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8300000053

第53章 民族史学的形成与发展(5)

王国维在《静庵文集》自序二中说:“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是他遇到的最大苦恼。近来已疲于哲学,这是因为“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虽然“余知真理,而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与纯粹之美学曾经是自己的“酷嗜”,然最终的选择是“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他审视自己: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做一个诗人,或是一个哲学家,作何选择?“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以自己的学力,加之以学问,来研究哲学史,或可操成功之券,但作哲学家则不能。衡量下来,“为哲学史,则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学之一原因也”。由此可见,在王国维写《静庵文集》自序时已决计离开哲学(或说是哲学史)研究的领域,最终走向“知识论上之实在论”的道路。对传统的关怀,促成王从事中国古史研究。这时他创造了“两重证据法”。他在《古史新证》中对这个观点作了最清晰的解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因得据以补正纸上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印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他曾说凡是有大学问出皆有一个大发现与之相伴随。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则有宋以来古器物与古文字之学。晋时的汲冢竹简出土,“同时杜元凯之注《左传》,稍后郭璞之注《山海经》,已用其说”。故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地下之学问者。一个史学隆兴的时代大抵是史料多出的时代。王国维认为世纪初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他指出史料新发现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甲骨文字,其二是流沙坠简,其三是敦煌写书,其四是内阁档案,其五是东方文字。而近年以来最大的出土则是甲骨文字。民国六年(1917年),王国维写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与《续考》,运用地下发现与地上文献的双重印证,也即他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取得了重要成绩。这是他知识实证论的延伸与自我感悟。

《史记》中有《殷本纪》记殷祖先名号即所谓王统。司马迁是公元前1世纪的人,他根据什么知道公元前20世纪到前15世纪的事?这是萦回在近世史学家头脑中的一个疑问,因此对其求证变得十分必要。王国维通过对安阳小屯甲骨辞的研究,证实《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是基本上正确的,又纠正《殷本纪》在殷祖先次序排列上的一些错误。王国维的努力,有力证明了甲骨文的史料价值,甲骨学由此成为一门科学。

王国维有《殷周制度论》。此论认为,周人之制度有异于商者,其一是立子立嫡之制度,由是而生宗法与丧服之制,再则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二是庙数之制。其三是同姓不婚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他说,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这并非附会之语,而是有确切的事实根据的。《殷周制度论》论武王时例说,当武王之崩、天下未定之时,以周公“勋劳最高,以德以长,以历代之制,则继武王而自立,固其所矣”。而周公没有这样做,乃立成王而自摄之,后又返政于成王。其所以摄政,只为时局未稳,为“济变”也。他论定,由是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王论说传子之制的发生是历史的进步,其达到的目的就是“息”争,可以使社会稳定。“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特如传弟既尽之后,则嗣立者当为兄之子欤?弟之子欤?以理论之,自当立兄之子;以事实语之,则所立者往往为弟之子。此商人所以有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而周人传子之制,正为救此弊而设也。”他考证中国宗法制度的产生原因在于:是故由嫡庶之制,而宗法与服术两者生。商人无嫡庶之制度,故不能有宗法,纵然有,也不过是合一族之人奉之贵且贤者而宗之。其所宗之人,固非一定而不可易,如周之大宗与小宗。“周人嫡庶之制,本为无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

王国维的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诚如郭湛波所云:王国维继考证学之续,由古籍至古器物,然后至甲骨文,而甲骨文“适为中国社会史之据”。20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古史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是胡适的实证派,与胡适观点相近的傅斯年史料学派顾颉刚的疑古派。这三家实是一家,在批判传统,怀疑古史方面思想一致。王国维有《古史新证》,这是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讲义。这部著作阐述研究古史的方法:“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虽圣贤言之有所不信焉”,拟与疑古派在某些方面观点相近。但也有区别,他有以下一段话:“而疑古之过,乃并尧、马金科、洪京陵编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判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古史新证》第四章中更议论云:商之先公先王既见之于殷卜辞,由是观之,《史记》所叙之商一代之世系,虽有小错然“大致不误”,总体可断。由是“可知《史记》所据之《世本》全是实录”。他进一步推断:而由殷周之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世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他还强调如下的史观,“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总述以上,王国维从事中国古史研究,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成果累累,誉满学界。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文化是种群的根脉。王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探寻、求信与确认,有助于中国人确定历史认同,维护民族自尊,也为中国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陈寅恪与史料学派及批判史学的关系

批判史家也重视史料,如傅斯年就有史料学派之称。然民族史家与批评史家毕竟有很大的学术区别。这里我们将陈寅恪与傅斯年作一比较。傅斯年与陈寅恪有多年的交往,他们是同辈人,陈寅恪稍年长。两个人同时在德国柏林大学留过学。回国以后又长时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共事,在学术上也有相似之处,如许冠三所说,同属于“史料派”。

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说:“直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1928年),提出‘近代历史只是史料学’的观点,而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发祥地的新考据学遥相呼应,史料学派才宣告诞生。史语所创始人兼终生所长傅斯年(1928-1950),是这个学派的旗手兼舵手;遥领史语所历史组主任二十年的陈寅恪,则是副舵手。就实践层次说:寅恪的作风或许更能代表史料派的宗旨。”傅斯年与陈寅恪关系一直很好。傅斯年平时重礼节,然而对自己所瞧不起的人,常傲慢地加以尖刻的语言。傅的侄子傅乐成说:不过他对于蔡孑民、胡适之、陈寅恪诸先生的恭敬,毕生如一。

由上看来,陈寅恪也当属于史料学派,且从“学术群落”而论,傅斯年的史料学派与胡适担纲的“批判主义”、“科学派”史学同属一源,与顾颉刚史学也极为亲近,故陈寅恪也当与胡适史学流派也有密切联系。

陈寅恪确实十分重视“史料”,是属于史学队伍中考实的一派,他与傅斯年的关系也说明,研究陈寅恪史学,将其与傅斯年联系起来思考是应该的。当然,王国维也属重视史料的一派。他的两重证据法的提出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陈寅恪对王国维甚为推崇,说王的论学大致有以下的特点:其一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辨证,其二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故籍互相补证,其三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的研究方法与王国维有共同之处。他对敦煌史料的研究可以说是做到了“地下实物”与“纸上遗书”的互为辨证。他采用蒙文本与满文译本对《蒙古源流》一书做充分的校正研究。他与顾颉刚也有共同语言,说“吾人今日治史者之职责,在逐层消除此种后加之虚伪材料,庶几可略得一似近之真”,从某一角度看,陈寅恪同意顾颉刚关于古史“层累造成”的学说。

陈寅恪还主张使用新史料,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他又说:“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史料学派极为重视考古,所得考古资料当属于“新史料”,故陈寅恪与史料学派当有学术的心灵沟通。

不过笔者还是认为陈寅恪无论与胡适的“科学派”,或是傅斯年的“史料学派”,或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派都有差别。陈寅恪与胡适、傅斯年等论史态度有区别。傅斯年认为,一方面要认清中国文化传统的力量,认定它是完全抹杀不了的,同时也要认定它与时代的脱节,因而要作彻底的修正。他说:中国是有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中国提倡新思想,新文艺,新道德,处处和旧有的冲突,实在有异常的困难,比不得在空无所有的国家容易提倡。所以应当一方面从创造新思想、新文艺、新道德入手,一方面应当“破坏旧有的主义”。可见傅对传统仍以批判“破坏”为主,恰与胡适同调。

至于胡适甚至不同意将“学术”与“民族主义”作一丁点的挂钩与联系。他下面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我不认为中国学术与民族主义有密切的关系。若以民族主义或任何主义来研究学术,则必有夸大或忌讳的弊病。我们整理国故只是研究历史而已,只是为学术而作工作,所谓实事求是是也,从无发扬民族精神感情的作用。”依胡适所见,民族主义与一切的主义没有区别,一概可以不讲,因为其属于政治,而学术与政治无涉。如同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所叙,胡适对蔡元培“托政治于学术”的说法,甚不以为然。1924年,胡适为古史讨论作总结,强调研究的目的是“明白古史的真相”。4年以后有人邀请他参加发起中国学会,他拒绝了。理由是不赞成将学术与任何主义联系起来,即使与“民族主义”也无干系。

而陈寅恪不同,他抱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做史学,此项工作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他甚至心仪张之洞等人,于中国传统情结难解,与胡适、傅斯年“批判主义”立论差异显然见大。这一点余英时先生也说得很清楚:傅斯年在广州开创“历史语言研究所”,要打出科学史学的旗号,其宗旨与次年中央语言研究院是一样的。他曾在柏林留学三年,最崇拜陈的考据之学,并引为同志。但陈氏实证之外还有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之同情”的一面。陈寅恪似乎是近于艺术与文学,而远于胡适所提倡的那种“科学”。他推崇王国维是因为王通过甲骨文考实中国古史,并取得实绩,如他在《挽词》中说:“考释殷书开盛业”。胡适等人主张治史学只要将事实弄清即可,不一定要说明一个什么体系与理论。他反驳当时社会上有人说整理国故无用。他苦口婆心要人从有用与无用的狭隘思想中摆脱出来。他说对整理国故要“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他写《新思潮的意义》,解明意义在于“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至于国故整理的原则总起来说,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就是“用精密方法,考出古文化的真象,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报告出来,叫有眼的都可以看见,有脑筋的都可以明白”,如此而已。与此不同,陈寅恪治史总要有论点的求出,总要有体系的清理。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自序》中说:

寅恪尝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于李唐一代法制诸端,妄有所论述。至于政治史事,以限于体例,未能涉及。兹稿所言则以唐代之政治史为范围,盖所以补前稿之未备也。夫吾国旧史多属于政治史类,而资治通鉴一书,尤为空前杰作。今草兹稿,可谓不自量之至!然区区之意,仅欲令初学之读通鉴者得此参考,或可有所启发,原不敢谓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纲要,悉在此三篇中也。陈寅恪论《资治通鉴》“尤为空前杰作”,他做《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也是要给初学通鉴者一个参考。他做学问有“政治”,有观点,思想起点与胡适相异。事实上观其一生,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论再生缘》、《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或考求治国得失,或接续文化传统,或宣扬民族气节。绝不是“为考据而考据”的,总要“我手写我口”,总要作文著己心。

或铸字立句,作啼血之鸣,申张志气;或落月金盆,为密密私语,烛照己心。陈寅恪与胡适所论不同,对清代考据之学,别有歧见。陈寅恪是如此评价清代朴学的:

夫义理词章之学及八股之文,与史学本不同物,而治其业者,又别为一类之人,可不取与共论。独清代之经学与史学,俱为考据之学,故治其学者,亦并号为朴学之徒。

所差异者,史学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其解释也有所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经学则不然,其材料往往残缺而寡少,其解释尤不确定,以谨愿之人,而治经学,则但能依据文句各别解释,而不能综合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以夸诞之人,而治经学,则不甘以片段之论述为满足,因其材料残缺寡少及解释无定之故,转可利用一二细微疑似之单证,以附会其广泛难征之结论。其论既出之后,固不能犁然有当于人心,而人亦不易标举反证以相诘难。譬诸图画鬼物,苟形态略具,则能事已毕,其真状之果肖似与否,画者与观者两皆不知也。

往昔经学盛时,为其学者,可不读唐以后书,以求速效。声誉既易致,而利禄亦随之。于是一世才智之士,能为考据之学者,群舍史学而趋于经学之一途。其谨愿者,既止于解释文句,而不能讨论问题。其夸诞者,又流于奇诡悠谬,而不可究诘。胡适对清代考据学曾加激赞,称其为现代科学治学之始。而陈寅恪则不以为然,主张具体分析,论清代史学考据固可观矣,若论“经学”考据,却不怎么样。譬诸画鬼,苟形态略具。其止于解释文句,而不能讨论问题,奇诡悠谬,而不可深究。他对清代能为考据之学者,群舍史学而趋于经学之一途,也深感遗憾。

在对史料引用上,陈寅恪常以诗与小说证史,并亲加实践,取得重要成就。他在《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以及《柳如是别传》中,以诗证史。他认为,中国的诗歌用得合理可作历史的证明,因其别具时、地、人、事等四个特点。他论以诗证史,取其两意:自可杜撰,但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则难以编造。陈寅恪如此研究历史,大大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例如他从《桃花源记》了解坞堡经济形式,从《莺莺传》认识中唐以后门第情况、道德形态,还原历史,别具匠心。

同类推荐
  • 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本书反映了2013年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概貌,收入了厦门市宣传文化系统组织的调研成果和其它相关的工作成果,为读者从各个方面了解厦门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情况提供较为详细、全面的信息,为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平台,为厦门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服务。本书涵盖了2013年度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反映了厦门市2013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提出推动厦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规划、策略,对于推动厦门乃至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都市中的青少年:发展危机与社会管理

    都市中的青少年:发展危机与社会管理

    本书立足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与积极的青少年发展视角,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出发,分析当前中国都市青少年成长危机的影响因素,探索青少年社会管理的路径与方式。
  •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以及传媒实践者们看待媒体运营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传媒管理政策、信息及数字技术,以及中国媒体市场增长所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市场定位、跨媒体经营、拓宽融资渠道、构筑核心竞争力等已成为传媒业界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上述方式不过是帮助媒体单位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媒体单位为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却未做出解答。
  •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詹新惠从党报集团体制的历史沿革到党报集团经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自然,书中所论列的观点未见得都准确,有些研究可能还受到实践的制约。便至少这本书引起了我们思考的兴趣,也开启了新的思路。
  • 路:漫谈好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之道

    路:漫谈好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之道

    通往好节目的路有千万条,但殊途同归,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俯仰天地的境界。这个高度实际上关照了三个不同的层面:理性的智慧、感性的情怀和糅合的境界。怎么能达到这个高度呢?这就像爬山,不过好节目里的爬山却不是用真实的双脚,而是通过——克隆与创新。克隆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在临摹中掌握技巧,在苦干中增长才智。创新则既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凭借天赋的神来之笔。
热门推荐
  • 赤血灭世

    赤血灭世

    “大道难成,历百千劫难,尝尽世间苦。”古往今来,多少梦想飞仙之人苦寻大道仙法,由此开创得成大道的修仙法门不胜枚举,繁衍至今却也只略有小成,得其大道者,寥寥无几。车水马龙的现代化世界,功能繁多的电子产品早已蒙蔽凡人眼耳,大道之术是人们的幻想?还是早已放弃?却都已被平静生活而取代。PS:(赤血灭世QQ交流群:547910761,入群注备:赤血阁。)
  • 万仙圣帝

    万仙圣帝

    千年后,洛凡为保护妹妹与百万大军奋战,力竭而死,在次醒来回到刚出生不久的时代,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前世之仇,今世清算,既然重生,这一世便要清算一切,待我重修炼十年,天地之间任我行。
  • 诸神漫天

    诸神漫天

    虚无的世界诸神并立,三界最强斗神云天下凡,千年巨变修真界早已改名源界,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天帝:“这个世界早已破败不堪,所谓之“神”不过是“天道”的对立,当“异数”想要突破“命运”,那即使被世人所不解又如何?我们既是幸运儿却又是孤独的悲哀者。”
  • 我的侍女很强大

    我的侍女很强大

    见过武技高超的侍女吗?见过啊……那么,会修真的侍女呢?会魔法的侍女呢?会暖床、陪嗨、一起想法子阴人的侍女,诸君又可曾见过?如果这些都见过的话也没事,在天择这块异族人横行的大陆上,我易燃和我强大的侍女们,可不会就这样认怂的!侍女QQ群:335047871欢迎小伙伴们的加入哦!
  • 在地下城寻求综漫是否搞错了什么

    在地下城寻求综漫是否搞错了什么

    即便拥有着各种神奇职业的能力,米歇尔还是感到压力山大。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世界会是哪里。或许是身为大魔导师时进入了【妖精的尾巴】……是散打时进入了【拳皇】……又或许是忍者的时候进入了【火影忍者】……然而——【我要成为双马尾】的世界。米歇尔一脸懵逼的看着自己的双手——这是——……战斗法师……?!ps:本书节奏比较慢,大概就是各个世界的日常?(雾)
  • 时光是个魔法师

    时光是个魔法师

    那些男孩教会我倔强,那些女孩教会我坚强。那些男孩的诗很狂妄,那些女孩的歌很难忘。那些男孩女孩的诺言,美丽得荒唐。怀念过去,终究是怀念曾经的自己吧。
  • 梦遇心

    梦遇心

    “你以为我只会记得你么?”她就这么笑笑,眉间鲜红的印记,早已证明她看尽红尘却徘徊。“我等,你就在。”他深情,可是在注定要破灭的一切面前还有什么用......你们以为这是浪漫主义的小说么?笑话,我一个逗比怎么写得出来。。。。。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这个萝莉爱打架

    这个萝莉爱打架

    她叫罗莉,长得像个萝莉,就是性格不萝莉。这是一个爱打架爱使用斧头的暴力萝莉不断找事儿,且顺带找了一个粘人相公的爆笑故事……
  • 感染世界

    感染世界

    由于一种奇怪的病毒泄露,世界的人变成了一种恐怖的感染者。凌峰,经历了一些特殊的经历,变成了一个奇怪的感染者,现在,他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