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15500000006

第6章 互文性理论诞生的西方社会文化语境(1)

在当前的互文性研究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论题,如《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后现代主义文学戏仿策略阐释》、《“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略论后现代状况的审美特征》、《拼贴画在后现代小说中的运用》、《互文性:后现代文本意义的增殖范式》、《互文性:名著改写的后现代文本策略——〈大话西游〉再思考》等,这多多少少说明了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互文性必然继承了后现代文化的某些基因。事实上,互文性的某些特点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互文性的尴尬与困境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尴尬与困境,既然二者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那么对互文性的研究有必要从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文化语境出发。

互文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是两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其与西方当代文论的诸多流派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两对匹配的概念。“后”字的添加表明人们无法命名现代主义之后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特征,正如有些后现代作家宣称的那样,文学已经终结了,人们面临的将是思想的极度匮乏、言词的无限枯竭。“后”字还强调了这对概念在时间上的断裂感与连续性,在前人基础上的添加佐证了布鲁姆那句有名的话,在后现代时代,每一个“家”都患上了时代的焦虑症。现代主义的成就是后现代高楼大厦的不可逾越的基础,是迫使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要经常停下来回望的“精神家园”。人们不得不郁闷地发现在他们所属的这个时代,独创性是多么的艰难。不管你是否认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开放、嬉戏、狂欢、反讽、片段、含混、悖立、无序、拼贴、无中心、非确定性、反对阐释、消弭等级秩序……所有与现代主义不同的精神都可纳入其中,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学院派批评与大话文化、流行体系,高雅文学与无厘头,整个社会仿佛是一个大杂烩。正如英国学者阿兰·洛德威的一段话所表述的那样:“后现代初出茅庐但又颓废苍老;它颇富才华,同时又十分邪恶;它沉醉消解分析,同时又异想天开;它的面貌似曾相识,同时又是最新时髦。后现代主义是个悖论的结晶,一个大杂烩的合成体。”

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关系“暧昧”,学者常常混淆其界限,以致让人误以为是可以通用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分还是明显的:后结构主义主要限定在哲学与文学理论方面,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偏向于文学艺术创作、大众文化、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因而,“后现代”的所指范围要广得多,以致它经常被视为是包含后结构主义的一个更大的具有广义文化意义的概念。正是在此意义上,本节选用了后现代主义这一范围更为宽泛的概念进行背景论述。

一、后现代在西方的兴起

现代主义在统治了西方一百多年后终于大河改道,开始走向了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它的母体——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子宫中产生的。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母体,它包含了西方文学诸多流派,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其时间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

与许多文论术语的演变相似,最早的“现代主义”是一个带有批评和嘲讽意味的贬义词。据《牛津大字典》的说法,斯威夫特在1737年7月25日给亚历山大·蒲柏的信中首次提到:“骚人墨客给我们送来了乱七八糟的诗文,带着令人生厌的省略语和稀奇古怪的现代主义,对英语的败坏就来自他们。”或译为“蹩脚文人以拙劣的减省和古怪的现代主义,带给我们这些用散文和诗写成的垃圾”。到19世纪末,这个词由贬义慢慢转向中性化,20世纪之后它被普遍在褒义意义上加以接受。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极其繁复和多样化。正如有的论述所表述的那样,“现代主义这个词语曾被用来包括各种各样破坏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激情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倾向于抽象化(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旋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但是我们将会看到,这些运动也并不都是性质相同的运动,有些还是对其他运动的某种激进反应。……总之,现代主义在大多数国家里是未来主义和虚无主义、革命和保守、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一种奇特的混合物。它既歌颂技术时代,又谴责技术时代;既兴奋地接受旧文化秩序已经结束的观点,同时面对着这种恐怖情景又深感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内部还充满着悖论,尽管如此,它还是被哲学、文化、文艺、文学界普遍接纳了。以上描述的悖论性作为一种遗传也被后现代主义继承了下来。

极盛而衰,水满则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社会发生转折,当现代主义走向巅峰时,其自身隐藏的危机便要爆发了,这场危机源于后工业社会的深层原因,导致了哲学文化文学层面的转折,这种转折迅速波及一切人文领域,时代不可逆转地走向后现代。正如杰姆逊在其名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所说:“现代主义的活力和动力,至此可谓到达登峰造极之境。……自此以后,所有称得上为‘现代主义’的精神文明,也就显得特别平淡和无力,难以为继了。”敏锐的学者们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福柯曾说:“什么是人们说的‘后现代’?我有点跟不上形势了。”当代美国学者、思想家、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中说:“今天,现代主义已经消耗殆尽。紧张消失了。创造的冲动也逐渐松懈下来。现代主义只剩下一只空碗。反叛的激情被‘大众文化’加以制度化了。它的实验也变成了广告和流行时装的符号象征”,“我相信我们正来到西方社会的一个分水岭:我们正在见证资产阶级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交换的观念——之结束,该观念曾范铸现代之时代两百年。我也相信我们已经结束了现代主义的创造冲动和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化运动曾支配所有的艺术,决定我们的符号表述125年”。丹尼尔·贝尔又说:“过去常用的文学修饰语是‘超’这个词……而现在我们似乎已经把‘超’穷竭,今日社会学修饰语是‘后’。”

到底什么是“后”的时代呢?任何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人皆可被嘲讽为具有现代主义的“乌托邦幻想”,这一词语的来历与出身如它本身所标榜的那样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后现代主义批评家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主义问题》中写道:“假定历史有其继承性,而术语有其产生的根源,那么我就不敢肯定‘后现代主义’一词究竟于何时何处。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以下这些事实:1934年,在马德里出版了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32西班牙—拉美诗选》,‘后现代主义’一词随之出现。1942年,杜德利·菲茨在他的《当代拉美诗选》中再次使用了这个词。二者以此表明早已潜伏着的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小小反拨。早在1947年,萨默维尔出版了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第一册节本,这个词再次出现。对汤因比来说,‘后现代主义’标明西方文明史中的一个新的历史周期。它大约始于1875年,而我们现在几乎还未开始有所觉察。稍后,在50年代,查尔斯·奥尔森谈到后现代主义问题时,往往不囿于它的精确定义,而是泛泛地谈论它。”在1959年和1960年,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分别在题名为《大众社会与后现代小说》与《什么是现代主义》的文章中提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莱斯利·菲德勒和伊哈布·哈桑开始使用后现代这一词语,在早先出现的哈桑的学术论文中还出现了“反文学”与“静寂的文学”诸如此类的相仿术语。那时“后现代”作为一个术语还没有被固定下来。

“后”很快被人们接纳和热捧起来,“后工业”、“后殖民”、“后文化”、“后地理”、“后马克思主义”、“后人道主义”、“后历史”、“后结构主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文科学的书籍之中,更多的是“后现代主义”。在一切文化领域,人们越来越多地与其碰面,但始终没人能说清楚这些概念加上“后”字后有多大改观和它的确切含义。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其理解就无从下手。把握“后”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有断裂与延续的双重属性,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装证明了以往的历史性存在,人为的添加又意味着与过去的决裂。下面的引用及表述有利于我们对后现代精神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的后现代文论家包括福柯、德里达、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利奥塔、德勒兹、加塔利、杰姆逊、拉康、鲍德里亚、伊格尔顿、伊哈布·哈桑、佛克马、赛义德等这里还可以。20世纪,几乎哲学、文学上重要的思想家都卷入到这股思潮之中。福柯说:“我不理解有什么样的问题是对于被称为是后现代或结构主义者的人们是共同的。”杰姆逊说:“最近几年(指1984年左右——引者注),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颠倒了的太平盛世说,其中关于未来的预感,不论是灾难的还是拯救的,都已经被这种或那种毁灭感取代(如意识形态、艺术或社会阶级的消亡;社会民主或福利国家的“危机”,等等);总合起来,所有这些也许就构成了越来越常说的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的许多讨论都是在后现代主义议程中进行的,他们“毫不犹豫地从后现代主义中获取其术语、思想倾向和概念方法的某些新思潮,包括后实证主义、新结构主义、后当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交叉重叠的,并占有众多的思想源泉”。这些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文学批评向解构主义或者说后结构主义方向发展,为“互文性”的诞生提供了前提条件。这既是他们对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进行学术反思的结果,也是他们对传统的线性历史观的超越。

二、后现代精神与互文性

后现代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人们众说纷纭,至今未达成共识。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扼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他又接着说:“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

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来把握后现代精神无疑是个很好的办法,为此有必要回顾伊哈布·哈桑关于二者的著名对比。这个对比几乎影响了所有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学者们对其的引用长期以来居高不下。

哈桑援用了现代主义二元对立的方式,列举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以上对比点,右边的竖排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后现代景观,囊括了差异哲学、精神分析、身体研究、女性主义、互文性等诸多理论流派,透视出德里达、德勒兹、苏珊·桑塔格、克里斯蒂娃、拉康、巴特、巴赫金、约翰·巴斯、索绪尔、保罗·德·曼诸多后现代思想家、文论家的思想碎片。无我性、无深度性是从杰姆逊那里借用来的。文本的开放性、生产力、反讽、扩散、游戏、狂欢、消弭等级制与互文性特征契合。“过程∕演示∕发生着”指引着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生成文本及巴特所提出的文本是一种生产力;“互文与互涉文本”直接将互文性看作后现代文本策略;“组合”意味着粘贴、拼凑等互文手法;“变体”暗含着互文重写、改编等对旧题材的当代处理;“差异—延宕、印痕”明显地在指涉德里达文本理论;“反讽、不确定性”是互文文本的基本特色之一。

后现代精神基本特征有:混杂(Hybrid)、拼贴(collage)、碎片注:英国社会学家鲍曼将自己的一部作品命名为《生活在碎片之中》无中心、多元化、世俗化、文化狂欢、非体系性、语言游戏、文本享乐、反乌托邦、反历史决定论、反体系性、反本质主义、消解宏大叙事,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等。正如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所述:“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与当今许多术语有某种亲缘关系,而那些术语本身的内涵就是不确定的。”因而由于其术语本身的非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颠覆了以往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中作者的“上帝位置”,消解了独白式批评的传统方式,正因为此,“互文性”这一术语已经成为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一种锐利武器。

同类推荐
  • 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宋词精品鉴赏》收录了《临江仙》、《阳关引》、《竹马子》、《采桑子》、《水调歌头》、《蝶恋花》、《沁园春》、《清平乐》、《西江月》等作品,白话译解,力求以直译者方式准确传达原词意蕴,并对词进行解析和鉴赏,品析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为宋词爱好者领会、品鉴宋词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 随风起舞

    随风起舞

    本丛书共收入《哲学深处的漫步》、《敲打岁月》、《生而自由》、《行走的声音》、《随风起舞》、《寂静中飞舞》、《狗吃羊》、《真水无香》、《我是第几者》、《走马看黄花》等共十本杂文随笔。
  •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三十五年前,我曾到斯达尼斯劳斯河找矿。我手拿着鹤嘴锄,带着淘盘,背着号角,成天跋涉。我走遍了各处,淘洗了不少的含金沙,总想着找到矿藏发笔大财,却总是一无所获。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区,树木葱茏,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很多年前,这儿人烟稠密,而现在,人们早已消失殆尽了,富有魅力的极乐园成了一个荒凉冷僻的地方。
  • 三种向度

    三种向度

    本书诗歌作品集。作品分三部分,以“时代镜像”“灵魂的呼啸与细语”“隐秘柔情”三个篇名辑录了诗人的87首诗歌作品。诗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诗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有比较深的意向性思维,给人作法味不尽的想像空间。
  • 旧时光的味道

    旧时光的味道

    美食与时间一样,弥足珍贵,常留念想。我们吃过的东西,有些已吃不到、见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借着对那些美食的回忆,怀念昔日美好时光。有时候,吃几碟菜,喝一杯酒,看一篇文,怀念几个人、几件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本书是《旧时光的味道》全新姊妹篇,堪称升级版、豪华版,内容更加丰富,感悟更为深刻,文字愈加老练,而又不失活泼,读来时而令人怅惘,时而令人捧腹,口齿生香,久久回味。
热门推荐
  •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淡淡地向人们诉说着老北京的古迹和风俗以及那些逐渐远去的故事。
  • Tom Swift And His Motor-Boat

    Tom Swift And His Motor-Boa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日神笔

    末日神笔

    末日降临,一场奇怪的梦指引叶非得到了一支能画出世间万物的苍生笔。看着食不果腹的幸存者,叶非轻轻一画,各种鲜美的食物呈现在眼前!丧尸围城,画笔一挥,滔天的洪水降临,管你来多少,我就淹多少!妖兽暴动,单手一点,无尽的烈焰肆虐,千里之内顷刻变成焦土!神兵利器、强大异能、虚幻人物,黑科技,有了苍生笔,一切都不是问题。
  • 月言无泪

    月言无泪

    一道圣旨,她无奈踏上和亲之路;一面悬崖,斩断她所有的过去。为了爱情,她含泪背离家国,情根深种,换来的却是国破家仇之恨。爱她之人,皆不得好死;她爱之人,竟是幕后黑手。一场战争,他败北回国;一场和亲,心之所想。嗜血阴狠冷漠无情是他的标志,步步为营得到了天下,最后却丢失了心。
  • 在向日葵盛开的世界

    在向日葵盛开的世界

    理想与信念的碰撞,智力与武力的较量,生与死,对与错,还有那……使我可以继续战斗的理由!活下去?伙伴?承诺?亦或是那向日葵的约定……或许我们早已明白,又或许我们仍然陷入迷茫,徘徊与不解,追寻与顿悟……在追寻无限世界的过程之中,真相或许……仍不是定数……而这一切……尽在……向日葵盛开的世界!读者交流QQ群:591893302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永夜无光之年

    永夜无光之年

    日西垂而夜无星,永夜之下,步步前行。愿光明重临,盼人心无暗。
  • 老子的战甲星核造

    老子的战甲星核造

    机甲分为:头部、手部、胸甲、驾驶舱、引擎、脚部、推进器七个部分标准化接口,为无数的怪物机甲的诞生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未来世界每个个人,每个团体,每个意识形态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胡元是个例外,他从小被父亲带到了宗教区,直到他十二岁那年,才有了第一次选择的机会。多年以后,历史记录官和胡元闲聊:你是怎么创造出至强的三拳来的?胡元回答道:严格来说并不是创造的,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第一拳,第二拳和第三拳只要顺势打下去就可以了。
  • 戮尸

    戮尸

    还原最真实的末日,最血腥的战斗,还有最顽强的人类,这个世界到底被谁征服?——有时候,吃人的不仅仅是丧尸!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领衔

    栏目中刊发的作家专辑、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领衔(开垦荒田的N种方式)》由百花洲杂志社所著,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