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06000000042

第42章 选举五(3)

夫才智因习就,固然之理。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唯无益于用,实亦妨其正习;不唯挠其淳和,实又长其佻思。自非识度超然,时或孤秀,其余溺于所习,悉昧本源。欲以启导性灵,奖成后进,斯亦难矣!故士林鲜体国之论,其弊一也。又人之心智,盖有涯分,而九流七略,书籍无穷。主司征问,不立程限,故修习之时,但务钞略,比及就试,偶中是期。业无所成,固由于此。故当代寡人师之学,其弊二也。疏以释经,盖筌蹄耳。明经读书,勤苦已甚,其口问义,又诵疏文,徒竭其精华,习不急之业。而当代礼法,无不面墙,及临人决事,取办胥吏之口而已。所谓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举人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其事难,其路隘也如此。而杂色之流,广通其路也。此一彼十,此百彼千,揆其秩序,无所差降,故受官多底下之人,修业抱后时之叹,待不才者何厚,处有能者何薄!崇末抑本,启昏窒明,故士子舍学业而趋末伎,其弊四也。收人既少,则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毁訾同类,用以争先。故业因儒雅,行成险薄,非受性如此,势使然也。浸以成俗,亏损国风,其弊五也。大抵举选人以秋末就路,春末方归,休息未定,聚粮未办,即又及秋。事业不得修习,益令艺能浅薄,其弊六也。羁旅往来,縻费实甚,非唯妨阙生业,盖亦隳其旧产,未及数举,索然以空,其弊七也。贫窭之士在远方,欲力赴京师,而所冀无际,以此揆度,遂至没身。使兹人有抱屈之恨,国家有遗才之阙,其弊八也。官司运江、淮之储,计五费其四,乃达京邑,刍薪之贵,又十倍四方。而举选之人,每年攒会,计其人畜,盖将数万,无成而归,十乃七八,徒令关中烦耗,其弊九也。为官择人,唯才是待。今选司并格之以年数,合格者,判虽下劣,一切皆收;如未合格而应科目者,纔有小瑕,莫不见弃。故无能之士,禄以例臻;才俊之流,坐成白首。此非古人求贤审官之义,亦已明矣。其弊十也。选人不约本州岛所试,悉令聚于京师,人既浩穰,文簿繁杂,因此渝滥,其事百端。故俗闲相传云:「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此又弊之尤者。

今若未能顿除举选,以从古制,且稍变易,以息弊源,则官多佳吏,风俗可变。其条例如后:

举人条例

一、立身入仕,莫先于礼,尚书明王道,论语诠百行,孝经德之本,学者所宜先习。其明经通此,谓之两经举,论语、孝经为之翼助。诸试帖一切请停,唯令策试义及口问。其试策自改问时务以来,经业之人鲜能属缀,以此少能通者。所司知其若此,亦不于此取人,故时人云:「明经问策,礼试而已。」所谓变实为虚,无益于政。今请令其精习,试策问经义及时务各五节,并以通四以上为第。但令直书事义,解释分明,不用空写疏文及务华饰。其十节,总于一道之内问之。余科准此。其口问诸书,每卷问一节,取其心中了悟,解释分明,往来问答,无所滞碍,不用要令诵疏,亦以十通八以上为第。诸科亦准此。外更通周易、毛诗,名四经举。加左氏春秋,为五经举。不习左氏者,任以公羊、谷梁代之。其但习礼记及论语、孝经,名一经举。既立差等,随等授官,则能否区分,人知劝勉。

一、明法举亦请不帖,但策问义并口问,准经业科。

一、学春秋者能断大事,其有兼习三传,参其异同,商搉比拟,得其长者,谓之春秋举。策问经义并口问,并准前。

一、进士习业,亦请令习礼记、尚书、论语、孝经并一史。其杂文请试两首,共五百字以上、六百字以下,试笺、表、议、论、铭、颂、箴、檄等有资于用者,不试诗赋。其理通,其词雅,为上;理通词平,为次;余为否。其所试策,于所习经史内征问,经问圣人旨趣,史问成败得失,并时务,共十节。贵观理识,不用征求隐僻、诘以名数,为无益之能。言词不至鄙陋,即为第。

一、其有通礼记、尚书、论语、孝经之外,更通道德诸经、通玄经、孟子、荀卿子、吕氏春秋、管子、墨子、韩子,谓之茂才举。达观之士,既知经学,兼有诸子之学,取其所长,舍其偏滞,则于理道无不该矣。试策征问诸书义理,并时务,共二十节。仍与之言论,观其通塞。

一、其有学兼经史,达于政体,策略深正,其词典雅者,谓之秀才举。经通四经,或三礼,或三家春秋,兼通三史以上,即当其目。其试策,经问圣人旨趣,史问成败得失,并时务,共二十节。仍与之谈论,以究其能。

一、学倍秀才,而词策同之,谈论贯通,究识成败,谓之宏才举。以前三科,其策当词高理备,不可同于进士。其所征问,每十节通八以上为第。

一、其史书,史记为一史,汉书为一史,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志为一史,三国志为一史,晋书为一史,李延寿南史为一史,北史为一史。习南史者,兼通宋、齐志;习北史者,通后魏、隋书志。自宋以后,史书烦碎冗长,请但问政理成败所因,及其人物损益关于当代者,其余一切不问。国朝自高祖以下及睿宗实录,并贞观政要,共为一史。

一、天文律历,自有所司专习,且非学者卒能寻究,并请不问。唯五经所论,盖举其大体,不可不知。

一、每年天下举人来秋入贡者,今年九月,州府依前科目,先起试其文策,通者注等第讫,试官、本司官、录事、参军及长吏连押其后。其口问者,题策后云口问通若干。即相连印缝,并依写解为先后,不得参差。封题讫,十月中旬送观察使,观察使差人都送省司,随远近比类,须合程限。省司重考定讫,其入第者,二月内符下诸道、诸州追之,限九月内尽到,到即重试之。其文策,皆勘会书迹词理,与州试同即收之,伪者送法司推问。其国子监举人亦准前例。

一、诸色身名都不涉学,昧于廉耻,何以居官?其简试之时,虽云试经及判,其事苟且,与不试同。请皆令习孝经、论语。其孝经口问五道,论语口问十道,须问答精熟,知其义理,并须通八以上。如先习诸经书者,任随所习试之,不须更试孝经、论语。其判问以时事,取其理通。必在责其重保,以绝替代。其合外州申解者,依举选例处分。

一、一经及第人,选日请授中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授上县尉之类。两经出身,授上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授紧县尉之类。用荫止于此。其以上当以才进。四经出身,授紧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授望县尉之类。五经,授望县尉之类;判入第二等,授畿县尉之类。明法出身,与两经同资。进士及三礼举、春秋举,与四经同资。其茂才、秀才,请授畿尉之类。其宏才,请送词策上中书、门下,请授谏官、史官等。礼经举人,若更通诸家礼论及汉已来礼仪沿革者,请便授太常博士。茂才等三科,为学既优,并准五经举人,便授官。其杂色出身人,量书判,授中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者,加一等。凡荫除解褐官外,不在用限。

一、其今举人所习既从简易,士子趋学必当数倍往时。每年诸色举人,主司简择,常以五百人为大限,此外任收杂色。

选人条例

一、其前资官及新出身,并请不限选数任集,庶有才不滞,官得其人。

一、不习经史,无以立身;不习法理,无以效职。人出身以后,当宜习法。其判问,请皆问以时事、疑狱,令约律文断决。其有既依律文,又约经义,文理弘雅,超然出群,为第一等;其断以法理,参以经史,无所亏失,粲然可观,为第二等;判断依法,颇有文彩,为第三等;颇约法式,直书可否,言虽不文,其理无失,为第四等。此外不收。但如曹判及书题如此则可,不得拘以声势文律,翻失其真。故合于理者数句亦收,乖于理者词多亦舍。其倩人暗判,人闲谓之「判罗」,此最无耻,请牓示以惩之。

一、其授试官及员外官等,若悉不许选,恐抱才者负屈;若并令集,则侥幸者颇多。当酌事宜,取其折中。请令所在,审加勘责,但无渝滥,并准出身人例,试判送省。授官日,其九品、八品官请同黄衣选人例授官;七品、六品依前资解褐官例;五品、四品依前资第二正官例。其官好恶,约判之工拙也。

一、旧法,四品、五品官不复试判者,以其历任既久,经试固多,且官班已崇,人所知识,不可复为伪滥耳。自有兵难,仕进多门,侥幸超擢,不同往日,并请试判。待三五年,举选路清,然后任依旧法。其曾经登科及有清白状,并曾任台省官并诸司长官判史者,已经选择,并不试,依常例处分。

一、每年天下来冬选人,今秋九月,依举人召集审勘,责绝其奸滥。试时,长吏亲自监临,皆令相远,绝其口授及替代。其第四等以上,封送省,皆依举人例处置。吏部计天下阙员讫,即重考天下所送判,审定等第讫,从上等据本色人数收人,具名下本道观察使追之,限十月内到,并重试之讫,取州试判,类其书踪及文体。有伪滥者,准法处分。其合留者,依科目资绪,随稳便注拟。

一、其两都选人,不比外州,请令省司自试。来年先试,一同外州。东都选人,判亦将就上都,考定等第,兼类会人数。明年,依例追集重试之,还以去秋所试,验其书踪及词理。则来年计会替代,事亦难为。

一、兵兴以来,士人多去乡土,既因避难,所在寄居,必欲网罗才能,来年先试。令归本贯,为弊更深。其诸色举选人,并请准所在寄庄寄住处投状,请试举人。既不虑伪滥,其选人但勘会符告,并责重保,知非伪滥,即准例处分。

一、宏词拔萃,以甄逸才;进士、明经,以长学业:并请依常年例。其平选判入第二等,亦任超资授官。

一、诸以荫绪优劳、准敕授官者,如判劣恶者,请授员外官。待稍习法理,试判合留,即依资授正员官。

一、诸合授正员官人,年未满三十者,请授无职事京官及外州府参军,不得授职事官。

后论:有司或诘于议者曰:「吏曹所铨者四,谓身、言、书、判。今外州送判,则身、言阙矣,如何?」对曰:「夫身、言者,岂非洪范貌、言乎?貌谓举措可观,言谓词说合理,此皆才干之士方能及此。今所试之判,不求浮华,但令直书是非,以观理识,于此既蔽,则无貌、言,断可知矣。书者,非理人之具,但字体不至乖越,即为知书。判者,断决百事,真为吏所切,故观其判,则才可知矣。彼身、言及书,岂可同为铨序哉!」有司复诘曰:「王者之盛,莫逾尧舜,书称敷纳以言,为求才之通轨。今以言为后,亦有说乎?」对曰:「夫敷纳以言者,谓引用贤良,升于达位,方将询以庶政,非言无以知之,其唐、虞官百,咨俞无几;其下小吏,官长自求,各行敷纳,事至简易。今吏曹所习,辄数千人,三铨藻鉴,心目难溥,詶喧竞之不暇,又何敷纳之有乎?其茂才以上,学业既优,可以言政教,接以谈论,近于敷纳矣。」有司复曰:「士有言行不差而阙于文学,或颇有文学而言行未修。但以诸科取之,无乃未备?」对曰:「吏曹所铨,必求言行,得之既审,然后授官,则外州遥试,未为通矣。今铨衡之下,奸滥所萃,纷争剧于狱讼,伪滥深于市井,法固致此,无如之何。岂若外州先试,兼察其行,苟居宅所在,则邻伍知之,官司耳目,易为采听。古之乡举里选,方斯近矣。且今之新法,以学举者,一经毕收;以判选者,直书可否:可谓易矣。修言行者,心当敦固,不能为此,余何足观。若有志性过人,足存激劝,及躬为恶行,不当举用者,则典章已备,但举而行之耳,故无云焉。」有司复曰:「其有效官公清,且有能政,以其短于词判,不见褒升,无乃阙于事实乎?」对曰:「苟能如此,最为公器。使司善状,国有常规,病在不行耳。但令诸道观察使,每年终必有褒贬,不得僭滥,则善不蔽矣。」问曰:「试帖经者,求其精熟,今废之,有何理乎?」对曰:「夫人之为学,帖易于诵,诵易于讲。今口问之,令其讲释,若不精熟,如何应对?此举其难者,何用帖为!且务于帖,则于义不专,非演智之术,固已明矣。夫帖者,童稚之事,今方授之以职,而待以童稚,于理非宜。」有司复曰:「旧法,口问并取通六,今令通八,无乃非就易之义乎?」答曰:「所习者少,当务其精,止于通六,失在卤莽,是以然耳。」复曰:「举人试策,例皆五通,今并为一,有何理?」对曰:「夫事尚实则有功,徇虚则益寡。试策五通,多书问目,数立头尾,徇虚多矣,岂如一策之内并问之乎!」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少女的超能宠物

    少女的超能宠物

    七大天帝,在下凡时被力量反驳,变成自己本身的动物,被一个住在森林的少女带回别墅,晚上可以回下天宫,要加油回到自己的身体!(可以去看看最佳杀手妖星,就是那个的番外)
  • 我可以陪着你吗

    我可以陪着你吗

    罗东紧紧地抓住罗琦的肩膀说“我们是姐弟,你放弃吧”罗琦悲愤的大喊“又不是亲的,你是为了让我死心才要娶她的吗?”罗东摇摇头说“不是,我,我欠你的太多,但是我欠她的更多,罗琦,我可能是爱你的,可我现在得放下了,你也放下好吗?”罗琦流着泪的摇摇头。。。“我放不下”她紧紧抱着他
  • 学校那些年之一班过往

    学校那些年之一班过往

    初中是最美好的时节,可是蜻蜓的初中生活并不是一直美好。来自异世界的老师,属于异世界的她,又将变成什么样?最终还是一个人孤独的过一辈子,没有感情,没有记忆。(强烈建议看了简介后直接看第十一章,如果你喜欢看无聊文的话,可以看看前面的。)
  • 京华碧血录

    京华碧血录

    《京华碧血录》二十五章,时政小说。原名《庚辛剑腥录》。《京华碧血录》一书,在近代反映庚子事变的小说中,思想内容是比较进步的。作品在写作技巧上,完全摆脱了章回小说传统,而学习外国小说的表达技巧,只分章,而无回目。在叙述、结构上均具现代色彩。
  • 倾国倾城:邪帝别惹我

    倾国倾城:邪帝别惹我

    前世的金牌杀手,再睁开眼时已然变成了丞相府上的废材嫡出小姐,爹不疼,娘不爱。呵,没关系,废材?笑话,待我笑看天下,傲世群雄。丑小鸭?那这张倾国倾城的容颜是谁的?但,艾玛,这腹黑,霸道的男人是从哪里跑出来的?场景一"小美人,跟我一起走,嗯哼?"帝炎笑吟吟道,夜末凝翻了个白眼,你娘,好调戏我,那要看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了,说罢,抬起脚狠绝的朝那魅惑众生的男人下体踹去……
  • 穿越明朝之海商霸业

    穿越明朝之海商霸业

    现代历史系学生郑昭机缘巧遇穿越到明末著名海盗郑芝龙身体里,运用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兴海商夺海权,重建世界新秩序。
  • 落雨之夜

    落雨之夜

    落下的雨,溅起的水,不同的东西,却总有人混为一谈。同样的东西,不同品质的东西,终究是不同的。可是,总会有一方会因为别人的语言和目光想取代对方……而后果,却无人知道。相遇时美好,不代表以后的美好;以后的丑陋,也不代表最后的丑陋。可是,唯有真正体味,才能看见心之所想,看到最后。云遮住了月,并非坏事,反而给他添加了朦胧美。有时候,眼睛所见也并非真实。(不定时会修改前面章节,所以可以再次翻阅哦~)
  • 九劫雷帝

    九劫雷帝

    苍茫无道,天道无情,宙宇遭劫。天地间,魑魅魍魉横行,妖魔鬼怪尽出,何处方有净土?少年沈流云,九劫成仙,雷法除魔,护卫苍生。非立圣人之德,只愿为她,掌缘生灭,荡尽乾坤。
  • 笑瞰九洲

    笑瞰九洲

    被时间遗忘的放逐者,无奈游走在历史的边缘。现代屌丝离奇穿越……爱恨情仇,刀光剑影,坐看朝代更替,我自笑瞰九洲!
  • 火影之向往自由

    火影之向往自由

    我本平凡,何必争夺,轮回在手,本想逍遥物外。奈何,蝶翅一震,漩涡即现,历史终究因己改变,为了揭开未知之谜,轮回不息,才发现历史因发现而改变,一切因果皆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