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31100000016

第16章 国学文化与文化教育(2)

再以中国的近邻日本为例,日本受到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孕育,民族得到兴旺发展,可是日本在明朝晚期就出现过大批海盗,也就是“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扰民生的事情。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还多次发动战争,并且趁着中国战败,掠夺了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和台湾,最后又大规模的侵略中国,可以说是罪恶滔天。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取得了最终胜利之后,不仅正确处理了战犯,还善待和遣返了很多日军的俘虏,这些举措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日本的和平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即使今后建成了现代化的强国,也不会走上扩展、霸权的道路,而且中国人民具有热爱和平、善待他人、坚持民族和国际团结,又敢于和外国侵略势力作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四,倡导了一种极为和善而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极大地吸引着东亚周边的国家,可以说东亚各国和人民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洗礼。

由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中国当时在资本主义列强国家里面称为弱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强。于是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经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就会使韩国社会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个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导致韩国社会大量文盲的出现。所以韩国看到这个情况后开始进行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

第五,倡导了一种历史源远流长,并且永葆青春不断发展的伟大文化

我们从历史事实和当今的现状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东亚,甚至全世界。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文化传统,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在中国本土没有被流传下来,但是在日本、韩国还完全的流传下来或者是在民间流传。比如说古代的礼仪、服饰、饮食文化等等。特别是跪坐的姿势,其实最早是在中国先秦、两汉时期流行的,甚至到了宋代以前在中国都很流行,但是后来由于接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汉人逐渐以坐凳子、代替了席地而坐,而今天的韩国和日本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日本的很多古代建筑、艺术形式都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原始样式。又如古代的节日中秋节,韩国却要抢先申报文化遗产保护,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很早就成为了东南亚各国共同珍惜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化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给东亚,以及世界人民带来很多美好的前景。所以,我国伟大的季羡林教授和英国着名的汤恩比历史学家都给予了中国文化在21世纪前景的高度评价。季羡林认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为“‘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而西方的文化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西方文化已经衰落了,因此必须“‘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分析思维模式之穷。’”

而汤恩比则认为:“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

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理由就在这里。”

这两位大师的预言想要实现,最重要就是我们要担负以下的责任:第一,我们一定要克服一百多年对中国文化否定、崇洋媚外的思潮,要开始深入研究和有效地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第二,我们必须要坚持中国文化中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品质,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要懂得中国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从而开创出新的伟大的文化。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最喜欢学习?”孔子说:“颜回好学,从不将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只是不幸短命早死了。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弟子了,再也没有听说过这样好学的人。”

迁怒现象,是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当受到上级的批评,心中充满怒火,碍于对上级的敬畏,不能或者不敢发泄,回到工作单位后找个理由就把下级批评一顿,或者回家后把家人说一顿,这就是迁怒。我们一定要避免迁怒,而做到不迁怒就要有一颗仁爱和宽容的心。

【品故事,明心志】

以信为本,树立威信

诸葛亮有一次与司马懿交锋,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司马懿就是死守阵地,不肯向蜀军发动进攻。诸葛亮为安全起见,命大将姜维、马岱把守险要关口,以防魏军突袭。

这天,长史杨仪到军营中禀报诸葛亮说:“丞相上次规定士兵十天一换班,今已到期,不知是否……”诸葛亮说:“当然,依规定行事,交班。”众士兵听到消息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军营。忽然探子报魏军已杀到城下,蜀兵一时慌乱起米。

杨仪说:“魏军来势凶猛,丞相是否把要换班的四万军兵留下,以退敌急用。”诸葛亮摆手说:“不可。我们行军打仗,以信为本,让那些换班的士兵离开营房吧。”众士兵听说以后都感动不已,蜀兵人人振奋,群情激昂,奋勇杀敌,魏军一路溃散,败下阵来。

三、老子“虚静”思想与中国文化

凡是看过《道德经》的人都会发现,老子是一个十分重视内在修养的人,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的哲学,可以说是“主体性”的哲学。

老子他老人家所倡导的“虚静”思想是希望能够营造出一种纯真、朴素的境界。而人的心灵可以在这样的境界中得到放松,从而学会自我反省,直到能够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自己心灵的本处、人性的本质;同时也可以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发挥自己独特的洞察力。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里面讲“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在修道时高度的入静,洗掉心灵的污垢,开发心灵的潜能,达到道的境界,在道的高度上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老子认为从万物的生长看它们的循环往复会发现,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最后仍然会回到它们的起点。

静观、玄览这是认知主体保持内心虚静,排除一切思维活动和杂念,反思自己的方法。通过自己心灵的活动,从而能够让主体与客体进行沟通,能认识人性的本质,来证明和领悟宇宙的本质——道是主客体的一致。

现在有的学者批评老子的“虚静”思想会陷入到一种“虚无”或者是成为“虚无主义”。实际上,老子所说的哲学并不是这样的。道家一直以来看重的就是“无为”二字,认为有了“无为”才可以“无不为”,因此,在“有”、“无”二者之间,老子还是强调“无”的,不但是老子也是讲“有”的,只是在老子的思想中,认为只有守住“无”,才可以去得到“有”。

道家的智慧是高深莫测的,静可以守,动可以变。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有关道家所说的动静之间的循环关系,胡孚琛在《道学通论》一书中写道:“这就是说使内心虚寂、清净达到极点,才能反观体悟到万物生长、活动,循环往复的情形,才能透过复杂纷纭的现象,看到万物回到它们的根源——‘静’,也即复归本性。复归本性就是自然的常道,懂得这种自然的常道就可以称作明智。懂得这种常道的人则能通达事理,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发现老子特别重视一个人品德的建立。就从老子重视道德实践来看,道家最先注重的就是个人品德的建立,其次才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发展,或者一些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发展和生活方式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带动平和精神的发展。

老子认为,只有把真正的道德实践建立在个人的身上,才能显示出道德的真正价值。为此老子还特意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写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只有在人的身体上进行实践,才能显示出道德的真实意义。同时老子还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人的身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人的身体里包含着天地自然的规律,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缩影,所以人类也具有实现道的能力。

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就运用到了平和的精神。国家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的,而家庭又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组成的。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样推广开来,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其实就和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一样,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

我国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到唐代,才开始把老子认为是他们的祖宗,所以在尊儒之外又开始兴起道学,特别是在唐代盛世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期间,统治者们发现了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的好处。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的意思是讲:我无为,人民自然进化。我安分,人民自然守规矩。我不多事,人民自然富足。我不贪图名利,人民自然淳朴。

司马谈对老子的思想是非常推崇的,他所写的《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最后一句“事少而功多”,就指出了在建设社会过程中所要做的努力,也说明了让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空间,让人民能够自由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的气氛。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过度、文不足显得粗野,文过度、质不足显得造作。文和质相得益彰,才是君子。”

人的本质是基础,没有好的本质,言谈再优雅,举止再得体,也不会是一个好人。但是有了好的本质,没有好的表达形式,也会让人觉得非常别扭。

【品故事,明心志】

树立榜样

燕昭王是战国时期一个励精图治的国君,一次他向大臣郭隗询问治国之道。郭隗说:“国君的臣子,是他的老师;诸侯的臣子,是他的朋友;伯爵的臣子是他的门客;而不安宁的国家总是用奴才为臣。这就要看大王您如何选择了。”燕昭王说:“我想学习,可是没有老师。”郭隗就说:“您如果真的想振兴国家,我郭隗请求当您的老师。”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重新修建了寝宫,尊他为师。不到三年,苏秦从东周来到燕国,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乐毅从赵国来到燕国,屈景也从楚国归顺了燕国。后来燕国成为了一个人才济济的国家。

四、当代教育中应继承的国学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重新提及传统文化,让国学经典重新散发光芒,重视国学教育,认真对待和尊重传统,从而达到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以及在新的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这一说法,最早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当时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和。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和”与“生人”,形成和发展了一个“和而生”的价值体系。其中主要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社会在内的群体和谐,可以说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争端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为本的道德哲学,对塑造当代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今天我们处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面对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商品意识的泛化,要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价值迷惘和“自我”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重视国学的价值,发展以国学为切入点的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了“私学”,整理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体系的代代相传,以及不断丰富和发展,才使得中国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特别是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但是,到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中国在全盘西化浪潮的影响下,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废除经学科的命令,从此在一个世纪漫长的岁月里,诵读传统经典在各级学校教育体制中消失,这给中国教育造成了巨大损失。国学被抛弃后,出现了道德的沦丧、人文精神的失落、思想的空虚、信仰的缺失等严重现象,直到现在,这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国际地位也在快速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发扬民族文化、重振国学的重要意义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一,重振国学,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学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真正声势浩大,并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学研究却在20世纪初才开始,鼎盛于2O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当前,我们既需要对国学进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断对国学的精华进行传承与弘扬。

现在国学的基本情况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逐渐减弱,国学经典读物已经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些名扬四海的儿童启蒙教材也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礼仪,对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思想,甚至名字都十分陌生,语言表达更是缺乏古风的典雅,变得浅白粗俗,其实出现的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社会伦理道德的滑坡、民族精神家园的失落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不重视国学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觉悟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忽视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国学教育,忽视了中华文化在建立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已经不相符合。

同类推荐
  • 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金开诚编著的《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古代舞蹈史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大雁塔与小雁塔

    大雁塔与小雁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大雁塔与小雁塔》介绍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经历1300年的历史烟云,是唐代长安城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现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标。它们是构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遗存,亦是城市格局变迁中重要的历史坐标,饱含着过去年月流传下来的信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与宗教传播。它们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亦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为后人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及传诵不衰的优美诗文。
  • 吉祥对联2000副

    吉祥对联2000副

    本书收集吉祥对联2000副,包括福字联、吉字联、祥字联、红字联、喜字联;还包括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十字联,一直到二十字联,还有横批,内容丰富,好记好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人类未解之谜(奥秘世界知识文库)

    人类未解之谜(奥秘世界知识文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渴望能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到跟自身相近的朋友。可是,这些神秘的“邻居”却似乎和人类开起了不大不小的玩笑。虽然时常有关于不明飞行物“光临”地球的报道,甚至还有报告称外星人绑架了地球人,但是至今人类仍然孤独地生活在茫茫宇宙中。除此之外,神秘的法老诅咒、奇异的“狼孩”、恐怖的吸血鬼,以及隐隐现现的深海人鱼,都无一不挑战着人类的认知空间。就连人类自身也是谜团重重,如有的人的身体会散发香味,有的人具有神奇的第六感……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命运年轮

    tfboys之命运年轮

    男主角和女主角战胜了一系列困难,最后在一起了。
  • 崩坏少女

    崩坏少女

    在光明纪元中,白则的存在就是黑暗,她的目标是王座,为了这个目标,即使脚底满是鲜血,即使需要用白骨堆积,她也在所不辞!她将爱情,亲情,友情,掩盖在王座之下,可惜,等她拥有了一切,她却也失去了一切,因为,真正掌握这个世界的那个人,不是她!【其实一点也不严肃!就是一只冷面少女钓到了一只无良大叔的悲伤故事】结局……不悲!不喜者勿入!(文案无能啊!!!)
  • 凤女还朝,邪君宠入骨

    凤女还朝,邪君宠入骨

    谁说世上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就该躲在男人背后做柔弱小花?顾以安偏不走寻常路,驾驭神兽,炼制丹药,统统不在话下。当她在修炼的路上跌跌撞撞时,抱上了腹黑君主君洛离的大腿,从此扶摇直上。但是,这君主夫人好像不太好当?当各种麻烦找上门,顾以安大手一挥:“关门放狗!”斗贪婪伯父,斗渣男,斗各路牛鬼蛇神。顾家家主难做?顾以安偏偏要做给他们看。什么逼婚,什么纳妾,有问过她这位正牌夫人的意见?企图爬床的还没等顾以安腾出手收拾,他却一并给料理完毕了,美名其曰: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朕龙传

    朕龙传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突发脑干肿瘤却是惊动了真武七行宫等处八位道长和玉帝,紫薇。从此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战美国,慑日本,收台湾,吓印度,复山河,轰轰烈烈。
  • 银萧

    银萧

    那场意外,是她心上无法抹去的伤痕:直到那个午后,那个人再次出现在她的世界里,只不过,他身边已经有了另外一个她。他不记得她了?还是说不愿提起她?她不知道。在她黯然神伤时,那个人又来安慰她?既然你已经不爱我,为何又要给我希望……
  • 狂雷剑主

    狂雷剑主

    持剑,当以剑技闻名天下,以一剑仗遍天涯!控雷,当以雷电击穿苍穹,以闪电划破长空!覆水,当以滔天之势席卷大地,以万川江海逆转乾坤!即便是法仙,也要在我之剑下俯首!我若不为这世界之主,何人妄敢称雄!
  • 九曲踏歌行

    九曲踏歌行

    明朝永乐时期,虽看似天下太平,实则暗流涌动,江湖亦是纷争不止。萧子衿表面上看去是一个被冷落的家族子弟,手无缚鸡之力,但其实他却是天下第一杀手组织“暗流”的少主,其功力更是深不可测。且看他如何在这泱泱大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留下一段名垂千古的美名。书友交流群485125995
  • 二零三三开元

    二零三三开元

    2033年核战争爆发
  • 铸剑诸天

    铸剑诸天

    九天之上,诸神之血铸成一柄绝世神剑。黄泉碧落,万鬼之魄造就一把戮魂魔剑。他自何处来?又向何处去?一袭白衫不染尘埃。手执一柄剑,执剑诛万仙。心中一把剑,直上青云颠。
  • 第一真帝

    第一真帝

    元古初年,蛮族大兴,横行于世,残暴不仁,以天下苍生为食,是为天地主角,而于此之际,人道不振,人族疲弱,蹑行于大荒,终日惶惶,然,却不想天眷人族,将之以真法,以昌人道。终,万年之后,人帝奋起,以真法为器,以山河为牢,领亿兆人族以抗暴蛮!战之于域外,破之于暮晓,布施人道于天下!后人族立碑以记之!此便为第一真帝!“孤为人族子,生于大荒,周遭尽是强蛮,多食人族躯!孤恨,恨己身无能!孤痛,痛人族疲弱!孤怒,怒天地不公!孤发之血誓,便是山河尽碎,便是血骨满山,便是雷霆荡荡,孤也要扫尽天下蛮,以血我人族耻!”——第一真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