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6400000008

第8章 市价不等于市值,提高购买力才能“致富”(2)

“以量取胜”和“汇率低估”的出口导向战略,导致央行为维持本币低估,不得不大量收购美元。2003年平均每天收购2亿~3亿美元,2004年猛增到平均每天收购5亿~6亿美元。每天收购5亿~6亿美元,意味着每天要向市场投放40亿~50亿人民币。也难怪,仅2007年1-10月,央行就投放出7000亿元人民币。

在亚当·斯密看来,土地、住宅等资产昂贵,“本来是一国巨大国民财富的自然结果和象征,而非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而当下,我们却本末倒置,把结果当成了原因。把高估财富当成了制造财富,把高估土地、房产的价值,当成了高增长和高收入的源泉。我甚至杞人忧天,担忧我们的重商主义思维不拐弯地直奔,直奔到多印纸币,以为货币越多国家就越富,忘记了“货币使用量的减少才是国民财富的增加”(亚当·斯密语)。

中国人的重商主义思维,总是误解人们对货币的渴求,以为货币等于财富,甚至以为纸币越多,财富也就越多。其实,“发行的纸币本身并不创造生产力”(弗里德曼语),但会产生一种被经济学家称为“货币幻觉”的心理错觉。

什么叫货币幻觉?就是通胀时名义收入增长,消费者会把名义收入的增长,当成实际收入的增长,继续扩大消费。企业也会分不清名义市价和真实市值,继续扩大生产。最终,消费者与生产者都被误导进了井里。

亚当·斯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货币本身不是收入,货币只是收入的辅助工具。人们渴求的其实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的购买力,是购物权。“虽然社会的总收入依靠货币来分配,但货币本身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构成社会收入的只是商品,而不是流通商品的辅助物。计算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时,必须从每年流通的全部货币与全部商品中,减去货币的全部价值……因为货币不但不会增加社会总收入,还会减少社会纯收入。”亚当·斯密据此认为,真正增加一国财富的不是名义价值,更不是纸币,而是低廉充裕的商品。“国民真实财富的多少,不取决于其总收入的高低,而是纯收入的高低。”亚当·斯密进而发现,只有勤劳,不足以积累财富。节俭,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勤劳”。为什么?因为只有勤劳而没有节俭,有所得但无所剩,仍不能积累起资本。

正因为“国民真实财富的多少取决于国民纯收入的高低”,而作为资本维持费的货币,是唯一会减少国民纯收入的因素。亚当·斯密因而发现:“节省货币使用量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加大货币使用量则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减少。”就这样,亚当·斯密的发现,构成了全部货币金融理论的逻辑起点。

无疑,只有亚当·斯密的发现才能解释当下的困惑。货币过剩,意味着实际收入减少。钱多了不但不是财富膨胀,反而是财富缩水。

超发货币稀释了财富,货币洪水就泛滥成灾了。国内市场上,房价成了高悬头顶的堰塞湖,成了临时的蓄洪区。但洪峰接连爆发,房价也抵挡不住了。于是,洪峰漫过了房价的堰塞湖开始下泄,造成物价的遍地灾情。粮、棉、糖、油、肉、蛋、果、菜等基础物价轮番上涨,使你名义收入虽有所得,但实际收入无所剩。手里的钱虽多了,但人变穷了。

从2010年的货币数据看,继续承接了连年的货币超发。

2010年货币供应量M1、M2的增幅,分别达到19.7%和21.2%。而且,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继续大增。按说2009年的货币政策比2010年宽松得多,但基础货币投放不过4000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变成了6381亿元,居然比2009年还多出2354亿元。连央行副行长也承认,每年印制的新钞票超过9000亿元。

央行货币政策的两难是:一边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与乘数效应同步下降,一边是强制结汇的货币投放。强制结汇的货币投放,实质上是人民币的变相“美元本位”--每出口1美元商品,按照约1∶7的汇率增发人民币。现有的2.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发了超过16万亿基础货币,相当于2008年3.4万亿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近5倍。按照货币乘数,这16万亿的乘数放大,成了70万亿的市场购买力。

近10年国内的广义货币增长,呈现出几何级的膨胀,从2000年1月的12.12万亿元,上升到了2010年10月的近70万亿元。财富配置出错的最关键环节,在于货币增发与实物商品的产出之间发生了分离--过分出口,使新增商品产出流向了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过分发钞,则使新增的货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不断稀释了人民币的购买力。

从1978年至2009年,中国的GDP规模从3645.2亿元增至33.54万亿元,扩大了92倍;同期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从859.45亿元增至60.62万亿元,扩大了705倍。广义货币发行量(即M2)增长705倍,远远超过了GDP增长的92倍。一个92倍,一个705倍,势必变成了总量过多的货币,在追逐总量过少的商品。

这样两个悬殊的增长倍数摆在了我们面前。一个形象的比喻是,705个小伙子在追求92个姑娘。小伙子,连同小伙子的热能一起过剩了,你还有怀疑吗?商品与货币的比例失调,就是钞票相对于货品过剩了,收入的辅助工具相对于实际收入过剩了。

中国重返国际市场的33年,是国内市场急速货币化的33年。人民币存量一路暴增,早已超过了美元。截至2010年9月,中国广义货币M2总量为69.64万亿人民币,折合10.5万亿美元之巨,早已全球夺冠了。美国的GDP总量3倍于中国,美元发行超过200年了,同期广义货币M2才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GDP仅有美国1/3的中国,流通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的总和(M2的含义),也就是近20多年发行到法人和个人手里的钞票总额,已经超过美国30%了。

而且,人民币全在中国境内流通,而美元仅有约1/3在美国境内流通--别忘了,美元是世界货币,60%的美元是在美国境外流通的。2010年9月,国内外汇储备在1个月内增长了1000亿美元,大部分就是美元在流入。由于信用结算与支付的发达,全世界流通的美元现钞仅占美元M2的10%,即不足8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境内的流通现钞不足3000亿美元。而人民币几乎100%都是在国内流通,加上信用支付比例仅10%~20%。按照80%是现钞流通计,就有大约8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现钞在中国境内流通。当然了,发钞过多与国内现钞需求过多有关。在电子汇兑与支付已经极其便利化的今天,现钞需求过多,表明国内市场的黑色交易与灰色收入过多。为了套现,地下钱庄在国内长盛不衰。譬如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企业多,现金需求量大。地下钱庄的套现、换汇、兑汇服务,成了市场对于金融垄断服务不到位、不完善、不便利的拾遗补缺。内地也不例外,例如洛阳一个特大地下钱庄,两年内从事对公账户资金套现,金额高达80多亿元。

目前我国的M2已达到GDP的1.8倍,而美国只有0.6倍,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从1992年起至今,中国名义GDP年均增长率8.9%,而纸币的年均印刷量平均不低于23%,每年超出正常需求近1.5倍,累积超发了43万亿人民币,导致广义货币M2在10年内翻番4.5倍。

“流动性过剩”、“流动性泛滥”,是多年连续开闸放水的结果。水银泻地般地连续注水,人民币的币值就不断被稀释。你手里的钱被注水稀释了,也就等于被偷了、变少了。抵御一场势不可挡、无孔不入的通胀,就像防止手里被稀释的钱顺手指缝往下泄露,钱变得越来越少,想攥都攥不住了,你究竟该怎么办?

工资涨十倍,物价降一半

--这个梦想终将实现

比价复归或比价复原,是指偏离太远的市价,向市值的回归与还原。

--杨连宁

消费的硬道理是省钱,投资的硬道理是赚钱。因而,市场交易的全部理由,是降低成本。你常见超市气壮如牛地夸大其低廉价格的标签,也见过奢侈品店里的昂贵价签,你只见过“全场货品低至68元起”的广告,没见过“全场货品高至680元止”的广告吧。由此可见,市场法则不喜欢价格飙高音,只喜欢它唱低调。而“永不追高”,则是精于算计的“消费者理性选择”(马歇尔语)的不变原则。沃尔玛、家乐福的“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价格竞争策略,无非是抓住了消费者总想一分钱掰两半花的本性。

因此,精于算计的冷静,与中国人疏于算计的豪情,从来就格格不入。江湖式的、家族式的理财方式奉行“大秤分银子”的义气,奉行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慷慨,“唯有饮者留其名”的豪饮,却唯独缺乏商业理性。理性消费的实质,是节约成本。因而,市场法则之下,“千金散尽难再来”、“唯有饮者无积累”才对。

不同于中国人习惯于把购物当做花钱行为,英国人生性保守、理性、节俭,有“购物即省钱”的传统规则,他们历来视购物为省钱行为。人们奉行俭约、质朴的生活,表现出敬畏天赋、珍惜劳动、物尽其用、靡费有罪的坚定信仰。不同于中国人弃之如敝屣的“旧货鄙视”,英国的人人皆商表现为全民“旧货廉售”。每逢节假日,二手家用品大party到处可见。每家人掀开汽车后箱盖,像掀开了一个旧货杂柜。我每次都从希思罗机场拖回两大箱旧工艺品,一旦行李超重了,我只愿减重不愿付费。为什么?因为一大箱便宜货还抵不上托运费。

也许你会诘问:你不是说消费者喜欢价格越低越好吗?你不是说“没有卖不掉的商品,只有卖不掉的价格”吗?那怎么买股、买楼的人越涨越买、越跌越不买呢?我会回答你说,你看,你还是没听清市价指令,没看懂指挥棒嘛。越涨越买的实质是越贵越买吗?不是嘛,是他害怕更贵才买。你看,还是他误追了低价才买的嘛。再说越低越不买。越低越不买的实质是他要等涨了价再买吗?也不是嘛。是他预期市价还会更低才不买。但降低交易成本的市场主旋律,当下逆转为推高成本了。领涨市价的地价、房价,像是土豆、白菜卖成了燕窝、鱼翅--政府15万/亩征来的土地,能以500万/亩的市价卖出去。蜂巢般的钢筋水泥小房子,能卖出个仿佛贴了金箔的市价,彻底颠覆了“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市值。

到处都在涨价吗?不是。你看到满街都有折扣价、跳楼价,你看到汽车、家电下乡有价格补贴,以旧换新也是补贴。跑不赢物价的工资,意味着实际收入下跌了。负利率下CPI攀高,意味着储蓄利率下跌了。实际利率的降低,意味着资本收益率下跌了,投资回报率下跌了。

与其说市价涨声一片,不如说市价乱成一团。美国工人花5年的工资,可买一套300平方米的住宅;而国内的一套小公寓,需要花一个工人100年的工资。国内500毫升装的53度茅台酒,市价已飙升至1200元。而纽约法拉盛1000毫升装的同度数茅台,仅为220至230美元,375毫升装的飞天茅台仅为65至70美元。国内外差价,引来华人竞购茅台。

游罢美国你会发现,除了劳务费昂贵,也即工资远高于中国之外,美国许多商品的绝对市价也低于中国。苹果16G的iPhone3GS在美国卖599美元,而中国联通则开价6999元人民币。戴尔INSPIRON14型电脑中国官方报价5799元人民币,美国官方报价549.95美元。一把泰勒110型号吉他,中国卖5200元人民币,美国卖579.95美元。更离谱的是车价。同样一辆奔驰S600,中国卖222万元人民币。洛杉矶的网上报价是147450美元,折合人民币100万多一点。同是丰田卡罗拉1.8升,美国是15350美元,中国是14.98万人民币,要贵出5万元。中国制造离开了中国,价格反倒便宜了。东莞生产的里维斯牛仔裤Levi‘s505,国内价格是899元人民币,而亚马逊网上开价仅24.42美元,合人民币166元。一款阿迪达斯复古休闲男鞋,国内卖615元人民币,亚马逊网上才卖27.62美元,折合人民币187元。

日本各地都有百元店,店家混搭出100日元一网兜的廉价货品招徕顾客,都是居家的洗浴、清洁、工具等,物美价廉。按汇率,100日元折合7元人民币。对于最低20万月薪的日本人来说,100日元的占比,不就是国内月薪2000元的1元吗?1元一组牙刷毛巾洗衣粉?1元一兜肥皂牙膏面巾纸?国内市场上没有吧?

1955年以前,日本奉行低工资,最低月薪连1000元都不到。30年间,月薪从1000元涨到了20万。除了富有成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外,更重要的是日本能有效遏制通胀,保证工资能始终跑赢物价。

工资怎么跑赢物价?就是物价魔高一尺,工资道高一丈,你追我赶地赛跑。跑来跑去,工资涨幅总能跑在物价涨幅前头,实际收入也就总能战胜通胀。30年间,日本的的士起步价从7日元涨到了700日元,而平均工资则从1700元涨到了35万。不怕物价涨得快,就怕工资涨得慢。

欧洲12个现代化母国的货币,也即现在的欧元、英镑,与她们的4个儿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货币,都是币值稳定的榜样--100年前是百元级、千元级,现在还是百元级、千元级。相比之下,赶超西方的东方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如日元、韩元、港币、台币,全都后来居上。这几个币种在三五十年间就把货币数量级从百元级、千元级膨胀起来,弄成了万元级、十万元级甚至百万元级。月薪动辄几万、几十万,物价也动辄万儿八千。初听起来虽然吓人,但深究下来,不过是工资与物价拼命赛跑的结果。日元的最低月薪,一般跟你的年龄差不多。20多岁挣20多万,30多岁挣30多万,50多岁的我,至少要挣50多万。

国内最大的市价失衡是什么?就是“啥都涨了,就是工资不涨”。日本经济高增长时期,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收入翻番了12倍。而中国经济高增长同期的工资,却是个掺水含泡沫的增长。两国工资和物价比的差异,源于两国遏制通胀的差异。两国一相比,你就比出了失衡:“人家月薪20万,我的月薪才2000。”至于国内的工资怎么能跑赢物价?我有个说了做不到的答案,就是:“超英赶美:工资涨十倍,物价降一半!”因此,与其说市价全涨了,不如说比价关系一团乱麻。与其说市场供求决定了价格涨跌,不如说是垄断扭曲了市场供求,扰乱了市价。垄断制造了短缺,短缺扭曲了市场供求,导致了投机取巧的劣质竞争,不是一部劣性互动的市场历史吗?自由产生竞争,竞争产生过剩,过剩优化了竞争,催生出优质低价与诚信敬业,不是一部良性互动的市场历史吗?

同类推荐
  • 谁动了中国经济

    谁动了中国经济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将中国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下,从民营经济的发展、GDP的质量与数量之关系、农村市场经济的前景、个税改革等方面,透视换届之年中国新的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反思中国模式,探寻变革途径,为广大民众的权益代言,理性解决这个时代的焦虑,寻求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 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理及对策研究

    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理及对策研究

    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会通过需求的升级及机制的完善内生出提高农村经济主体参与生态环保的动力及能力。本书从多个侧面对中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保的互动机理作了探索与剖析,提出了以“激励相容”为特色的对策新思路。
  •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每天一堂生活经济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经济学的运用,经济学是每个希望生活更幸福的人的学问。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本书的文章大多以短论为主,针对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引起作者注意的事件,探讨经济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既有经济学之内的经典解释,又有经济学之外的通俗剖析,文词符合作者一贯的风格,流畅简洁,大处着眼,小处入微,让读者在坐而论道中轻松地领会经济学的高深内容。
  •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赚钱第一课是学会看财经新闻。升级版与时俱进,央视《华尔街》顾问陈思进,和资深财经记者金蓓蕾一起,用最轻松易读的文笔,结合时下财经热点,新增新闻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会每一位普通读者,如何看懂生涩难懂的经济类、投资类、理财类的问题。这本书让每一位普通人都能掌握理财知识,具备理财思维。本书在升级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灌输四原则。
  • 破局:资本和创意的厮杀

    破局:资本和创意的厮杀

    潮流商业模式看点:共享、合围、并购、速度战、技术壁垒……打破和重建,互联移动时代下商战厮杀。这些改变将如何影响我们?我们也可成为改变者!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双瞳匠

    双瞳匠

    吴子明一心惦记陆菲菲,却不料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切都要靠女鬼来转运。摊上女鬼附身,吴子明是牛不喝水偏遭强摁头,无形之中卷入一桩百年蹊跷大案之中……明哲保身,还是为国出力,击败外来强敌,维护我天朝利益?吴子明从此踏上英雄自救的漫漫长路。
  • 大学季

    大学季

    在这个奢华的年代,出现了一群浮躁的我们,因为我们无所事事所以成为一群失业的青年,我们常常为责怪社会的不公,常常会因为现实的点点不如所愿,而痛生嫉存,以前人们都盼着上学,上了学,就会向往更好的目标冲击,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才知道,原来那些只是我们登天的云梯,就在我们期望的最高点,狠狠摔了下来,很高的地方,那种伤留在我们的身上,消不去,我们只是一味的责怪上天对我们命运安排的不公,缺不曾想过自身的过错..等明白的的时候,却是泪痕满面的忏悔,我们本能够做到,但无法抗拒我们内心对现实的叛逆..
  • 三界重生

    三界重生

    中华大地流传,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洪荒魔兽横行。可是,神从何来?魔从何来?天地存在之前,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身为战神之后的柳如风,本只想着怎么去守护自己的一切,却逐渐翻开了史前的历史……
  • 藕语

    藕语

    还有什么比爱更让人疯狂,还有什么比相恋却不能在一起更让人痴狂,奇幻之旅,寻爱之旅,这是一场不悔的旅程。千年之恋,与你相约。
  • 如果拾光还记得

    如果拾光还记得

    一辈子的时间原来这么长,长到可以轻易地牵起另一个人的手,然后十指相扣。沈念听着身侧人的鼻息,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拾光还记得,谢谢你曾来过。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火影忍者之不一样的迪达拉

    火影忍者之不一样的迪达拉

    该作品为女穿男,微玛丽苏(因为她知道后面的剧情嘛~)我再一次的不负责任的写新文了~
  • 都市冥婚录

    都市冥婚录

    摇晃着手中的高脚杯,看了一眼身边把玩着手中幽蓝色鬼火的小女儿,不由得一阵感慨,当初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这个答案,应该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问询,而现在,我只想好好地回忆那些年的事情,写出来留作后人参详,毕竟我的时间,不多了……
  • 上善若水:云遮月

    上善若水:云遮月

    一个为了复仇不择手段,一个为了守护家国阴谋算计,在契约中彼此伤害,在契约中动了真情,害怕失败而不敢交付信任,用阴谋掩饰真情,用算计埋葬真心,仇恨越结越深,爱却飞速膨胀,这段情该如何了结,难道唯有生死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