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5300000032

第32章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1)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除积累了大量的嘉言懿行,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德目之外,还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理论。应该说,这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建立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道德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依据。要深入了解中国优秀的伦理道德文化,继承、弘扬传统美德,就必须要了解这些传统道德理论。

传统道德理论概述

一、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极为丰富,涉及人类道德理论的几乎所有重要方面,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是德刑论、天人论、人性论、义利论、理欲论、公私论、人生论、知行论等几个方面。

德刑论阐述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反映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道德的社会功能、特点及其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等方面的探索和认识。它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并成为我们民族道德传统的重要起点和归宿。

天人论是阐述天人关系的问题,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涉及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涉及如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道德对人生的意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问题。这些思想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思想理论基础。

人性论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围绕着人性善恶的问题,古代哲人曾经进行了长期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善恶的根源和如何去恶成善的问题;从道德理论角度看,这里就涉及到道德根源的问题。从今天的道德建设需要来讲,古人关于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纵情外诱,恶之所生的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人性论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围绕着人性善恶的问题,古代哲人曾经进行了长期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争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善恶的根源和如何去恶成善的问题;从道德理论角度看,这里就涉及道德根源的问题。从今天的道德建设需要来讲。古人关于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纵情外诱,恶之所生的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义利论、理欲论、公私论是中国古代论理学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实质上是论述道德与利益、人的精神追求与物质欲望、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等问题,这是社会和人生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首先是劳动实践中,结合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产生了特有的思维、语言和精神生活,又产生了道德。每个人不单是以个人的方式存在,而且时刻离不开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人类不但有感性的物质生活,而且还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具有深刻的理性思维;人不但有着自身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还有不同的道义需要。义利论、理欲论和公私论,这三者虽有内容的区别,却又相互联系和渗透着,它是社会伦理道德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论主要论述生死、苦乐、荣辱、义命四个问题。对待生死、苦乐、荣辱的态度,反映了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道德精神,也是前三个问题即义利论、理欲论、公私论在个人生命中的具体体现。义命是论述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命运的关系,它涉及人生基本态度问题。

知行论主要从道德角度着眼,具体论述道德理性与道德践履的关系。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直接关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和修养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两重性

与一切事物一样,传统道德理论也有其两重性。古人立足于当时的社会,为回答、解决当时的道德问题而提出他们的认识,其思想自然受到时代、阶级的局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然而,传统道德理论所探讨的问题,许多又是任何社会都会面对和需要解决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古人在探索这些问题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可供我们借鉴、吸取。时代性、阶级性同普遍性、恒常性同时存在、密不可分;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正是存在于有时代性、阶级性的认识和主张中,通过具有阶级性、时代性的具体理论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分析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这种两重性,从具有封建性的具体形态中找出其普遍性的因素,在新的形势下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的认识是一个逐步由浅入深,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我们对道德理论的认识也不例外。古代的许许多多思想家提出的种种关于道德的学说、思想,尽管在今天看来还有许多不足,或有很大的片面性,甚至有的在总体结论上也是错误的,但在这些学说中往往也包含着某些宝贵的真理颗粒。他们认识到了事物和问题的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某一点。这都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思维成果,可以为后人所借鉴、吸取。这也是古代道德理论两重性的一个表现。

应当指出,由于时代和认识的局限,古代道德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又往往采用抽象的和神秘的思想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重道德、重德教的思想一方面形成了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同时也带来了忽视科学知识、忽视法治等消极影响。我们应该从古代思想理论的错误思想形式下发现其实际的合理内容,使传统道德理论的合理成分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是古代文化、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道德理论是古代文化、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其意义并不局限于道德领域,而且涉及政治、哲学等广阔领域,如德刑论同时也是政治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天人论、人性论、知行论等,同时又是甚至首先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道德理论作为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也有它自己的发展史。因此,无论从其涉及领域的广度还是从其历史发展的时间长度来说,它都有极其丰富的内容。

道德理论既是古代哲学、古代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当然也不可能把它完全从古代哲学、古代文化思想的整体中分离出来,孤立地进行研究。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起新的道德理论。这种新理论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时代要求的、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同时它又应该具有中国特色,是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借鉴吸收传统道德理论的优秀成分,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新理论的重要条件和途径之一。

德刑论

中国古代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针对以刑政治国的现实,提出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主张,把道德教化看做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认为刑政不足以使社会安定,只有进行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尽管当时的诸子百家对此看法不尽相同,以致德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之争,成为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而是在社会变革、动荡、冲突尖锐激烈的条件下,法家的法治主张一度为统治者所接受,儒家的德治主张暂时受到冷落,但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统治者就接受了儒家的主张,在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这些思想一直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基本原则。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讨、阐发,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看法和理论,形成了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在古代社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封建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无疑是为巩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后来,道德教化演变成封建礼教,愈来愈成为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今天,对于封建礼教的残余影响,也还要发扬“五四”精神继续予以批判和肃清。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在解决封建社会道德建设问题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对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道德的社会功能、特点,道德与刑、法的关系,以及道德建设中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道德风气养成之间的关系等等,进行探讨并作出回答。我国古代人在这些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凡经实践证明曾对社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都有着可借鉴的意义。在德刑关系问题上形成的传统,是以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基础的,有其可借鉴的意义。

一、德教乃为政之本

道德教化是为政治国的根本。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思想。先秦时期,在治国问题上,有依靠刑政还是依靠德教两种主张的争论。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管子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思想。他们的主张为后代政治家、思想家们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根本的传统。汉初贾谊说“教者,政之本”;唐代名相魏征说“人君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也”,都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正是从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众多思想家,都重视对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的探索,形成了关于道德教化的一整套理论。这个理论体系涉及许多重要问题,诸如道德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道德教化与刑、法及经济生活的关系,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性,社会风气与个人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道之以德,有耻且格

为什么道德教化是治国之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对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其特点的认识。

第一,孔子说依靠刑政只能使百姓“免而无耻”,不敢做坏事却没有羞耻之心;依靠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耻且格”,有知耻之心而自觉走上正道。这一认识基本上正确反映了道德不同于法律的特点,指出了道德教化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贾谊说教化是“禁于将然之前”,刑罚是“禁于己然之后”,教化的目的和功能是“使民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这都是对孔子思想的阐发。董仲舒把“圣人”和“天”的作用过分夸大,但他把教化喻作“堤防”,也有一定合理因素。王符提出心与行的关系,认为心是本,行是末,“行起于心”,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由此说明治国要“务治民心”,是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的论证。贯穿于这些思想中问的一个基本精神是重视道德的教育作用,认为刑罚只能治标,教化才能治本.不应停留在消极的惩罚犯罪、禁人不得为非上,而应当积极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引导人们自觉从善。应该说,这个思想或原则很重要,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孟子、荀子等人单纯从人性来说明道德教化问题,固不足取,但其思想中也含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孟子说人类无教则近于禽兽,把有无道德提高到人与禽兽的区别上来认识,是很有意义的。苟子、董仲舒说人待教而成善,强调了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董仲舒还说“王”是以“成民之性为任”的,把国家的职责归结为对百姓进行教化,这是片面的,但把教化看做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责,却是正确的,可以说是灼见。

三、德主而刑辅

在强调道德教化的同时,怎样处理教化与刑政的关系?孔子虽说过“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并不完全否定刑杀的作用,但他追求一种“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思想。苟子他既指出单靠赏庆刑罚势诈不能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也指出了尧舜不能改造奸险诡诈之人,教化不是万能的;提出了要把教与诛、礼与刑相结合的思想。但其基本的立足点还是道德教化,强调以教为本。徜子·议兵》中的一段话充分说明了他的这个基本立场:“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孰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孰诈除陀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则必奔,霍焉离耳,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孰诈之为道者,佣徒粥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仪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县明刑大辱于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董仲舒进一步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未也”,由此确立了德主刑辅的传统模式。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一般认为他的思想有非道德主义的倾向。但他提出的“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原则,强调道德舆论的毁誉必须与法的赏罚相协调,实际上提出了道德与刑、法的关系问题,与苟子的论述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他的立足点是法,而不是教。他提出了关于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与旧道德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是很深刻的。但在看到了这种矛盾之后,他不是主张以新道德来代替旧道德,而是得出了道德无用甚至有害的结论;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企图用法来代替道德,陷入了非道德主义的错误。今天我们也处在改革时期,韩非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方面和错误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同类推荐
  • 中国的细节

    中国的细节

    他是中国最知名也最受争议的日本人之一,他被奉为“新锐国际政治观察家”,也被抨击为“赤化”“没资格说三道四”。他身处夹缝,备受争议,却始终坚持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他见证了中国的繁荣自信,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和谐声音。他笔下的中国由诸多细节构成:从咖啡店提供上网服务到高考生优先安检,从大学生的课堂讨论到媒体开始亲赴现场,从《建国大业》到诚品书店,从刘翔到足球球迷,从“剩男”到“港漂”……于生活,他谈有趣的文化现象;于时政,他聊国家外交和发展。他以温和而不偏颇的表述为目标,但绝不盲目讨好大众。他坚信,当代中国与加藤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绝配”关系。
  •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所向,无限精彩;本书以“微文化”的精神流脉为纲,以“微娱乐”的发展肌理为目,引领读者管窥一个异彩纷呈的“微家族”。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传媒殖民政治

    传媒殖民政治

    我们正在成为政治上发生的哥白尼式转折的证人政党民主为媒体民主所取代。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政治。本书提出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长远来看,媒体民主是否会沦为事件管理和表现效果之表层逻辑的独裁者?或者,是否有可能发展出对于政治交流的更可靠的认识?
  •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本书收录了“长沙广电杯”深化“三项教育”、治理“五大公害”论文征文活动的上相关作品,一是领导和理论骨干在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或撰写的相关文章;二是本次论文正文中的部分佳作。
热门推荐
  • 唐门唐潇传

    唐门唐潇传

    曾登顶江湖巅峰的唐门越来越落寞,在唐门这个内外门区分极其苛刻的门派中,唐潇这个暗器天才却身处外门,通过自己对唐门暗器技术不断的领悟,以及一生坎坷无比的经历得到了唐门门主唐大先生的认可,帮助唐家堡合并入唐门,令唐门重新走向曾经所达到的巅峰...
  • 靡歌夜雨

    靡歌夜雨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一刻的深情到底是不是爱?错错对对,她以为自己找到了;辗辗转转,她不过是失去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没有悬念般的,她只有横了心走下去。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tfboys星空之恋

    tfboys星空之恋

    tfboys遇见三位花季少女,他们又会在星空下实现怎样的爱恋你说过你喜欢星空,我会陪你一起我会记得我们在星空下许下的誓言我会记得我们爱始终停留在这一刻
  • 你是我夫君

    你是我夫君

    她是富家千金,聪明伶俐,一次意外她来到陌生动乱的年代,他一代抗敌名将,无奈小人陷害,志不得展,打抱不平的他见她落难,便伸出援手,两人惺惺相惜,终牵手相伴。出征不顺,小人落井下石,奉献终身,她舍命陪夫君,被敌人砍双足,割口舌。战场上,即使口不能言,腿不能行,她以马代足,以笛鸣意,胜利之时,便是她下黄泉陪伴他之日。
  • 陈氏传人追妻记:险象环生

    陈氏传人追妻记:险象环生

    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请问陈队长经过这次西市连环杀人案件,您有什么话要对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说的吗?”坐在现场记者招待会中间位置上的陈玉廷,听了记者的提问后,他略一思索,然后将放在他面前的话筒往自己身边拉近了些后,对着刚才提问的美女记者微笑着回道:“我现在最想说的是,我很感谢唐玉环,因为没有他,我就不会认识我太太。”……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中大言不惭的某人,赵晓玉无语的翻了个白眼,这人还真能给自己脸上贴金,她有答应他吗?
  • 从前有个神

    从前有个神

    从前有个神,不求长生不死,不求唯吾独尊,只求苍生平等,因果有报。
  • 来自人间的入侵者

    来自人间的入侵者

    一个富二代奶爸,一个傲娇小萝莉,因为一场意外双双来到了魔塔之中。魔塔,名为塔,实则是沟通人间与地狱的桥梁,汇聚了无数来自于六道之中的生灵。在这里,常理,是最致命的谬论;爱情,是最可怕的毒药;傲气,是最廉价的享受。且看一位来自于人间的入侵者是如何在这座塔里生存。(这本书其实就是之前的《我的魔塔我做主》,只是因为那本书发在了女频,显然在女频不够受欢迎,所以打算重新在男频开一本。对所有支持过作者的人说一句抱歉。)
  • 彼岸重生,冷妻妖娆

    彼岸重生,冷妻妖娆

    彼岸花,前世的悲哀。如血,似火,在地狱成长,在人间绽放,在绝缝中重生,彼岸花,彼岸花,可望不可及。彼岸花开开彼岸。落柒走着走着来到了彼岸花海,放眼望去,遍地血红,走到岸边,望着对岸活的更妖娆的彼岸花,失了神,隐约看到有个男子再向她走来,会是他吗?那个无怨无悔陪伴她的男子……终究是她对不起他。娘子,你在想什么呢?落柒浑身一震,抬头看着他,熟悉的模样,熟悉的语气,她这个被闺蜜背叛,被父母抛弃的都未曾哭过的人,这一刻却忍不住流下眼泪。男子温柔的替她抹去泪水,深情的看着她,娘子,不要哭,我没有死,我一直都在等你。她不曾想过他会回来,不曾想过原来他从未离开。
  • 首席冷少:独宠正牌千金

    首席冷少:独宠正牌千金

    她本是豪门千金,却因一场恩怨而被抛弃。恢复身份,却发现那个家已经有一个代替她的人。他是集团总裁,却时时被身边人算计。一场阴谋她救了险些坠海而亡的他,他为报恩处处护她。父母不宠,哥哥不爱,那他来宠,他来爱。标签:暧昧,青春,豪门,萌系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