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8300000055

第55章 民族史学的形成与发展(7)

凡学术之研究,无精密之观察,以发挥其起源成立之顺序;与无统一之知识,以条贯其散漫活动之事实者,则其心力常迷眩于所研究之对象,而不足以举完全之成绩。历史者,记录过去现在人间社会之陈迹者也。人间社会为最复杂的现象,故历史有种种之方面,若政治,若法律,若宗教,若产业,若科学学术技能,无一非人间社会之产物,即无一非历史之要素。抑人间社会者,进化之物也,进化无极,历史亦无尽;现今人间社会之历史,尚在叙述之途中,而未达归纳演绎之时代,即历史犹不免为说话之状态,而未能完成其为科学之形体。就此众多之方面,与不完全之形体,而予以科学的研究,寻其统系,而冀以发挥其真相者,是今日所说史学者之目的也。这段文字,透露出中国史学界对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的关心。南洋公学译书院与《学部官报》曾译刊英国巴克尔著的《英国文明史》,对历史成为科学的问题有比较集中的介绍。巴克尔宣称,“吾为是书之宗旨”,在于“欲跻历史于科学之地位”,为此就不能相信“意志自由之说”(即意志自由论)和“世事前定之论”(即宿命论)。巴克尔认为,“人之作为必依其前例而有划一之性格,凡事处同等之待遇,必生同一之效果”,“应知苟行一事必有主义,而此主义亦必有前例。但能熟审其前例及其素常趋向之公例,自可不待毕事而预言其结果为何如矣”。巴克尔强调历史研究中求得“公理公例”的重要性:“考古事,究陈迹”,无非是探求“人事变更之至理公例”,而这种“通例公理,由史学考出,即取上下古今人事所现之相,悉数研察,以寻求其相通之故”。因此,研究历史,要“综观乎古今人事之繁,确能言其所以然之故”,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历史研究的盲目性,才能让史学真正获得“科学”的地位。有关史学与科学的关系,史学界讨论鹊起,并有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出版,说明中国学人对此关切之深。五四之前,以胡适为代表的批判史学派还没有诞生,故可由此窥探民族史家的一般思想特征。他们勇于接受新理论用为考史论史的工具,诚然,有时也显得幼稚并露显唯心主义的缺点,但努力学习与积极实践的精神已属难能可贵。可以说,梁启超、刘师培、何炳松等人的新史学理论固然都有各自的创见,然而仔细比对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与西方史学理论在许多地方何其相似乃尔,其中的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二、民族史论的西学资源

王国维有《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表达以下思想:近年来在文学上有一最明显的现象,即新语之输入。言语代表着国民的思想,如影随形,语言因时而变。周秦之语言至翻译佛典时已“苦其不足”。当世之语言,至翻译西籍时也“有苦其不足”者。世事迁移,语言不变是不可能的。就今日来说,“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因此,西方“语言之多,自然之理也”,中国向西方学习原因也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他又指陈:“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10年之前,西洋学术之输入仅限于形而下之学,故对中国文学语言的触动不大,而近数年来,形上之学渐入于中国,致使中国语言发生莫大变化也是时势所促成。他肯定日本学界新出之语言传播中国的必要,“形上之学渐入于中国,而又有一日本焉,为之中国之驿骑,于是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以混混之势,而侵入我国之文学界”。1911年2月王为罗振玉创办的《国学丛刊》作《序》,提出了“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的观点。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到,“学无新旧”说的是构建中国新文化,要注意新潮之学与传统之学的结合;学“无中西”说的是中国文化改建,需要中西调和。

以上王国维说的是对西方语言的态度,实则表明于全体西学的态度。事实也是,中国民族史学派注意西学输入,引西学思想为民族史学之理论支持。于此,中国民族史家对白璧德等人思想学术的推崇与介绍就很能说明问题。

胡先骕在《学衡》第3期译刊《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介绍白璧德这位西方著名思想家与文学批评家的理论思想,吴宓为此文加了按语。1921年9月,白璧德应中国留学生邀请作演说。演说的文稿《HumanisticEducationinChinaandthe West》刊登在1921年第17卷第2期《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白璧德有以下观点:中国现在正在开始着一场新与旧的文化争论,其间相互对抗着。一方是陈旧与腐朽的势力。一方是努力于建设与进步,有组织的与有能力的中国青年。但闻其中有对中国古典作完全抛弃,而趋向于极端者。我同情中国进步派所追求的目标,中国要有组织,有能力,必具西欧之机械,庶免为日本所侵略。中国或将有与西方同样的工业革命,中国亦应脱去盲从故俗与种种“伪古学派形式主义之牵锁”。然而,须知中国在力求进步时,不宜效欧西将盆中小儿随浴水而倾弃之,而要注意保存中国“伟大之旧文明之精魂”。

白璧德认为:中国开展自己的文艺复兴,不可忽略道德,不可盲从西欧时尚,而提倡伪道德。“若信功利主义过深,则中国所得于西方者,止不过打字机、电话、汽车等机器”。中国不可忘记自己的文化,中西文化皆主人文,不谋而合,中国学人当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的基础上,观察西方文化,吸收其中有益中国文化建设的部分。他建议中国大学将孔子《论语》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并行讲授,美国大学也当聘请中国先生前去讲授道德与哲学。学衡派学者胡先骕等对上述白璧德所论表示认同,以此为他们的理论依据与精神支点,并藉此反对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胡当说是传播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第一人。尼采等人思想的传入,对中国人于人生问题的感悟,增加了来自域外的启发。当时李石岑、瞿世英等人在翻译尼采思想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李石岑有《尼采思想之批判》,载1922年《民铎》第三卷第一号。茅盾有《尼采之学说》,刊于1920年《学生》第7卷第2号。此时柏格森思想也传入中国。李石岑创办《民铎》杂志,刊《柏格森专号》,昌言“人生哲学”,传播柏格森生命哲学。指出柏格森“足以代表最近哲学家之新倾向,实为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之渊泉”,肯定他是“发挥助长美法两大共和国之精神者也”。

李石岑介绍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指出柏格森不满意“决定论”,认为决定论只能对物质做出解答,而于精神生命则无法做透彻的解析。他写道:“柏格森所以肯定自由意志者,以意志从自我出发,从自我之全体出发,换言之,即从自我之全人格出发。”瞿世英有《柏格森与现代哲学的趋势》,说明柏格森理论贡献在于凸现“人的意义”,指出“直觉”在哲学中占有的地位,诚如柏格森所称,心的经验如流水一样,生命是不断流动的心灵之物。因此柏格森最反对机械论与目的论,重视与肯定人生的本来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杜里舒思想也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生观讨论起到明显的实践推动与理论指引作用。可以参见的资料有张君劢著《德国哲学家杜里舒东来之报告及其哲学大略》与瞿世英著《杜里舒与时代精神》等。这些论著大都阐述杜里舒“生机论”等学说。瞿世英说:生物现象的构成绝不象机械论所主张,纯粹是物质原子的结合,且这种结合概由外力促成。“这种主张势必认为有生物与无生物相同,若推进到人生上,那就更危险了。人生岂不是机械化了吗?如若人生果然是机械的,确然也只有安于机械的人生观了。”他明言:杜里舒创造了生机论,否定了机械论,进而鼓吹生机论的人生观。这是说:每个细胞都可以发展为全体,所以每一个个体在宇宙中,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可以对全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宇宙间什么都可以否定,惟独人格不能否定”,简言之生命自主,意志自由。

三、“民族”中的“民主”

民族与民主,是近现代中国的两个重大文化主题,讨论民族史家思想构造时,不仅要讨论他们的民族观还要讨论他们的民主观。我们不妨可以预见两个不同的结论,其一民族史家反对与排斥民主与自由观;第二民族史家对民主与自由等启蒙思想抱容纳或追求的态度。我们得到的是第二个结论。

如前章叙述,清末以降,许多先进知识分子都注意通过日本吸收西学。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创办的《译书汇编》、《游学译编》及其他报刊杂志在传播近代日本思想,转译与介绍日本史书方面起有重要的作用。诚如梁启超所说:“壬寅、癸卯间,译书之热特盛,……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则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福泽谕吉等人的启蒙思想也引入中国。福泽谕吉是日本著名思想家,其启蒙思想给予日本史学界以莫大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知识界起有发蒙导源的作用,给中国民族史学投以自由民主的光照。

同类推荐
  •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悦读MOOK(第五卷)

    悦读MOOK(第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盗梦工厂

    盗梦工厂

    工业化的学校模式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还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吗?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赛斯·高汀在这篇三万字的意见书里指出,互联时代需要的不是读死书的考试冠军,不是听指挥的产业工人,而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是敢于打破成规的领袖、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本书于2012年2月27日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由多篇短文和博客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开放版权,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触摸教育的美

    触摸教育的美

    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校园里孩子和老师及校长之间的事。分为”举报的分量“、“滑稽的新生传”、“故事进行曲”、“教育即生活”、“返老入童”等篇章。
热门推荐
  • 不良少女第一季:受伤的心

    不良少女第一季:受伤的心

    没爹疼,没娘爱的小姑娘。从小到大,爸爸歧视她,妈妈远离她,叔叔伯伯们避她如蛇蝎。却不知,这源于为人父母,为人家属最真挚的爱。当她明白,却已为时晚矣。
  • 原世求存

    原世求存

    当一个强盛的文明王朝崛起之时,总会有一个不管实力文化以及。。战意都不逊于它的文明又或是部族默默地覆灭消亡在其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两名对此状都略感不解并都感到万分反感年纪又十分相近的少年不约而同的向着天又或是他的族人们发出了这声疑问。
  • 王者荣耀之同行

    王者荣耀之同行

    沐雨抬头,望着蓝天。现在的电竞似乎有点不太一样,从lol到王者荣耀,从网游到手游。是不是应该换一条路走走了呢?那么……女子电竞的巅峰,将由我来带领!
  • 千屿千寻

    千屿千寻

    望着这片蔚蓝的海域,叶霏想起来了陈家骏。她与他的初识并不是那么美,尽管有沙滩、海浪、篝火。他高傲,她倔强,他们见面,针锋相对,火花四溅。可谁又知道,磕磕碰碰中,他们懂得了什么叫做飞蛾扑火、奋不顾身。有人初见相欢,却久处生厌。有人初见不欢,却久处相恋,最美不过初相见,最好不过到白首。
  • 说得好不如做的好

    说得好不如做的好

    看了很多书育儿的书仍然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不知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教育上走了很多弯路,如果说市场上的很多书都是“假大空”,那家教类的书就有很多“真大空”为什么说是真大空呢,因为都在讲大道理,道理谁都会讲,这个用不着说太多。但真正到教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了。如何去做,有的书没有讲,有的讲了,没有讲楚,或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时我们就不会做了,只能凭自己摸索了。况且他们讲的就不一定有道理,现在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这不是大道理,有些道理是害死人的。一位普通妈妈的亲身体验,告诉你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 婚婚欲睡:娇妻休想逃

    婚婚欲睡:娇妻休想逃

    苏子语从未想过她的人生会是一个如此雷人的剧本,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相亲,却不想意外重逢前渣男友,渣男不愧是渣男,明明早已分手,却要对她纠缠不休,众目睽睽之下,苏子语真想找块豆腐撞死!可是更让她懵逼的却是,那个“见义勇为”的陌生帅哥是谁?好想有点眼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非烟传

    非烟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是专门针对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如何写作规范论文的教材。教程从史学论文的选题入手,按照论文的构成要素,分章对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进行详细的论述,就如何写作规范的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教程最大特点是通过丰富、翔实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写”,所讲的方法大都是从这些案例中推导出来的,清晰明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体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科论文写作教程。教程所举之例皆从学者新近发表的文章中选取。为了尊重知识产权,教程使用的范文皆为西北师大历史系教师的论文。教程还对论文写作经常混淆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做了对比说明,有利于初学者较好地掌握不同的注释方法。
  • 我的天空,四分是你

    我的天空,四分是你

    亲们,见过这样的女孩吗?每次买饮料都要两根吸管,而且总要折成心形;去公园占着一张双人椅,既不答应别人一起坐,还不用来睡觉;独自一人出门遇上下雨,她一定会拒绝各位怜香惜玉的男士的好心。没错,我们的女主——冷馨就是这样的人。别人问起她这是为什时,她总是淡然一笑:“只是一个改不掉的习惯而已。”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她说这话时眼中的伤。再次与他相遇,她是否会抓住不放呢?若前世的爱恋只为今生的邂逅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作一缕孤魂陪着你寂寞陪着你燃烧
  • 战神手镯

    战神手镯

    一个手镯,究竟有多大的能力,一个普通人,要怎样走上世界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