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1800000012

第12章 呐喊与彷徨(4)

文科通过提供他人——死人和活人——的想法和说法,给活着的人提供参考。文科到底该怎样教?可能还是该把“不添乱”作为最高原则吧?但这个美好原则的实现是不能寄希望于教师真的不添乱的。终极的希望,在于学生的不盲从。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前会长、耶鲁大学名师梅纳德·马克(Maynard Mack,1909—2001)七十四岁时,在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的专题演讲“毕生的学术追求”(A Life of Learning,1983)里谈到本科生教学:“在(我)毕生的学术生涯中——至少在体制化学术生涯中——是本科生扮演了那个陌生人的角色。是他/她直言不讳地发问:你教的这个东西到底好在哪儿?或者,为什么国王没有穿衣服?为什么那些人装作没看见?”

而在谈及老师的作用时,他却很谦卑:“我们最多不过是催化剂而已。我们如果方法得当,有些时候可以驱散(学生)视野里的迷雾。但是,我们做不到(替学生)安排其视野。它来自其他什么地方——通过文本,也许还经由学生的DNA,也许还经由了其他我们迄今知之甚少的神秘之处。”

虽然我不能阻止别人觉得梅纳德·马克是在唱高调,但我认定他是真诚老实的,如同西方文科的万世师表苏格拉底所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如果老师和学生都如苏格拉底这样,不迷信自己也不迷信他人,那文科教育才会真正让人受益。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如果人人如此,社会上的戈培尔博士之流也就会真的没有市场了,尽管这种情况还从没有出现过。很显然,戈培尔博士是要与苏格拉底和梅纳德·马克不共戴天的。问题是:善良的人们虽然在理智上与戈培尔博士不共戴天,但在潜意识里很可能出于美好的求知愿望和获得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也希望那些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权威能够“负责任”些,提供些现成的真理、秩序或准则,以便于自己能放心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个时候,善良的人们就会暗地里觉得苏格拉底和梅纳德·马克这样的人无法给自己迷惘、受损的人生带来安全感和慰藉。相形之下,人们更盼望出现些“好”的,“负责任”的,“破旧立新”的权威。而事实上这是个白日梦。

唉。我深表同情和理解。而下面这段话,可能又会把一些善良的人的文学美梦给击碎。弗莱(Northrop Frye)在《想象力的教育》(The Educated Imagination, 1964)里说:“文学的学习,乃至语言的学习往往被视为一项高雅的造诣——关于如何谈论良好的文法或如何辅佐自己的阅读。我想要说的是,问题其实要比此还稍严重些。我不知道语言和文学的学习如何能与言论自由的问题分离开来——我们都知道它对我们的社会至关重要。在我看来,日常话语的领域是两种社会话语(一群乌合之众的话语和一个自由社会的话语)之间的战场。头一个代表了陈词滥调、陈旧的观念和无意识的胡言乱语,最终导致我们不可避免地从幻觉转入歇斯底里。一群乌合之众中是不可能有言论自由的:乌合之众无法容忍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与埋怨说社会是一团糟、所有的政治家全都是撒谎精和大骗子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达是无关的。埋怨绝不比这类陈词滥调更前进一步;其所表达的那种含混不清的犬儒主义,表达的是一些人的态度——这样的人其实是在寻求一群乌合之众,然后加入于其中。”恕我不忍心解读一番了。

I am really sorry!我就这样伤害了很多真诚地渴望真善美的好人。

“偶尔无心的伤害,全都为了爱”

这还是写给同学们的。但我若得罪了你,则请谅解,重新看看标题。若万劫不复,则请尽早与我了断。

你知道郭峰吗?就是1986年,凭借那首《让世界充满爱》,让上初中的我和我的同学们五迷三道的那位。这家伙我总觉得是吸过毒的,神魂颠倒得露骨,比如其《心会和爱一起走》里说:“所有一切太完美/感觉像在飞/原来欢乐的感觉/也可以有泪”。而且,一上来就是:“从来没有人如此/走进我的心/总有许多许多话/想说给你听。”

如此刻骨铭心的露骨,会让中学生不好意思,但同时觉得若果真如此,就活得很值很够本儿了。

教育,和这个有相通之处。教育,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情。尽管学生的才智各有千秋,但首先他/她是一个活人却是一定的。除了知识能让他/她愉快之外,(这个不一定,因人而异),被关爱的感觉,必然是能让每一个他/她“感觉像在飞”。然而他/她已经独自“YY”惯了,飞不起来了。

如今的一些大学生——OK,一些而已——切换于岩井俊二和渡边淳一变态想象力所激发出精神分裂两极脉冲,在两者之间则是罕有人至的冻土荒原。

这也许是因为广义的,爱的社会空气过于稀薄,连想也不敢想了吧。

中山大学的“最后一手”,就是让毕业生握一下黄达人的手。这一瞬间也实在过于短暂了。所谓“一夕胜百年”,不过是自欺欺人的“YY”罢了。大学四年,还是瓷瓷实实地每天都在爱与被爱中生活才好。若能把爱,一级级传递下去,大学教育早就该是成绩斐然了,个体的智慧也必然会被激发出来。

爱,并不神秘,是信任的双向的个人关系,that’s all。但很可惜的是,在爱的社会空气过于稀薄的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已然已沦为爱的残废,不愿意去爱别人,于是也很难变得可爱起来。

这是因为,他/她在家庭中是宇宙的中心,本来就不懂得责任,猝然间被抛入爱less 的稀薄的环境,很失落很受伤,就更不会懂得怎样去信任别人了。对他/她来说,若对他/她好,就意味着夸、捧,以及现世报的好处,而忠心耿耿的批评则令其脆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无法承受,他/她会误认为你和那些无视其自尊心的教育者是一路货;于是与你的心理距离就无形中更远了。

每当看到有些吹捧有加的电子邮件时,我就从里到外地透心儿凉。我知道我是享受了日本鬼子“太君”式的待遇了。而日式的喋喋不休的自谦和敬语,也反映出大和民族是自闭症的集大成者。我们可怜的同学们如此来对付老师,也是因为,胆小如鼠的他们,想以此方式来博得“好感”,而同时可以把自己封闭得死死的没有任何“风险”。

所谓“爱心”,不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及负责任么?说白了,这不过是最基本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已。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你把我当人看,我也把你当人看;否则长久不了的。亚运会上那种微笑服务,是很假的。

让我把话挑明吧。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去骂教育制度的没人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放屁。教育制度之所以可以没人性地长久下去,就是因为你本人的没人性与之相辅相成。你只搞明白了一件事,就是你是该制度的牺牲品。但你不明白的是,该制度是最适合你的制度也是你最适应的制度;毕竟你还摸了一小下儿黄达人的手还喊了一小下儿的楼。但我设想若把这两项都给废了你仍然会是屁也不放一个的。

所以,你或者干脆闭上发牢骚的嘴,或者鼓起更大的勇气来改变自己。

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那种责任和信任的双向的personal relationship,则“教育”是赝品,不管多么会做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相信古往今来从孔子到苏格拉底、Eric Erickson的一切真教育家,都是站在我这一边儿的。

而且,如果学生没有与我建立那种责任和信任的双向的 personal relationship,则我根本无法教育。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千篇一律的机器。当他/她需要你推荐研究书籍和方法时,你的推荐必须因人而异,否则可能对其人不起作用,甚至添乱。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可能会在关键时刻产生复杂的有机作用,帮助其成长为参天大树。所有的“过来人”包括我自己,都明白这一点。因此,在这些时刻,包括写推荐信的时候,教师必须要了解该生的思维特点,乃至于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唯此才能定做出最佳配方。

(你能想象如果孔子用教育子路的那一套来开导冉有,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这些“因材施教”的时刻需要心智的投入;而这投入必然意味着一份“情意”在内——我真的在意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如果你习惯性地不习惯于两姓旁人无目的的投入,OK我会让你放心——这是对你免费的你不必偿还RP(“人品”)的。而且,就算你彻底不承认这份“情意”,也没问题。

然而,如果你还是不愿呈现你真实的自我或者不愿让我了解你真实的自我,那结果只能是——我根本无法帮到你。

我觉得,人,不能胆小到这种地步啊。从其自私的角度来看,也不划算呀。

所以,反过来,当我面对那些能尽其责任,并且对我信任的学生,教育效果总是特别好。他/她已经在我的大脑里落户了。而我所流溢出的欣喜之情,赞美之辞和絮絮叨叨,这些同学们也已经很熟悉了。

我活这么大了,对分辨是否是真的负责任和信任之举,对辨识真假,已经很敏感很敏锐了。而每次当教育失效的时候,我也不好受。

还是用郭峰作结束:“偶尔无心的伤害,全都为了爱。”

弗莱的一段教学箴言及其他

“教师从根本上说,并非是教无知者的有知者,这一点至少早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就确认了。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课题进行再创造,而达到这一目的的策略则是让学生认识到他实际上已经知道了什么,其中包括破除他们头脑中的种种束缚,这些束缚妨碍了他们认识自己已知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最多的应该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在我所写的书里就体现了这种教学特点,并因此引起了读者的某些反感,而反感的产生往往是出于对教师的笃信。就我来说,我之所以这么做却是出自一种有意回避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又主要是由于我没有舍弃自己所具有的运用反语的特质。自苏格拉底以来,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运用反语是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素质。不过并非所有的回避都仅仅是出自这个目的,就连耶稣的道德故事也是含有谜语的寓言。在有些地区,例如禅宗佛教地区,教师往往拒绝回答问题,或是用一句似非而是的话把所有的问题扫到一旁,以此表明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如果回答了某个问题(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谈到),结果就会把思想认识固定在所回答的问题的水平上。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有所保留,这就意味着还会有更好更深入的问题,否则学生的思想将受到阻塞,难以前进。”(——选自弗莱《伟大的代码》)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上部)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上部)

    本套书详细记录了1901年到2013年间的106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及作品。本书作者悉心研读每部作品后,采用经典原文结合解析、鉴赏的手法将原著内容在短篇幅内完美呈现,并且每篇获奖作品中还记述了获奖原因、名家点评、作者生平事迹等,使读者观后可获得对获奖作者及作品的全面详尽的了解。本套书制作精美、内容品质上乘,也是收藏馈赠的佳品。
  • 守望桑梓

    守望桑梓

    本集子收入周长国多年散文,全部分成:乡土迷情、社会管窥、人生感悟、文窗心音等部分,再现鹤峰山水人情的瑰丽色彩。
  •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该书以“中外世界文学名著赏析”为副题,涵盖《红楼梦》《匹克梅梁》《西游记》《哈姆雷特》《悲惨世界》《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和《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作者在导言部分便开宗明义,对文学与文学的功能做了界定,阐明了人和人生、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 精彩,于驻足间呈现

    精彩,于驻足间呈现

    《精彩于驻足间呈现》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精彩于驻足间呈现》编辑推荐:一篇好的游记,不仅仅是作者对他所观的大自然的描述,那一座山,那一条河,那一棵树,那一轮月,那一潭水,那静如处子的昆虫或疾飞的小鸟,那闪电,那雷鸣,那狂风,那细雨等,无不打上作者情感或人生的烙印。或以物喜,或以物悲,见物思人,由景及人,他们都向我们传递了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阅读《精彩于驻足间呈现》,满足畅游中国和世界人文或自然美景的愿望。
  • 北大学子美文·博雅之思

    北大学子美文·博雅之思

    本书是《清华学子美文丛书》中的一本,共收录40余位作者的近50篇作品。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情意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多维多味的心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之感,给人以情的启迪和美的陶冶。 书中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理性的展示了当代高等学府学子的高层次的情感阅历和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热门推荐
  • 菌阁琐谈

    菌阁琐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夏花浓稠之岁月流沙

    夏花浓稠之岁月流沙

    那年夏天,她遇见他——那个看上去冷酷实则很暖的他。那年夏天,他遇见她——那个单纯端庄的她。那年夏天,他们相遇,发生了许多……在那所美丽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比赛,一起训练,一起做兼职;一起放松,一起观海,一起静静地等着日出,一起静静地等着日落……那些年,他们发生了太多太多……他爱她,却不说出口,只在背后默默地守护她。她爱他,却不说出口,只在背后默默地喜欢他。他们彼此喜欢,却没有勇气说出口……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懵懂,他们萌芽的爱情……《夏花浓稠之岁月流沙》敬请期待!
  • 我是键盘侠

    我是键盘侠

    “恭喜宿主获得收益500万,请立即捐出四百万”系统冰冷的提示音响起“什么,让我把钱捐出去?你还不如让我去死”李飞差点从地上蹦起来。“请宿主立即执行”系统不为所动,冰冷的声音不断重复。“请宿主立即执行……”
  • 行藏

    行藏

    爱过的,恨过的,曾经的欢笑,昔年的悲伤,甚至容颜都将会逝去,就像小鸟飞过天空不曾留下过痕迹,但小鸟知道,天空曾有过裂怀,那就是回忆,却再也回不去,我且向往着明天,会有更多奇迹。
  • 人间世传奇

    人间世传奇

    刘晚雨天生就有一双神眼。神眼天成穿阴阳,观人观鬼观四方。诛仙剑经斩樊篱,五雷正法笼天地。斩鬼斩妖斩神斩仙,杀怪杀邪杀异杀魔!一桩桩不可思议的经历、一件件惊异奇绝的故事、一场场气势恢宏的斗法......人间世,人世间,这是一个关于刘晚雨的传奇……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萌妻狂想娶:慕少,别玩了

    萌妻狂想娶:慕少,别玩了

    交往两年的男友与别的女人热吻缠绵,她成了所有人眼中的笑话。慕靳南,帝都最有权势的男人,商场上的雷厉风行,令对手闻风丧胆,面对送来的‘礼物’,他缓缓地抬起她的下颔,在她耳畔轻喃:“萧纯情,我说过,再见面时你一定会爬上我的床。”她轻颤着步步后退,但还没转身就已被他狠狠禁锢在身下,不可一世地说道:“这次我说,我要让你对我欲-罢-不-能。”
  • 戒指情缘

    戒指情缘

    他们因一枚戒指相识,后又因戒指定下一生情。只是世人能容下这份情吗?
  • 乳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乳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本书提供了乳品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43个实验,并涉及乳品实际生产中微生物检测和操作的5个综合实验。
  • 鬼刹魂

    鬼刹魂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上有一座山叫做茅山,山上有三位大仙,一位天生是阴阳眼的孩子在哪里出生,三大仙把他收为徒弟,从此走上了抓鬼之路,学道术,练剑法,斗鬼王,封尸王,这位少年继承着三位大仙的意志一直走下去,一切的一切,尽在《鬼刹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