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43200000008

第8章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

登门槛效应:欲得尺先得寸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实验者派人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她们家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另外一个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大多数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位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实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强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而当他卷入了这项活动的一小部分以后,便会产生自己是关心社会福利者的知觉、概念或态度。这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会促使他继续干下去或提供更多的帮助,并使态度的改变成为持久性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效应”的现场实验中提炼出的。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别人对你提出你认为较为困难的要求时,一般都很难让你接受:如果提出一个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你帮忙解决,然后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循序渐进地缩短事情难度的差距,这样你就比较容易接受。

人们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总会产生一种连贯性。当你没有接触过这件事情时,你拒绝的几率就会很大,但是当你参与进这件事情的一小部分后,你就会逐步地走下去,这就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连贯性,也就是从一而终。

从前有个小和尚跟师傅学武艺,可师傅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牧。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

后来,小和尚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轻功。小猪在一天天长大,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断地增强,这时他才明白了师傅的用意。

在生活中,人们很明显有避难求易的心理。当我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困难时,都会产生抵触情绪;而面对小难题时,反应就不会那么激烈,那么下次遇到更大的困难时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就是自我认知下的连贯反应,也就是登门槛效应的直接现实体现。

生活中,登门槛效应处处可见。

有个小孩做功课很慢,明明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总磨磨蹭蹭,拖延到两个小时,有时甚至到深夜才做完。他的父母因此感到非常头疼,因为这不但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作息,更为严重的是养成了他拖沓和懒散的坏习惯。

父母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个缺点,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心想,如果一下子就规定孩子在半小时内做完作业,有点不切实际。如果想起作用,只能循序渐进:他们先和这个孩子商量好,让他清理干净桌面,拿掉不相关的东西,排除一切干扰,争取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完成功课。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比较容易完成的要求,不久之后,孩子已经能做到这点了。

接着,他们认为,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玩橡皮的时间较多,就和孩子商量,为了提高效率,培养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今后别玩橡皮,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作业。待孩子做到这点之后,他们又大加鼓励,最后提出半个小时之内完成作业的要求。

如此一来,这个小孩就一点一点地改掉了拖拉、懒散的坏毛病。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可以采取登门槛效应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当孩子认为你提出的要求很难达到而出现抵抗情绪时,你可以采用先提出一个小难题,在孩子完成后给予表扬、鼓励甚至奖励的方法,之后再提出更大要求的策略。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好习惯的培养都产生了一种循序渐进的积极影响。

有句俗语叫“蹬鼻子上脸”,这虽是一个贬义词,却真实反映了登门槛效应这种很常见也难以避免的心理现象,这也是人性中最普遍的思维惯性。这就提醒我们,如果能学会先“蹬鼻子”,或许还有“上脸”的可能;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想让别人踩到自己脸上,那么就连鼻子都不要让他摸到。

人心透视术: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明白他的心

洞悉人性的心理操纵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应侯是秦朝时期著名的宰相,他富有文武才华,尤其非常善于攻心和玩弄权术。秦国统一后采用的许多政策就是应侯帮助秦始皇谋划定夺的。应侯曾有一块封地—汝南,但是这块地在战争中被韩国夺走。秦王事后召见应侯,用同情的语气问他:“你失去了封地一定很伤心和忧愁吧?”应侯回答道:“我不忧愁。”秦王不解地追问:“不忧愁?为什么呢?”应侯慢慢道来:“您知道吗?在梁国有个叫东门吴的人,他的儿子死了他却不忧愁。他的管家问:‘您那么疼爱您的儿子,天下少有,如今儿子死了,您怎么不忧愁呢?’东门吴说:‘我原是无子之人,没有儿子时,我不忧愁;现在儿子死了,就和没生儿子一样了,我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我当初是平民之子,为平民之子时不忧愁;现在失去了汝南,心情也和失子的梁国平民一样,为什么要忧愁呢?”

话虽这么说,但秦王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心里话。他于是告诉当时的一位大将军蒙傲说:“现在我若有一个城邑被围困,就连吃饭也不觉得有香味,躺着也不能安眠。应侯失去了封地却说不愁,这难道是真心话吗?”

“那么,就让我试探一下他的真心,看看他到底是不是说了真话!”蒙傲说道。过了几天,蒙傲果真去找应侯,一见面就对应侯说:“我想死。”应侯甚感纳闷:“你说的什么话啊?”蒙傲说:“秦王尊您为师长,天下人所共知。如今我作为秦王的将领率领着秦兵,我原以为韩国是个小国,没想到它竟敢违逆秦国的命令,夺走了您的封地,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应侯听到了蒙傲的忏悔,以为自己收复失地有望,便马上下拜说:“那么这件事便全拜托您了。”

没想到,蒙傲回去之后就把应侯的话告诉了秦王,秦王从此之后便不再像从前一样相信应侯了。

这个例子中的应侯,当着秦王的面说得振振有词,甚至很巧妙地把自己包装成超然物外的不俗之人,但是一见到对自己“有利”的蒙傲,就马上暴露了真性情,导致最终失去了秦王的信任。这就是轻易让别人发现自己真心的后果。

有时候,会说不如会隐藏。因为很多人就是在自以为说得很圆融的话中暴露了自己的真正心意,从而“大意失荆州”的。蒙傲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不仅打探出了对方的实情,还隐蔽了自己的真心。

我们在说话办事的时候,其实也经常面临这样的时刻。如果你想让对方发现真实的自己,就要从对方想听、想要的东西出发,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说出进攻性的问题。其中的技巧,就在于从旁策动,让对方以为自己原来就打算这样做,不知不觉就已经被你牢牢掌控住。

同样地,周围各式各样的人中,我们永远不知道谁话中有话,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对方相处时多考虑对方的心境和立场,在避免完全暴露自己内心又不失真诚的前提下发表言论,以保护自己。

田常与隰斯弥同为齐国的官员,两人的府邸恰巧也相邻。田常这个人阴险善谋略,而且野心极大,后来甚至做出了欺君叛国、挟持皇帝、自掌大权的事情。隰斯弥虽然早就看出了田常的本性,但是为了不打草惊蛇,便始终保持常态,不露声色地观察着田常。两人的关系也维持得不错。

这天,隰斯弥来到田常的府邸进行礼节性的拜访。田常也依照接待贵宾的礼节接待隰斯弥。午餐过后,田常却一反常例没让隰斯弥回家,而是带他到府邸中最高的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处眺望,发现东、西、北三方的景观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南面的景致被自己家的大树阻挡住。看到这儿,隰斯弥才明白了田常带他到这儿来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跟家人说了这些后,便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挡田常视线的大树。可是砍着砍着,隰斯弥又突然对工人说停止砍伐。家人对此不解,问隰斯弥原因。

隰斯弥回答说:“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定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作不明白好,以求保全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有时候不见得是好事,随意表现自己的智慧也不见得是好事。这其实是一种人心透视之术,如果让对方完全发现了你的秘密,就失去了透视人心的主动权,不单让自己失去了操纵对方的机会,还会让自己处于对方的掌控之中。

透视人心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旁敲侧击或隐秘地洞察来弄清对方的心思,但透视他人心思的时候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明白了他的心思。当自己看穿对方心中所想之后,一定不能自鸣得意、露出破绽,要始终保持自然的状态,这样才能让所有期待都一一实现。

同类推荐
  • 见见内心的鬼朋友:了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见见内心的鬼朋友:了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鬼,是我们内心中各种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的象征,是这个象征以幻想形式的表现。柔弱的白衣女鬼、令人心酸的骷髅鬼、憋屈的吊死鬼、苍白的吸血鬼……走进它们,了解它们,才发现,原来它们正是我们自己并不曾认真考虑过的各种消极情绪的化身。 本书适合心理学工作者、文化和神话学者以及所有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 咸口味心理学

    咸口味心理学

    《咸口味心理学》可以说是为读者奉献的一种心理自助疗愈福音,本书的宗旨是帮助读者摆脱不良心境障碍,解决心理困扰,纠正不良的心理问题,以及解读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怪癖行为和心理现象。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有趣,同时提供了针对不良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之道,期望能给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面对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病”问题,只要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它、了解它,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出现异常的时候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 每天读一点身边的心理学

    每天读一点身边的心理学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使您与他人的交往变得顺利。也许,还能由此成为游刃有余的社交高手。不仅如此,您还会发现以前未曾了解的真实自我,从而进行自我启发。
  • 农村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农村心理危机干预手册

    本书以农村中常见危机的干预处理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即“六步法”,同时也介绍了7种危机的具体干预方法。从第一篇开始分别是:丧亲危机、家庭暴力危机、成瘾危机、重大创伤危机、突发群体性事件危机、旅途精神疾病危机、自杀危机。
  • 墨菲法则

    墨菲法则

    本书从立身处世的角度出发,对墨菲法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包括原理、意义及解决的办法,作者将跟随它所揭示的道理进入到事实真相的内部,并反过来为读者服务,争取降低坏消息到来的概率。
热门推荐
  • 肥妻翻身:凛少,你的羊皮掉了

    肥妻翻身:凛少,你的羊皮掉了

    全球最想睡的男人排行榜NO.1,那棵一向以冰清玉洁示人的万年修成‘大白菜’,近日被曝出被一头‘猪’拱翻天的丑闻。猪:我是无辜的。白菜:……猪:殷先生,你听到我说话了吗?白菜:叫爸爸。猪:……书友群:514032996
  • 魔卡魅力师

    魔卡魅力师

    徒弟:“师傅!我要成为魅力师!我一定要成为魅力师的!我一定会成为魅力师的!!!”稚嫩的童声里面充满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师傅:“嗯,真是我的好徒儿!但是……你首先要成为一名魔法师。”老怀欣慰的老头笑眯眯的捋着胡子。徒弟:“师傅,魔法师打得过魅力师吗?”歪着小脑袋纠结了一会,问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师傅:“魔法师不占优势,很危险!”徒弟:“那我干嘛要成为魔法师呢?我就是要成为魔…卡…魅…力…师…”师傅:“……”。心想:你不成为魔法师,你怎么成为魅力师呢?
  • 恰似微光遇皎月

    恰似微光遇皎月

    有人为你执着一生,你却不痛不痒。当折的那些幸运星已然为你褪了色,当你写下的日记早已没了岁月的痕迹,当你反反复复寻求的答案,被眼泪冲散了意义。我们的那些伤害,都不过是看清彼此心里的刻印有多深。所谓的厮守就是想和你好好的。如果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程靖夕,你还会再爱上我吗?
  • 乾坤乱斗

    乾坤乱斗

    赵家村族长独子,赵易,生来具有九阳之体,曾被活不过16岁的废人;以大毅力走上炼体之路,又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先天妖灵,赤火鸟,从而修炼才算走上正轨,进而一发不可收拾;一国之下二十郡,一郡之下治百城,一城之下有万庄。但是国远远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大的组织,这个世界千国林立,人妖共存;修炼之路漫漫:后天,先天,修仙,成仙,成神……主角真性情,热血,敢作敢当,视世俗规矩如粪土;正所谓:热血只为知己洒,冲冠一怒为红颜!
  • 无限狂徒

    无限狂徒

    武者,追求极限之武,只求能与之一战的对手。狂徒,目无章法、喜怒无常,只求自身的念头通达。战术,武力以及谋略皆为杀敌之武械,化身为光跨越一切的顶端。这是一个武者与狂徒并行在无限无穷无尽的世界冒险、前行的故事。
  • 早安,我的霸道娇妻

    早安,我的霸道娇妻

    “夕夕,我饿了!”“去吃饭。”……“夕夕,我想做运动了!”“给。”“什么?”“健身卡。”……“夕夕!”“嗯?”“夕夕!”“嗯??”“夕夕!”“嗯???你他娘有病吧!”某男贱笑“相思病!”“我不在这吗??有事儿??”“做吗???”“滚!!!”某女汗颜,原以为摊上个能帮她的有权有势有钱有颜的高富帅!这是她的打开方式不对吗???这就是个黏人又黏人的傻子嘛!啊!谁能救救她!……
  • 狂邪公子

    狂邪公子

    夜雪舞月非轻薄,奈何尘烟过。傲家公子风流多,谁知缘数脱。聚首淡谈三巡后,折扇随手破。怀拥星辰志随月,天下又如何?曾经?谁不曾拥有过曾经!但是对于今天而言,那些只会是过去!并起世家我唯尊,群雄乱世我为王!今天,我要让你看到,什么才是现实!
  • EXO.等待,与你相遇

    EXO.等待,与你相遇

    遇见你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明白了,爱你,没有立场,没有理由,没有后路,没有余地。
  • 凤步为谋

    凤步为谋

    飘摇乱世,群雄逐鹿,有人舍身成霸业,有人持剑向屠刀,一局棋,一杯酒,是争雄天下,还是醉卧红颜?“玄觐,在你心里,这天下永远最重!”“原来玄公子还是觉得歆儿这步棋,下在我这里有些可惜了啊!”“虽身处异营,可我始终引你为知己。”“去找他吧,他在骗你!”······
  • 你总是默默无语

    你总是默默无语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