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82100000006

第6章 上卷(5)

【译文】

徐爱因为受到旧学说的影响,刚开始听到先生的教诲时,实在非常诧异,觉得无从着手。听的时间长了,才渐渐相信,并躬身践行,然后才相信先生的学说才是孔门真传,其余都是异端邪说。比如“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惟一”的功夫,诸如此类,刚开始我怎么也想不通,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思考,也就心领神会了,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陆澄①录

【原文】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注释】

①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浙江吴兴人。官至刑部主事,王阳明的学生。

【译文】

陆澄问:“关于专一的功夫,比如,读书就一心一意地读书,接待客人就专心致志地接待客人,这是否可以叫作‘主一’呢?”

先生说:“迷恋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这也可以算作专一吗?这只是追逐物欲,而不是专一。‘主一’是指一心追求天理。”

【原文】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①’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②,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注释】

①结圣胎:圣胎是道教修炼所成的内功,是修道成仙的基础。

②美大圣神:指人道德完善的几种境界。语出《孟子·尽心下》:“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驯,逐渐。

【译文】

陆澄问怎样立志。

先生说:“所谓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时刻不忘存天理,时间长了,心自然就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心中常挂存天理的念想,逐步达到孟子所讲的美大圣神的境界,并且只能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开来。”

【原文】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译文】

“如果在白天用功学习,觉得外界繁乱纷扰,就去静坐;觉得不想看书,就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原文】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译文】

“与朋友相处打交道,一定要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如果彼此攀比,则只会受损。”

【原文】

孟源①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源从傍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辩。

先生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注释】

①孟源:字伯生,滁州人(今安徽滁县)人,王阳明的学生。

【译文】

孟源有自以为是、喜好虚名的缺点,先生曾批评他很多次。一天,先生刚刚教训了他,有位朋友谈了他近来的学习情况,请先生指正。孟源却在一旁说:“你学的这些只是找着了我过去的家当。”

先生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孟源顿时红了脸,想要为自己辩解。

先生说:“这是你一生最大的缺点,打个比方来说,在一块一丈见方的地里种着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地的肥沃,只能养着这棵树的根。如果在树的四周种上些优良的谷物,上面有树叶会把阳光遮住,下面被树根盘结,它们怎么能生长成熟呢?所以只有将这棵树砍掉,才能种植优良的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辛勤地耕耘栽培,也只能滋养大树的根。”

【原文】

问:“后世着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着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译文】

陆澄问:“世上着述太多,大概会祸乱正统的儒学吧。”

先生说:“人心天理浑然一体,圣贤把它着成书,就像给人画像,不过给人一个大概的印象,使人可以按照大概轮廓找到真正的人;至于人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确实是不可言传的。世上的诸多着述,只是把圣人画的轮廓再摹写一次,并妄自解析,添枝加叶,借以炫耀自己的文才,是背圣人之道而驰。”

【原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唯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①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注释】

①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程颐语,出自《河南程氏遗书》。意为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时,万事万物的理已经在冥冥之中存在了。

【译文】

陆澄问:“圣人能应变无穷,莫非事先研究谋划过?”

先生说:“哪里有精力预备得那么多呢?圣人的心犹如明镜,由于它非常明亮,也就没有不明了的了,都是跟随直觉去感应无物不照。没有说已经过去的东西影子还在镜子里,没有照的东西却提前在镜子里出现。如果真如后人所认为的那样,这与圣人的学说真是大相径庭。周公制礼作乐,惠及天下,这是圣人所能做到的事,那么为什么尧、舜二帝不全都做了而要等周公来做呢?孔子删述六经教育万世,也是圣人们所能做的事,为什么周公不先做了而等孔子来做呢?由此可见,圣人只有处于特定的时代,才有所谓圣人的光辉事业。只怕镜子不够明亮,不怕照不出物来。学者们研究时事变化,就像镜子照物,必须做到‘明’,才能随机应变。对于学者来说,不必担心不能穷尽事物的变化,而因担心自己的心不够明亮。”

陆澄说:“既然是这样,那程颐先生说的‘宇宙间混顿无物时,万物之理就已经存在了’,这又怎么讲呢?”

先生说:“这句话本来说得很好,只是世人很难理解,也就有了问题。”

【原文】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①?”

【注释】

①望道而未见之:语出《孟子·离娄下》。

【译文】

“义理是无穷无尽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与你交流,你有了一点收获,绝不能停滞不前,就此满足。即使再学习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没有终止之时。”有一天,先生又说:“即使圣明如尧舜,然而在尧舜之上,善还远无止境;桀、纣两位暴君作恶多端,但在桀纣之下,恶也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即使桀纣还没有死,恶行难道就会停止吗?假如善会有穷尽之时,周文王怎么还要感叹说‘渴求天理却始终没有遇到过天理’呢?”

【原文】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①。”

【注释】

①静亦定,动亦定:语出《河南程氏遗书》。

【译文】

陆澄问:“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先生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原文】

问上达①功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②,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③,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注释】

①上达:意为参悟天理。语出《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②下学:意为关于事物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语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③日夜之所息:语出《孟子·告子上》。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上达”的功夫。

先生说:“后儒教人,初涉精妙细微之处,便说是上达而不去学,只学一些下学,于是将‘上达’‘下学’一分为二。凡是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到、嘴巴能说得出、心里能想得到的,都是‘下学’;而那些用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巴说不出、心里想不到的,就是‘上达’。比如,栽培一棵树,灌溉是‘下学’,至于树木昼夜生长,枝繁叶茂就是‘上达’,这是人力所不能干预的。因此,只要是能用功学到、可以言说的,都只是‘下学’,‘上达’包含在‘下学’当中。大凡圣人所说,虽精细入微,也只是‘下学’而已。学者只需在‘下学’上用功,自然可以‘上达’,而不必另寻‘上达’的路径。”

“保持志向如同心痛,注意力都被这种痛吸引了,哪里有空说闲话、管闲事呢?”

【原文】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译文】

陆澄问:“怎样才能达到‘惟精’‘惟一’的境界呢?”

先生说:“‘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个‘惟一’。‘精’的部首是‘米’,就拿米来作比吧。‘惟一’就是,让大米纯净洁白,如果没有舂簸筛拣这些‘惟精’的功夫,米就不可能纯净洁白。舂簸筛拣是‘惟精’的功夫,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米纯净洁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都是为了达到‘惟一’而进行的‘惟精’的功夫罢了。此外,‘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除此之外再没别的解释了。”

【原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译文】

先生说:“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能分作两件事。”

【原文】

“漆雕开①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③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④曾点⑤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注释】

①漆雕开:鲁国人,字子若,孔子的学生。

②吾斯之未能信:语出《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③子路、子羔:子路,仲由,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学生。子羔,齐国人,姓高,名柴,孔子的学生。

④贼夫人之子:语出《论语·先进》。

⑤曾点:曾晳,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译文】

“漆雕开说:‘吾斯之未能信。’孔子听了很满意。子路让子羔当费地的邑宰,孔子说:‘这是在误人子弟啊。’曾点谈论自己的志向,得到孔子的赞许。孔子的心意很明显啊。”

【原文】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①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唯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注释】

①未发之中: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为喜怒哀乐尚在内心,没有表现出来,理学认为这种状态的情绪纯真无伪,最符合“理”。

同类推荐
  •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发现置身于一个有不同的伦理、哲学、宗教和文化信仰的多元性的世界。多元论既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也不是把当代西方社会同其他社会分离开来的现象,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如此。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和谋略的书。全书共六篇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更好地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 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老子之人生十大观

    本书笔者将《道德经》之精髓总结出十大观点。若水、守弱是其主张,道出了柔克刚、弱胜强的辩证思想;无为、不争是其倡导,呼唤人性回归清净与自然;道德、人生是其指南,引导苍生寻找生命的根源;生死、修行是其归宿,了悟生死事大解脱在当下;超哲学、宇宙是其核心,揭示出天地人合一永远不变的真谛。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热门推荐
  • 魔妃降世

    魔妃降世

    穿越前,她潇洒无比;穿越后,变成了废物?不怕,看姐是如何站在顶峰中,俯瞰天下!
  • 万界神尊

    万界神尊

    万千世界,各族争锋;亿万天才,群雄逐鹿。遭人陷害而死的赵若尘逆天改命,重回十六岁。这一世,他势必要弥补所有遗憾,再次追逐武道巅峰,亲手谱写一曲热血沸腾的传奇史诗!
  • 斗墓

    斗墓

    谁动了我刘家的祖坟!妈的,谁干的?我整死你个孙子......下古墓,斗僵尸,斩异兽,管你什么路数,来一个灭一个来两个灭一双,老子开天眼,辨阴阳,不开挂也分分钟打得你丫哭爹喊娘!
  • 我的外星别墅

    我的外星别墅

    据说在远古的地球,先有物后又人,物没有天敌以极快的方式进化,最后拥有了毁天灭地的力量,但是物就是物没有灵智,后来人出现了,为了对抗天灾人祸,也为了对抗没有灵智只知道四处破坏的物,人将物抓了起来融入自身得到了拥有毁天灭地的力量,这就是远古先人,远古先人的后代继承了远古先人的血脉,也能发出超越常人的力量,这就是血脉力量……
  • 繁梦落幕

    繁梦落幕

    穷极一生到最后终究是繁梦一场罢了……可为什么终于想要放弃一切亲手毁灭曾经视若珍宝的那被禁锢的不是只有这一辈子而是无尽的永生?羁绊。逃不开血的羁绊。可笑的命运纠缠。原以为被剥夺的阳光…却发现它从不属于我…命运到底向我开了个多大的玩笑?现如今…梦落空…该醒了…
  • A Reading of Life

    A Reading of L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宅男大改变

    宅男大改变

    宅男与神秘女孩的相遇··········
  • 鬼艳医

    鬼艳医

    他叫孟青,是名杀手,又是名大夫。江湖上,人们管他叫鬼艳医。相传,鬼艳医的医术了得,而且医法诡异,性格也是喜怒无常。药对于孟青来说,可以救人,亦可以杀人。病人对于孟青来说,不过是研究的对象罢了。没人见过孟青的样子,因为他的出现总伴随着面具,有人说孟青是个美女,也有人说孟青是个相貌丑陋的男人。孟青他,或是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 逐鹿图

    逐鹿图

    风云变幻魅影诡谲平静千年的古国再次响起战鼓魔法兵锋明争暗斗风火冰霜共谱肃杀之曲烟雨飘摇同唱轮回之歌
  • 秋梦似长歌

    秋梦似长歌

    家族灭门弱小的自己独自走上复仇之路,误闯狩猎场。她为了爬树探路变回原形见男子只是想问个路忘记自己是兽形被男子当猎物一箭射伤~~那天她负气逃走,再遇他时~咦?~怎么他变傻子了?某男看着她的原形:“好可爱的喵喵啊“接着便要抱抱~被猫猫嫌弃!两人相处些时日,仇家追来某女惊呼:傻子你快跑~不我要保护你,接着挡在女子面前····后来他发现他是异类害怕得差点杀了她多年后--他寻她他后悔了他爱她但是她躲他再遇见她时她变得强大坚强他心疼他帮她复仇她拒绝当他终于追妻成功时他问她为什么要躲他她反问他你还害怕吗?某男用扑倒的方式告诉她答案.....这是我第一次写的小说希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