东山再起

    陪你东山再起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是谁将天问决刻于古碑之上?天问决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遂古预言是何人留于深渊绝壁?绝壁残影又是何人所留?遂古洪荒一狠人顶天立地化乾坤天灭道消将尽日百世千劫现己身这四句话又是为何人谱写?来吧兄弟!干了这杯。咱这一生怕过谁?来吧兄弟!干了这杯。让咱痛快的活出滋味。
  • 天才少女异世重生

    天才少女异世重生

    二十一世纪隐世家族风家的天才少女,觉得她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空虚。她所谓的师傅,告诉她可以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去追求她想要的东西,她答应了,毫不犹豫的踏进了白色漩涡,到达了另一个世界。她穿越过去后是体弱多病的废材公主,她决心要改变这位公主的命运,逆天而行……
  • 武帝重生

    武帝重生

    “你敢把我怎么样?”某位公子叫嚣着。“没怎么样,就废掉你双手双脚而已。”林龙邪邪一笑。“啊……”公子哥的惨叫声响彻天际。“前方就是武圣杨顶遗迹,大家冲啊!”各路强者蜂拥而上。“武圣遗迹么,前世早被我洗劫一空了。”林龙笑而不语。“两女是秘典所述的炉鼎……”几名绝顶强者密谋着。“不好意思,她们已经委身于我几年。”林龙淡然一笑。“怎么可能?”几名绝顶强者尽皆惊讶。武帝林龙遭受围攻,跌落悬崖的他重生回到少年时代。凭借先知先觉他成为了最强者。
  • 30+女人气血养颜经

    30+女人气血养颜经

    本书围绕30岁女性气血问题引发的十大皮肤问题,如萎黄、色斑、干燥、松弛、眼袋、黑眼圈等,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通过简单易行的中医手法:如食疗、按摩、艾灸等,来调理气血和五脏,达到从身体内部美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