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04900000019

第19章

方便品之二

比丘比丘尼有怀下。第二偈颂有一百一十四行分为二。初四行颂缘起。次一百一十行颂正说。上缘起有三。今略不颂许说诫听也。颂第二毁不净众。颂第三叹于净众。但颂此二凡有两义。一者欲证佛及身子止及请说。以颂不净众显佛止请不虚。次颂净众明身子请之不谬也。二者颂不净众。诫未来众生勿佛执小乘障于大法。次颂于净众。为劝一切众生习行大乘也。初一行摄四众为三过。出家二众同有增上慢过。所以然者。出家二众专心道果。多获禅定。故得四禅时谓得四果名增上慢。有人言。慢中之增慢之上名增上慢。今谓增上是增胜之法。未得增胜之法谓得增胜之法。恃此自高名增上慢

问。与邪慢何异

答。真谛三藏云。都未得圣法而恃怙邪法。以起慢名为邪慢。若得小许法如得四禅等谓是究竟名增上慢

问。何故名为有怀

答。注经云。若无心而进德者然后会理耳。有怀于增上之道。所以为慢也。有怀者谓心有所怀。则是有所得也。优婆塞我慢者。其人亦是未得谓得。但既是丈夫守志不移故言我慢。注经云。虽知无我而以无我为我亦慢也。此意谓我能解无我故名我慢也。优婆夷不信者。然四众通是不信大乘。就不信中更开三。出家二众则有增上慢故不信。优婆塞既是丈夫。自谓雄干决断守志。我从来已信道理罗汉究竟。今何容改志。故称我慢。次既是女人。更无余义直称不信。注经云。虽信非有之言。而以非有为信。是曰不信。肇公云。言其非有者。明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但女子遂执非有故名不信。如是下明众数也。不自见其过者。夫有过而能知过。此谓智人也。今有封言之过而不自知。谓愚人也。于戒有缺漏者。上明无小乘究竟解而谓有解。今一句明无小乘究竟行而谓有究竟行。又上未得小乘究竟果而谓已得究竟果。又不受大。以不能防此二恶故名于戒有缺漏。以破此戒故名为缺。而信心漏出故称为漏。又戒是堤塘。防遮烦恼之水。戒既缺漏烦恼便出也。护惜其瑕疵者。此为释疑故来。疑云既无行解又不自见其过。佛大慈心何不示之而令其离席。是故释云。不自见过护惜瑕疵不可化也。玉内之病为瑕。喻意地无解谓有解。玉外病为疵。喻身口无行谓有行。又过去罪根深重为瑕。现在有增上慢如疵也。又内心执小不舍为瑕。外闻说大不受为疵。覆短为护。吝非为惜也。众中之糟糠者。此文释疑故来。此五千人入佛法中何所得耶。是故释云。五千人失中道真味但得断常之糟耳。三乘之名如米外之糠。一乘之理如糠内之米。但得三乘之名不知三乘之义故云糠也。又净众堪用譬同酒米。罪人不堪用喻如糟糠也。佛威德故去者。注经云。风起则尘沙自飞。日出则黑白自别。此谓非遣而为遣也。斯人鲜福德者。上长行明有罪根。今颂显其无福也。前偈明其执小故去。今辨其不堪受大乘。此众无枝叶者第二颂净众也。舍利弗善听下第二颂上正说。上有四门。初一乘真实门。次三乘方便门。三得失门。四劝信门。今偈颂转势说法亦有四门。初颂一乘真实门。二颂三乘方便门。三明赞叹门。四明劝信门。所以有此四门者。初明一乘真实。次明三乘方便。此二明一化始终故。第三赞叹。以赞叹竟劝物信受。初一乘真实门有三。一释迦自说门。二引证门。三顺同门。今颂此三则为三段也。上长行释迦自说门有三。一称叹门二不虚门三显教意门。今偈转势颂之亦开三门。一显教意门二释疑门三劝信门。初正明说教。大意明为归一乘。二明时众疑。若但为归一乘者。何故不前说于一而前说三耶。为释此疑明前三后一所以。故次辨释疑门。教意既彰前后又显。故第三劝信。初门又二。一明说昔教意。则颂上长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二明今教意。颂上长行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初门又二。第一明昔说小乘教意。二明昔说大乘教意。初门有二。第一明昔说小乘教。即颂上长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次颂昔说教所表意。即颂上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初门又二。第一叙昔说人天教。第二叙昔说二乘教。初中有三门。第一偈颂叹佛权智有巧说之功。第二偈颂叹佛智内照根性。佛悉知是已下第三有四偈正明佛说教。所以昔教但有此三门者。初叹佛权智谓良医也。次知根性谓识病也。后说教授药也。初偈云诸佛所得法谓实智也。无量方便力谓权智也。次内具此二外能为物说法也。第二偈上三句知现在性欲。下一句明照过去业因。以现欲由于往业故次颂之。次四偈为二。初一偈总明赴缘说教教称于缘。次三偈别明教门。前总后别。为解义故。别明说教中初一行半明九部经谓教法也。次一行半明涅槃果法也。小乘法中说九部之教。令得涅槃之果。则是次第。又九部通于四乘。果法但明二乘教也。昔说虽多不出斯二。又九部谓人天教。次说涅槃谓二乘教。然经论不同凡有四句。一大小俱广。大乘具足十二。小乘随分十二。所以但明十二者。以十二是一数之圆。又治众生十二缘病故也。二大小俱略。同明九部。所以但明九部者。亦是一数之圆。又为九道众生故说九部。小乘约法浅故除三。以小乘法浅狭故无方广。授佛记非小乘之宗。又小乘人无补佛处义故除授记。小乘法浅有人能问故除无问自说。又大士能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故有无问自说。小乘不能济物要待请方说故无无问自说。大乘约人根利故除三。大乘人根利直说则解。不须因缘及以譬喻。亦不假论义。故略以此三部也。第三句小广而大略。如地持论说。菩萨藏名方广经。声闻藏谓十一部。此意明大乘十二。为明方广之理。从所诠之理为名故十二部悉名方广。小乘十二部不为明方广之理。故存其十一部名。没方广之称也。第四句大广小略。显大乘是满字故具足十二部小乘是半字故唯有九部。则如今文说。正是法华宗也。十二部通以言教为体。故涅槃经明知法知义。知法者知十二部经法。故知是教也。次开为二者。虽有十二部不出长行与偈也。亦得开三。修多罗.祇夜.伽陀。此三就教制名。则以教为此三部体。余之九部从别事受名亦不离此三也。修多罗者。成论及智度论明直说语言为修多罗。谓别相修多罗也。涅槃经从如是至奉行。谓通相修多罗也。三藏中修多罗竖长横狭。竖长故摄于十二。横狭故但一藏也。十二部中修多罗横阔竖短。不摄十一故竖短。摄三藏故为横阔也。伽陀者第二部。谓不等偈也

问。诸经论列十二部第二云祇夜。今何故乃明伽陀

答。欲明佛说法无定故改于常规。以昔说九部为明小。今明九部乃为通大。欲显不定之义故乱说也。又今合此九部为五双。初长行与偈一双。诸佛或为众生直说修多罗。或命初则偈说故名伽陀。以经并标或字。则知修多罗未必在前伽陀不必在后。本事本生此第二自他一双。本事说他过去世事。如药王本事品等。说自过去世事为本生。未曾有因缘。此明善恶事一双。未曾有谓善事。如青牛行钵白狗听经大地震动诸天身量。因缘谓起罪本末事。而说名因缘经。譬喻祇夜法喻一双。具足应云路伽祇夜伽陀祇夜。上存别略通。今存通略别。优婆提舍称为论义。则是能论。上八部四双名为所论。谓能论所论一双也

问。大小俱称方广有何异耶

答。大是具足方广。小是随分方广。又大乘理正曰方。义富称广。文诠方广之理名为方广经。小乘语正曰方。文多称广也。钝根乐小法下一行半明小乘果法。又前明九部谓人天教。今明二乘教。人天虽异不出九部。二乘虽异同求涅槃。故人天教中前舒人天机次明九部教。今亦前叙二乘机次明叙二乘教

问。既云乐小法。何故复言贪着于生死

答。现在机缘乐于小法。过去久远贪着生死。又约机乐于小法。据情则贪着生死也。又乐小法则是贪于生死。以小涅槃则是大乘生死故。为是说涅槃第二明小乘教也。我设是方便下。上明昔二种教。今明二种教意。前逐近明说小乘教意。明昔说涅槃法者意令得入佛慧故也。决定说大乘者。昔日言说于小意在于大。教不称意不名决定。今言意俱显称为决定。又大品等经显教菩萨密化二乘。于菩萨是决定。于二乘未得决定。今显教菩萨显教二乘故名决定。又大乘是决定法。如涅槃经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谓诸众生悉有佛性。今亦决定说于众生悉有一乘也。以道理无有余性唯有佛性故。说佛性名决定说。一乘亦尔。我此九部法下第二明说九部教法意。上半明随宜说教法。下半明说教意说九部。为令悟入大乘。与解大乘为本意。故言入大乘为本。有佛子心净下。上明昔说小乘教意。今第二明昔说大乘教意。若五乘论之。上说四乘今辨第五大乘教也。若作三教次第者。一人天为下教。次二乘为中教。今大乘为上教。文正作此意。一一文中皆先明机次辨教。观文即现也。有人言。上明昔说小乘是方便。今明昔日三乘中大乘亦是方便。将欲会三乘归一乘故。前明小乘今辨大乘也。今谓不然。前明小乘。而文辨小乘为方便。若昔大乘是方便者。亦应前列大乘次明大乘为方便。而文不尔。直明昔日大乘。不言是方便。故知昔小乘是方便。昔大非方便也。又为偏行六度菩萨说大乘。可是方便耳。而文云佛子无量诸佛所行深妙道。非则是假名偏行之人。则知是真实大乘也。又中论云。前为声闻说生灭十二因缘。次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妙法者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若尔此大小应并是方便。而中论明前说小是方便后说大是真实。今文亦尔也。

问。但应明昔小是方便。何故今文明昔大乘耶

答。此文双序如来大小二藏。从华严已来至灵山已前大小二乘一切诸教。所以双序二教者。序小乘教意。明回小入大菩萨钝根昔未得悟今方领解。序大乘教意。叹直往菩萨从华严以来至灵山之前大机早就利根早悟。此乃是数以叹菩萨之先达嗟声闻之后悟耳。非关昔大为方便也

问。何以知然

答。以二文为证。一者涌出品云。是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便得入如来之慧。此明直往菩萨早悟佛慧也。次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等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此明回小入大菩萨晚方悟也。二者则此经文明声闻晚习大乘晚闻大乘晚得授记晚生欢喜。既是真实教者。菩萨早习大乘早闻大乘早得授记早生欢喜亦是真实教也。若今文明菩萨早闻大乘早得授记。是方便者。华严等经悉是方便。则是谤法之甚也

问。若昔大乘明菩萨授记作佛。既是真实教者。声闻藉波若等经调柔其心然后始得悟入法华。则知波若为法华方便。岂是真实教

答。波若显教菩萨密化二乘。二乘之人藉菩萨真实教调柔其心故得入于法华。斯乃是假他先达而得后进。岂可言先达之教是方便说耶

问。此大乘亦得是方便不

同类推荐
  • 无量寿经义记

    无量寿经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司牧宝鉴

    司牧宝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严经疏卷第三

    花严经疏卷第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声调谱

    声调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鉴湖说

    鉴湖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射雕萌娘传

    射雕萌娘传

    郭雪站在山之巅,眼望四周,看着茫茫的草原,突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雪哥哥,我们该练功了!”纯真的郭静说道。“臭小子,还不来练功,你想让我输给那臭尼姑么!”大师傅暴躁的声音传来。“大姐,温柔点,你这样雪儿是不会听的。雪儿,快来练功嘞!”七师傅还是那么的温柔。郭雪看着她们,心中喊道:“这尼玛是射雕世界么!”
  • 君上邪与苏幕遮

    君上邪与苏幕遮

    缘定一杯茶。“喝了这杯敬师茶,从今往后我就是你师父了,有我在,谁也不敢欺负你。”“好啊,等我长大以后名扬天下,再回来罩着你。”“切,等你长大了,我儿子都能够打酱油了。”苏幕遮本事没多大,口气却不小,打架算个三脚猫,可架不住人家有人疼有人爱,可自从收了这个一心一意想要名扬天下的小徒弟,她从万人迷变成了老妈子,事事操心。直到十年之后,徒弟长大了,不仅名扬天下还顺便收割了天下第一美男子这称号,这下徒弟翻身把师欺!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我和遛弯儿的故事

    我和遛弯儿的故事

    遛弯儿是我的外甥,一个从未谋面的外甥,而他好像在我的世界里兜兜转转了好久好久,久的连我也不知道,我是从何时开始爱上这个可爱的小子。他像一个不会长大的种子,静默安详的睡着。而在我的记忆里,他却会狂妄一辈子。他是我心脏上的一张创可贴,撕了,怕死;不撕,怕见。不想他这样的离开,没有一点仪式感。他的名字叫遛弯儿。
  • 最强潜伏者

    最强潜伏者

    宇宙最强者转世重生,却过着乞丐般的生活,只为和佳人相依相伴,怎奈人心险恶,惜梦破碎无痕。当黑暗使者降临,惊天阴谋席卷大地,神灵涂炭,民不聊生,主神接连陨落,张辰如何在这乱世中生存,能否找回昔日荣耀,重返宇宙巅峰,一切尽在最强潜伏者…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从春天出发

    从春天出发

    该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分为乡情篇、亲情篇、友情篇、山水篇、感悟篇等八辑,共一百多篇散文。
  • 我的僵尸兄弟

    我的僵尸兄弟

    这该死的末世.........大伙要是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加九儿的私人微信号:feather-feather九儿的一些想法,以及旅行日记,都会在微信朋友圈发布。
  • 增高

    增高

    我的4本著作《气功点穴按摩术》、《美容减肥增高术》、《常见疾病自疗术》和《中国传统健身术》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收到大量国内外读者来信。许多读者来信说,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自我习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美容、明目、减肥、增胖、丰胸健美、增高、保健和治病效果。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 月下血染蔷薇花

    月下血染蔷薇花

    现代:张俊皓:这一世不能和你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来世我一定会找到你,再告诉你我一直没有说出口话。凌梦雪: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好希望从来就没有遇见过你。这样也就不会负了他,伤了自己。宫羽枫:能够遇见你是我的幸福,哪怕得不到你的爱。嘛!你说的哦,如果还有来世你就会等我,你就会给我一世的爱!这是你给我的承诺哦!雪!古代:轩辕皓:凌儿,不要试着离开我。知道吗?齐梦凌:师傅,放了我吧。陌紫枫:雪,现在应该叫你小凌儿了。你真的不记得我们的事了吗?为什么偏偏就忘记了我们之间的事呢!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