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最难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认识你自己”被公认为希腊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巴纳姆效应指,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一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大学生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答案综合起来的结果,是一段笼统的、一般性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描述。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后一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下面这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认识自身未必比了解他人更容易。看待他人时,我们容易站在理性的角度,做出较为公平的判断。然而对于自身,因为太过于熟悉,习惯用感性的眼光审视自我,再加上时常受到外界信息的困扰,我们在心中勾勒出的自我形象,往往与真实的自己相去甚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亨利·比彻尔说:“一个人需要思考,不是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是自己是什么。”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做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什么职业。如果没有把自己放对位置,就会像毛驴拉磨一样,虽然倾尽全力,却还是在原地打转。认识你自己,开发属于你的领域,这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成功,就是因为他认清了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杨振宁于1943年赴美留学,跟随有“美国氢弹之父”之誉的泰勒博士学习,他立志撰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的时间里,杨振宁成为了实验室里的一则笑话:“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
杨振宁不得不正视自己:动手能力比别人差。在泰勒博士的关怀下,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放弃了写实验论文的打算,把主攻方向调整到理论物理研究上,从而踏上了成为物理学界一代杰出大师的成功之路。假如他当初一条道跑到黑,恐怕“杨振宁”至今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符号而已。
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人们对自我认识的正确态度,是成功者的重要经验之一。自知能使人清醒处事,冷静评价个人的能力,能够促使自己更为贴切地把握个人的抉择,并有效地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训练。既然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是如此重要,我们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呢?
1.要学会面对自己
有这样一个测验情商的题目: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会想办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像落水女人一样,把自己眼睛蒙上,自欺欺人。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经有了割草工。”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经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3.以人为镜,通过与人的各个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比较客观。
4.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通过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
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
达维多夫定律:创新成就未来
翻一翻工业革命200年的历史,那些成功创业者,都是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以别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取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成功。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执行者,创新成就未来,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达维多夫定律由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提出,他认为,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执行者。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口逃逸出去。原来,蜜蜂是由于对光亮的喜爱和坚持,才走上了灭亡之路。苍蝇则对光亮毫不留意,它们只顾想法逃命,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创新才会有前途,墨守成规而不思改变,到最后一定会失败。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位于圣地亚哥的艾尔·柯齐酒店为了解决电梯超负荷的问题,请教了很多专家。专家们经过研究后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多添一部电梯。这样就需要在每层楼都打一个大洞,在地下室里再多装一个马达,花费巨大,而且影响酒店正常营业。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正在扫地的清洁工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清洁工对他们说:“每层楼都打个大洞,不是会弄得乱七八糟,到处尘土飞扬吗?你们动工时最好把酒店关闭一段时间。”
经理说:“关不得,关门一段时间,别人还以为倒闭了。所以,我们打算一面动工,一面继续营业。不多添一部电梯,酒店以后也很难做下去。”
清洁工挺直腰杆,双手握住拖把柄,说道:“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把电梯装在酒店外头。”
专家一听这个建议,眼前为之一亮。于是听从了清洁工的建议,率先创造了近代建筑史上的新记录——把电梯装在室外。一个颇富创意的点子,为商家省了大把大把的钱。
要想创新就必须克服思想上的惯性和惰性,打破常规。绝大部分天才都是特立独行、不墨守成规的,他们以非同寻常的眼光看待事物,以非常规的方式处理问题。
在微软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硬件才能赚钱,比尔·盖茨是第一个看到软件前景的商人,而且“以软制硬”,把其软件系统应用到所有的行业或公司。微软开发的电脑软件的普遍使用,改变了资讯科技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把盖茨称为“对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商界领袖”。微软还是第一家提供股票选择权给所有员工作为报酬的公司,创造了无数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也巩固了员工的忠诚度,减少了员工的流动。这一方法被别的企业竞相采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微软处处领先,靠的就是创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就不要受制于自缚手脚的想法。成功者相信梦想,也欣赏清新、简单但很有创意的好主意。
创新思维,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
要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做到博学而不浮躁,专注而不死板。在扎实的基础上,保持思维的敏锐度,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不人云亦云,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已知的定理,要在理解之后接受,不能盲从。
2.展开想象的翅膀
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要鼓励自己展开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地放任思维驰骋。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奇思妙想的成果。
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的教育越高,想象力越苍白。
有人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让被试者回答是什么。
问到大学生,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傻瓜都能回答的问题。
问到初中生,一个学生回答“是零”,另一个学生说,“是英文字母O”,就再也没有别的答案了。
最后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异常活跃,“是白兔”“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歌唱家唱歌时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答案层出不穷,让测试者叹为观止。
3.换个角度看事物
要培养创新能力,平时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多换几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有时,我们对现实的秩序已经习以为常。默认了规则的合理性,往往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采取积极的策略,才会有更大的惊喜。
从前有个人靠养猴子过日子,他每天逼迫猴子上山采野果,然后用野果来卖钱。他总是抽打猴子,猴子若是不听话,打得更厉害,猴子背地里都暗自恨他,可是却一直忍耐着。
一天,一只猴子问同伴:“既然山上的野果不是他栽的,为什么采完给他,靠他养活呢?我们自己就可以靠吃野果生存啊!”众猴子听了都觉得太有道理了,等这个人熟睡后,它们都逃进了深山,从此过上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4.不断尝试
创新,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必然会经历挫折和失败。我们要欣然面对失败,坚持自己的想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同时,还要有勇气承受他人的嘲笑、讽刺,坚定信念,沿着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懈地坚持到底,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跨栏定理:如果不逼自己一把,你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没有逼迫和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出潜能的20%~30%,而当人受到逼迫和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