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0200000013

第13章

言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心地觀經云。三僧祇劫。所修萬行。利益安樂諸眾生已。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竟天。出過三界。淨名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華。而不可說海會菩薩。前後圍繞。以無垢繒。繫於頂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如是名為後報利益)已上經文。全無加減。即是鈔引地論云。二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心地觀經云。爾時菩薩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現利益也)已上經文。亦無加減。即是鈔引地論云。一者現報利益。受佛位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者。利他業用他報化身也。上所引文。相宗自報實成。終教他報示成。仍寄示成。以顯實成。故今雙會。

言何故他受用報身在此天者等者。問此他受用為菩薩現耶。為如來現耶。若菩薩現。何故心地觀經云。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薩眾。現於十重他受用身。不言菩薩現耶。若如來現。何故鈔云。然第十地寄當此天。即於彼身。示成菩提。故在彼天。答。一云。唯如來現。隱自報實佛故。說天王菩薩示成菩提。如對小乘隱一心真見道。便說世第一無間引生苦法智忍也。二云。菩薩現。既許地前十信尚得現於化身。何不許十地得現報身耶。又十地既得平等性智。豈不能現化報身耶。

言餘義如別說者。起信鈔。

釋在彼天者。而有五義。一云。以二乘人報化身八相為真佛。不信別有聖人。又信第四禪是聖人生處。今欲令二乘知八相非真。故於彼天示成佛也。二由三災不及故。三緣欲界色質麤重是有。無色界都無色質是無。表離有無契於中道故。四以摩醯首羅面有三目。表證三德大涅槃故。五下界慧多定少。上界四空定多慧少。為表定慧平等故。又依彼疏重解前文。又是菩薩功德成滿者。一因位窮也。故地論云。一者現報利益。受佛位故。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者。二果位彰也。故地論云。二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也。何故他受用報身。在此天者。一義云。以寄十王顯此十地。然第十地菩薩。寄當此天。即於彼身。示成菩提。故在彼天。餘義如別說。謂以一念相應慧者。謂一念始覺至心源時。契於本覺。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無明盡故。顯照諸佛。亦可一念等。皆無間道。名一切種智。是解脫道。即顯上真心於此成也。上皆自利行滿。下利他德顯。便云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者。顯上方便心。明不待功用也。又亦可初智淨相。後不思議業相。皆是本覺隨染所成也。

鈔十事功德者。經云。一者根深難可頓拔。二者自身生決定想。三者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四者修淨佛土。五者滅除有餘。六者斷除業緣。七者修清淨身。八者了知諸緣。九者離諸怨敵。十者斷除二邊。鈔引涅槃經。高貴德王難與此經問明品文殊賢首二士難答。文意頗同。故彼疏文結成前難。云謂若諸佛於因行法。有具不具。可有剎等不同。今皆同具剎等那。別答中意云。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何者諸佛因果具同異故。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將此同因隨所調伏種種迴向應根之果。是異因也。由此異因。感差別果。由上同因同感真應身土等果。是則約佛即同能隨異。約根同處而見異。以生就佛。雖異而常同。以佛就生。雖同而見異。以佛望佛。能異之必同。其猶錦窠。常同常異。瑜伽三十八。諸佛平等。唯除四法。一壽量。二名號。三族性。四身相。意明隨機故。除此四事。餘皆等也。就果同中。自性身土。一向體同。自受用者。平等無二。相似名同。餘二身土。亦相似名同。而隨機見異。故成唯識云。自性身土一切如來。同所證故。體無差別。自受用身及所依土。雖一切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餘二身土。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身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於不共者。唯一佛變。諸有情類。屬佛異故。

疏若不融前義亦失經宗者。此意若不融前權佛。權外立實。亦失華嚴無礙之宗。問前之四教。為有佛耶。為無佛耶。若云有佛。何故下鈔云。前四因中即有。至果皆無。大鈔又云。別教十地證竟。但是圓家住爾。出現品說。權教菩薩。終不生如來家故。豈有佛耶。若云無佛。何故疏云。若不融前義。亦失經宗。權教無佛不融何過。今謂通云。若依前四教。實行眾生。當不成佛。如前引教。是知無佛。若依圓教修行。已得成佛。為應權根。示作權佛。此佛是有。若不融此。故失經宗。

疏明將有說必須靜鑒前理者。周易繫辭云。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到用也。註云。精義物理之微者也。入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也。故能乘天下之微。會通其用也。斯之謂也。

鈔含前四意者。靜鑒二字。具前第一第二故。或以言略。應云明將有說必須靜鑒。前理受諸佛加。含前四意。

鈔入毗盧遮那藏身三昧者。毗盧遮那能觀大智。如來藏身所觀深理。以果揀因。毗盧遮那之如來藏身三昧定也。從境彰名。或即體為名。

言菩薩者。揀果也。言無量者。十住各攝多聞善巧。言方便者。任性能智觀解善巧。

言入者。謂心詣於法言善思惟者。巧順理事。揀無礙無心成事。

言智光者。智即是體。光有三義。一正智前相。二斷惑真用。三了境俗用。真俗二用無礙。明照理事法界。

言智慧光明者。照事名智。照理名慧。此二無礙。能破見惑及與無明。

言剎那者。時之極囗也。言際者。時相都寂也。

言佛華嚴者。萬行被敷嚴法身故。

言頻伸者。縮展之義也。即用之體。寂而造極曰頻。即體之用。不為而普周。曰伸。通言入或云住者。五識對境。意從門出。遠境護根。意識却入。此通權小。今此經宗。即照之寂名入。即寂之照名出。入已未起名住。

言二不入者末入位故者。問明等三。其義可爾。名號等三。其理如何。說佛三業。豈未入位耶。故下鈔云。信求入位。許不入定。說佛三業。何不入定。以果從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所說果故。

言說世間法尚須入定者。世界成就品。普賢入定是也。

鈔眉間放光者。通表一乘中正之道者。下疏釋云。表離二邊故。於體不許有無二邊。於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於行不習苦樂二邊。於道不住邪正二邊。於人不執因果二邊。於教不說世出世二邊。於諦不見真俗二邊。於化不定權實二邊。是故為眾放眉間光。

鈔譬如闇中寶者。喻法顯略。喻中五事。一闇。二寶。三無燈。四有眼。五不可見。喻闕有眼一事。法中五事。一障染。二心寶。三無人說。四有智慧。五莫能了。法闕(障染)一事。學者應知。

鈔言有情者即含前佛菩薩等者。問佛菩薩是情佛非有情。若是有情。發弘願云。有情無邊誓願度。豈是佛所度耶。若非有情。何故鈔云。言有情者。即含前佛等。答言有情者。通有三義。一情者愛也。二情者識也。三情者性也。若約初義。佛非有情。若約後二義。佛是有情。六十二種有情中。佛是一數。或據示現佛為有情。亦通初義。愛語羅睺故。

鈔五類法界皆有說義者。問第四既泯法界。既是人法雙亡。絕言絕相。何有說義。答但因人法雙泯之義。引生了解。便名為說。非要興言。故綱要云。說者則諼於萬類。觸物皆有表彰。是也。或泯不礙存。故有說義。問準此所談。能說之人通世間。與前依主。復有何別。彼亦融三世間故。答統體咸同。就義有異。彼據以佛為門。此據本位而說。故無相濫。

疏七依聽者。然準外典。而有三種文。子云上學神聽。中心。下耳也。

疏即下諸眾略有十類至文當明者。故下鈔云。一影響眾。(若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二常隨眾。(謂作輔翼得圓滿故如賢首等)三守護眾。(為守護如來如執金剛等)四嚴會眾。(為莊嚴如道場神等)五供養眾。(如偈讚即行供養若華香幢等即財供養也)六發起眾。(諸請嘆者即其事也)七當根眾。(聞法獲益當根領悟)八表法眾。(同名林等表行同名首等表信)九證法眾。(順證佛菩薩等說證不虗故)十顯法眾。(即聲聞不聞顯法不共故)對前十類辨(權實)者。影響一眾。自有二類。一果德眾。謂能加證法諸佛互為主伴。非權非實。然權實有其二類。一本高跡下。如佛為菩薩。二本下跡高。如菩薩為佛。今既是佛。則非跡下。實是如來。又非本下。即是實非權。無權可對。故亦非實。因果海故。若位極菩薩影響一向是權故。有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等。當根唯實。餘八通權實。若辨地位。影響證法通因果。餘皆為因。因位高下。以難準定。

疏除當根眾餘皆見緣者。此意當根之眾。即第三順根感因。故此除之。若爾何故綱要云。聽者則正在當根傍兼影響。今謂通云。此約以人從法。當根屬因。綱要約人法別論感者。善相乃在因中。當根之人故在緣攝。故彼此文。不相矛楯。

疏然有二類。一者言請。二者念請。諸會有無。現相品當辨者。故下疏云。四請問儀式。復有二義。一約言念。二約通別。初中請有二種。一言。二念。答亦有二。一言答二示相。交絡相望。應成九句。在文唯四。初會之中。具二問答。謂現相品長行念聲供聲言請。初光示法主現華表義。現眾表教。即示相答。三昧品中。以言重請。下之三品。亦以言答。第二會唯念請。如來示相答。菩薩言說答。佛心自在。不待興言。佛力殊勝。現相能答。第八會言請言答。此顯菩薩不同佛故。第九會念請示相答。顯以心傳心。唯證相應。離言說故。二通別者。初後二會。別問通答。二八兩會。別問別答。又初會亦得是別問別答。次文當明。

疏如第九會者。一云屬上。第會中。佛入師子頻伸三昧。令大眾頓證法界義。當說經故。疏云師子奮迅眾海頓證於林中。即其義也。二云。屬下。第九會中。普賢文殊等。承佛神力。說經故。三云。屬上。九字誤書應是七字。第七會中僧祇隨好佛自說故。四云屬下。第字應無。通指九會。因人說經。要假上加。

言不異前故略有無加者。謂第八會。重總說五十二位故。

言不入定故無有加者。為第二第七第九三會。說人不入定故。

鈔一切說是一說者。顯法無異故是一說。問其第四句我等諸佛。亦如是說。亦顯法無異故。與此何別答彼就說人體非一故。與此不同也。又准下鈔云。然有四句。一一切處文殊同一說偈故。是一切即一。二但一文殊十節說偈。是一即一切。三各於佛所。即一唯是一。四諸處文殊各偈不同。即是一切中一切。今此所論。即當初句。

疏若爾僧祇隨好應非一切者。此難影略。更云應非同說應非果海無言。或此難中。通含三難。同說一切說果海無言三義通表一經。僧祇隨好既佛自說。是知三義不能該攝一切。故云應非一切。

鈔唯佛能了故佛自說者。文準下疏。(第八下半六十九紙)云佛自說者。有二意故。一僧祇因終此品果極故。二皆佛說。二好用劣相。而用難思。恐物不信。故佛自說。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冰雪之巅:一不小心爱上你

    冰雪之巅:一不小心爱上你

    原本辛福的她,当得知自己的人生秘密时,她伤心过痛苦过,绝望过。后来,她喜欢上了哥哥,哥哥好像也对她有点好感,但他们彼此都不敢说,那是因为...推荐票+点击+收藏+书评+宣传thanks
  • 御剑情缘之独孤月

    御剑情缘之独孤月

    孤月一个从小就异于常人的女孩子,她不知道自己出生在何处,自出生起她就不会哭,不会笑。她和风铃婆婆生活在风铃小屋。而风铃小镇上的人却把她当成怪物一样的存在。她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给风铃小镇带来一些威胁
  • 爱上仙尊

    爱上仙尊

    瑶台月笑道:“我喜欢你不可以吗?我就是喜欢你。虽然你很霸道,但喜欢你是我的事,你无权干涉。你……你要是有本的话,也……也喜欢我呀!”
  • 花瓶女到强势女王的华丽史

    花瓶女到强势女王的华丽史

    她出生自一个令人羡慕的家族从小就是万人追捧的对象但她却因想体验生活而被人谩骂欺压时隔两个月的暑假从高中到大学回到校园的她却是强势女王也就此收获了挚爱但发生了什么可以让一个花瓶女成为一个强势女王........
  • 迁梦

    迁梦

    翻开古籍总有些人白日飞升,黄宇打小听爷爷说这些故事长大,羡慕却带着不信,以为这就是一些古人遐想,打坐修行参禅悟道不过是大忽悠,神棍们的诡计,一种由精神上的谎言到物质上的统治。直到他走入梦的世界,才发现……原来无神论只是由于神的形式变化,现代人不修仙,修梦!……百寐千梦只为超脱轮回……
  • 人法天

    人法天

    这是个没有魔法与斗气的世界,有的只是阴谋阳谋与刀光剑影,一方势力的生存与灭亡不过朝夕之间命照孤星又怎样?我便以这孤星的命格,让这天下臣服与我!
  • 白痴神话

    白痴神话

    统一武林,收服修真,大战神魔。从小失去父母的主人公,在母亲临时之前给他留下了一本无字书,然而先天智障的他又要如何来参悟?如何修炼至世间尽头,成为天下王者?书友群:85387279
  • 南唐

    南唐

    “我管不了啊,”梁良向着那老和尚就是一刀狠狠劈去,“你知道吗?我管不了了!我已经管不了什么家国大义,什么黎民百姓!你这老秃驴为了这个天下愿意牺牲为江湖守路的江东流,愿意牺牲为文人挺脊梁的耿星火,可是我做不到,我不能为了这个狗屁天下牺牲我南唐五十万将士!”老和尚双手合十,接住了刀锋,叫了声佛号,“施主,还放不下吗?”“放你娘的狗屁,”梁良红了眼,脸色狰狞怒吼道,“这世间任他洪水滔天与我何干!我要守着这南唐,不是为她东武守国门,老子是在守着自己的家!犯我南唐者,杀无赦!”“南唐,五十万将士何在!”“在!”“拔刀!”
  • 重生之倾城魅世四小姐

    重生之倾城魅世四小姐

    当被自己的妹妹背叛后,她竟意外地穿越了,且看她昔日的第一杀手如何在异世混的风生水起
  • 思考决定人生(走向成功丛书)

    思考决定人生(走向成功丛书)

    怎样走向成功?成功的要素有哪些?有理想的青少年朋友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为此,我们组织编译了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们的代表作,希望用大师们自己的成功灾例和经验,帮助青少年朋友塑造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成为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