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66700000059

第59章 阴霾里的一道闪电——序《夹边沟纪事》

2000年的某天,偶然发现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系列小说开始在《上海文学》连载。那次读到的是其中的《上海女人》,读着读着泪水悄然盈满了眼眶——我已很久没有见到具有如此巨大情感冲击力的作品了。它是那样质朴无华,摒却藻饰,显示了一份克制,很像是一个内心里翻江倒海表面上却不露声色的人的复杂表情。然而,正是这种含蓄抑制的风格,反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奇异的抓住你必须读到底的魔力。此后,我每月等待《上海文学》的到来,先看有没有《夹边沟纪事》连载。到2001年底,我把杂志上陆续连载的小说剪裁下来,装订在一起,以便保存和再读。这种剪贴式的收藏方式,我只在学生时代用过,现在,除非深得我心的著作,一般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对作者杨显惠,我有所了解并且看重。他是甘肃人,“文革”前曾在河西走廊农建十一师当农工,也就是最早期的知青,他还当过售货员、会计、民办教员、盐场的秘书之类。在农垦师,他与一位天津籍的姑娘相恋、结婚,“文革”后随妻落户到了天津,并成为天津市的专业作家。八十年代是他的井喷期,他的《这一片大海滩》获1985全国短篇小说奖,但这并非他最好的作品。应该说,《野马滩》、《爷爷,孙子,海》、《黑戈壁》、《贵妇人》、《洗个不停》等等更能显示他的功力。他的作品有一种近乎天生的酷厉而苍凉的美。九十年代以来,他沉寂了很久,几乎写不出任何东西,他的形象在我的记忆里日渐淡远,在文坛上也渐被遗忘。当猛地看到《夹边沟纪事》系列冒了出来,且撞击人心,我不禁为之一震,杨显惠重现江湖,顿有风雨故人来之感。

这部统称《夹边沟纪事》的系列小说真的就这么重要,这么精湛,这么有价值吗?是不是在故作惊人之语啊?“夹边沟”在哪里?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现在自然不成为秘密,而在当年,夹边沟是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人们很忌讳提起它。原来,夹边沟是甘肃酒泉一个曾羁押右派犯人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10月开始,关押了近三千名右派分子,1960年12月大饥饿年月,中央解决甘肃省委的“左”倾错误,抢救人命,紧急遣返劳教人员,然而,此时的幸存者已不到三分之一矣。毫无疑问,这里曾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苦难、饥饿和死亡事件。正如杨显惠所说,夹边沟事件是极左路线的产物,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但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已不多了,生还者大都谢世,少数幸存者三缄其口,当年事件的某些制造者却有意把它封存起来,捂得严严的。作者将调查得来的故事讲述出来,意在翻开一页尘封了四十年的惨痛历史,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并告慰长眠荒漠和戈壁上的孤魂:历史最终不会忘记夹边沟的。这大约就是这个系列小说得以产生的“本事”和来源。

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每年数次往返于天津和甘肃之间,耗去了整整五年时光。他居然不可思议的、大海捞针般的搜寻到了近百个当事人。采访老人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的;作者还须查阅大量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这一切基本都是在自费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想见,要完成这样一次漫长的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可言的书写,需要具备怎样顽强的意志和持久的韧性啊。这必然是怀抱着良知、正义、信念的写作,这必然是怀抱着深刻揭示历史之谜和人性之谜的激情写作。真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然而,我们且不可忘记,《夹边沟纪事》虽然大多有原型和真人真事做基础,但它们毕竟是艺术品,是小说——纪实性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由于事件本身长期的隐蔽性和一朝揭开真相带来的震惊性,由于素材来源的特殊性和特定性,这部以夹边沟事件为原型的作品很难不采取纪实小说的方式,它甚至也无法摆脱采访体和转述体等等新闻手法的运用。应该承认,这部作品的感染力,有一半来自基本事实的惊人,但是,倘若没有作家主体的创造性重构,也绝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强烈的震撼力。就创作者一面而言,只能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但这绝不意味着作者只能扮演旁观者,实录者和书记官的角色,或作品只能提供一种调查报告式的东西,其意义只能局限于事件本身的表层时空。

事实上,《夹边沟纪事》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它完成了一种超越和提升:它在高度忠实于历史事实的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对许许多多饥饿与死亡的惨烈场景的刻骨描绘,通过对众多受难者命运的来龙去脉的深沉揭示,尤其是通过对他们在绝境中人性常态与变态的出色状绘,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和罕见的概括力,不但表现事实本身的骇人听闻性,而且表现这一历史悲剧的精神本质和沉重教训。说它有超越性,是因为夹边沟虽属荒漠绝塞的禁地,但在作者笔下,它与整个社会的神经还是息息相通的,它的教训是全社会的,只是更加极端而已;说它有所提升,是因为发生在夹边沟的惨剧,无疑是极左政治路线的产物,但在作者笔下,突出的是精神化、人性化的悲剧。在纪实外衣之下,作者完成了由外化到内化,由事件化到心灵化的位移,而这是更具有人性内涵和文学意味的。

我觉得,夹边沟纪事之不同于某些同类型的反思作品,它迟至新世纪之初才公诸于世却不觉其过时,反倒有种振聋发聩的新鲜感,首先因为它的高度的真实性——不仅是人物、环境、事件的真实,更是心灵的甚至潜意识的真实。前此的某些作品,总叫人觉得经过作者的处理与调和,使严酷的历史变味了,或美化了,或钝化了,总之是变得“好接受了”,尽管作者也在大声疾呼,但总觉隐去了一些什么。《夹边沟纪事》不是这样,它有一种中国史家传统的“不虚美,不隐恶”的秉笔直书精神。从它发表后的一些反映,不难看出其力度之强。多位死难者家属告诉作家,虽然他们身处偏远的西部,还是发现了《上海文学》上的这些文章,他们一页页地读,一页页地哭,他们将文章收集起来,清明节上坟时焚化以告慰冤魂。从夹边沟九死一生逃出来的八十二岁的裴天宇老人说,他的一位在大学里当教授的学生给他寄来了四本《上海文学》,他用了半月时间才读完那四篇文章。他说,每次拿起来读不上十分钟就泪流满面,伤心得读不下去呀!没有充分的强大的真实性是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效力的。

《夹边沟纪事》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对人权的卫护和对生命的珍重,对于人的权利和尊严受到深重伤害时的深层次揭示——虽涉笔政治层面,但主要不是从政治的层面,而是从文化的和人性的层面。作者笔下的人是复杂的,兼具感性与理性,意识与潜意识的丰富性的人。比如《上海女人》中的那位女人,本是善良柔弱的城市女性,除了对丈夫的一腔忠贞,她完全不明白这场横祸是怎么来的,更想不到丈夫竟像蝼蚁一样说饿死即饿死了,死后抛尸荒野无人收。她把带来的食品分给诸难友时突然出现的激烈争抢场面令人震悚。一时感动分光了食物,旋即她自己便尝到了饥饿的滋味。她越是表现出都市人的羞怯和娇弱,越是显现出非政治化的弱者情愫,越是拉开上海在地域文化上与荒凉夹边沟的强烈反差,她那奔波几千里地寻夫、哭夫、直至坚持亲自背回丈夫遗骨的行动就越是让人肃然起敬,作品悲剧性的控诉力量也就越发强烈。作品的结尾很妙,多年后,作品的叙述人出差到了上海,欲寻觅这位上海女人,眼看有一点点线索了,终于又放弃了寻觅,上海女人遂从作品中彻底消逝,给了读者一个怅惘的遐想空间,可谓余味无穷。事实上,《逃亡》、《饱餐一顿》、《贼骨头》、《夹农》、《李祥年的爱情故事》等等,哪一篇不是催人泪下之作?

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会感到,杨显惠的叙述具有一种魔力,能紧紧地抓住读者,语言似有黏性,在素朴、简洁的语句里,往往深藏着一种扣人心弦的心理能量,一种富于感伤情调的倾诉。这貌似无技巧的技巧,绝非一日之功。在人称、转述及故事的结构上,他都是很讲究的,而他的叙述的最闪光之点在于,随处可见的精湛的细节,它们全来自生活,并赋予作品深远的意蕴。

我知道,作者笔下这些惨烈故事,与当下的时尚大相径庭,与酷哥辣妹的轻歌曼舞很不协调,与以美容和壮阳为核心的文化经济增长点时尚毫不相及,这是一些让健忘者不愿提起,也听不进去,甚至厌烦的故事。然而,它们与今天的生活真的没有一丁点儿精神联系吗?极左政治对人的蔑视与金钱拜物教对人的蔑视之间就找不到一丁点儿相通之处了吗?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历史和艺术都不能忘记昨天,因为,关注昨天就是关注今天,关注历史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现在。

同类推荐
  • 天正蒙蒙亮

    天正蒙蒙亮

    《天正蒙蒙亮》主要收录了思念、恋你、爱情曲、雨中有只蝴蝶、玫瑰与雨露、爱之湖、爱的印象、太阳雨、当阳光再次照亮我梦的胸膛、我愿笼罩在你爱的光环、喜欢你那撅嘴的样子、小溪淌着爱情的曲调、在树下我听喜鹊歌唱、这一个眷念我永远珍藏——献给爱的赞歌等内容。
  •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

    这是中国当前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 翻开《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您将由他们带领,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您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
  • 古马:种玉为月

    古马:种玉为月

    对于“青春”的定义,如果我们不准备深文周纳,做一种不说倒还明白越说越糊涂的无效劳动的话,那么,它的最简明的定义应该是:“只有一次,不再回来。”而中年写作或知识分子写作,从其表征来看,其含义也许更接近罗兰·巴尔特所说的秋天写作状态,即写作者的心情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秋风之间,在已逝事物之间,在深信与质疑之间,在关于责任的关系神话和关于自由的个人神话之间,在词与物的广泛联系和精微考究的幽独行文之间转换不已。
  • 茑萝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茑萝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论读书

    论读书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热门推荐
  • 倾世冷颜:嗜血女王

    倾世冷颜:嗜血女王

    她是魔界之王,拥有毁天灭地的力量。他是人类的创造者,她爱他,他却不爱她,他听信谗言,为了所谓的正义,善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她,前世今生,三世轮回,她不再爱他,斩断情丝,成为一个无情无义的魔。魔又如何,仙又如何,我,沐无情,甘愿入魔,抽出情丝,享受,无情之苦!待她堕落之时,他却蓦然转醒。如果在给我一次机会,你,还会爱吗——二霖
  • 美女的不纯高手

    美女的不纯高手

    未婚妻一家登门退亲,全然不顾曾经恩义百般侮辱千般刁难。叶忘一怒之下揍退退亲人,正在前途迷茫之时,忽得锦囊妙计相助。此后,依计展开一段传奇……
  • 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处世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集中了古往今来生活智慧之大成的学问,更是一门在纷扰世间安身立命的功夫。 处世,一方面讲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应付世情俗事、协调各种社会关系、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各种问题,即“处世之法”。另一方面指的是处世的哲学,包括了认识世界的观念、立场,以及立世的态度及生活的原则,即“处世之道”。无论“处世之法”还是“ 处世之道”,都与个人的自身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 公主杀

    公主杀

    秦苏前世爱上了父亲的好友周青,为了与恋人长相厮守,自愿嫁给了周青的废人儿子,谁知到头来,一场算计,不仅害得娘家家破人亡,自己也被活活烧死,这一世,重生归来,她只想一件事——复仇!谁知在这血腥黑暗之路里,她遇到了一个要阻止她的男人……她一心毁灭。他一心救赎。这是一个重生复仇女被一名锦衣卫……的故事。
  • 炎黄纪元

    炎黄纪元

    女神结婚日,备胎穿越时。梁云穿越到一个满是名人的世界,这里的历史名人,却都是毁天灭地的大能。“你别说你跟我学过书法,别说我认识你!”王羲之炸毛道。“我说了很多次了,徒儿啊,这针不能随便扎,会出事的……”华佗着急道。“没错,我的道,就是王霸之道,我的枪,就是王霸之枪!”项羽自豪道。“终有一日,我要普天之下,都是我的臣民!国号:炎黄!”——蹲在门槛下啃着馒头的梁云说道。
  • 甜妻在怀:总裁大人用力宠

    甜妻在怀:总裁大人用力宠

    那一晚,遭人陷害的她成为了他的贡品,任他享用。从那时开始,她就沦为了他的秘密恋人。直到某一天,阴差阳错地嫁入豪门成为他的法定妻子。无数个暗夜的痴缠,她用尽一切手段挽留他,等到他的女神归来,她却得来了一句“你只不过是个替身”!放弃心中所爱,眼睁睁看着绿茶上位吗?她又该何去何从?
  • 校园:我们恋爱吧

    校园:我们恋爱吧

    他们是小时候一起长大的朋友。比亲人还亲,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是天生一对,因为他的一时冲动,她离开了……
  • 魂穿时空来爱你

    魂穿时空来爱你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1个月了,从当初的不适应已经慢慢开始变的熟悉起来了。原主是因为没有吃饱加上从小就从娘胎里带的病气死过去了,被来自21世纪的商业龙头的女强人朱七七附身了,这么狗血的剧情,朱七七是怎么也想不到啊,这个地方总共有4个国家东南西北国,4个国家都比较友好,富裕程度都差不多,但是东国是最富裕的国家,而七七就是在东国的朱家村。
  • 火影之宇智波周助

    火影之宇智波周助

    网王里的不二重生到火影世界中的故事。喜欢不二的都来看看。
  • 天眼神曈

    天眼神曈

    宿世轮回,恩怨因果,天法灭度。是求仙问道成仙作祖,还是迷失自我沉沦红尘,又或是化身为魔永坠阿鼻?是道法还是佛法,是拿起还是放下?他究竟何去何从,是否真的能解开那天法灭度的谜团,登临至高无上的仙宫宝阙?一切尽在天眼神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