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2900000003

第3章 主持概论(1)

1.1主持的由来和发展

主持的基本概念“主持”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两个。一个是“负责掌握和处理”,例词是“主持会议”。另一个是“主张;维护”,例词是“主持正义,主持公道”。《辞海》里对“主持”一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词典》一致。

实际上,“主持正义”、“主持公道”的“维护”也是一种“负责”,一种“掌握”。这并不难理解。主持是要人来实现的,实际主持的人就是主持人,往往是各单位、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工作的主持包括审时度势,知人善任,英明果断,随机应变,等等,还涉及很多具体的工作方法,主持人需要有相应的经验。

而“主持”一词具体落实到节目中,通常有两个意思:一是在节目的选题、采访、编制和播出上都有较大的发言权;另一个意思是,只有处理节目的权力,包括节目的采访、编制和播出。我们就从这个概念说起。主持人这一概念,往往意味着飘逸不群的风度,出口成章的谈吐;意味着博学多才,机智诙谐乃至深邃的思想。这些特点也反映了主持工作对主持人的要求。

回眸主持工作在中国

回眸人类广播电视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早期的形式。广播电视刚刚出现的时候,在其中说话的人被称为广播员。广播员的工作包括报告新闻、讲故事、放唱片等。当有演员前来演唱时,就使用另外一个话筒,广播员为之介绍说明,与之配合。当然,对于广播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说话语音清晰,音色悦耳。广播在不断发展,久而久之,人们对于广播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更精确的分工出现了,广播员更精于口头表达的技艺,广泛向各种艺术门类学习,形成了一个专业行当。

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时候,曾经表扬过一位女播音员,说她讲到我们的胜利时是那样的兴高采烈,痛斥敌人又是那样痛快淋漓。当时,播音员们在表达中追求的是真理的声音、人民的声音,没有留意各人自身的个性特点。这样的风格一直延续到1965年。后来,播音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播音名篇,也涌现出一批受人民群众拥戴的著名播音员。

然而,“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了极致,广播也同样激烈地高腔高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播音艺术。

这样的情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得到了彻底的改观。播音“降调”的同时,又“引进”了主持人节目的形式,该形式初试便获得一致的好评。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第一次出现了“节目主持人”的字幕,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第一次出现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分工。然而,主持工作开始并不顺利。受长期的精细分工影响,会播音的不熟悉写作;在严格的播音标准下,编辑、记者队伍中能在广播中说话的人几乎没有。呈现出极大的供需不对口。此时,业内人士戏称的“双簧主持人”、“傀儡主持人”出现了,具体情况就是由一组编辑人员为一位播音员(主持人)撰稿,那时还有“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主持人,为主持人写稿”的工作经验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播音语言观念的调整,从播音队伍和编辑记者队伍中发展成长出一批能够胜任主持工作,也主持节目的主持人。后来,新一代能说、能采访、能编辑、能驾驭节目的主持人也成长出了一批又一批。

正如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的,历史是以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发展的,总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进的。今天的电台节目主持与广播初创时期的电台节目主持相比,既有一定的相似又大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语了。时至今日,在节目组里,如果主持人没有变动,记者、编辑换成了新手,那么有经验的主持人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负责掌握和处理”,向新记者、摄像发号施令,其结果也是主持人在节目中要自如得多。此后通过互相观摩学习,几乎每个主持人都能在一般节目中较为自然地表达了。2003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后,白岩松曾以中国第一个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身份出现在《央视论坛》中。虽然,在这个节目中白岩松事实上承担着嘉宾评论员的角色,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以媒介、栏目言论旗帜出现的、独当一面的评论员尚有距离,但是在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史上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昭示着开放、发展与进步。

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对于观众来说都并不重要,只要在屏幕上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就都被认可为主持人。观众要看的是主持的水平如何,幕后的情况他们并不关心——虽然幕后的情况决定着屏幕上的效果。了解了主持人在广播和电视中直接面对听众、观众说话的历史沿革,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今天主持人的工作及其在节目中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学习有关主持人的理论和技能。

主持工作的特性

从不同时期对主持及主持人概念的不同阐释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主持工作在过去的20多年里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这些研究,也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现在的主持工作的特性。虽然有的人说“主持无学”,但是系统地研究主持人仍然是必要的,尤其是现今主持人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主持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对于传媒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其实主持工作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是新闻传播的最后一道工序。主持的过程,正是一种信息整理、加工的过程,被视为节目的二次创作。

每一台好节目都是用心反复打磨出来的,就像河蚌用自己的心血最终磨出了珍珠一样。由于事情发展到最后,工作者更容易麻痹大意,所以最后一道工序往往成为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主持作为一项相对独立、专业性强的工作,格外需要主持人的把握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

主持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1.关注题目,明了大意

身为主持人,平日应当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及社会新焦点问题,拿到编辑完的讲稿后,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关注标题——这也是最为敏感的部分,从而对即将主持播报的内容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主题,灵活应变。

2.过滤文字,力求准确

主持人拿到编辑完的讲稿,通过阅读标题明了文章大意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打磨文字。不管是长句还是短句,主持人都应竭力在脑中过滤。我的意见是拿一支笔,一边读文章,一边将多余的词划去,用自己最为方便、艺术的语气表达,以便听众(观众)体会到主持人的质感。其中,注意衔接也是主持工作中的一项内容。节目的各个部分就像一件衣服的各个部分一样,你得用自己细密的针脚将衣服的领子、袖子等各个部位十分紧密地缝合在一起。因此,主持人对于穿插语的娴熟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此将节目紧密地连成一体,给人一气呵成的印象。

3.反省立意,注意形态

做节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展现策划人的立意,主持人一定要和策划人做好前期沟通,并要善于捕捉精华,通过言辞及表情来体现。比如做一期旅行节目,可能会叙述一大段出发前和在路上的情形,这个时候主持人就应该从节目的立意来衡量这些场景的价值了。你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果你推荐的是游览景点,然后以此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对前面那些出游前的准备和路上心情就可以不作重点阐释;如果节目想表达的是一次旅游中的快乐心情,那么路上的过程就是十分重要的了,主持人在介绍的过程中也应该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向受众传递这种旅行感受,以达到节目预期的效果。

1.2主持人的历史沿革

主持人概念溯源世界上最早的主持人是美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一词在英语中叫“Anchorman”。“Anchorman”原本是指体育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的运动员。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编导唐·休伊特在195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中首先使用了“Anchor”一词,主要是针对当时电视新闻对重要事件的报道通常表现出板滞而零散的状况提出的。其目的是突出强调组织、串联总统竞选活动报道的人应该具有“Anchor”那样的素质与能力,能够承上启下衔接各方,有能力把各种渠道来源的新闻稿件组织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获得良好的新闻效应。由此可见,从“节目主持人”一词的提出到节目主持人的真正诞生,都明确表明了这个词语的基本内涵,即电子媒介节目传播中的最关键的人物。

唐·休伊特在谈到借用“Anchorman”一词的初衷时说过,要“让最有力的记者在最后把所有的报道串联在一起,高度概括起来”,因而主持人也就取代了一般的电视播报人员,成为各家电视台的门面。中国有主持人,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随着中国老百姓户/人均占有电视机数量的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和中国老百姓对媒体代言人的偏爱,主持人已经成了中国最热门的职业之一。不久前的一项调查表明,80%以上的中国青少年将当一名电视主持人视为自己择业的首选———假如可能的话。

主持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诞生于西方,发展兴盛于50年代。这段时期经历了大战洗礼的世界,历尽了种种磨难,也显示了勃勃生机。世界大战给西方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大创伤,战争摧残了人,破坏了科学事业的建设,这就决定了战后文化建设的使命,“主要是着眼于恢复欧洲最广泛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传统。”而西方当代文化更以其大胆执著的创新为显著标志。“不论在哪一方面,20世纪风格都共同具有对上一世纪不屑一顾的态度,文化创新者抛弃了他们祖辈的教训,有意识地选择了新的词汇来表现自己。”这是因为“在战后的年代,人们一次又一次宣告欧洲传统文化已经失败。他们认为欧洲上层资产阶级的那种悠闲的文化传统不再能表现新的生活现实,而必须创造一些更鲜明更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代替它们,结果就涌现了本世纪内任何其他十年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极丰富的文化和科学”。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目前的广播电视节目中,由于对主持人概念的不明确,在有关节目或著作、文章中,有的将事实上的主持人称为评论员、分析员或者记者,有的又将事实上的播音员、记者称为主持人。在本书后文中涉及的主持人,我们皆以这里论述的概念来确认其是否主持人,而不为其实际称谓所左右。尽管我们至今没有第一手资料可以明了西方理论家对节目主持人界定的确切定义,从而佐证他们的称谓,但是从Moderator、Host、Anchor等词语的选择使用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主持人发源地的人们对其内涵的释义,其中明确表明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传播中所扮演的基本角色:节目的协调者、主导者。总之,节目主持人是节目中的关键人物。

我国节目主持人的重要发展阶段

1981年,央视在赵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使用“节目主持人”一词,开了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先河,短短的二十几年里,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新生的事物在中国的土地上迅速成长。从最初的播音员到主持人的出现,从单一主持人到制片人兼主持人、主编兼主持人,我国的节目主持人有着自身清晰的发展轨迹。我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创办于1923年初;真正给人民带来福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播电台是在战火纷飞的1940年12月30日诞生的;中国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播于1958年。而主持人节目的推出落后于西方半个多世纪,距离我国广播电视的创建也达数十年之久。

纵观我国节目主持人发展的轨迹,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0年至1985年)

《观察与思考》栏目是1980年7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它首次正式打出“主持人”字幕。记者庞啸出任第一个主持人,《北京居民为什么吃菜难》成为我国最早的电视评论节目。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中推出了《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徐曼小姐”一改传统的“高调门、强语气”的播音方式,其亲切平易、甜美柔和的主持风格不仅赢得了听众的喜爱,更重要的是节目打破了长期以来大陆对台广播冷冷清清的局面。徐曼亲切、甜美的声音“每天都在吸引着台湾1700万中国人……拨动着那些想要会见大陆亲人的台湾人的心弦”。同年4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大众信箱》节目中李一萍和李东两人对话、聊天式的可亲、可信的主持风格很快被听众认可,他们亲切地称李一萍为“知心姐姐”。

1983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改版后的《为您服务》推出了我国电视史上第一个固定栏目的专职主持人——沈力。

同类推荐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8)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111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经济长期纯净的根本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中国出版业要稳定快速发展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胜出,关键要靠制度。本书以转型期中国图书出版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业转型,对三十余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从制度层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见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殛现实意义。
  • 云龙舞

    云龙舞

    文登首部以文学形式反映家纺业发展史的全景式史诗般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二百零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从文登家纺的源头说起,结合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详细描述了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云龙绣”的发展历程。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 路:漫谈好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之道

    路:漫谈好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之道

    通往好节目的路有千万条,但殊途同归,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俯仰天地的境界。这个高度实际上关照了三个不同的层面:理性的智慧、感性的情怀和糅合的境界。怎么能达到这个高度呢?这就像爬山,不过好节目里的爬山却不是用真实的双脚,而是通过——克隆与创新。克隆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在临摹中掌握技巧,在苦干中增长才智。创新则既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凭借天赋的神来之笔。
热门推荐
  • 沉海静音

    沉海静音

    林雾:“这里没有王子,只有林雾”……千初星:“可林雾,你是女的啊”梦伊:“呵呵,校草居然是女生”念时:“嘛,很有趣,不是吗”……言:“林雾,”“嘛事”“把你妹从我身上拿走!”哦,对了,还有一个林清浅。
  • 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

    愿时光清浅,许你安然:李清照的词与情

    本书为诗词鉴赏类图书,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情感解读为重点,中间穿插李清照的词,以散文化笔法点评、赏析,并结合李清照的经历进行个性化、情感化解读。
  • 寒雪声

    寒雪声

    被挚爱之人所害的他,体化魂元,坠入人魔两界,寄体的魔佛,破碎的盘古之泪,陨落的星源,又会掀起何等风云。莽莽江湖,最终是佛渡世人,还是魔覆天下。
  • 战斗机VIP

    战斗机VIP

    一个名叫“奇怪屋”的房子,和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
  • 终极圣装

    终极圣装

    曾有人说拥有了圣衣,便拥有着难以想象的潜力和不可预测的前途。也有人说当你穿上圣衣的那刻,你将背上命运的使命,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划破九天,动荡天地。倾泻无尽的怒火,与命相争,一往无前。
  • 惊庭十二月

    惊庭十二月

    一月柳缀湖,樱桃望着心上人。二月缠妙手,玄鸟衔来海棠花。三月困心魔,清明寒食勿高歌。四月共欢醉,百面多梦琉璃碎。五月煮青梅,多少往事惹尘埃。六月挽发髻,腐草为萤山雨来。七月两袖风,寒蝉鸣泣梧桐疲。八月瞳眸异,白露蒹葭大雁回。九月凝霜落,北归酌酒淡如水。十月指斑驳,金戈铁马定是非。冬月掌心寒,大雪白头烫温柔。腊月荡风流,征鸟北疾乐安宁。
  • 馨默之约

    馨默之约

    艾馨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环境中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能力生存下来。在事业与人生观抉择的关键时刻,雯莉作为新员工进入公司,她作为富二代子女具有独立、叛逆的个性,让她成为提拔和栽培艾馨并且共同进步的人,但别有用心的野心让两人最终形同陌路。李默是主人公艾馨的邻居,从小机灵优秀过人,家庭环境让艾馨对李默家有长期的依赖,两人在最要好之际却横遭雯莉夺爱。李默的贪图安逸与勃勃野心让他义无反顾的离艾馨而去,但是雯莉在自己的目的达成之后却对李默横加打击。作为多年的好友或许更确切的说从没放弃过对李默一颗真切的心,艾馨不仅在关键时刻与李默密切合作,更在他被雯莉利用又最终抛弃时坚持陪在他身边给他支持和鼓励,甚至李默被迫远走他乡之际还依然默默的等待与守候多年。两人的默契和艾馨对李默永不放弃的热爱之心让他们最终拥有完美的结局。
  • 刚柔之道

    刚柔之道

    中国家电企业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花100年才能完成的飞跃,其残酷程度、淘汰速度、变革力度不言而喻。美的和格力一个“刚强霸道”,一个“柔情似水”,究竟何种模式才是当今商界王道?本书全方位、深层次解读两位家电领军人物的传奇故事,为你揭开中国式商道管理的神秘面纱。
  • 血证

    血证

    1939年春寒料峭,码头工江龙跳进长江,救起收集了南京大屠杀罪证的美国记者,日军抢去,失而复得。两个糙汉子、两个神秘女人,一起护送他到武汉。大使馆撤离,罪证被日本特务销毁,再去重庆。一路巧妙与军统、日寇、土匪、三教九流斗智斗勇,巨蟒、饿狼、凶豺、豹子……围追堵截;爆炸、枪击、中毒、饥寒……死里逃生;各种诡异圈套……无不险像环生、触目惊心……
  • 仙林童话

    仙林童话

    仙侠,是华夏民族神话体系的划时代延续,是释放无垠想象力的起航之窗,是只问人心不问善恶的仙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