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虞、芮两个方国的人,因为耕地的边界问题发生矛盾,很长时间解决不了,于是相互商议说:“西伯姬昌是个仁义的人,我们一起去问问他,他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虞国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一带,芮国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在地理上相邻相近。虞、芮两国的国君一齐前往周国。农耕时代的土地对于百姓来说,比身家性命还要重要,因为一切吃、住所用都要从土地里产出,还要作为遗产传给子孙。这些现象直到三千多年后的今天,还仍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所以古人发生这样的纠纷,也实属正常。可是虞、芮两国国君刚刚进入周国的地界,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因为他们看到周国的百姓都非常礼让,耕田的农夫都在互让田界,民风淳朴和善,对长者都很尊敬。虞、芮两国的国君非常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于去做的,还去见西伯干什么呢,去了也只是自取其辱罢了。”于是各自回国,互相谦让而去。诸侯听说之后,都说:“西伯大概是受命于天的君主吧。”从而使西伯的仁声更加遍布四方。
在姬昌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加快了征伐的速度,在伐犬戎(当时生活在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又叫猃狁)之后,伐密须(今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即后来周共王所灭的密国辖境)、伐耆国、伐邘国(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伐崇侯虎,陆续消灭了商的好几个属国,形成了对殷商的钳制和包围。但天不假年,就在他准备进一步发动攻势的时候,他也不得不面对和普通人一样需要面对的问题——衰老和死亡。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确实如此啊。
西伯姬昌的治理和攻伐扩大了周国的疆域,也稳定强盛了周国的经济政治,为他的儿子姬发后来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056年,姬昌逝世。对于西伯姬昌,后世大部分的赞美基本上都是苍白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他不靠严刑峻法就使他治下的百姓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并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光辉灿烂的时代,使周朝前后享国达800年。他创制了周礼,被后世的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赞他为“三代之英”(夏、商、周三朝的英明君主)。
西伯姬昌死后,姬发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尊姜尚为师尚父(师者老师,尚父不难理解,跟后来项羽尊范增为亚父相似,意为值得尊敬的父辈),令其执掌军队,又任命弟弟周公姬旦为相,召公、毕公为辅,像父亲姬昌那样治理国家。
姬发即位第二年的时候(一说是过了九年),他到西伯姬昌的墓地毕地祭祀父亲,之后向东到盟津(古黄河渡口,今河南洛阳孟津县东)检阅军队。他把姬昌的牌位放到车上,自居中军(中军是大军,是主力部队,统帅一般都居中军)。姬发自称为太子姬发,他说他是奉了父亲姬昌的遗命来讨伐商纣,自己并不敢独断专行。他召集高级官员司马、司徒、司空,以及那些接受符节的官吏,发表战前******说:“全体肃静,你们都认真地听着,我本来是一个无名小辈,因为我的先祖都是比较圣明的人,我非常幸运地继承了他们的功德,就不能不发扬光大。为此,我制定了严明的奖惩法令,以确保我们取得胜利,建立不朽的功业。”之后,姬发传令发兵。因为此时姬发在军中,实际上他就是最高军事统帅,而执掌军队的姜尚此时则相当于军事副统帅。姬发发兵的将令传出,姜尚再次对高级将领们发出了严厉的军令:“将士们听令,现在整理船只,带领你们的士兵渡河,谁要是延误战机,在规定的时间内渡不过去,就要按军法处决。”于是周军立即开始渡河。
渡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一条白鱼跳到了姬发所在的船中,姬发俯身把鱼拣起来,供奉了起来。渡过黄河的时候,又有一团像火一样的东西降下来,落在了姬发的屋顶上,慢慢地变成了一只红色的乌鸦,大声鸣叫着飞走了。当时,姬发并没有邀请其他诸侯,但是,自发前来盟津会盟的诸侯却有800多个。这些首领们都劝姬发说:“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攻打殷纣了。”但是姬发想了想却拒绝了:“你们还不了解天命,不能发兵。”于是传令撤兵。
姬发退兵回国之后,继续密切关注商都朝歌的动静。对于姬发与八百诸侯在盟津会盟的举动,殷纣并没有表现出过分强烈的反应,因为他的军队大部分都在东夷,后防相当空虚。他虽然对周国极为不满,但却自顾不暇。如果强行从东夷撤军,那么东夷势力反弹,数十年的努力将会毁于一旦,结果并不比遭到周国进攻更好,那么殷纣只有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希望在他长期形成的威压之下,威势尚浅的姬发不敢对商朝发起真正的攻击。
然而潜伏在商都内部的刺探已经将朝歌空虚的消息准确无误地传递了出去,他的反对派微子等人,已经与周人结成了同盟。商王朝的一些大臣见状也开始动摇,萌生二心。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的殷纣,不由自主地变得暴躁和焦虑,他频繁地训斥他的大臣,并运用一些残酷的刑罚惩罚他们,希望能勉强维系这一台即将分崩离析的空心帝国机器,等来东夷平定、主力部队凯旋的那一天。但他的政敌、反对派以及那些游移动摇的大臣,并没有给他这个平稳过渡的时间。周国君臣步步紧逼厉兵秣马,微子等人上蹿下跳阴谋篡权,商朝大臣信念丧失离心离德,使殷纣陷入了孤立和绝望之中。殷纣对箕子、比干等人的打击压制反而成了反对派诋毁中伤他的借口,这让那些不明真相的大臣和百姓感到恐惧,加速了离心和叛变的速度。商朝的太师疵和少师彊都抱着祭器和礼器投奔了周国。祭器和礼器虽然不是稀世珍宝,但却象征着国家的政权和统治,太师和少师的出奔,给了殷纣最后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