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4900000043

第43章 鲁昭公(3)

楚灵王命把蹶由按在战鼓上,然后扒光上衣,准备杀了用他脖子的血,给战鼓上上漆。楚灵王又问蹶由:“你来之前,占卜过没有?”

蹶由说:“占卜了啊,我来这里是吉的。”

楚王说:“都要被杀了,还吉啊?”

蹶由说:“寡君听说你们打算进攻我国,于是用乌龟占卜,寡君问说:’我们派人去犒劳楚军,看看楚王的怒是急还是慢,从而为之准备,想知道一下,这样行吗?‘于是占卜,乌龟的回答说:’这样可以啊。‘如果大王不生气,好好对待我这使者,吴王就会放松警惕,那么吴国非亡不可。如今大王震怒,虐待使者,将拿我衅鼓,这样吴国就知道要大加戒备了。国家知道准备,那就是吉了。而且占卜是为了社稷的,岂是为了一个人,我被杀衅鼓了,但是我国知道准备,有比这还大的吉吗?”

楚灵王一听,于是不杀了蹶由,收在营中,十五年后才遣回吴国。

楚军随后继续前进,到达汝清,但是发现吴国早有防备,确实不易攻入吴国。于是楚国无功而返。但是楚灵王害怕吴国又来报复,于是留下几个县长在安徽边地待命守御,以免走后吴军再来骚扰。

秦景公去世,儿子秦哀公继位。

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三月,郑国执政官子产把本国的刑书(刑罚文本)铸造在鼎上,以便给官民看。相当于是明确和公示和刑罚。这大约是从前诸侯从没有过的事情。

晋国的大夫叔向,就专门写信把子产批评教育了一顿,说:“从前先王怕老百姓产生争斗之心,就用义、礼、信、仁来引导、教诲人民,也弄出刑罚,来威吓那些放纵者,并且设出圣哲忠信的官长来管理人民,于是老百姓就听话了,不生祸乱了。如果老百姓知道有明确的法令了(你都给刻在鼎上了,公示了),老百姓就不在乎自己的上级了,而都产生了争心,各自从法令上寻找字眼当证据,侥幸希望自己成事。民有了争心和侥幸之心,那就没治了!”

从前叔向的爸爸也说过,善人在上,则国家没有幸民——怀着侥幸之心的民众。又有谚云:“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

叔向认为把法令公示出去,一是会导致官长没了权威(人们听法而不听官),二是人们依据法令条款文字而产生了争心和侥幸之心。这样风俗也坏了。不如道德引导和法令约束但法令只在统治层内部把着,并不明确公示出来,能使得民众既尊重长官,又不会冒出侥幸之心和争心。

叔向接着说:“你把刑书铸出来了,想安靖民众,这能行吗?《诗经》说照着周文王的德来,于是一天天安靖四方。这多好啊,像这样的话,哪需要法律。你现在这么一弄,百姓都知道在什么地方去争了,将要弃了礼(德)而引证着刑书去争,锥刀刻的每一个字,都要尽争之,错乱的案子和判决也就要越来越多,贿赂也就要都出来了,等你这辈子结束时,郑国也就要败亡了!”

子产就写了简短的信回答:“我这人能力不足,不能考虑到子孙长远,只能救眼下之世了。虽然不能听从你的话,但还是感谢你的箴言所惠啊。”

这个事情也就这样了。

有人说,公示法律,以法治国,难道还有错吗?在君主制下,法律治国终究脱不开背后实质的人治。那么既然搞人治,这人是以德治,还是以德法并用来治(如叔向说的,以德引导并用不公示的法来威吓禁止人为奸),还是单以公示的法来治,这就是个选择了。春秋时代还是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理论上讲,德治更好。一个国家内部从贵人到小民,像个大家庭似的,用法律来一是一、二是二地裁决事情,势必显得亲情温情都没有了,不能长久、温馨和稳定美好。如果以道德影响家人,法令只是一种含混的威慑,家里人又有廉耻,又有温情,也不会闹出大乱子。春秋是世家社会,家和国不分,家长的道德感化模式推广用于国内,所以不用法,是恰当的,也是收效美好的。

子产承认自己的作法没有传统模式这么美好。但他说“救世”,就是家已经开始和国渐渐分开了,国变得越来越复杂,家长(贵人)们的道德未必能指望,国民的各个层级和各种人性也日趋繁复,随着民众借助铁器来发展农业、工商业,小民的财产和利益纠纷问题也日渐突出,传统的贵人治理种地小民的单纯德治,可能搞不定越发复杂和乱起来的社会,子产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开始主要用明确的法(未来的战国法家也是如此),把家庭治理模式和治国模式渐渐分开,摸索新的治国体系,乃是形势所迫。

叔向抱着传统不放,不乐意看到社会的转变,不过叔向对春秋时代世家社会德治效果好于法治的观念,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让人看到早古不同的思路,真是奇异。

如果管理一个小厂,或者一个小公司,总经理口含天宪,有法但不怎么公示,以总经理的崇国地位和温情德治为主,法的威慑为辅来管理,如叔向所说,未必不是很好的。如果这总经理忙着制定各种法规制度,那员工就会越来越奸佞,温情漠漠的人际关系和主动积极性全没了。治小国如此,那么治大国呢?在叔向看来,大国也是各级长官统领的各个小单位组成的,都照着周文王的德来治,一样是可以治好的。

关于德治和法治,譬如现在美国是法治之大国,但如果某个市长或者官员私生活不检点,比如偷着生了个私生子,民众就觉得他不配当“家长”了,把他选下去,或者要他辞职,虽然他并没有犯法。可见大国也有德治的。同时,美国判案搞陪审团制度,那就等于并不安全依照法令条文裁决,而是以“口含天宪”的陪审团民意裁决,这和叔向说的不肯把法律公示出来,又是多么的相像。只不过天宪不是含在“圣哲忠信的官长”嘴里,而是含在一撮小民嘴里(圣哲是聪明的意思,忠是诚实的意思)。

德是润滑剂,法是拧紧的螺丝,德与法该以怎样的角色管理社会,叔向的思想有其深意。

六月,楚灵王派自己的五弟弃疾(也是楚共王的五儿子)到晋国回访,作为去年韩起、叔向送闺女来的回访。当时,韩起送闺女去楚国的时候,楚灵王没有按礼所要求的亲自到郊外迎接,楚国弃疾来晋国了,晋平公也不想去郊外迎接他。叔向说:“楚国歪斜,而我们正,我们为什么要学歪斜的呢?上面的人正,百姓就跟着学。我们怎能不以善人作为标杆,而以佞人做标杆榜样呢?一个匹夫为善,民众还会学他,何况国家为善呢?”

晋平公乐了,于是按照礼的要求,亲自出郊相迎。虽然叔向这里找了很多说词,但是人家楚灵王上次没有出郊相迎,这里平公有巴结楚国的意思了。晋平公又雌伏了一次。

秋天九月,徐国(安徽东部泗县)太子到楚国来访问,楚灵王嫌徐国倾向于吴,就扣押了徐国太子。徐国太子硬是越狱逃跑了。

楚灵王担心徐国因此背叛自己,于是派蘧泄带兵去攻击徐国,吓唬吓唬徐国。结果,吴国发兵来救徐。楚灵王又增加兵力,派令尹子荡到在豫章(安徽北部蒙城县)迎击吴军,结果被吴军战败,俘虏了楚国管马厩的官。楚令尹子荡吃了败仗,于是杀了蘧泄当替罪羊,这才回国交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

楚灵王从前做令尹的是时候,一次打着楚王的旗帜出去田猎,于是大夫申无宇上去把那旗子折断了,说:“一个国家,两个国君,谁能受的了啊。”

楚灵王当时也没跟他计较。

今年,楚灵王修成了一座离宫,大号章华台,非常雄伟壮丽,台上还有很多宫室,把一些逃亡的人都接纳了,住在这些宫室里当杂役。申无宇的一个看门人,犯了罪,也逃跑了,跑入章华宫里。申无宇跑进来,抓了这个看门的,要带回去。有司不让,说:“跑到王宫里抓人,这是大罪啊。”

于是,有司捉着申无宇,去进见楚灵王。楚灵王问怎么回事。申无宇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因此下级事奉上级,上级供奉鬼神。所以,王臣公(王以公为臣,公做王的臣子),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这样才能把百事做好。有司说:’你怎么在王宫里抓人?‘那我还能去哪儿抓?从前,周文王的法令说:’有逃亡的人,要搞大搜索。‘因此得到了天下。先君文王也有法令:’隐藏盗贼所偷的物品,与盗贼同罪。‘因此他扩疆到了汝水。如果按有司说的,那就没法去捉逃走的臣了。逃了就不管,就没有陪台了(台是最低一级的,陪台是逃走又抓回来的台)。这样,大王的事业岂不有阙了(十个等级一级压一级,才会百事无缺)。大王想召集诸侯,难道要这样吗?如果按照从前周文王和楚文王的法令,则盗也有地方在了(意思是,楚灵王也是盗)。”

楚灵王说:“你把你的那个臣(看门的)带走吧。”于是,放走了申无宇,没有追究。

看来,抓三无人员,是周文王最早开始搞的。这里申无宇又论说了一个等级以另一个等级为臣,不能缺少,否则事情就做不好了。这种思想其实略比君主专制还好点,在君主专制下,君是最高的,下面的人都是君的附庸。但是分封模式下,一级以更下一级为臣,更下一级人属于自己,而不属于国君,国君要拿这样的人,就等于盗。申无宇的话,乍看像是剥削的专制(人有十等什么的),但其实某种角度来讲,还是反一元专制的,正是春秋时代分封制社会架构的体现。到后面的战国和秦汉,君的绝对性才日渐加强。没有什么人是你自己的,都是皇上的。你的人被皇上拿走了,你绝对不敢去要。这里提到了“大夫臣士”,也就是,卿大夫下面的士人,属于大夫自家的依附者,只效忠于家主。甚至后面齐国人有这样的话,“家臣(即士人)谋划国君的事,是罪过”。

楚灵王的章华台落成,想叫来诸侯一起搞个落成典礼,于是三月,诸侯们去了。鲁昭也去了,经过郑国的时候,郑简公在城门迎接慰劳,陪同鲁昭公的孟僖子(鲁昭公的仪式助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叫鲁昭公答礼。到了楚国,楚人来郊外慰劳,孟僖子也不知该怎么对答。

孟孙氏的掌门人孟孝伯(羯)已经死了,孟僖子是孟孙家目前的掌门人。孟僖子据说是羯的儿子,也有说是他叔叔。

于是,楚灵王在章华台上招待鲁昭公喝酒,因为鲁昭公二十几岁,却奇怪地长了一副大胡子,于是楚灵王就派了一个长着大胡子的漂亮的楚国人给鲁昭公当服务员。诸侯看了,都别有趣味。楚灵王又赠给鲁昭公一把叫作“大曲”的美弓,总之,特别喜欢鲁昭公能来。

鲁国国君来过楚的,只有上届鲁襄公,还有这个鲁昭公。这是晋楚弭兵后,各自附属国也要朝见对方霸主的决议精神的体现。

酒宴完了以后,清醒了一些,楚灵王又舍不得把这个宝弓给鲁昭公了,后悔了。楚国太宰薳启疆听说了,就去找鲁昭公,聊天的时候,鲁昭公说:“楚王给了我这只宝弓,非常感谢。”

薳启疆听了,立刻下拜祝贺。鲁昭公说:“这有什么好贺的呢?”

薳启疆说;“齐国和晋国、越国,都想要这个弓,已经很久了。寡君都不肯给他们,而给了您。君能够准备防御好这三个邻国,免得他们来抢这宝弓,我岂敢不贺?”

鲁昭公吓坏了,赶紧把宝弓还了回去。

楚灵王这也是无信了,而薳启疆善于小智慧。

秋天八月,卫襄公死去了。儿子卫灵公继位(卫灵公是个有名的人,他媳妇南子还很漂亮,后来孔子说他“好色甚过好德”)。

鲁昭公和孟僖子从楚国出差回来,孟僖子为这次出差,自己不懂礼,在国外被人笑话,非常羞耻,于是赶紧补习礼,遇上懂点礼的就跟着学。不久,他又病了,就叫来自己的俩孩子——孟懿子和南宫阅,以及下属的大夫们,他说:“礼,是人的根本,没有礼,人就立不起来。我听说咱们这儿有个叫孔丘的,是个达人,他是圣人的后人(圣人指孔子的祖上弗父何和正考父,当时圣人只是聪明的人的意思,还没有那么伟大),但是其家族在宋国被灭了。当初,弗父何本来可以继承君位,但是让给了宋厉公。到了正考父,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三次受命(受君主策命)而越来越恭敬。他家的鼎上因此有铭文说:’一次受命偻着,二次受命佝着,三次受命俯着(一次比一次弯腰弯得深),摸着墙走,我谁也不敢欺负,我在这儿喝点饘(稀粥),喝点粥,以糊我的口。‘这么大的官,却恭敬到了这个地步。从前臧孙纥说:’圣人有明德的话,其子孙必有达人。‘那么,应该就是孔丘了吗?我若死后,俩孩子一定要去事奉孔丘,跟他学礼,以安定他们未来的位子。”

这时候,孔子才十七岁,自己学问还没多少呢,孟僖子也不知道他是个懂礼的大学问家,孟僖子只是推测孔子将是个懂礼的达人,叫俩孩子去学。实际上,十几年后,俩孩子长大了,孔子也三十多岁(而立了),这俩才跑去给孔子当徒弟。

随即,孟僖子病又好了,没死。

孔子后来赞叹孟僖子说:“能补过的人,也是君子啊。”孟僖子吃了不懂礼的亏,知道赶紧学习,而孔子的爷爷祖爷爷们,也实在是恭敬知礼到了极点了。不管怎么样,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身上就有懂礼的基因。

十一月,鲁国执政卿季武子死去了,孙子季平子接班(儿子悼子已经死了)。

因为季平子尚年弱,所以这一时期,孟僖子主政。

孔子这时候才十七岁(他十五岁才“志于学”),当然没资格当老师。后来,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按老爸要求的,到孔子这儿来当学生,有一次,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就是无违。”

大约,这就是“孝顺”吧。

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

最初,陈哀公的第一夫人生下了太子偃师,第二夫人生下公子留,第三夫人生下公子胜。陈哀公最喜欢第二夫人,因此也顺便喜欢二夫人生下的公子留。于是,陈哀公叫自己的俩弟弟公子招和公子过,护佑公子留,但是也没说要让公子留当太子。同时陈哀公身体不好,整天躺着的时候比站着的时候多。

最近,三月,一直病躺着的陈哀公,似乎有了要死的迹象。于是,俩弟弟公子招和公子过就动手,把太子偃师杀了,立了公子留(老二)做国君。

四月,陈哀公不知什么原因,就上吊自杀了。可能是受不了老大死去的打击吧,或者是被老二逼的。

于是,陈国人派大夫干征师去楚国报丧,并且告诉楚国说陈国已经立老二公子留做国君。老三公子胜对于这一政变非常忿恨,也偷着跑到楚国,向楚国告状。陈国因为是楚国的附从国,出事必须找楚国汇报。

楚灵王听了汇报,也非常愤怒,陈国居然老二杀老大,虽然他自己以前也是这么干的,但是正义要维持,于是当即把陈国使者干征师给杀了。随即准备北伐篡位的老二公子留。

陈国新君老二公子留闻讯,只得抱头逃窜,出亡郑国。

辅佐公子留的俩叔叔,公子招和公子过守着国家,但是发现楚国并没有因为老二公子留出奔而停止讨伐陈国的意向。于是公子招想了个办法,就把公子过杀了,说这政变都是公子过干的。以此归罪于公子过。

这样,篡位者和帮助篡位者不是跑了就是死了,陈国的罪人已经没有了,楚军可以不来了吧。可是,九月,楚灵王还是命令五弟弃疾出兵陈国,军中带着原陈国太子偃师的儿子,以纳他回国为名,向东北上,包围了陈都淮阳。

陈国人抵抗到十一月,楚军攻入城中。

楚灵王随即也来了,却没有立偃师的儿子为新国君,而是干脆趁机灭了陈国,把陈国变成了楚国一个县。

同类推荐
  • 三国之孙郎在此

    三国之孙郎在此

    东汉末年,世道萎靡,民不聊生。一位在现世中做生意失败的老板,因缘会际下转世成为孙策,两世为人。新孙策带你走进诸侯争霸的时代。在这里有家族,有士林,有奸伪,有侠客,有仙人,有武将,有刺客,有谋臣,有枭雄,有英雄,还有佛僧,可谓百花齐放,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东汉末年。
  • 楚王天下

    楚王天下

    这是一个来源于历史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我自己的故事。
  • 莫非汉土

    莫非汉土

    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金大安二年,蒙古太祖五年。这一年,蒙古扩张开始进入高峰时期,到处攻城略地。这一年,金国在外有强敌蒙古,内有各路起义军,被弄得焦头烂额。这一年,南宋还沉浸在暖风吹的游人醉当中,根本不知道他们未来将会迎来一个无比强大的敌人蒙古。这一年,正处于中世纪的欧罗巴各国把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根本不知道未来将会迎来一个搅局者。这一年,玛雅人还在无忧无虑的安心生活,并不知道有人已经把目光投放到了他们身上。而就在这一年,有一个穿越者立下了他一生的理想。“我要让普天之下莫非汉土,率土之滨莫非汉人!”
  • 一号车行

    一号车行

    【最火爆畅销书】邓永生施展现代人的知识大搞发明创造,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仕途也一帆风顺,还率领军队屡建奇功,身边妻妾情人相伴,可谓人生大赢家!但是树大招风,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跟大奸臣的权力争夺中,险象环生……这是一本男人的书!这是一部热血的故事!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混迹时空的猎人

    混迹时空的猎人

    李凡本事平平凡凡的一个人,获得了神秘的系统意外的穿梭到明朝,而且能穿梭各个位面,而且竟然还能回来他就发现自己不再是以前的自己,回到明末不让中国人饱受近代的耻辱。
热门推荐
  • 绝世神尊

    绝世神尊

    前世结下十二强宗为敌,今世重生,再不用受围攻之苦。安心修行,十二强宗不在话下,叶云仰望九穹怒吼,“沙砵大的拳头见过没有?”
  • 不速之客

    不速之客

    圣诞节一起烟雾事件,让叶凛注意到黎秋。看似笨拙、面瘫的黎秋,真实身份并不像她表面那样。周旋在两个男人身边,黎秋的目的是什么?伪犯罪,卧底,策反不严谨,考据党什么党介意请点叉,谢谢!女主三观不正(大雾)作者文案废柴日更,时间不定,反正晚上
  • 浅浅划过

    浅浅划过

    讲述关于那些年少轻狂的事,浅浅划过的伤,那些人那些事,事过境迁之后仍然疼痛。
  • 伯贤我爱你爱的太傻了

    伯贤我爱你爱的太傻了

    我是岚尚依一个傻傻的人爱了一个人,十年整整十年。我为了一个人可以去死。而他只觉得我是一个交易品我的青春,还有什么青春呀,我真是傻的可怜。你们想听我的故事吗?
  • 英雄联盟之神临之序

    英雄联盟之神临之序

    这里,同样的战场,不同的人生...这里,属于众神的世界,属于英雄联盟的世界....这是....瓦罗兰大陆,这是....另一个符文之巅...少年寒轩,符文之地走出,看过世间百态,历经劫难,去走那无上巅峰成神路...
  • 青青柔蔓皎皎月

    青青柔蔓皎皎月

    我是一株牵牛花,我是只花妖,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夕颜。他是给我生命的人,而他是给我灾难的人。上仙,下一世,我是否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你?
  • 三千笛缠

    三千笛缠

    闻听雨笛说:“这世间天大地大,我的容身之所在哪儿?”他说:“只要你想要,我的怀抱随时为你打开。”闻听雨笛在后宫中简直一手遮天,可好景不长——领国太子要娶她为太子妃!面对素未谋面的太子,闻听雨笛毅然决定出走。怎奈颐国太弱,领国太强。她与领国太子击掌为盟立约。本无心采草,草却爱黏花。片段一: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个绝色祭司一脸娇羞,风姿万千地望着她,而她撇过脸去,嘴里嘀咕,“我对人妖没兴趣”。片段二:一个烟雨蒙蒙的白日,某个绝代神医含情脉脉地盯着她,而她转头就走,嘴里嘟嚷,“大哥,请自重!”片段三:一个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某个绝世王爷目光灼灼地打量她,而她冷眼相待,嘴里念叨,“你又犯病了?”
  • 绝品娘亲天才宝宝

    绝品娘亲天才宝宝

    她,21世纪的王牌特工!一朝被害魂穿异世!废材强势崛起,盛世风华惊艳众生!上官长风神界第一美男,他无情,残忍,嗜血,而且不近女色,逆天洁癖!可惜被人陷害被贬凡间,却恰巧遇到夏晴,可没有想到这女子竟然如此大胆,竟然趁自己晕迷不清之时施暴于己,难道她不知道他视女人如衣物,凡是接近他一米之内的女子,全部暴毙身亡,死相恐怖……他,东阳天宇妖魔之子,被誉为妖界四大美男之首。温文尔雅且风度翩翩,万年前在她遁入轮回之时,不惜自封力量,坠入轮回只为找寻她的踪影。寻寻觅觅万年之久,只为与她再续前缘!(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社会是平的:优秀的人从不抱怨

    社会是平的:优秀的人从不抱怨

    这个社会存在着不公平,因为人与人的出身有差别,人与人的资质有高低,人与人的境遇有不同。这个社会又是极其公平的,它给每个人提供了实现自我的机会。即使你出身非名门,即使你天资不聪慧。即使你遭遇难以想象的磨难,你一样可以实现人生的辉煌,但前提是,你不抱怨不埋怨,只靠努力去抗争!本书就是告诉年轻人,现实有美也有丑,有阳光也有阴霾,有幸运也有不幸,面对这些,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接受、去适应、去改变,用我们的努力增强我们的实力,变不公平为公平!
  • KIDNAPPED

    KIDNAPPE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