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95400000010

第10章 开国(7)

洪武中有大狱四:胡惟庸以宰相谋叛,诛之宜也,而连引至数万人;蓝玉恃功骄纵,已不当与谋反同论,死者又数万人,此犹曰贵臣牵连取忌,别有用意;其余两案,一为郭桓案,以惩贪墨,死者亦数万人,既而知审刑官希指牵引,又论审刑官极刑;又有空印案,迹近作弊,坐死者又极众。此两案皆为惩贪杜弊而起,死者如此之惨,皆令士夫惧为君用之故。再分列之如下:

一、空印案。此案《本纪》未载,唯《刑法志》言:“十五年空印事发。每岁,布政司、府、州、县吏诣户部核钱粮军需诸事,以道远,预持空印文书,遇部驳即改,以为常。及是,帝疑有奸,大怒,论诸长吏死,佐贰榜[搒]百戍边。宁海人郑士利上书讼其冤,复杖戍之”(《志》以此事为洪武十五年,非也。《方征传》,征以论空印事贬沁阳驿丞,其奏中言:“去年各行省官吏以用空印罹重罪。”下又言:“十三年,以事逮至京,卒。”则其贬驿丞在十三年之前,其奏已言去年,则又在其前。又方孝孺《逊志斋集·先府君行状》,孝孺父克勤以洪武八年被谪,逾年释归。又以空印事被逮。九年九月,卒于京师。则是九年事也。又《郑士利传》,士利上书讼空印之冤,乃因星变求言。星变乃九年事,求言在九年闰九月,皆为空印案在九年之证)。《郑士利传》:“兄士元,刚直有才学,由进士历官湖广按察使佥事。荆襄卒乘乱掠妇女,吏不敢问,士元立言于将领,还所掠。安陆有冤狱,御史台已谳上,士元奏其冤,得白。会考校钱谷册书空印事觉,凡主印者论死,佐贰以下榜[搒]一百,戍远方,士元亦坐是系狱。时帝方盛怒,以为欺罔,丞相、御史莫敢谏(丞相之官亦废于十三年,案发在有丞相之日,亦可证非十五年)。士利叹曰:‘上不知,以空印为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会星变求言,士利曰:‘可矣。’既而读诏,有假公言私者罪。士利曰:‘吾所欲言,为天子杀无罪者耳。吾兄非主印者,固当出,需吾兄杖出乃言,即死不恨。’士元出,士利乃为书数千言,言数事,而于空印事尤详,曰:‘陛下欲深罪空印者,恐奸吏得挟空印纸为文移以虐民耳。夫文移必完印乃可,今考较书策,乃合两缝印,非一印一纸比,纵得之亦不能行,况不可得乎?钱谷之数,府必合省,省必合部,数难县决,至部乃定。省府去部,远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册成而后用印,往返非期年不可,以故先印而后书,此权宜之务,所从来久,何足深罪?且国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相承,不知其罪,今一旦诛之,何以使受诛者无辞?朝廷求贤士置庶位,得之甚难,位至郡守,皆数十年所成就通达廉明之士,非如草菅然,可刈而复生也,陛下奈何以不足罪之罪而坏足用之才乎?臣窃为陛下惜之!’书成,闭门逆旅泣数日。兄子问曰:‘叔何所苦?’士利曰:‘吾有书欲上,触天子怒必受祸,然杀我生数百人,我何恨?’遂入奏。帝览书大怒,下丞相御史杂问,究主使者。士利笑曰:‘顾吾书足用否耳,吾业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狱具,与士元皆输作江浦,而空印者竟多不免。”据士利言杀我生数百人,则坐死之主印长官数百人,其佐贰又数倍之,则亦必有受杖戍边者数千人矣。

二、郭桓案。《刑法志》:其推原中外贪墨所起,以六曹为罪魁,郭桓为诛首。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时咸归谤,御史金敏、丁廷举或以为言,帝乃手诏列桓等罪,而论右审刑吴庸等极刑,以厌天下心,言:“朕诏有司除奸,顾反生奸扰吾民。今后有如此者,遇赦不宥。”《本纪》:“洪武十八年三月己丑,户部侍郎郭桓坐盗官粮诛。”《七卿表》,是年二月,以罪诛者,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盖皆坐郭桓案而死者。麦至德亦以代尚书而见《七卿表》。其余六部侍郎以下,据《志》言多死者,其名不可考矣。此亦明初惩贪之一大狱。

太祖之治污吏,其奉法无私之略例:《本纪》:“三十年六月己酉,驸马都尉欧阳伦有罪赐死。”《公主传》:“安庆公主,宁国主母妹(《宁国主传》:“孝慈皇后生。”则安庆亦马后所生之贵主),洪武十四年,下嫁欧阳伦。伦颇不法,洪武末,茶禁方严,数遣私人贩茶出境,所至绎骚,虽大吏不敢问。有家奴周保者尤横,辄呼有司科民车至数十辆,遇河桥巡检司,擅捶辱司吏,吏不堪,以闻。帝大怒,赐伦死,保等皆伏诛。”《明通鉴》:“初,诏西番互市,始设茶马司于陕西、四川等处,令番人纳马易茶,并严禁私茶出境。时伦奉使至川、陕,辄载巴茶出境贸易,所在不胜其扰。陕西布政司檄所属起车载茶渡河,家人周保索车至五十两,兰县河桥司巡检被捶不堪,诉于朝。上大怒,遂坐法,并保等诛之,茶货没入官。以河桥吏能不避权贵,赐敕褒嘉。”又《胡大海传》:“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克婺州在元至正十八年,大敌未灭其一,正倚赖武人之时,而犯令必行,不容宽假如此。至于马后,患难相依,德性相服,生平恩意极笃,爱婿犯法,诛不逾时,并赏及举发者。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之一字,为治国之根本,必如是而后破格用人,不开幸门。其后,渐不能握此威柄,则以选政授权吏部,但慎简一吏部尚书,选法自清。又其后,吏部虽得人,仍不胜有力者无穷之请托,则以拈阉杜之,以抽签却之,遂为较公平之选法,而用才之意荒矣。然而宦官宫妾,每取中旨授官,多不由吏部,此则末世之所谓破格,足以召乱亡而已矣。

《志》第十《职官》。

明官制初仍元旧,虽多所更张,而以中书为政本,尚是魏、晋以来之传统。魏、晋以权臣当国,取前代而代之,未取代以前,便于独握政权,故以录尚书事之名总揽国政。王肃说《尚书》“纳于大麓”,破麓为录,以附会当时篡夺之制。但重臣柄国,亦未尝不合古义。古虽六官并列,实以冢宰为总枢,此则明代所取法也。明兴仍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为省长官。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省。当未罢省时,六部为中书省隶属,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其下乃为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罢省,乃升六部秩,尚书正二品,侍郎正三品。始犹设四辅官,位列公、侯、都督之次。未几,即罢。十五年置大学士,秩正五品,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政归六部,仿古六官之意,吏部为取人任官之官,责任尤重。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都督)部(尚书)院(都御史)寺(列卿)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不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当是时,以翰林、春坊看详诸司奏启,兼司平驳。是为千余年来政本之一大改革。御史台古与省对立,明初改台为都察院,与部并立,是为七卿。外官之制,明初下集庆时,承元之旧,亦设行中书省,自领江南行中书省,时在元至正十六年。至正十八年,克婺州,置中书分省,后复略定地方,即置行省,其官唯无丞相,自平章政事以下,略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行省俱为布政使司,凡行省原有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均罢,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十五年,增置云南布政司(明全国区域为两直隶十三布政司。盖自永乐以后迁都北平,北平为北京,遂以北京所属府州县为北直隶。永乐十三年,又添设贵州布政司,遂成两直隶十三布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初置司与六部均重,布政司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正统以后乃无之)。

每布政司所辖,举世循元旧,犹称为省。省之长官,为都、布、按三司,都即都指挥使司,布即布政使司,按则按察使司也。元肃政廉访使,其初原称提刑按察司,各辖一道,各行省共分二十二道,皆隶于御史台,直隶内台者八道,称内道;隶江南行御史台者十道;隶陕西行御史台者四道。明初(下集庆时),置提刑按察司,以王习古、王德为佥事(时盖设官而未设使)。吴元年,置各道按察司,设按察使。十四年,置各道分司。十五年,又置天下府州县按察分司,以儒士王存中等五百三十一人为试佥事,人按二县,凡官吏贤否,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今各府州县城多有察院旧址,或里巷以察院为名者。各处志书载额编留支钱粮,尚有察院门子等名色)。十六年,尽罢试佥事,设定副使及佥事,多寡从其分道之数。二十九年,定分四十一道(此为后来分道之始。唐分天下为十道,乃最大之分区制,即为最高之外官。元廉访使亦分道,即按察使之职。明以道为按察分司,后又以布政使之参政、参议亦分道,遂均称道臣。清初尚因之,清中弃,直以道为监司,不属两司佐贰矣),而按察使为各省之长官,与都、布并称三司。

《志》第十一《食货》。

《食货志》为一代理财之政,国之命脉在是,前已言之。太祖时慎重用财,率天下以俭之道,略已见前。其后来之变迁荒谬,别见后各篇。

《志》第十二《河渠》。

河自北宋时由北决而南,为大患数百年。至元末,贾鲁始定汇淮入海,明初亦常有小决,为河患之常。太祖时未有大举。运河,以帝都在南,太祖时亦无所注意,唯以水利兴农,洪武中修凿之迹具详《志》文。最伟之举,在二十七年分遣国子生及人才遍诣天下,督修水利,已具前。

《志》第十三《兵》。《志》第十四《刑》。

以上两《志》,兵之精义已具前。太祖用刑颇酷,说亦见前。唯所刑皆官吏,而非虐民,斯为承大乱之后,得刑乱重典之意,虽非盛德事,而于国本无伤,亦且深有整饬之效也。

《志》第十五《艺文》。

此非制度,可不必入本讲义。但须知明《艺文志》,乃专载明一代之著述,其于前代典籍存佚,不敢断定。目录家于此《志》功用较微。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

一、命相与废相

太祖自下集庆后,自领江南行省平章与元帅府元帅,时犹以一官自处。元至正二十四年,太祖为吴王,始定官制,仿元制设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官制尚左,改善长为左,达为右。达方连年统兵,平汉平吴取中原,实不与省务。洪武元年,改相国为丞相,直至四年,皆由善长独相。四年正月,善长致仕,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徐达以左丞相仍统军,旋为大将军西征,广洋独相。至六年,左迁广东参政,而胡惟庸代之,惟庸独相。至十年九月转左,仍以汪广洋为右丞相。至十二年十二月,以御史中丞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帝问广洋,对曰:“无有。”帝怒其朋欺,贬广南,寻赐死。十三年正月,惟庸以谋反发觉,诛,遂罢中书省,定制不置丞相。明之有相,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四人任之,其理省事者实止善长、广洋、惟庸三人。善长自太祖略地滁阳时迎谒,与语大悦,留掌书记,俱攻滁州,既下,即任参谋,预机务,主馈饷。太祖威名日甚,诸将来归者,为太祖察其才,而布太祖款诚,并调护其龃龉。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师行所克,取郡邑,善长预书榜禁戢士卒,民不知兵。军机进退,赏罚章程,有所招纳,则为书词;自将征讨,则命居守。定榷盐、榷茶诸法,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饶益国用,而民不困。又裁定律令,奏定官制,帅[率]礼官定朝野礼仪制度。又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祭祀、封建、爵赏,事无巨细,悉委善长,与儒臣谋议之,为功臣第一,比之萧何,为真宰相。富贵既极,帝稍厌其骄,以病致仕,恩礼尚隆,复以公主归其子。洪武十年,与李文忠并命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十三年,胡惟庸伏诛,善长以与相厚,他坐党死者众,而善长以功大,免,又十年,卒诛之。广洋依违无大建白。惟庸始以才当帝意,曲谨市宠,独相数年,大为奸利。徐达、刘基均以为言,会基病,帝遣惟庸以医往,遂以毒中之。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善长耄年,竟以惟庸谋反牵染死,遂结千余年中书柄政之局。洪武间四大狱,连坐动至数万人,惟庸狱最早发,延十余年,其狱始竟,不可不稍详之。

同类推荐
  • 消失的王朝

    消失的王朝

    问:又是三国?答:是!问:这回的主角牛不牛?答:牛!问:到底有多牛?答:请看书!问:切!反正就那些套路,貂蝉、二乔啥的都有吧?答:不确定!问:我靠!就你这智商还写书?答:请别骂人,好好看书!问:老子就要骂,你更新一章我骂一句,骂死你个渣渣!答:欢迎之至!。。。。。。
  • 读人与读史: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解读

    读人与读史: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解读

    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个在历史生态中遨游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收藏在博物馆中的孤立的、冰冷的脱离了时代的名人标本。将一个人物放回他所在的历史生态之中,就会看到以往我们所忽视的一些内容:忠臣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不是一定是好的?在固定的政治秩序下,如何打破僵局,谋求个人的发展?义正严辞的反对派,是不是真的愿意为他所认为的真理献身?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真的适合在政坛中生存吗?
  • 强我大中华

    强我大中华

    优胜劣汰定乾坤智慧让人另类祖先辉煌已成古迷信必倒退欲极自生悲他人唯新成列强我遭宰割猛醒兄弟姐妹紧携手兴国采众长强我大中华1799年乾隆病亡时,中国人自称康乾为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最强大的太平盛世,可谁知40年后,“太平盛世”就变成了悲惨世界,原因在哪?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处的隐讳,如果说人们看到了想到了却不敢说,或者人人都畏难不前,那么,一些客观存在的,关系民族兴衰成败的问题就不能够直面社会,等到问题成了堆迫使人们不得不面对时,悲剧已经无可回避。《强我大中华》的作者正是其以独到的见解,从人性和心理人格的角度客观分析历史的,主要基于……
  • 智慧三国

    智慧三国

    如果有幸穿越到三国,你会做些什么?争霸?美女?权势?开疆拓土?李绩想要的是为他心中所爱的人,为这世界的平民百姓,做点事情。那是建立一个新王朝?后世三权分立的制度?美国联邦制?中国的社会主义?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智慧,是对于世间所有事物的客观理解,也就是黄老之说中的“道”。唯有智慧才能给这世间的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 西凉马超

    西凉马超

    马超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英雄,也是一个值得期许的枭雄!若是有这后世之灵魂,他们之间又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想必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热门推荐
  • 无题绘天下

    无题绘天下

    这是一个发生在江湖的故事,无瑕出生在血刹宫牢房中,瑕儿被这奇妙味道唤醒,坐起身来揉一揉眼睛,昏暗灯光下她看见那名女子在向自己挥手。“嘘。”花娇娇食指抵着唇示瑕儿不要发出大动静,“小丫头,你是不是很想出去看看着个世界,我有办法。”瑕儿看着女子点了点头,于是女子便塞给瑕儿一件东西,“好,我说的都听明白了吧,知道该怎么做就赶快去睡觉,记住不要告诉别人。”“怎么是个小女孩?”沉月看着怀里的孩子皱眉头。“那个请问桂花糕在哪里,还是你就是桂花糕?”瑕儿从衣服里探出脑袋问道。“桂花糕?这里只有本宫主。”无题留万疑,玲珑通万事。暗影炼万器,摘星拥万书。花月淬万毒,血刹毁万人。命运的齿轮转动,谁都停不下来。
  • 我的天师生涯

    我的天师生涯

    十八年前九命尸妖的出世,注定了我们这一代被特定的命运。生死棺、捆龙索,一艘黄河鬼船上载着不知多少黑夜间出没的魅灵……这是个繁花似锦的年代,当妖魔混迹都市开始谈恋爱,当血尸隐入集市,只为冒死多看后人一眼……我混迹在这片阴阳世界,追寻着那些秘密,却越加看不透命运……
  • 棍舞九天

    棍舞九天

    我叫,林石生。我是一名孤儿,被人在石头边捡到,便取名为林石生。不能修炼的我,本以为可以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却没想到当我向命运妥协时,又给了我希望!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我的出现到底是对还是错?
  • 穿越之仙尊女帝

    穿越之仙尊女帝

    她曾经血战杀场如同死神,意外死去的她居然穿越了?灵力什么的,全新世界观,不受宠的五小姐!?为什么还有修仙?她表示她的三观已经崩坏,努力变强的同时,收获了纯情小王爷一只,不错不错~
  • 卿心难求

    卿心难求

    [花雨授权]现在的都市人对爱情和婚姻充满怀疑,这个男人够冷静、够风流、够花心、够有品味,既然他选中了将自己录入花名册,那不妨与他玩个约法三章的游戏,但前提是——要守住自己的心。
  • 华胥行

    华胥行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有人答:圣人在上,蝼蚁在下。圣人之下,皆为蝼蚁。
  • 秦总,我错了

    秦总,我错了

    “萧漫,我不介意你曾为他怀孕堕胎,从现在起,你和你姐姐都是我的女人,她大你小。”新婚夜,渣夫与贱姐苟且后无耻宣布。她什么时候怀过孕堕过胎?爱情被践踏,自尊被侮辱,悲愤之后萧漫买了个男人疯狂一夜。却没想到从此被缠上。“那晚真的不是你?”男人把萧漫逼入墙角,暧昧的贴着她的耳垂痞邪道。“你……认错人了。”她抵死不认。“是吗?”男人邪魅高深一笑,让人惊心。某日,萧漫终于崩溃向男人讨饶。“秦总,我错了,那晚我真的是喝醉了才会……睡了您。”男人嘴角狠抽。而后语不惊人死不休“怎么?睡了还想不负责?”
  • 以退为进,太子的天定缘

    以退为进,太子的天定缘

    “朕这几个儿子,各个皆有帝王之才,就是将其他人贬为庶民,将来也难保被有野心的朝臣扶起。一山难容二虎,身为皇子,这就是他们的命!即使最后只能剩下一个,这也是命!”“如果先皇后还在,朕也许没有这么儿子。”“太子是朕认为最符合当前形势的未来国君,有手段有目的也有仁善,但倘若时局有大变动,他未必最合适。朕也可以拉他下去!朕谋的是江山!”“朕不会再犯先皇那样的错误!没有野心的皇子,守不住千秋霸业!与其待朕百年之后让他们分裂国土,倒不如在朕还有实力之时,坐视他们如何分胜负!”********一个读书识礼的善良姑娘,莫名背上‘得此女子得天下’之名,被卷入皇子斗争,遇到几个命中与之纠缠不清的人,共同成长蜕变的故事。太子:阳刚,身负未来国君重任,有责任有压力,感情慢半拍,太晚才捋清自己的感情。大皇子:腹黑,五行缺爱,满腹算计,感情至少慢了一拍。文阔:执着,感情细腻且浪漫,只是看过一眼她的画,就知道那是他要找的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当皇子们的争斗从开始的一点小心机,变成手足相残,拼死搏斗,谁中谁的计,谁是谁的棋?谁是最终胜出的那一个?********本文中心思想:一、女人要自强,有实力才能与强者并肩。二、责任和自私,得到和失去,进和退,总是难两全。本文由故事情节推动情感发展,有烧脑,有甜蜜,有搞笑,有虐,有狗血三观正,无肉,喜欢的请收藏。
  • 神授君权

    神授君权

    这是一场撕裂黑暗,迎接光明的战斗。这是一场注定艰巨而漫长的战斗。新书,弱小,求收藏
  • 我亲爱的顾小姐

    我亲爱的顾小姐

    “老公,我今晚肚子疼”“老公,我大姨妈来了”“老公,今晚上我有个聚会,就不回来了”自从和男神结婚后,顾意笙就后悔了,婚前的她总想着怎么嫁给男神!婚后的她总想着怎么让男神放过她一晚!顾意笙表示:我要离婚!男神淡然一笑:老婆,离婚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