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83900000003

第3章 第1个星期六(1)

听见孩子内心发出的声音

当孩子说话时,我们是否真的听到了?我们听到的是话语本身,还是孩子内心的声音?怎么就算是有效倾听呢?

倾听是一门艺术,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让孩子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中诉说自己的情绪。有效倾听是带着兴趣,设身处地地听,不带任何偏见和价值评判,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听。

来自身体的信息

2009年2月的某个周六下午两点,阳光明媚。北京某大厦八层,某教育机构会议室,中间有围成一圈的椅子,昕怡和十七位家长及学生陆续进入“圆圈”。

昕怡是这个机构的心理咨询师,主要负责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辅导工作。几年的工作下来,她深深感受到,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堵沟通的“墙”,彼此不理解,互相指责、埋怨,明明看到父母十分爱孩子,有时到了忘我的程度,可孩子却感受不到,甚至于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因而亲子关系十分紧张,争吵不断,甚至相互辱骂,大打出手。这些都令昕怡感到痛心,然而相当多的家长却意识不到其中的问题,于是昕怡想到组织这样一个帮助亲子沟通的周六亲子俱乐部活动。

参加活动的培智一家很有意思,培智是个高高大大的高二男孩,他坐在家人中间,左边依次是妈妈、爸爸,右边则是奶奶、爷爷。通常儿童是喜欢坐在父母两人中间的,培智恰恰是被四个大人包围着。昕怡眼前出现一幅画面:一个小男孩左边是妈妈,右边是爸爸,双手分别被爸爸妈妈拉着,开心地走在公园里。

再仔细观察,昕怡发现培智仰着头,谁也不看,似乎在抗拒着什么。

培智爸爸发现昕怡在观察他们一家,立刻尴尬地拉了儿子一下,说:“坐好,都这么大了,也不会坐,头别仰着看天花板。”

培智并没有听爸爸的,依然高高地仰着自己的头,当身边人都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抗拒行为,培智的这个举动又令人感觉他其实是一个青春期孩子,正在向父母说:“别管我!”

然而,培智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并不能理解这个动作,昕怡注意到爷爷奶奶无奈地摇头,他们对培智这样的行为一筹莫展。

爷爷见儿子说培智不管用,就严肃地说:“培智,坐好喽。”

威严而低沉的声音中透着军人的命令,培智却没有任何反应。

奶奶忙讨好地摸着培智的头说:“乖!听话!”

奶奶的这个动作,犹如在哄一个三岁孩童。

培智依旧不理,继续着他的抗拒。这个动作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们不用管我,我知道该怎么做。”

培智的抗拒使得他的爸爸和爷爷十分尴尬,一脸没有面子的羞愧。

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成熟和健康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完全独立地做出决定、控制生活事务的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建立自主性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切断与父母情感的联系将自己与父母分开。

孩子成长到青春期,就开始逐渐和关系最紧密的妈妈分离,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然而,最难的是妈妈们不能适应这个分离,常常会有恐惧感。

此情此景让昕怡想起儿子上初中时,什么都不愿意多和自己说,什么事都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要问自己,有事也不找自己商量了。有时昕怡知道了某件事,问一下儿子,他也会说:“我长大了,知道怎么做。”听到这句话时,昕怡心里会有些失落,又有些欣喜。

进儿子房间得先敲门,否则儿子会说昕怡没有礼貌;儿子听周杰伦的歌要关门,昕怡问为什么,儿子说:“怕你不感兴趣,有代沟。”

孩子如果开始在自己和家长之间设立了一道“门”,不让家长轻易进入,身为家长,需要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粗暴地越“门”而入,比如,偷看孩子的日记,不敲门进入孩子房间,不经孩子同意而自作主张等,都是不尊重这个独立个体的表现。

每每此时,昕怡会试着去理解儿子的世界,主动说:“妈妈也喜欢听周杰伦。”儿子会惊讶地说:“我以为你不喜欢呢。”

昕怡说:“宝宝喜欢的,妈妈也会喜欢。看看年轻人的世界,也蛮好的。”

儿子听妈妈这样说,乐了,主动打开了门。他觉得妈妈没有那么死板,愿意尝试接受新事物。

虽然那时周杰伦的歌昕怡有些听不懂,但至少她知道,儿子的世界在哪里了,她愿意接近儿子的世界,尝试理解孩子。

那时候昕怡体会到的是:儿子长大了,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妈妈了,妈妈再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贤能了,有些悲哀,同时又为儿子高兴,他是大人了。昕怡想:既然儿子长大了,不需要妈妈了,那我就做点自己想做而一直没时间做的事情吧,否则会有失落感。

对初中的孩子,准确说是青春期孩子放手,是每个妈妈需要学习的功课,也是人生的第一个分离——孩子离开妈妈。这个分离恰恰标志着孩子长大了。

培智一家的对面坐了张轶一家,妈妈在挨着女儿张轶右边的椅子上坐着,爸爸坐在妈妈右边。

张轶已经初三,马上中考,因为在家里为了不上学和父母闹得要死要活的,父母害怕了,于是带孩子来心理师这里咨询。

从座次来看,张轶妈妈坐在女儿和丈夫中间,张轶距离爸爸较远,能够感觉到在这个家庭中妈妈对女儿的控制,而爸爸则一副无所谓的表情,似乎在告诉人们孩子怎么样都可以,看来工作得从妈妈这里开始。

这两家如同两个小分队,把整个团体的大圆分成了两个半球,其他的学生和家长来了,稀稀落落地插入其中,自觉进入这个圆圈。

“大家下午好!”昕怡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钟表,时间正好两点,便微笑着温和地和大家打招呼。

“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来参加周六亲子俱乐部活动。今天是第一次活动,很高兴看到大家都到齐了。”

看到大家的注意力全转向了自己,昕怡继续说:“今天是第一次活动,我们大家需要彼此先熟悉一下。”

短暂的沉默后,昕怡继续说:“大家已经认识我了,我是这家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在之前的个别咨询和家庭咨询中,注意到大家有一个共性的话题——亲子关系问题,所以组织大家一起来参加这个周六亲子俱乐部。现在先邀请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可以吗?”

“可以吗?”昕怡这个问话表示商量和征求意见,并非要求,首先给家长树立了一个榜样,在亲子沟通中家长需要经常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家长式的命令。

大家听了这个问话感觉比较舒服,同时又觉得陌生人坐在一起谈论家庭中的沟通问题,不免有些尴尬,于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在一个陌生的场合,男人和女人的表现完全不同。

爸爸们沉默不语,显然在思考要怎样开口介绍才不伤自己的面子;孩子们有些低着头,有些仰着头,有些在观察自己父母的反应,自然不想以“问题对象”的角色出场;而妈妈们觉得谈论和孩子的沟通问题非常自然,无论是陌生人之间,还是熟悉的人之间,因而一脸坦然,表现出时刻准备着的状态。

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会有不同?这里有个文化因素,男人一向不善于沟通交流,又好面子,而女人向来喜欢和人打交道,建立关系,自然就不介意这些了。所以,大家会注意到,在任何场合,讲话多的永远是女性。当然,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谈论政治和体育话题时,男人比女人的话要多多了。

张轶妈妈先开口了,说:“这是我女儿张轶,”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女儿,“今年初三,不想考高中,我们家长说什么都不听。”

张轶听妈妈这样说自己,把头扭向了一边,不理妈妈。

张轶妈妈继续说:“这不,我们全家都来了,就是想知道怎么和女儿交流,看看是不是我们有问题。”

妈妈这样说,张轶就轻松了很多,扭过头来,把嘴向妈妈一撇,说:“哼!就是,看看是不是你们的问题,还老说我。”

张轶妈妈没理女儿,又指了指自己右边的男士,继续道:“这是我女儿的爸爸。”

张轶爸爸是一个温和的男人,四十多岁的样子,看起来很随和,安静地坐在妻子旁边,见介绍自己,身体往前探了探,算是和大家打招呼了,接着说:“嗨,这孩子让人挺头疼的,不听话。”

“听话”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不管孩子多大,都希望他能够听家长的话,这其中透着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控制,透着对孩子独立个体生命权利的忽略,透着家长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渴望,透着中国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昕怡接触过的许多小时候是“听话的好孩子”的个案,见证了他们艰难地适应社会的过程,以及如何调整自己,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声地为自己说话和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的不易。总之,想让孩子听话的家长,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张轶一家介绍完了,也许是陌生的缘故吧,大家又陷入了安静的状态。

“这是我儿子培智,”培智的爸爸见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便开口介绍了。

他用手指了指坐在旁边仰着头的培智说:“他也不喜欢上学,还不洗脸,我和他妈妈说什么他都不听,现在已经高二啦,我们烦恼得不行。”

说着他指了指身边的妻子和坐在培智另一边的自己的父母,算是替全家人做介绍了。培智的爷爷奶奶和妈妈向大家点了点头,培智依然仰着头,没有反应。

“您觉得培智的不洗脸在告诉我们什么?”昕怡问。

“不听话呗。”奶奶搭腔。

“不讲卫生,不知廉耻。”培智爸爸愤愤然。

培智妈妈看了丈夫一眼,又瞅了瞅另一边的老人,怯怯地说:“这么多人,你这样说儿子,他能高兴嘛!”

培智爸爸瞪了她一眼,说:“咱们今天来不就是解决问题的嘛,还怕说?”

一旁的爷爷奶奶点头,表示支持儿子。

“真的是你们说的这样吗?”昕怡继续问。

培智把头仰得更高了,并且身体转向了爷爷那边,用背对着爸爸。

昕怡及时提醒:“您觉得儿子此时的身体动作在告诉我们什么?”

培智爸爸看了一眼儿子,不屑地说:“不想听我们说吧。”

“还有吗?”昕怡继续提醒。

培智爸爸鄙视道:“还能有什么?这不孝之子。哼!”

“那,我们来听听培智自己怎么说,好吗?”昕怡说。

“好。”“好啊!”一家人点头。大家把目光投向培智。

昕怡温柔地说:“培智,我相信你不洗脸一定有你的道理,能和大家说说吗?”

“哼!”培智气道,“我懒得理他们,”培智的眼睛并没有看大家,“什么都得听他们的,他们什么时候听过我的了?”听起来有一肚子怨气。

“他们?”昕怡心里一惊。

“哦?他们是谁?”昕怡问道。

培智用不屑的目光看着家人,努努嘴,表示回答了昕怡的问题。

“你认为家人不听你说,所以你似乎在用某种方式向父母和爷爷奶奶发出警告。”昕怡解读培智。

“就是,”培智感觉有人能理解自己了,对着家人说道,“我说的你们既然不听,那你们让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

昕怡把头转向培智一家:“大家听到培智在说什么?”

“这孩子,”爷爷说话了,“我们什么时候没听你说话了,还不是你要什么我们就给你什么嘛。你说说,我们怎么没听你了?”爷爷一脸无辜和不解。

培智道:“我说我不爱上学,可你们偏要我上学,你们谁理解我了,还说听我说了,你们就知道让我干这干那,什么都得按照你们要求的去做,我自己想干什么都不行。”

培智越说越来气,“我想玩会儿你们都不让,想和同学出去你们也不让,就知道让我学习,学习,整天都学习。烦不烦呀?!”

嗯,一个有个性的孩子!你不听我的,干吗让我听你的,这不公平。又是一个想让青春期孩子听话的家庭,看起来,在培智爷爷奶奶眼里,培智还是个儿童。

显然,这一家人彼此之间已经有很深的隔阂,孩子已经不愿意从心理上和家人亲近了,把家人当作陌生人。

同类推荐
  • 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本书选取了50余位中外名人家庭教育的故事,既有“孟母教子”、“诸葛亮教子”等古代名人教子的故事,也有钱学森、达尔文、撒切尔夫人等现代名人接受家庭教育而成长的故事。
  • 读懂孩子“说明书”:如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读懂孩子“说明书”:如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本书收录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以及真正了解和解决孩子所存在问题的方法方案。全书分为:言传身教、有效的惩罚方式、培养与成长三部分。
  • 从吃奶到吃饭

    从吃奶到吃饭

    本书着重介绍婴幼儿从吃奶到吃饭这一食物与喂养转化的具体内容,尤其详尽阐述4~6个月开始泥糊状食物的第一个食物过渡期,8个月吃“手指样”食物第二个食物过渡期和10~12个月享乐家庭饭菜的第三个食物过渡期的自然发展过程。紧紧围绕0~3岁宝宝应该“吃什么,吃多少,怎样吃”的中心话题,介绍最新的喂养理论与实用知识,涉及到食物的选择以及健康的饮食行为两大方面。内容包括喂养操作要点、喂养指南、常见问题、生理与营养学知识、食谱及家庭制作、营养评价七个部分组成。
  • 宝宝长牙和换牙

    宝宝长牙和换牙

    本书共分六部分,分别介绍了有关牙齿的基本知识、宝宝长牙、换牙、蛀牙以及其他常见口腔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对口腔的认识误区,涉及内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新颖、科学实用,语言通俗易懂。适合那些将要或正在养育宝宝的年轻父母、爷爷奶奶、家政健康咨询人员、刚从事口腔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医学生以及关心宝宝健康成长的社会大众阅读。
  • 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

    德国妈妈这样教自律

    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德式教养的铁律!此书以一个华人家庭在德国的生活与育子经验做为主轴,以简明的生活故事说明一个远嫁德国的妈妈,因为受到了德国教养观的冲击,进而省思中国人的教养观念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而我们又可以从德国的教养观念中获得什么启发。
热门推荐
  • 巅峰霸图

    巅峰霸图

    洛宇寒生长在混沌大地中,从小由师父将他抚养长大,直到他成年那一天,他终于能离开这片荒芜黑暗的土地,去探索无尽的新奇世界。与此同时,师父交给他一项任务,收集地之心脉,以此提升自己的实力,他的故事由此开始……
  • 薄情总裁:前夫变狗来追爱

    薄情总裁:前夫变狗来追爱

    当发现刚养的小狗是你前夫怎么办?扔萝卜一锅炖了!她遇人不淑,新婚不过一天,丈夫就变成了前夫。本着你今天对姐说弃就弃,明天姐让你高攀不起的精神,狠敲渣男一笔后,潇洒走人!谁知半路:“小姐,您在我们商场买了这么多东西,这只小狗是送给您哒~”她刷血本是为了庆祝脱离渣男好吗?傅欣看着不得不抱回家的小狗真是彻底无奈。然而有天,这小狗居然会说人话:“傅欣,我没死呢,谁准你出去给我戴绿帽子?”正挽着长腿欧巴准备出门的傅欣:“……”尼玛啊!这狗——当晚,作为前夫的季总裁就看到他那小前妻虎着脸带回了几个白花花的大萝卜!
  •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文集,是作者对生命形态和生活万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本册为丛书之一。
  • 谁把儿童当被告:去教育化的教育生活

    谁把儿童当被告:去教育化的教育生活

    早在18世纪,法国的哲人卢梭曾敏锐地指出:“我们不懂得儿童!”的确,历经几个世纪之后,卢梭的警告依然在耳边回响。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儿童的经历,却依然不能理解身下的儿童。虽然,儿童教育体系不断在健全当中,但又很难适应儿童健全的成长。或许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经验阐释,使我们应该回到教育原有的起点: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卢梭的教育问题在陶行知的论述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生活的变化使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不足以懂得儿童,而懂得儿童的基础则首先要理解生活当中的变化。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异世游戏王

    异世游戏王

    魔法元素?不好意思,感觉不到……斗气?修练不了……我……只想回家……梦幻般的低语声,看不见的幕后之手,一切因何而来?且看一名普通的高三学生,如何利用自己喜欢的卡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一分山水一分情

    一分山水一分情

    一个路人,一段故事,一场别离。离开之时,谁也不必告诉谁。既然注定有缘却无份。那么我们各走一方。彼不相关……
  • 原暗之异域冒险之旅

    原暗之异域冒险之旅

    一个从星辰彼岸偶然坠入此界依然不朽不灭的残缺意志;一个曾独挑神魔两族却最终功败垂成的魔王的残存力量;一个受命运戏弄幼年就惨遭抛弃的本土孩童的残留身躯;当三者无意间汇集到一起时,会造就一个怎样的存在呢?一个全新的生命就此诞生,他意识空白,记忆破碎,但却充满执念!他扰乱大陆,祸及众生,只为保护自己。他破坏秩序,挑战规则,只为寻觅真相。他收拢了一个又一个和他一样不容于世的异类,只为从此不再孤身一人。一路走来,他一直想寻求的,无非是他,究竟是谁?他,来自哪里?他的归宿,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