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04900000059

第59章

答。苦极则反。如胜鬘经云。法种众苦乐求涅槃。又此中宜用三化。过去益物名一往化。宛转于地此中有随逐化。今还来归家即毕竟化。昔缘尽故去。今感熟称来。应入生死化物则生死为家。如上云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第六众生感见譬。过去习观若久虽起颠倒不失本解名不失心。习观未久颠倒强盛失于本解名为失心。又从华严至法华闻教得悟者名不失心。闻教不悟待唱灭方解谓失心也。此犹是起惑重轻。善有强弱故分为二也。遥见其父者正感释迦出世。但见丈六身成道未见法身去理尚远。故称为遥。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稳归者。利钝虽异见佛出世皆同。欢喜谓意业也。恭敬拜跪即身业也。口业称叹谓问讯也。叹佛谓如来者。智度论云。佛从安稳道来故名如来。今称安稳归。归即来也。我等愚痴误服毒药者。上明利钝众生同有感见佛形机。今明利钝众生同有感教机。解机将发同述昔过。故云愚痴。起颠倒烦恼非其本意名为误服。愿见救疗更赐寿命者。请佛说教灭惑名见救疗。教能生解目之寿命。昔曾禀教已得生解。但中途背化起惑失于本解。今重请说教令得本解故称更赐也

问。从遥见其父至更赐寿命为是机缘中语。为据事耶

答。具有二义。机中为论此事。易明言据事者佛初出世人天之流皆大欢喜。乃至释梵请转法轮如言愿见救疗更赐寿命也。父见子等苦恼如是第七应缘说教譬。前譬为缘成道。此譬成道已后转法轮也。文有二句。父见子等譬佛见机也。依诸经方第二明说教也。依过去佛教谓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者教所表理。理能愈病譬同药草也。色香美味者戒譬于色。定喻于香。慧譬于美味。三行圆备故称具足。梼蓰和合者初说小乘为梼。说中乘为蓰。说大乘为合。又法说为梼。譬说为蓰。合譬为合。如来说法不出此三。又总标为梼。别释为蓰。总结为合。说法之仪不出标释结也。又亦譬三转法轮为梼蓰合。而作是言下叹教也。汝等可服者劝如说行也。其诸子中不失心者第八利根前悟譬。从华严至法华禀教得悟者即其人也。余失心者第九钝根未了譬。即第三大段为钝根人不灭唱灭无有虚妄譬。亦即是现在三时中最后益物譬。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者。明此下根众生见佛出世亦起欣敬之心也。求索治病者亦有感教之机闻说妙法也。与药不肯服者钝根虽复寻教不能悟理。如失心不肯服药也。毒气深入失本心者释不服药邪行深入失本正解也。于此好药而谓不美者于佛正教不得其理味也。父作是念下第十如来示灭譬。就文为三。一念欲唱灭。二正唱灭。三明正灭。初欲唱灭者众生着常不肯修道。念欲去世欲示无常使其改悟也。即作是言下第二正唱灭也。如释迦自期三月。又如涅槃晨朝唱灭。又如经云吾年已八十形如故车朽当般涅槃也。是好良药今留在此者佛虽去世留法不灭。故十二部经付阿难迦叶也。作是教已第三正灭。遣使还告者正入涅槃遗形舍利起塔等事即是使也。是时诸子下第十一钝根得解譬。见佛泥洹心悟无常遂便得道如服药病愈也。其父闻子下第十二如来还归譬。众生闻佛泥洹既得悟解即见法身。知佛不灭还于本化故称归也。诸善男子第十三佛无虚妄譬。佛言我亦如是下第三合譬。但有三意。初明不灭。为众生下明方便示灭。亦无有能此辨不虚也。第二偈颂二十五行半。颂长行二章。初有二偈。颂过去无始。次有二十三行半颂未来无终。所以颂此二者显如来寿量无始无终。斥二乘凡夫谓有始终之义。长行二门各开三。初门三者一明过去无始。二释疑。三总结。但上文已广。今转势说法略为二意颂之。初偈颂证法身久。次偈颂垂应说法久。则总摄长行一切义尽也。为度众生故下颂第二未来无终。上长行亦三。初正明未来无终。次明不灭示灭以释疑。三明不虚。今偈亦但开二。初颂上第二不灭示灭以释疑。次颂不虚。所以颂此二者执教之流正谓佛无常双林灭尽。今欲显佛常住故须明不灭方便示灭。但不灭示灭似同虚妄。故次颂不虚。此二明未来无终义显故偈但颂此两也。长行不灭示灭既略。今转势则广颂之。开为三别。第一九偈就佛本迹二身明灭不灭义。第二四行半就净秽二土明灭不灭义。第三四偈总结身土。明感见不同。此三总摄一切诸义尽。长行不尽偈广序之。初文又三。第一两偈标灭不灭。第二六行半释灭不灭意。第三半偈结灭不灭。初两偈又二。第一偈就说法门明灭不灭。第二偈就神通门明灭不灭。说法现通摄义既周故但明此二也。众见我灭度下第二六行半举得益释灭不灭意。就文为二。第一偈明见佛灭度生福得益。第二五行半见佛灭度生智慧益。能化之中唯有说法神通。所化得益不出功德智慧。故但明此二义也。因上神通门生功德益。因上说法门生智慧益。上前明说法。后辨神通。今应先明智慧后辨功德。但逐近势故前明功德。后辨智慧也。就后智慧益中有二。初偈明众生感。后四偈半辨佛应。就应中即有三宝显不灭义。初半偈明佛僧二宝。俱出故二宝不灭也。我时语众生下第三辨说法。即是法宝明灭不灭。就说法中初一偈偏就此土论灭不灭。次一行半合就彼此论灭不灭。第三一偈半偏就他方论灭不灭。明灭不灭虽复无穷此三摄尽。神通力如是半行第三总结。明此灭不灭皆是神通示现而如来法身非灭非不灭。常在灵鹫山下第二四行半就净秽二土论灭不灭。所以有此章来者凡有二义。一者释疑故来。时众疑云。现见火劫起时乾坤涸尽。如来之身宁得常存。是故今明土有净秽秽土被烧净土不灭。迹身现灭而法身常存。二者上论如来真应两身辨正果已竟。今次论净秽两土辨佛依果。正果之义应身示灭。法身不灭。依果之义秽土自毁。净土不烧。故身但本迹。土唯净秽。欲辨斯义故有此文来也。此品既有净土。今略论之。法华论释此品明有三身。今对三身亦有三土。一者法身栖实相之土。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即法身土。故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璎珞经云。亦以中道第一义名法身土。然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孰论身与不身。亦何土与非土。但无名相中为众生故假名相说。故明身与土。虽开身土二实未曾二。但约义不同故分为两。能栖之义说之为身。所栖之义目之为土也。如七卷金光明三身品具有如如智及如如境。就义而望境即土也。二者报身报土。但报身即是应身。应身有二种。一内二外。内与法身相应名曰应身。此犹属法身与法身同土。法华论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者。报佛如来真实净土第一义摄。故此即是报身土也。若外应之义名为报身化大菩萨于净土成佛。此以宝玉为净土。此土乃不为劫火所烧而终有尽灭。所以然者今开身有常无常三句。一者法身但常非无常。二化身但无常非常。三者应身亦常亦无常。内应身义名之为常。外应之义名为无常。身既三种土亦例然。法身之土但常非无常。化身之土但无常非常。应身之土亦常亦无常。内应身土此即是常。外应身土此即无常也。若分净秽二土者法报二土此是净土。然化身之土此即不定。或净或秽

问。菩萨亦有三身三土不

答。随分有之。华严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国。如如即法身土。余二可知

问。余众见烧尽而净土不毁此为是一质异见。为异质同处耶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关于你的一切

    关于你的一切

    她跟他初中时是情侣,高中后他因为一场车祸忘记了她,他变得很坏很坏,他成为了黑帮社会的头,而她只是普普通通的明星而已,他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记起她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辽纪

    辽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族之魅

    血族之魅

    (没事情的话,每日更新。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写作的动力吼吼。要评论和票票哦~)当风将城市的年轮蚀得斑驳,当残阳与当风将城市蚀得斑驳黑暗寂寞地交铺,暮迟和希。苍白的侧脸深深镌刻着孤傲,暗红色混沌眸子的对视,像隔了一个世纪的慢镜。
  • 我的世界之战争的终结

    我的世界之战争的终结

    在宇宙另一端,有一个方块状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有两大势力:人类与怪物。两大势力数百年来和平相处,直到怪物势力先王病死,Him上位……
  • 诛琅榜

    诛琅榜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们总在逆天而行,却又在行走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第一次写书,可能文笔会不好,请大家见谅。书友群:341547734。欢迎各位书友们多多指点)
  • 末世之王者世界

    末世之王者世界

    地球末日,陨石坠落,病毒爆发,夜寒封在这强者生,弱者死的世界里该会是怎样活下去呢?苟延残喘?低声下气失去尊严和人性?还是不断变强,站在世界顶端?
  • 护花鬼灵师

    护花鬼灵师

    获鬼仙传承,继鬼界之志。………现代都市中,同时出现了鬼灵师,异灵人,御灵师,再加上无辜的普通人。亦凌从鬼门关踏出,肩负重任,在都市中一边护花,一边完成上一任鬼仙的重任。
  • 三世苦难:换你一世迷离

    三世苦难:换你一世迷离

    第一世,他是高高在上的王,她是卑微贫贱的丫环;第二世,他是举世无双的皇子,她是默默无闻的庶女;第三世,他是星光璀璨的偶像,她是痴心不变的粉丝。他要她补偿他,三世苦难,够了吗?
  • 趣味生活小史

    趣味生活小史

    栗月静创作的《趣味生活小史》分衣食住行四类,选取有代表性的角度,做了有趣的博物考察和普及介绍,《趣味生活小史》主题如粉色服装、波尔卡圆点、婚纱、厨房、赏花、观云等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篇幅精悍,信息充分,配有相关的精美图片,展现了极具趣味的生活史,对有志于探究生活趣味的读者有相当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