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香楼的对面,仅一河之隔,便是夫子庙。媚香楼与夫子庙如此对峙几百年了,直到今天。这是夫子庙的失败呢,还是媚香楼的胜利,谁能说得清呵?
明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从河南商丘一来到南京,便匆匆来到了秦淮河边,因为秦淮河边除了夫子庙,还有一座江南贡院,他是来赶考的,那儿对于他来说当然很重要,是他梦想摘冠折桂的地方。
每当大考之年,秦淮河边总是好不热闹!那些为求取功名而云集金陵的士子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从各地赶来,在贡院的附近找一间客栈将行李放下,连身上的征尘也来不及洗去,便直奔贡院而来:或打探消息,或察看地形,或体验气氛……
然而他们中总有些人,一旦闻到了秦淮河的烟水气,便在桨声唉乃灯影摇晃的秦淮河边迷失了。或在来贡院的途中,或在看完贡院回客栈的路上,有人扑去身上的征尘,便一抬腿跨上了秦淮河中灯影摇晃的画舫,有人只将头上的帽子向下拉一拉,便一转身进了河边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青楼。虽然显得有点儿迫不及待,但他们举手投足间又显得那么的自然而然。当然,更多的考生是在考试完毕后等待放榜的日子里才走进青楼、登上画舫的—此时,他们内心的焦虑、忐忑、复杂是不难想象的。他们日日在秦淮河边徘徊,如热锅上的蚂蚁,等待着自己人生判决的下达,此时,秦淮河的烟水成了滋润他们心田的甘霖。于是,考试“感觉不错”者登上了河中的画舫,开始透支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清楚地看见,河中画舫上那些正挥金如土与粉头们高声调笑的“大人”、“老爷”,正是昨天在贡院中与自己一样挥汗拼搏的考生;感觉考得“不怎么样”者也走进了河边挂着红灯笼的青楼,他们破罐子破摔,“过把瘾就死”,因为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十有八九名在孙山之后,此一离去,便是“暮霭沉沉楚天阔”,便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也许这正是将贡院设在秦淮河边所追求的一种社会效果吧。
在考试前让考生们孤寂落寞的灵魂尽情享受一下秦淮河的温柔,在考试后让他们早已疲惫不堪的身心适当地放松一下,这无论是对于来日的考场拼搏还是官场搏杀,其好处想来都是不言而喻的;即使不能金榜题名,从此后落魄江湖、诗酒人生,就此积累一点经验也没什么坏处!只是不知道坐在夫子庙中的孔夫子,见了这一切会有何感想。不过,以他老人家曾说过“食色,人之性也”的话,想来是既不会太过尴尬,也不会太过责备弟子们的吧!更何况,有些赶考士子与那些青楼女子注定是要走到一起来的。
侯方域在贡院街上来回走了几趟之后,也将贡院里的号舍几乎一一看过之后,更将考试的气氛体验得自觉足够之后,终于走进了对岸的媚香楼,走上了它暗红色的楼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侯公子走进去时,她正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等待着她的白马王子、梦中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感觉这正走上楼梯的那个人就是自己所期待的……
而对于侯方域来说,此时他来南京,对岸的夫子庙、江南贡院,似乎已不再重要,甚至将来的那场让他在寒窗下准备了十年的考试也不重要了,重要的便是接下来的这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谁知道,几乎与此同时,清军铁蹄正将明朝的万重关山踏得粉碎,朱氏亲王仓皇南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于“南都”重建政权,史称南明。风花雪月的故事与天崩地坼的灾难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微不足道的还有失火城门下的池鱼。
既然南京一时成了政治的台风眼,秦淮河边自然也成了一块是非地,灯红酒绿之下多了几多阴谋、几多无耻和几多罪恶。
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铖,抓住了这个机会,从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来,并投靠南明佞臣马士英,出现在政治舞台的前台。他早就想要将复社会众们都置于死地了,侯方域既然送上门来,岂能轻易放过!于是一个罪恶的阴谋在他心中酝酿成功。
阮大铖先通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送了一笔钱给侯方域为李香君“赎身”。此实际上是阮大铖收买侯方域的一个阴谋—这很快让李香君看破,于是李香君不但毅然拿出全部积蓄,而且不惜举债,让侯方域将钱还给了杨龙友。
李香君的侠肝义胆让侯方域大为感动,但是却让阮大铖更加仇恨。当杨龙友将钱交还阮大铖时,他恨得咬牙切齿地说:“老夫有意与他们攀交,这些小子们竟如此气傲,看老夫将来有朝一日,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此时,阮大铖仇恨的“他们”中,已不只是侯方域,更有李香君。
果然,阮大铖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以结党之罪欲令爪牙将侯方域收捕入狱。好在侯方域事先得到消息,逃往扬州史可法部,只可怜他与李香君这一对有情人,也就此劳燕分飞。
李香君从此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只等着侯公子的归来。
然而阮大铖哪能就此甘心!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讨好佥都御史田仰,他竟然想强将李香君送之为妾。可在花轿临门之时,李香君纵身跃下媚香楼,血溅桃花扇,用自己的生命写就了一曲忠于爱情、忠于民族的悲歌……
然而,与李香君的忠贞不渝相比,侯方域在气节上并没有坚守多久,他于顺治八年又参加了由清朝组织的科举考试,只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名落孙山才终没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这成了李香君最大的尴尬,好在那时,她的生命早已与春天的最后一瓣桃花一起凋零在苏州城外的荒郊野岭了;留在身后的,除了那把她溅血为花的扇子,还有一曲《桃花扇》的传奇。只是那传奇的作者孔尚任,竟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这让许多人感到奇怪。
当孔尚任最终落得个“可怜一曲桃花扇,断送功名到白头”的下场时,更有人幸灾乐祸,说他这都是因为忘了自己那位圣人先祖的遗训。不过我觉得,说这话的人是不是先忘了李香君的媚香楼本来就在夫子庙的对面呵!
芳心侠骨顾横波
水似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借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同春住!
想来秦淮河边那个叫顾眉的青楼女子,一定是读熟了这首宋人小令才为自己取了“横波”的艺号吧?也因此,“秦淮八艳”中唯一曾被封“一品诰命夫人”的她,便被时人亲切地唤作“横波夫人”;还有这首小令本身,也似乎成了她整个人生的谶语。
“水似眼波横,山似眉峰聚。”
顾横波,生于天启五年(1625年),原名顾媚(顾眉),字眉生,号横波等,婚后改名徐善持,江南上元(今江苏江宁)人。
据顾横波的好友余怀的《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生得“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且通晓文史,工于诗画,尤长南曲,曾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等,被誉为“南曲第一”。其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至今还藏于故宫博物院中。
然而,尽管顾横波再有过人的姿色和出众的才华,但毕竟为一青楼女子,如何又能成为“一品诰命夫人”?这便注定她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她重情重义,品性高洁……
有人说她轻浮势利,水性杨花……
“借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迎来送往,自然是青楼女子们最日常的功课与工作,顾横波也一样。然而,仅仅是一次看似平常的迎来送往,却彻底地改变了顾横波的人生。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的一天,一位27岁的风流才士造访了顾横波的“眉楼”。只不过他不是从京城去江南,相反,他是从江南去京城,因为他人生真正的春天不在江南,而在北方的京城。
此人就是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的龚鼎孳。
龚鼎孳是安徽合肥人,此人才华出众,为人豪放,尤其视金钱如粪土,19岁时便中得进士,官授湖北蕲水知县,声名远播,他此番上得眉楼,正是因政绩杰出,奉诏入京,途经金陵。
本也只不过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逢场作戏,谁知道,二人临分手时,竟有点依依不舍。对于龚鼎孳来说,他此番要去的京城,或许正有一个人生的春天在等着他,但是绝非全是盈盈的眉眼流波,因为此时,大明江山正风雨飘摇,关外的清军正虎视眈眈,中原的“流寇”正纵横无忌。此去是祸是福,是凶是吉,龚鼎孳自己难以预料,而顾横波从此心生牵挂!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顾横波依依不舍地送走了龚鼎孳,没想到也送走了自己生活的春天。从此她每天都在一种牵肠挂肚的折磨中生活着。
春去秋来,顾横波再也忍受不了相思的折磨了,在中秋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她毅然不顾中原遍地烽火,启程北上,到京城去找龚鼎孳,去追赶自己人生的春天、心中的春天。行至河北沧州,兵乱道绝,顾横波流寓淮河沿岸的清江浦,一呆就是一年,直到第二年入秋,她才得以重新北上,终于在中秋节前夕抵达京都,为龚鼎孳在这个北国的秋季,带去了江南的满眼春光。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同春住!”
顾横波来到了北京,龚鼎孳不但多了一个生活的伴侣,还似乎多了一个政治知音,仕途虽也平生变故,但终逢凶化吉,以至变得左右逢源起来,人生似乎真的进入一个春天;而对于顾横波来说,似乎也真的从此赶上人生的春天,并从此同春天同住了,虽然她并不在江南,而是在北国的京城。
顾横波成为龚鼎孳明媒正娶的爱妾之后,龚鼎孳以挽回国事为己任,曾于一个月内上疏17次,弹劾权臣,意气激昂。而在他写这些疏奏时,顾横波总在身边“焚膏相助”,以示支持。不料最终因此而触怒崇祯,龚鼎孳入狱,其时距顾横波入京才不过月余,但她多方奔走,使龚鼎孳仅一年后便得获释。
李自成进京之后,龚鼎孳作为大明臣子,为全节而准备自杀,但顾横波以为这并不值得。于是龚鼎孳降于李自成,封直指使(类似于御史)。每有人攻击其不忠,龚鼎孳便公开以“吾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之言为自己开脱。
李自成兵败,清人入关,龚鼎孳与顾横波又再度降清,以至龚鼎孳最终被封为一品大员,顾横波也就此以“亚妻”身份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就此完成了从一个风尘女子到一品诰命夫人的传奇历程,人生似乎绽放出了最烂漫的光华。
对于顾横波人生中“三朝两易帜”的事实,有人说其为“秦淮八艳”平添了几分侠骨芳心;但也有人很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其之于“秦淮八艳”实在是“极煞风景”,如大史家孟森、国学大师钱钟书等:孟先生在《横波夫人考》中批曰“以身许人,青楼惯技”。钱先生则在孟先生这八字考语上又加批了一句:“极煞风景而极入情理。”不过我以为这一切都十分正常,顾横波的人生,就如同这首宋人小令本身一样,有人可以读出美,认为它是“绝妙好词”;也有人能读出丑,认为它是“艳词淫语”。
是非自有公论,对错各在人心!
有缘无分卞玉京
卞玉京出现在“秦淮八艳”中,似乎就是为了形象地演绎封建社会中才子佳人间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皆沦落为妓。据说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技艺娴熟,“一落笔尽十余纸”迅如行云流水;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然而,我们今天纵观卞玉京一生,值得一说的故事其实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爱上了诗人吴梅村,并且想嫁给他,但是吴梅村或不愿、或不能、或不敢娶她,表现得“有贼心无贼胆”。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棋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玉京姐妹。看到那气质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卞玉京,吴梅村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两句诗,便在席间对卞玉京的文才进行了一番探试,结果发现卞玉京果然文采名不虚传,这令吴不由深为倾倒,从此二人便交往频繁起来,感情也渐深。如果说卞玉京与吴梅村的相遇、相识,只是一种偶然,那么他们最终相交、相爱,其实又是一种必然。
本文写到这儿,或许读者要问,那个时代的诗人才子们,为什么一个个无一例外都会与“秦淮八艳”弄出点花边新闻和风流韵事呵?难道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人生?
当然不是!但是江南才子与青楼女子走到一起,其实在那个时代是几乎注定了的。
时至今日,我们在看那些古装戏时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就是“进京赶考”常常是江南才子们不约而同的一个出场情节。的确,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他们人生所有的努力,似乎就是为了能通过那场考试,所谓“学得富五车,售与帝王家”。因此,那些朝圣一般千里迢迢赶来秦淮河边的应考士子们,当他们置身于这个世俗之气汹涌澎湃的红尘世界时,其实与那些秦淮商女本质上并无多少不同,至少是来此的目的并无本质的不同,都是为了卖掉自己;不同的只不过为了卖一个好价钱,商女们要倚楼而坐,要表现得千般风情万般妩媚,而士子们则要去贡院的号舍中受一番煎熬,要把自己手中的那支生花妙笔舞将起来,写出锦绣文章;商女们的买卖是以自己的媚笑和肉体为媒介,而士子们则以自己的文章才华为媒介。
曾几何时,人们常常将“才子”与“佳人”并提,何以若此?只要我们扯去那件罩在“才子”与“佳人”身上的神秘外衣,就会发现二者在命运上其实有着太多的相似。佳人有貌,士子怀才,但在封建时代,“才”和“貌”往往必须得到别人的赏识才能实现其价值,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佳人”要得到男人的赏识,而“才子”要得到政治的赏识,具体地说就是要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只有这样,他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这便从本质上注定了“才子”们与“佳人”们殊途同归的人生命运。
士子们参加科考,命运不外乎两种:或名落孙山,或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者从此沦落江湖、漂流瀚海,他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很易与沦落风尘的佳人走到一起,其中原因自不必说;金榜题名者,从此登上仕途,其中也不乏幸运之徒,平步青云一番后,竟官封辅宰、出将入相,但即使如此,他们在宦海浮沉,有时也很易与那些沦落风尘的佳人走到一起,其中原因说破了也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