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04900000018

第18章

答。上已略明。今次广述。盖是波若异名正观别目。今依此经则是四智。一者一切智。二一切种智。三自然智。四无师智。言一切智者。知六道众生本来寂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也。言一切种智者。虽知本来寂灭。于众生常不寂灭。故于道未始二于缘未始一。于道未始二故六道常法身。于缘未始一故法身常六道。六道常法身名为一切智。法身常六道名为一切种智。任运知此二法名为自然智。此三不从师得称无师智。此之四智为三世诸佛心。一切众生宜应恒以此四为观行。则是初心佛也。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者。上明唯为一道故出世。今明唯教一人也

问。诸佛教化五乘众生。云何唯教菩萨一人耶

答。虽说五教为显一理。虽教五人亦为成一人。是为言托于五意在于一。又所求之道既一求道之人亦一。故言但教菩萨也。诸有所作常为一事者。上明说于一理为教一人。据口业也。今明诸有所作者。谓动静四仪及以三业一切所作皆为显一理。悉为教一人也。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者。所以有此文来者。为释成上三句义也。良由道理唯一道理无三。是故诸佛唯为一事故出世。唯为教一人。乃至诸有所作皆为显一事也。此文有二句。第一句明道理唯有一故诸佛依于一理但说一乘。故云但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也。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者。上明道理唯有一佛乘。今明道理无有余乘。余乘者则缘觉声闻乘也。缘觉乘为第二。声闻乘为第三。故言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问。何故知然

答。数之次第谓一二三。上既言但以一佛乘。是故今明无有第二乘第三乘。此是从上数以至下。故为次第。所以前明佛乘有者。为欲释成上唯有一事故。前明唯有一也。文相历然不应更有异释。有人言。若二者声闻缘觉二乘也。若三者谓三乘之中大乘也。有人言。若二者大小二乘也。有人言。若二者人天乘也。若三者谓三乘也。此悉非解不须破之。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者。所以有此文来者。上明唯有一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时众谓释迦独作此判则不信受。是故今引十方诸佛为证。非独我明唯有一乘无有余乘。十方诸佛亦如是说也。过去诸佛下第二引证门说。就文为二。初别引三世诸佛为证。次总引三世诸佛为证。一一门皆具三句。一化主二教门三禀教人。此三则是良医妙药及以病人。又化主则佛宝。教门为法宝。禀教人则是僧宝。就教中有二句。初总序一切教也。法华论云。因缘者谓三乘法。三乘法但有名字无有实义也。譬喻者。如从牛出乳。乳喻小乘。从乳出醍醐。醍醐喻大乘也。是法皆为一佛乘故。第二句明教所表理也。禀教人亦二句。始则闻五乘等教。终则得于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上别明三世诸佛教意。今总明三世诸佛教意。所以有此文来者。上释迦开宗门明但为教一人唯为显一理。三世佛教门未作此说。故今明之也。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下。此第三明顺同门。以三世诸佛既作此说。释迦顺而同之亦作此说。以理既无二故诸佛道同。若不信释迦之言则违三世佛教。罪之太也。若信释迦之言则信三世佛说。则福之深也。为明劝信故辨顺同也。就文为两。初明显一次明破二。显一之中初明教门次辨教所表理。知诸众生有种种欲者。五乘欲乐不同也。深心所著者。习五乘欲深。是故着于五乘也。随其本性者。习欲既深则便成性。性不可改随而说之。以种种因缘者。上明知机今明顺机说教也。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者。上明教门今谓教所表理也。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者。上明有一今明无二也。二乘不知唯有一。是故明有一。不知无有二。是故今破二。又欲发后方便说三。是故先明道理无三也。但此经破二凡有三门。一者用一破二。如前云唯有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后偈亦云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是为以一破二。二者以二破三。则如今文。尚无二乘何况有三。二乘者缘觉也。三乘者声闻也。缘觉为胜于理尚无。声闻为劣岂当得有。此意明至理尚不可有二何况有三耶。又作此破者。法华之会乃通为三乘而正破声闻。故譬喻品云。为诸声闻说大乘经。是以今举无缘觉之胜指斥声闻之劣。此名以二破三也。三者以三破二。明于一佛乘方便说三三既是权二岂是实耶。前之二门以无斥有。后之一门以权破实。舍利弗诸佛出于世下第二明三乘方便门。所以有此文来者有近远二义。所言远者。上之三门既明一乘是真实。则宜辨昔三为方便。盖明今昔始终权实两教意也。次明近相生者。从前以一破二及借二破三。时众疑云。道理唯一尚无有二何况有三者。如来是体理之人。初出世则应宣说唯有一理无有三乘。何因缘故道理有一而不说一。无有三乘而说三耶。岂非无而言有有而言无欺诳我耶。是故释云。虽道理有一无三。但为汝等五浊障深不堪受一。是故诸佛方便说三。过在众生咎非诸佛也。令二乘人深自悔责归仰如来。二者为释成上道理唯一。以由五浊故方便说三。故知道理唯一也。就文为三。初总标诸佛出五浊世。次别列五浊名。三者释。劫浊者谓恶时也

问。何故先明劫浊

答。法华论云。正为释疑。疑云诸佛于何时中说三乘是方便。为断彼疑诸佛出五浊恶世。谓劫浊等。故初明劫浊也。又劫浊通。于劫浊中分五浊耳。若以法辨时。应言浊劫。今以时目法故云劫浊耳。次烦恼浊者。成前劫浊及众生浊也。次众生浊后明见浊者。众生必起烦恼不必起见。欲明前是在家起爱众生今是出家起见外道。故明见浊。故下偈中皆先明爱后辨见。具起爱见者去三小劫近。是短命众生。故后辨命浊。经列此五则次第也。烦恼与见正是浊体。此二成众生故名众生浊。故经云心垢故众生垢也

问。五浊与三障何异

答。三障障碍圣道及圣道方便。此义则重。故有三障者不得入于圣道。五浊则通。故诸佛为五浊众生说三乘教

问。既有业障。云何无业浊

答。如毗尼母经云亦说业浊。没于见浊属烦恼浊摄。今明则众生浊是业浊也。所以然者。既有爱见烦恼则起身口意三种恶业。故名业浊。何以知然。若但意地有诸烦恼不起身口业者。非恶众生。不名众生浊也。故知众生浊则是业浊

问。五浊俱障一三。何故说三不说一

答。一深三浅。虽有五浊得说三乘。然有四句。一者有五浊障一乘。则昔声闻人不堪闻一乘是也。二者五浊不障一乘。谓凡夫人有五浊得闻一乘教是也

问。同有五浊。何故有得闻一乘不得闻一乘

答。虽同五浊。但有一乘机则闻。无则不闻。三者无五浊得闻一乘。则法华会声闻是也。四者无五浊不闻一乘。谓不闻法华声闻是也

问。同无五浊。何故有闻不闻

答。虽同无五浊。但有一乘机则闻。无则不闻

问。有一乘机则闻无则不闻。云何五浊障一乘不障一乘耶

答。五浊必障一乘。但一乘机强五浊障弱。是故得闻

问。三根声闻大通智胜佛所已闻一乘则有一乘机。得阿罗汉后何故不闻法华

答。虽有一乘机。但三执既强一乘机弱。要待闻诸方等经陶练其心方堪闻法华也

问。云何名浊

答。浊是不净义。譬如浊水不能见物。众生心浊不能知见一乘理故名浊也(萨遮尼健经有十二浊。一示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示现不净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

劫浊乱时者。释五浊义。而起三乘教。五浊之中偏言劫浊乱时者。以近三小劫时众生烦恼并皆增盛故言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者。出垢重事也。贪是三毒中一毒。悭嫉是十缠中二缠。所以别举此三者凡有二义。一者此三既重但在欲界故偏说重也。二者悭贪是贫穷业。嫉妒是下贱因。贫穷业中惜自物故悭。引取他物故为贪。下贱业中忌他外财为嫉。忌他内正报为妒。贫穷下贱之因尚不得人天乘。何况佛乘。以佛乘是富贵乘故也。于五乘中最上故为贵。具足万德故为富。故下文云豪贵如是有大势力。大富长者即是如来。成就诸不善根者。上别明一使两缠。即是在家众生。谓烦恼浊。即譬喻品云毒虫也。今总明二不善根及诸缠垢。即出家外道。谓见浊。譬喻品中恶鬼也。故诸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者。上明五浊增盛不堪受一。故今明方便说三也。若我弟子自谓者。第三示得失门。上来明道理唯一。次明五浊方便有三。权实有无皎然可信。如其不信即是恶人。故次明得失。然能被之教不出实之与权。禀教之人亦唯有得之与失。斯事摄一化事竟矣。就文为二。前明失次明得。得失各有二人合成四人也。失中二人者。第一是未得小乘谓已得小乘不信法华。第二已得小乘果而小乘果非究竟自谓究竟。不追求大。亦名为失。初是凡失后是圣失。此二总摄一切失事尽也。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等者。上明一乘是真实三乘是方便。今失此二意。盖明执小是实迷三是权也。此明未得小乘究竟果谓得小乘究竟果。此叙小乘中之失。即五千之徒是也。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者。此文辨不知同归一乘即迷于一乘真实也。是叙大乘中之失也。不闻者不闻教也。不知者不知理也。上五千人不闻广说一乘真实。故云不闻不知也。此非佛弟子下。前两句牒谓情。今此文判得失也。五千之徒未得小乘究竟谓得究竟。保执小乘则小乘不摄。而不闻不知但教化菩萨。此人迷大则大乘不摄。故非佛弟子。以非佛弟子明非内凡夫。下明非七圣人也。又舍利弗下第二明圣失也。亦有三句。初句明已得罗汉自保究竟执三乘教不识权也。不进求下。第二明不识一乘真实也。当知此辈下。第三句判得失也。罗汉望大乘。实非究竟自谓究竟。自谓究竟故不进求佛道。当知亦是增上慢人也

问。今明增上慢与前增上慢有何异

答。上已释竟。今更明异者。初人有二种增上慢。一者未得小究竟谓得小究竟。是小乘增上慢。二者保此妄情复不进求大乘。谓大乘增上慢也。后人已得小果。但小果望大乘。非究竟谓究竟。但有大中增上慢。无小中慢也

问。何以得知有两人耶

答。后文明人异于前人。是故知二人异也。又前文判凡失。非佛弟子非阿罗汉辟支佛。故知是凡夫失也。后文判失直云是增上慢也。其既是罗汉。不得非佛弟子及非罗汉。但自谓究竟不志求佛。故与其增上慢名也

问。此的是何物人耶

答。通说一切自谓究竟罗汉。而正主三根声闻是也。故舍利弗云。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乃至迦叶中根亦作此执。现信解品及化城品也

问。凡夫人未得罗汉自谓究竟。圣人实得罗汉亦自谓究竟。两人何异

答。两人未闻法华。自谓略同。若闻法华则五千凡夫不生信受。圣人则生信。故文云若实得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也。所以者何下第二举得释失即明得也。亦有二人。初明佛在世罗汉为得。次明佛灭度后罗汉为得。初佛在世罗汉得者凡有二义。一者斥凡。二者击圣。言斥凡者。明若实得罗汉闻一乘必信受。则知第一人不信法华非罗汉也。故是举得以斥初失。言击圣者。明实得罗汉必信此法如其不信便非罗汉。即用此文击第二实得罗汉人。令舍小果进求大道也。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者。第二明佛灭度后罗汉得。前亦是闻法华罗汉得。今是不闻法华罗汉得也。此文为释疑故来。疑者云。叵有罗汉亦不闻不知但教化菩萨事以不。又有阿罗汉不信权实以不。因前二文生此二疑也。是故释云。佛在世罗汉闻法华必信。唯除灭度后现前无佛。此之罗汉不信一乘。故法华论云。亦为释疑。疑云从佛闻法起谤心。云何佛不成不堪说法人。为断此疑。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故起谤耳。所以者何。释上罗汉不信一乘义也。以佛灭度后法华经难闻难解。阿罗汉作佛此人难得。智度论云。法华明罗汉作佛义最甚深。罗汉作佛唯佛能解。论者正可论其余事。龙树尚云不解。故知唯佛能解。所以此人难得。以不值人法两缘故。此罗汉不信一乘。涅槃现病品云。如佛所说阿罗汉一切皆当至涅槃。如此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不能知。故罗汉作佛最为难解。唯佛知之。故称难得也。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者。此文亦为释疑故来。疑者云。此罗汉既不得值法华及解义人。何时当信一乘耶。是故释云。此罗汉生三界外净土中。更遇余佛闻法华经方得决了。决了者知三一有无及权实也

问。佛灭度后罗汉不值解义人直闻法华经亦得信解不

答。此事难明。设使遇经不值解义人者亦不得了了分明解也。是故文云若遇余佛方乃决了。舍利弗下第四劝信奉持门。所以有此文来者凡有三义。一者释疑。疑云初说三乘后说一乘则成妄语。云何可信。为释此疑故劝信。二者上示一乘真实三乘方便及显得失。今次明劝信。即令舍失从得信受奉持。三者近接上生。若遇余佛便得决了文生。终无有毕竟永住罗汉。必须闻法华经后当作佛。汝等大众及今值佛复得闻经。早须信受也

问。上已明劝信。与今何异

答。上直明劝信。今明法之权实人之真伪既竟。劝物信解受持。故与上为异

永仁甲午姑洗尽日因中观宗师之劝化雕法华义疏之第三庶几比丘尼正禅藤氏娘幽仪乘此宝车直到净刹乃至四恩三有利润无穷而已

都干缘沙门  素庆 谨志

同类推荐
  • 上清明鉴要经

    上清明鉴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笑林

    笑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金耀童子经

    佛说金耀童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Princess of Cleves

    The Princess of Cleves

    The Princess de Montpensier by Mme. de Lafayette Introduction by Oliver C. ColtThis story was written by Madame de Lafayette and published anonymously in 1662.
  • 千乘

    千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具现时代

    具现时代

    一款名为“纽带”的游戏全面上市。政府的全力支持....高度的游戏仿真....全新的卡牌概念一个父母双双失踪的少年,踏上了游戏世界寻亲之路。原本的平淡无奇,最普通的学校,半吊子的成绩,因为游戏世界而发光发亮!惊人的天赋,迅速的成长,惊险的遭遇!尽在新书《具现时代》!
  • 绿箭侠的美漫世界

    绿箭侠的美漫世界

    主角是绿箭,主角是绿箭,主角是绿箭,三遍!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宇宙,而且这个故事会有点吓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原来的二线英雄,没有超级能力也没有超级战衣,绿箭奥利弗奎恩能在这个特别的宇宙里怎样镇守星城、与众多超级英雄超级恶棍周旋?一个比较地板流的超级英雄的故事。求各位书友点击收藏推荐留言吐槽~
  • 玄黄少年

    玄黄少年

    孤儿常青在体内种下一棵树,掌控世间植物。光合太阳能量,创造新型能源;植被沙漠,改善环境;淡化海水,造福人类。引发能源巨头围剿,野心家的觊觎,超级大国的嫉妒。;剿佣兵,横扫非洲;收吸血鬼,大战欧洲;破五十一区,喋血美洲。烽烟未净,辐射怪物强势登场,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玄黄世界,何以止戈,铁血少年,以杀止杀。
  • 南洋风云录

    南洋风云录

    南华国是李沐,原籍为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白沙乡东岭村(今广东雷州人)。出生于南明永历九年农历五月初八(1655年6月11日),在他年幼的时候,中国南方各地南明势力相继被满清消灭。1671年,17岁的李沐因不肯屈从清朝统治,于是背井离乡,移居桑坦,不久就得到桑坦国王的宠信,被委任管理该国的商贾事务。
  • 梦异己

    梦异己

    这是一个离奇的事,杨一诺一觉醒来彻底蒙了,那是梦?可是它无线真实,另一个时空,另一个跟自己长相相似,却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从此在杨一诺的身上发生了跟过去截然不同的人生,序幕也就从这里慢慢开启......
  • 特别的爱AND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AND特别的你

    离婚大叔关树明带着上高中的女儿,为求那位高冷的女画家收徒,用尽法子也不管用,却不料,在与前妻的一次激烈争吵中,小愿望实现了。于是,无钱、不帅,却有心的中年大叔的生活,一下子就有声有色,别样缤纷了。
  • 夜影谜光

    夜影谜光

    一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少年,因为一个传说,让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
  • 妖乐园

    妖乐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是齐修远,蛮蛮别走!
  • 万世真谛

    万世真谛

    当我看不见时,你是我心中的希翼;当我能看见时,你是我掌控这世间的目的。你可知,我愿舍一世癫狂,换你回眸一笑。你可懂,我愿弃不朽之命,换你长伴身旁。
  • 京城盛宠

    京城盛宠

    世间存在一种店铺,前世今生,只要你出的起代价。今生的痛,店主会让你回到前世为所欲为的报复。明朝洪武二十三年,一记闪电打在谨身殿,一个叫沐子优的魂魄被打在盛家嫡女盛盈儿身上。今生怨恨前世讨要的决斗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