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82100000007

第7章 上卷(6)

【译文】

陆澄问:“宁心静气之时,可以称作‘未发之中’吗?”

先生说:“现在的人存心养性,也只是为了定气养神。在他安静之时,也只是气的安静,还不能算作是‘未发之中’。”

陆澄说:“‘未发’就是‘中’,宁静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只要去人欲、存天理,就可称为功夫。无论静或动,都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如果依靠宁静,不仅会逐渐养成喜静厌动的毛病,而且会有很多病藏在心里,很难根除,遇事就会滋生开来。如果谨遵天理,心怎么会不宁静呢?只是追求宁静,不一定就能遵循天理。”

【原文】

问:“孔门言志①,由、求②任政事,公西赤③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晳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④,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⑤矣。三子所谓‘汝器也’⑥,曾点便有‘不器’⑦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注释】

①孔门言志:语出《论语·先进》。

②由、求:由,仲由,即子路。求,冉求,字子由,孔子的学生。

③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④意必:语出《论语·子罕》。意,即主观猜测;必,即武断绝对。

⑤“素其位”五句:语出《中庸》。素其位,安于现在的地位、条件。

⑥汝器也:语出《论语·公冶长》。器,即器具,特定的器具有特定的才能。

⑦不器:语出《论语·为政》。意为不是一般的器具,具有多种才能。

【译文】

陆澄问:“孔子的弟子们聚在一起,谈论志向,子由和冉求想主持政事,公西赤想掌管礼乐教化,多少还算是有实用之处。而曾晳所说的像玩耍一样的事,却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什么意思呢?”

先生说:“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人的志向不是凭空臆想就是太绝对,有这两种倾向,容易偏执,往往顾此失彼。曾晳的志向比较实际,这就是所谓的‘根据自己的条件行事,身处夷狄之境,就做夷狄能做的事;身处危难之境,就做危难中能做的事,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总能应付自如’了。前面三人是单面之才,而曾晳则是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但是前三人,各有各的长处,而不像世上那些光说不做的人,所以孔子也会赞许他们的。”

【原文】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①。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注释】

①盈科而进:语出《孟子·离娄下》。比喻循序渐进。

【译文】

陆澄问:“知识不见长进,这该如何是好?”

先生说:“做学问必须要有一个根本,再从根基上苦下工夫,循序渐进。道家用婴儿作比,十分精辟。婴儿在母腹中,只是一团气,有什么知识?等到出生后,就会啼哭,之后会笑,然后又能认识父母兄弟,渐渐地能够站立、行走、背、拿,最后世上的事也就都会了。这完全是因为婴儿的精气日益充足,筋骨也逐渐强壮起来,头脑变得更加聪明。这些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必须要有个根源。圣人在天地之间立足使万物自由生长,也是从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逐渐培养起来的。后世儒生不明白格物的道理,看到圣人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就妄想一开始就将一切彻底弄明白,哪有这样的道理?”先生接着说:“立志为学,就像种树。开始生根发芽,没有树干,有了树干,再有树枝,有了树枝后,长上叶子,有了树叶,才能开花结果。刚把树种上,只管培育灌溉,不要去想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因为空想有什么好处呢?只要不忘精心栽培灌溉,还怕不开花结果?”

【原文】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①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注释】

①四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编为《四书》,作为儒学的基本经典。

【译文】

陆澄问:“读书而不知其意,如何是好呢?”

先生说:“读不懂,主要是因为你只一味地从字面上理解。这样的话,倒不如去学习程朱的学问。他们看得多,解得通,十分清楚明白,但也终于没有收获。做学问必须在心上下苦功夫,凡是自己看不明白、想不通的,回到自身,在内心认真体会,这样就能理解了。《四书》《五经》讲的也就是这个心体,也就是所谓的‘道’,心体明即道明,再没其他的了。这才是读书为学的关键所在。”

【原文】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①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注释】

①“虚灵”两句:语出朱熹《大学章句》。

【译文】

“‘心体虚灵明澈而不被蒙蔽,众理具备,万事万物因此产生。’在人心之外没有天理,也没有事物。”

有人就问:“朱熹先生讲过:‘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这句话正确吗?”

先生说:“心就是性,性就是理,加个‘与’字,就将‘心’‘理’一分为二。这就要求学者善于观察和领会了。”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心,而心就是天理,为什么有人善良,而有的却不善呢?”

先生说:“恶人的心,早就丢失了心的本体。”

【原文】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①,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注释】

①“析之”句:语出朱熹《大学或问》:“析之极精不乱,说条目功夫:然后合之尽大无余,说明明德于天下。”

【译文】

陆澄问:“朱熹在《大学或问》中说‘分析天理可以使它看起来精确而不混乱,然后综合它就会囊括一切无一遗漏’,这话正确吗?”

先生说:“恐怕并不完全正确。天理怎么能分隔开加以分析呢?又有什么必要去凑合起来呢?圣人所说的‘精一’足以概括一切了。”

“省察是有事之时的存养,而存养是在无事之时的省察。”

【原文】

澄尝问象山①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②’,‘致中和’只在‘谨独’③。”

【注释】

①象山:陆九渊(公元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江西抚州人。曾讲学于象山,学者称象山先生。

②中和:语出《中庸》。中,天下的根本。和,天下的大道。

③谨独:即慎独,意为一个人独处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思想要符合道德规范。

【译文】

陆澄曾向先生请教有关陆九渊在人情事变上下工夫的观点。

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世上再没有别的事了。喜怒哀乐,难道属于人情吗?从视、听、说、动到富贵、贫贱、患难、死生,都是‘事变’。而事变包含在人情之中,关键在于‘中正平和’,而‘中正平和’在于‘慎独’。”

【原文】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①、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注释】

①“恻隐”句:语出《孟子·公孙丑》。

【译文】

陆澄问:“仁、义、礼、智的名称,是从心性已发之后才有的吗?”

先生说:“是。”

一天,陆澄又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等,这些从‘性’上产生吗?”

先生说:“仁、义、礼、智是也都是表面的德。性只有一个,从外在来说叫作‘天’,就主宰来说叫作‘帝’,就流行变化来说叫作‘命’,它赋予人时就称作‘性’,主宰人的身体时就是‘心’了。心性发挥作用的时候,对待父母便是孝,忠于国君便是忠,以此类推,虽然名称众多,但只有一个心性。就好比一个人,他的称呼也可以有很多,对父亲而言他是儿子,对儿子而言他又是父亲,但实际上只是同一个人而已。所以只要用心参悟心性,世上的一切就会变得明了了。”

【原文】

一日,论为学功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①,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注释】

①槁木死灰: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译文】

有一天,大家一起讨论怎样做学问。

先生说:“教别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一端。初学者三心二意,心中所想的多是个人私欲之类的事,因此,不如让他学习静坐,以此安定他的思绪。久而久之,当他的心安定了之后,如果还一味悬空静坐,也毫无用处。这时就要教他做省察克己的功夫。这种功夫是不能间断的,就如铲除盗贼,要有一个彻底铲除的决心。没事可做的时候,就把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一一搜寻出来,然后将其根除,使它永不复发,才觉得痛快。好像猫捉老鼠一样,眼睛看着,耳朵听着,一有私欲萌动,就立马坚决地予以克服,绝不能姑息纵容让它有喘息之机,不可包藏它,更不可让它逃脱,这样才能将心中的私欲根除掉,这才是真功夫。直到心中再无私欲需要克除的时候,就拱手端坐了。虽说‘无所思虑’,但却不是初学者所能做到的。初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省察克治的功夫,也就是使意念真诚,只思考一个天理。达到天理纯正圆满之境,也就达到‘何思何虑’了。”

【原文】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①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②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注释】

①集义:意思是经常积累善心。语出《论语·公孙丑上》。

②子莘:马明衡,字子莘,福建莆田人。官至御史,王阳明最早的福建弟子。

【译文】

陆澄问:“有人夜晚怕鬼,该怎么办?”

先生说:“这样的人平常不做善事,内心有愧,所以才会怕鬼。如果平时行事敬畏神灵,又怎么会害怕呢?”

子莘说:“正直的鬼没必要害怕,但邪恶的鬼不管人的善恶,都有可能伤害,所以不由得人不害怕。”

先生说:“正直的人还怕邪鬼的迷惑吗?之所以会害怕,就表明此人心术不正。并非是鬼迷惑了人,而是人心自己迷了。比如,有人好色,就是色鬼迷;有人贪财,就是财鬼迷;不应当发怒的时候发怒,就是被怒鬼迷;不该怕而怕的,就是被怕鬼迷。”

【原文】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译文】

“定是心的本体,即是天理。动和静的变化,是天理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

【原文】

澄问《学》《庸》同异。

先生曰:“子思①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注释】

①子思:孔子的孙子。相传为曾子的学生,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译文】

陆澄向先生问关于《大学》《中庸》两本书异同的问题。

同类推荐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就因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这个前提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有无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老子的哲学是对称哲学,即:无和有的对称、有限和无限的对称、静和动的对称、柔和刚的地称、进和退的对称……先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
  • 老庄人生

    老庄人生

    本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实是同类书的样板。
  • 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本书笔者将《道德经》之精髓总结出十大观点。若水、守弱是其主张,道出了柔克刚、弱胜强的辩证思想;无为、不争是其倡导,呼唤人性回归清净与自然;道德、人生是其指南,引导苍生寻找生命的根源;生死、修行是其归宿,了悟生死事大解脱在当下;超哲学、宇宙是其核心,揭示出天地人合一永远不变的真谛。
  •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本书分为“读懂”马克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学说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社会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两篇,内容包括: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有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论述;马克思原著中新唯物主义史观内涵与“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义等。
热门推荐
  • 兰陵如梦

    兰陵如梦

    意外的来到,意外的遇见,意外的发生.闭上眼回味,轻轻地拨动心弦,如梦。
  • 高冷男神王俊凯

    高冷男神王俊凯

    她以前跟他是世交,因为成绩问题,她上不了他理想的学校,到了后来她被搞进了那所学校。可再次遇到他的时候,他却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 末世阴阳师

    末世阴阳师

    一个风水罗盘,一本堪舆书,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写就一段动人心弦的传说。
  • 股份制佣兵团

    股份制佣兵团

    茫茫太空、浩瀚宇宙之中,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无数,这些星球的生存条件各不相同,以其资源的储量、灵气的浓郁程度来分,可分为凡人界、修真界,也有令无数人向往的仙界、神界。即便是修真界,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如牛郎星,它是一颗高等级的修真星,灵气之浓郁,令初临牛郎星的华夏佣兵团众人,兴奋了好长时间。华夏佣兵团的发展之旅,就从牛郎星修真界开始叙述。华夏佣兵团,是一个股份制的佣兵团体,它有着许许多多有别于普通佣兵团的地方,是佣兵界的奇葩。这支佣兵团的领袖人物复姓诸葛,名星辰,他给佣兵们的修炼理念,就是二个字‘超越’。他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主张能者多劳,用股份的形式作为激励机制,采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管理模式,带着华夏佣兵团有过一个个辉煌的历史性篇章。笔者不用突出一二位人物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来贯穿全文,而是对这支佣兵团的骨干团队进行描述,不知华夏佣兵团在修真路上能走多远,望诸君关注。
  • 救魂者

    救魂者

    他,年轻有为,她,身世坎坷。他是一个恐怖小说作家,她是一个满腹冤屈的鬼魂。他对写作始终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她对重生一直念念不忘、坚持不懈。他和她,一个是人,一个是鬼,本无交集,但是她生前是他的忠实粉丝,而他是她唯一的从未谋面的知己,她想重回人间只能求助于他,那么他会伸出援手拯救她吗?
  • 青春期的思考

    青春期的思考

    这本书应当是一个意外吧。从来不擅长写作的我,初中时曾被语文老师称为“难产”的我,怎么会写出这些文章?我的文章有的用中文书写,有的用英文书写,无论是采取哪一门语言,我都从来没有热爱过写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愿意用心去生活,去体验,去思考,并写下我对发生在周围事物的看法。
  • 月彩华光

    月彩华光

    著名服装设计师沈月华因紫玉空间的怜香惜玉而穿越到异时空的古代,华丽逆袭了原主脆弱而又悲催的命运……
  • 快穿之女配要逆天

    快穿之女配要逆天

    她本是万人敬仰的于大小姐,却闺蜜背叛,男友变心,她痛不欲生,本想从高楼跳下一死了之。却莫名闯入快穿游戏中,看不靠谱的系统君怎样坑她吧!
  • 昆仑古纪

    昆仑古纪

    一本名为《昆仑古纪》的上古奇书,竟然将四个年轻人引入上古华夏秘境,窥测到华夏从古至今的诡秘历史和沧桑变迁,究竟是谁在守护着华夏大地?炎黄子孙,在历代的文明演进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神说:“万物皆有其秘事,况天地乎?”
  • 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

    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