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8000000010

第10章 杂感(1)

房子是囚人的

贾平凹

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其实,人是从泥土里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

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投案自首。

过去的地主富农,买房买地,现在一般的农民省吃俭用,第一个建设就是盖房,活着没有盖所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的。时下的房地产很热,大款们也是广置房产,都要囚,囚了自己,还要给子子孙孙都有囚的地方。

为了房子,人间闹了多少悲剧:因没房女朋友告吹了。三代同室,以帘相隔,夫妻不能早睡,睡下不敢发声,生出性的冷淡和阳痿。单位里,一年盖楼,三年分楼,好同事成了乌眼鸡似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与分房不公的领导鱼死网破。

人为什么都要自个儿寻囚呢?没有可以关了门、掩了窗,与相好谈恋爱的房子,那么到树林子去,在山坡上,在洁净鹅卵石的河滩,上有明月,近有清风,水波不兴,野花幽香,这么好的环境只有放肆了爱才不辜负。可是,没有个房子,哪里都是你的,哪里又岂能是你的?雁过长空无痕,春梦醒来没影,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属于你,就是这房子里的空间归你。砰地推开,砰地关上,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沏一壶茶品品清寂,没有书记和警察,叱斥老婆和孩子。和尚没有家,也还有个庙。

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现在的官们款们房子有几幢数套,一套里有多厨多厕,却向往没墙没顶的大自然,十天半月就去山地野外游览,穿宽鞋,过草地,吃大锅,放响屁,放浪一下形骸。没房子的,走到公共厕所都在暗暗设计:这房子若归我了,床放在哪儿好,灶安在哪儿好。人都被上帝分配在地球上,地球又有引力,否则,在某个早晨,人都会突然飞掉。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房子的,是一室的或者两室三室的——人什么都不怕,人只怕人,所以用房子隔开,家是一人或数人被房子囚起来。一个村寨有村寨墙,一个城有城墙。人生的日子整齐分割为四季一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每人每家的居住就如同将一把草药塞进药铺药柜的一个格屉一个格屉里,有门牌号码,以数字固定了——《易经》就是这么研究人的,产生了定数之说。人逃不出为自己规定的数字的。

有了房子,如鸟停在了枝头,即使四处漂泊,即使心还去流浪,那口锅有地方,床有地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实在。因此不论是乡下还是闹市,没有人走错过家门,最要看重的是他家的钥匙。有家就有了私产和私心,以前有些农民出门在外,要拉屎都要憋着跑回去,拉在他家的茅坑里,憋不住的,拉下来也用石头溅飞,不能让别人捡拾去。而工厂的工人,也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小么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什么了,吃过饭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房间里,随心所欲地布置了,在外做什么职业,在内就表现什么风格,或者在外得不到的,在内就要补上。官人们的坐椅大,躺椅长,桌上有两副眼镜,看报纸一副,看人一副,墙上要有大的地图,书架里有领袖的装帧豪华的文集。款人们的房间里英文字母最多,以钱币叠成的菠萝挂在墙上,有一个壁橱是供了财神的,通有电光,遥感能发“财源茂盛”之声。想做艺术家的布置出了比艺术家还艺术家的氛围,有完整的盘羊头骨,有偌大的插画轴瓷缸,书不上架堆在桌上,纸烟拆开用烟斗来吸。那些自己做苦工偏要培养儿女做音乐家的,钢琴摆在窗下。病恹恹的,常年卧床的,挂龙泉剑在床头。而实在的人,过平常日子,家具是逐步添办的,色调不一,米袋子同浴盆、凉鞋、舍不得丢的吃过饼干的盒子塞在床下,醋瓶子、蒜瓣和《新华字典》共放于缝纫机面板上,墙上是全家照片镜框和孩子的三好学生奖状,他们今天把桌子移靠窗,明天床又东西向变为南北向,常变要出新,再折腾还是拥挤。

书上写着的是:家是避风港,家是安乐窝。有房子当然不能算家,有妻子儿女却没有房,也不算有家。家是在广大的空间里把自己囚住的一根桩。有趣的是,越是贪恋,越是经营,心灵的空间越小,其对社会的逃避性越大。家真是船能避风吗,有窝就有安与乐吗?人生是烦恼的人生,没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烦恼,做了官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烦恼。有牙往往没有锅盔(一种硬饼),有了锅盔又往往没了牙齿。所以,房间如何布置,家庭如何经营都不重要,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为好。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与贱。

奋斗,赚钱,总算有满意的房子了,总算布置得满意了,人囚在家里达到人初衷了吧?人的毛病就来了!人又要冲出这个囚地,“情人”一词越来越公开使用;许多男人都在说,最大的快乐是妻子回了娘家;普遍流行起“能买来床,买不来睡眠,能买来食物,买不来胃口,能买来学位,买不来学问”……蚕是以自吐的丝囚了自己的,蚕又要出来,变个蝴蝶也要出来。人不能圆满,圆满就要缺,求缺着才平安,才持静守神。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原载《杂文月刊(选刊版)》2008年第3期

真实而生动的历史

韩少功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我的问题是这样:谁读过三本以上的法国文学?(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谁读过《红楼梦》?(约五分之一的学生举手)然后,我降低门槛,把调查内容改成《红楼梦》的电视剧,这时举手多一些了,但仍只是略过半数。

这是一群文学研究生,将要成为硕士或博士的。他们很诚实,也毫不缺乏聪明。我相信未举手者已做过上百道关于《红楼梦》或法国文学的试题,并且一路斩获高分——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坐在这里。问题在于,那些试题就是他们的文学?读书怎么成了这么难的事?

或者事情别有原因:是什么剥夺了他们广泛阅读的自由?

我不想拍孩子们的马屁,很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三十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十本俄国文学、十本法国文学、十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我这一说法显然让他们惊诧了,怀疑了,困惑了,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三十年前?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的十年浩劫?……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没错,是禁锁是荒芜甚至是浩劫,从当时大批青年失学来看的确如此,从当时官方政策主体来看的确如此。但你们注意了:一具病体并非尸体,仍有不绝的生力,包括生力的逐步恢复和增强。“文革”不过是一场大病来袭,但如同历史上文网森严的旧中国和政教合一的旧欧洲,并不曾冷却民众的精神之血,无法遏制新文化的萌发、繁殖、积聚、壮大以及爆发,直至制度层面的变革。这才是历史真切而生动的过程。我们曾用这种眼光注意过很多复杂局面,包括宗教法庭与牛顿的共存,普鲁士帝制与黑格尔的共存,斯大林铁幕与肖洛霍夫、爱森斯坦、肖斯塔科维奇的共存,为什么独独乐意给“文革”随便贴上一枚标签?是什么人最习惯使用着这一类标签?

中国谚语: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原载《今晚报》2008年6月28日

石头上刻的字

钟叔河

王平的照片拍得和他的文章一样好,不久前他游开封,在仿古新建的“开封府衙”前,见到了刻在石头上的四句一十六个字:

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天难欺

便将其拍成照片,在《文学界》杂志上登了一版,还建议“现在政府部门的大院里,都竖上这样一块石碑,让贪官们每天看看这十六个字,也多少心存敬畏”。

王平的用心是好的,但他的建议即使能被采纳,我看亦未必收效。

上面四句,是从五代十国时后蜀后主孟昶的《戒石文》中截取的,原文有二十四句,见《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兹录其首尾及有关句子如下: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看得出这是孟昶在“戒”他的百官:应该满足于爵赏和俸禄,民膏民脂不要无止境地榨取了,“上天难欺”,怕遭报应啊。这用心亦不可谓不好,但是“戒”住了没有呢,当然没有,孟昶称“朕”也只称到四十六岁,便称不下去了。

宋朝灭了后蜀等国,平定了天下,太宗皇帝从孟昶的二十四句中“拿来”这四句,颁行各府州县,刻石立碑,永垂诰戒。此举堪称漂亮,不像后来的僭主寡头,刚刚夺权成功,便忙铲碑换匾,也可能是他对赵家统治的合法性颇有自信,故不必急于抹杀前朝功德,大树自己威风吧。其后黄庭坚又会写字,所书碑文各地争相摹刻,成为北宋官衙一景。但朝廷想“戒”的事情还是“戒”不了,宋人笔记《瓮牖闲评》记有当时一例黑色幽默,便是在上面四句后面各加上一句,成为这样的八句:

尔俸尔禄总是不足

民膏民脂越吃越肥

下民易虐来了便捉

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用来形容《水浒》、《金瓶梅》中一干鸟官岂不正好。

只要“下民易虐”的状况不根本改变,民膏民脂之成为“官食”即无法避免,“戒”无论如何“戒”不了。虐民者谁,官也,一切由官作主,下民就“易虐”了。要使“下民易虐”改变成“下民难虐”,只有先将“官主”改变成“民主”,靠宣示“上天难欺”没有用。话早已说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谓畏惧的”,难道还会如王平好心希望的那样,看到石头上刻的这十六个字便“心存敬畏”么?

原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9月21日

学者们是怎样糟蹋白话文的

狄马

国门洞开,西学东渐,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手段变得更为便捷。一个人,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获得客观而公正的资讯。

当然,官话还在讲——世界上有官就会有官话——但底气已经不足了;谎言还在继续,但听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要让人们相信并为之服务的价值仍然是正确的,必须要说服他们当中最优秀的,至少要让一般老百姓觉得,在他们群体当中,即使是那些教育程度最高的,甚至是那些留过洋的偶像级名人也和他们持有的目标价值一样,他们才会心安理得地付出。大学教授,多如牛毛的博士、硕士,各个学术机构里的作家、学者,就这样戴着浆洗过的假发披挂上阵了。

这是一种更为隐蔽、更为精巧的宣传策略。这个策略的实施步骤是:1。管理部门通过控制出版和“核心期刊”来控制这些作家、学者的发表权;2。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根据这些作家、学者发表的数量和级别来控制他们的职称与官位;3。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的后勤部门根据职称与官位发放猪肉、房子和逢年过节的赏钱。

这些机构和团体,或者拿一些无聊的命题,比如杨贵妃是不是处女,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东西,咖啡为什么要加糖……来转移这些作家、学者的注意力;或者以不胜其烦的注释、索引和关键词来消耗他们的时间。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学术论文”、“学术规范”都是以“学术语言”来实现的,因而控制和修订这些“学术语言”的标准才是问题的关键。

要以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些“学术语言”的无聊、枯燥与乏味是十分困难的,但大致说来有这么几条:1。简单的东西复杂化;2。感性的东西概念化;3。熟悉的东西陌生化;4。个性的东西平面化;5。腐朽的东西神奇化。比如,张大娘进城卖鸡蛋,他们说“论张氏高龄妇人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货币与鸡卵的等价兑换”;两条狗在野地里交配,他们说“两只犬科哺乳动物在地表的裸露处以身体语言表达情爱进而实现生命的创造与传递管窥——兼与某教授商榷”……我手头拿一本社科杂志,随手一翻,就翻到这样一个标题——“结构性拆解:潜规则撒播与新官人叙事”。请问诸位,你们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眼前这种装神弄鬼、凌空蹈虚的学风是由当下的学术体制造成的。但实际上顺着体制的高杆爬到高位,吮到甜头的,又没有一个不是自鸣得意的。因而,就当下的学术环境而言,这种体制和这种学者是互为塑造的:有这样的个人,这样的体制就会畅行无阻;有这样的体制,这样的个人就会如鱼得水。诚然,不是所有学界中人都喜欢“学报体”,就像在文言时代,也未必人人喜欢八股文一样,但端着体制的饭碗,捞到里面油水的,即使是那些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人,又有几个真正走出来了呢?

我读文学史,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至少在中国,都是由落榜生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是因为这些文人士大夫在得意之时不可能、也不想撇开八股文用白话写作。原因很简单:“白话”不是科举应试语体,用今天的话说,不符合“学术规范”,不能升官发财;“小说”也不是科考项目,不能评职称,更不会发在“核心期刊”上,掏版面费也不行。只有等这些文人士大夫走到穷途末路了,才不得不放下架子,向民间寻找灵感和素材,从而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胡适在他的《口述自传》里有一个结论: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认为“一种文学的活力如何,要看这一文学能否充分利用活的工具去代替已死或垂死的工具”。在他那个时代,“活的工具”当然是指白话文,但问题是白话文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使用,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阉割和袭用,已逐渐又露出了死相。“死的工具”不可能产生“活的文学”。中国人要想写出“活的文学”,必须要敢于抛弃因袭的重担,用活的语言表达活的情感。

什么是活的语言?就是老百姓人人能听懂,人人能看懂的语言。当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识字者,包括那些号称精英的知识分子都不敢使用自然语言,用一套莫名奇妙的语汇书写历史时,无论他是怎样不由自主,都表明他已经和魔鬼签字画押。因为语言不是单向度的符号,说到底它是思想的前夜。因而,就一个时代来看,语言就是人,语言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抛弃虚假做作的语言,就是抛弃一种外在于自己的命运;用活的语言说人话,做人事,就是撕毁和魔鬼签订的字据,创造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命运。

原载《杂文月刊》2008年第8期

忽然想到(有删节)

——说粗鄙化

陈四益

柳鸣九回忆钱锺书,说在大楼门口遇到,钱先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优雅。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同学生交往,他们总是谦和容让,循循善诱,即便冒失者有些语言冲撞,也不曾见他们疾言厉色,更不要说动手动脚把学生扭送校方了。

同类推荐
  • 宋词之美

    宋词之美

    本书介绍了宋代22位著名词人的代表词作,主要以爱情为主题。作者通过介绍每个词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将爱情、生活、理想抱负等人生主题融汇在一起,向读者多方面地展现每一个词人同时,作者也加入了自身的评论和感悟,并附有诗人小传。
  • 野猪场

    野猪场

    《中篇小说集2010年卷:野猪场》主要收录了陈集益的八部中篇小说,包括《城门洞开》、《阿巴东的葬礼》、《瘫痪》、《告别演出》、《恐怖症男人》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 甄家红楼(上)

    甄家红楼(上)

    本书揭开了《红楼梦》内幕,阐明了幕后的真人真事,记叙了“一叙一脂”、“白雪红梅”即曹雪芹和孔梅溪这一对痴情儿女的生平历史、离合悲欢、音容笑貌,以及他二人撰写和评注《红楼梦》的全过程,并作了论证等。
  • 花开花落都是缘

    花开花落都是缘

    月华如练,照我在戏中。我在没有观众的舞台甩长袖潸然起舞,舞尽我人生的悲凉,舞尽广寒宫无边的孤独,任凄泪长流。疼,如茧,将我的心紧紧束缚,愈收愈紧,万般挣扎都已是枉然。《花开花落》是散文作家林纾英(笔名月转妆楼)的散文集。林纾英擅长以妍美幽约的文笔抒写侠骨柔情。如果说诗性唯美的文化散文为其创作之一翼,那么素朴本真的生活散文则是另一翼。徜佯林纾英精心营构的文苑,一花一世界,争妍斗艳,摇曳生姿,让人留连忘返。其柔婉的笔致,本真的言说,深情的发抒,波动着读者的心湖,让读者陶醉,深思,或扼腕浩叹。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热门推荐
  • 爱卿诗集·游思集

    爱卿诗集·游思集

    本诗集多为神游天地之作,诗人足迹曾东至富士山,西至冈仁波齐峰,南至印度洋,北至……梦里脚踏北极点。2006年前后,诗人在上海经营公司期间曾经历过一场滑铁卢,绍兴工厂主寿炳荣将破布垃圾装进海运集装箱发往诗人的日本客户,导致诗人一单生意赔偿上百万美元,也失去了丰田汽车旗下公司的巨额订单……屋漏更遭连夜雨,诗人办公桌上的客户名片册被偷走,诗人的公司网站邮箱连同诗人的手机皆同时逾期未交费废止,导致诗人与此前任何客户及朋友皆无法联系。诗人的人生在这一刻归零,除了自己家人知道诗人的存在外,其他无人知晓。2013年,诗人在等待骗子伊藤礼治的下文期间,愁肠百结,写诗解闷,万里河山尽入胸中,三千旧友又来眼前。
  • 风华倾尽:废柴逆天除妖师

    风华倾尽:废柴逆天除妖师

    因周围人都不再记得自己甚至被当成自家别墅前主人被追杀无可奈何的夏烛找到了唯一一个记得自己的人来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年轻的画家对她轻笑:你可有想过世界不止一个,也许去那里可以找到答案七件承载着灵魂的古物,三个立场各异的家族,乱世之争,王权之争她拒绝了作为除妖师的第一个任务救下了那个本来应该是她暗杀对象的亡国皇子长剑握于手中,他声音嘶哑:“你也是来杀我的?”那个为她开启世界之门的画家,究竟将多少秘密深藏
  • 班歌嘹亮

    班歌嘹亮

    《班歌嘹亮》的作者是厉剑童。 《班歌嘹亮》精选山东日照市当今知名小小说作家所写的校园小小说,选些小说大都被《读者》《故事会》《小小说选刊》《微型小 说选刊》《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等名报名刊发表,数篇获得全国多个 小小说奖,井多次被转载。
  • 无法自拔的深渊

    无法自拔的深渊

    缠绕死亡气息的单纯少女,在过去与现实的梦魇中寻找自己,探查真相,却落入不伦的爱恋。为了获得爱情,她逐渐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等你与我心心相印

    等你与我心心相印

    主牛桃,副兴鹿,灿白,开度,部分细节与情节来源于少年四大名捕,不喜勿喷。
  • 破千山之血色英雄

    破千山之血色英雄

    前世情今生缘只为那相守的诺言天道英才旷世奇遇一次复兴之路黎明破晓前一次次来自深渊的呐喊引言:这是一部讲述现代血族励志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安阳一次偶遇开启隐藏在体内的灵祖血脉上古之力。从一个普通的凡俗人转化成血族人之后,经过艰难、磨砺等层层蜕变后,一次次的破出,一步步走向血族顶端的传奇历程。故事从别样的角度结合现代生活、血族特点剖析讲述人性兽性血性人情爱情亲情友情等各种万象,呈现出一个精彩万变的世界。
  • 曾经有群能力者

    曾经有群能力者

    相术堪舆,奇门遁甲?我只会相术和奇门。你有异能又如何,看我借鬼神之力揍得你妈都不认识你。
  • 如果晴天

    如果晴天

    她曾经以为那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已经用完了她生命中所有对爱的希冀。而他也曾经认为他终将在灰黑色的寂寥中和事业走完一生。他却娶了她,宠溺入骨。某夜,争吵之后她打算带球跑,半路就给截了回来。“她回来了,我走了不就成全你们这对狗男女了吗。”“我对她没兴趣。我不想再重复。”“你对她没兴趣还带她去买东西,带她去看病。”“我让你知道什么是有兴趣!”她逃家计划再次失败。
  • 黄致列

    黄致列

    因为一次的不小心,冷冰儿和黄致列便相撞在了一起,他第一次面对她有点羞涩,她却对他一见钟情,她跟随着自己的感情去追了他,可是,因为命运的不公平,她为了他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他永生的幸福……
  • 六道一仙

    六道一仙

    王浩宇,平民子弟,穷困潦倒,幸得阎王相邀,入阴司为判官,从此开始修炼,在不断升级中,平息了阴司叛乱,降服了人间妖魔,击退了修罗道进犯,折服了天界众生,最终一统六道,得道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