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1000000024

第24章 突破计划经济的艰难起步——记30年前一次关于农村改革的采访

季音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农村改革为起点逐步展开的。30年前,亿万农民以非凡的勇气,奋起冲破“左”的重重壁垒,挣脱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禁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的道路很不平坦。那几年里,我在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工作,对此进行了多次采访与报道,作为一个记者,我见证了这场深刻变革的一些风风雨雨。

我的农村改革采访,是从乡镇企业问题开始的。乡镇企业的崛起,是农村改革的前哨战。乡镇企业过去叫社队企业,它是7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村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大凡新事物,多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经过激烈的反抗和斗争,才逐渐成长起来,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是这样。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在农村又推行了“以粮为纲”的方针,它像一根粗大的绳索,捆住了亿万农民的手脚,农民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完全没有自主权,粮食是统购统销,流通领域是国营商业一统天下,农民从事副业和其他生产活动,则被斥之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把广大农民挤到了一个“独木桥”,逼到了绝路上,民间流传着一句民谣:“以粮为纲,穷得精光。”

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些原来有些商品经营传统的地方,有些农民就悄悄地搞起了乡镇企业,在不影响农业的情况下,创办工副业生产,并且自主经营,自行销售,突破了计划经济的老框框。实践证明,这个新办法有强大的生命力,凡是乡镇企业办得好的地方,各项生产事业蓬勃发展,农村面貌迅速改观,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它大受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欢迎。

可是,这个新生事物的成长很不顺利,它诞生不久,就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重重围攻。反对者主要是握有经济大权的国家计划部门、国营工业企业、国营商业部门等等,还有不少抱着旧观念不放的干部,包括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当时中央还没有关于乡镇企业的红头文件,因此他们认为搞乡镇企业不合法。当然,也有不少干部支持这个新生事物,特别是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关心农民疾苦的农村基层干部。究竟创办乡镇企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这个问题,一时间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场激烈的大争论。

反对乡镇企业者给办企业的农民扣上的帽子是很吓人的。国家计划部门指责他们“破坏国家计划”,“以小挤大”(“大”即国有工业企业);国有商业部门指责他们“破坏社会主义流通渠道”;一些国营大厂由于人才流失到乡镇企业而指责他们“挖社会主义墙脚”;还有人指责他们搞不正之风,等等。在农业部门内部认识也不一致,有些抱着传统观念不放的人,认为搞农业就得“以粮为纲”,农民只能终年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心搞粮食,发展乡镇企业是“不务正业”。总之,各种批评纷至沓来。当时,这场争论也反映到了《人民日报》编辑部内部,有些同志受到经济管理部门一些干部反对乡镇企业论点的影响,也认为我们不该支持发展乡镇企业,有时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

当时,江苏无锡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一个县,各方面对它的压力也特别大。批评与指责他们的,都是有权有势的部门,而他们手上又没有中央文件可以保护自己,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们给人民日报社来信,迫切希望得到党中央机关报的理解和支持。收到来信后,农村部的同志经过研究认为,面对这场关系农村发展前途的大争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乡镇企业这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看法,得到了编辑部领导的认可。

1978年3月,我奉命来到无锡县,由当地干部陪同,到全县一些公社(当时还是人民公社体制)和大队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北京人民日报社派记者来采访啦!”这个消息,很快在一些乡镇传开了,有些干部主动找上门来,向我诉说苦衷。他们说,无锡县兴办乡镇企业,县委是支持的,但他们也挡不住来自上头一些部门的压力;至于北京,更没有人下来过,办乡镇企业似乎成了一件名不正言不顺的坏事;办企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些有关部门不仅不伸手帮助,反而还加以阻挠。从他们的诉说中可以听出,他们是多么迫切地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对我这个记者的来访,这些乡镇干部流露出了明显的喜悦之情,由此也使我增加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感。

到无锡县后,我首先去采访了安镇公社,这是全县闻名的困难社,粮食生产在全县倒数第二,社员生活困难。困难是因何造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一的“以粮为纲”,只抓粮食生产,不准搞工业,副业也很少。这个公社地面上耸立着一座胶山,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却长年沉睡,无人敢动。贫穷压得他们走投无路,几个大胆的干部带着社员向胶山发起进攻,开采石灰石,办水泥厂、水泥制品厂,生产石英砂,围绕着胶山大做文章,工业越办门路越多,公社办,大队也办,同时又大办副业,前后三年时间,这个出了名的穷社开始富裕起来了。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公社正修桥铺路,建造了8座新桥,还建起了农机站,一派生机。三年里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超过了过去二十几年的总和,乡镇工业开始显示出它的威力。

我们还去调查了玉祁公社的民主大队。这个大队人均只有5分多耕地,过去叫它“三靠队”,即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供应,国家每年给这个大队统销粮食30万斤。这个大队的穷根就在于人多地少却单一抓粮食。这两年,他们兴办起不少乡镇企业,开办磷肥厂、粮食加工厂、大型养猪场……大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收入跃升到总收入的50%,副业收入占20%,农业收入占30%。如今,“三靠队”变成了“三贡献队”,向国家贡献工业品、农产品、副产品。1977年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仍然向国家交售粮食38万斤。

我还调查了其他一些社队,情况大致差不多。以上所述一社一队的变化,大体上也是无锡变化的缩影。经过深入调查后,我的总印象是:发展乡镇企业,确实是农村一个可喜的改革,是在现有条件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一条可行的路子。特别是对人多地少的江南农村,更是一剂有效的治穷良方。

我去无锡县的时候,正是江南春寒料峭的3月初,我冷得披着棉被趴在县委招待所里连夜写稿,写出了一篇社论和一篇调查报告的初稿。1978年4月4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我执笔的题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的社论和题为《农业高速度发展的途径——江苏省无锡县社队企业调查》的调查报告。社论在送审时得到了党中央有关领导人的肯定。

社论和调查报告发表后,受到各地农村干部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给报社来信,表示支持。无锡县的干部和农民更是兴高采烈。当然,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批评意见,认为报纸的报道背离了“以粮为纲”的原则,是一个不小的错误。不过,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已经开始改变,扣帽子、打棍子已不再吓人。报社农村部同志依然坚持我们的观点,我觉得自己在无锡县是做了深入调查的,事实并无出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乡镇企业的崛起是我国农村走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也是向计划经济体制发起的第一波冲击。这次冲击中,迈出第一步的是无锡县农民。

这次的无锡之行,我的粗浅体会是,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唯实”,即尊重事实,尊重实践,而不可“唯书”、“唯上”。这是老革命家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张。当然,我们要重视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认真听取领导同志的各种意见,但更重要的是要眼睛向下,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向实践在第一线的干部和群众请教。30年前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正贯彻群众路线的结果。无锡之行,也使我感受到记者责任的重大,感受到新闻舆论的威力。

改革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必然会出现新旧观念、改革者与保守势力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新闻记者应当运用手上的笔,为改革鼓与呼,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季音:原人民日报社农村部主任〕

同类推荐
  •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是第一部反映SARS病毒入侵人类的中国灾难文学的力作,因具有“备忘录”和“启示录”的双重意义而格外受到关注。作者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铁腕治非典的官员、抗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找到对付病毒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以及为公众讲述抗击SARS一线真相的新闻记者,而是把他们还原成具有职业守精神的普通人,力图传达的是危机中人性的美丑以及更深层的生存境况,用文字做成警钟,提醒人们“悲剧常常重演”的危险存在。
  • 创意南广

    创意南广

    何谓创意或指有创造性之想法、构思,或指提出有创造性之想法、构思并付诸实施。本书取“提出创造性想法、构思并付诸实施”之义。为何冠名“创意南广”其内涵有二:其一,乃谓南广是创意之产物。南广系我国高等教育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之产物。“新”即创意闪烁,另辟蹊径,独具一格;不循前人之足迹,不落旧有之窠臼。其二,意指南广是创意集散之地。南广是教育培训创意人才、传媒人才之基地。南广设置各类创意工作室,吸引国内外传媒创意精英汇集江宁,推出原创影视作品;引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私立大学生态环境及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国际传媒领袖论坛”落户江宁,使江宁成为影视文化创意和传媒高等教育思想的集散地。
  • 青春期的思考

    青春期的思考

    这本书应当是一个意外吧。从来不擅长写作的我,初中时曾被语文老师称为“难产”的我,怎么会写出这些文章?我的文章有的用中文书写,有的用英文书写,无论是采取哪一门语言,我都从来没有热爱过写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愿意用心去生活,去体验,去思考,并写下我对发生在周围事物的看法。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了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但罗列现象的较多、深中肯綮的少见,运用前沿理论进行分析阐释的寥寥可数。本书另辟蹊径,将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比较成功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电视新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最要创新,达到了同类研究中国内的高水平。作者的观察和批评比较尖锐,分析也相当具有新意,是一本住学术上有重要创见的优秀著作。
热门推荐
  • 行者之梦之梦颖

    行者之梦之梦颖

    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之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随着人们的修炼,他们感知了这种力量,并且变得越来越强大。五行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克制关系。那么,在这世界上,谁才是五行者之最,谁才是真正的行者呢?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子,在所有弟子之中,他的资质十分中庸,甚至没有行者属性。但是有一天,他突然爆发出了十分强大的力量,并且成为了人们认为最强的金行者。他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 我在江湖盗个墓

    我在江湖盗个墓

    平凡少年纪小寒大难不死得地球盗墓宗师记忆,获化身动物的神通,从此一飞从天,盗奇墓,夺奇宝,成就盗王之王。当千古秘境开启时,谁才是真正的武道第一?是来自千年前的万古无敌古白衣,还是来自未来的绝世剑客楼剑生,亦或是来自一位位虚境的妖孽?看我盖压万古未来,武破虚空,只为伊人,再展笑颜。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生罗夏花

    生罗夏花

    前往异世界的冒险,我们一个都不能死,用生命守护彼此,永生泉,罗生门,欲望之地,险象万生,斗狮王,战幽冥,五年之约,我们还能想见吗?
  • 江流不曾殇离别

    江流不曾殇离别

    ‘’我与你本就毫无干系,为何还要如此纠缠于我?这战争来的如此凶猛,恐你此去便再也无命回来。”“我们就此别过吧”姜久寒,你我从此再无瓜葛...
  • 妖孽当道:一品盗墓妃

    妖孽当道:一品盗墓妃

    叶雨薇,代号“雨”,二十一世纪顶级女杀手,一朝穿越,附身到异时空的相府小姐身上,本以为就此过上云卷云舒的惬意日子,却不想该小姐早已臭名远昭,需要她自带洗白功能,岂想,洗白也是项技术活。若成功洗白,嫁给某渣男皇帝是铁板钉钉的;可若不成功洗白,某妖孽又虎视眈眈的;算了,既然洗白是技术活,那么我就这样漂黑吧,带着我的伤腿,带着我的暗卫从此上天入海,掘人坟墓,像开了挂似得向前进着——可是某男,为何哪里都能遇到你——
  • 东方神修

    东方神修

    一个出生在偏远地区的小毛孩,在一次次的匪夷所思的奇遇中变强变大,在一次次的坎坷中苦煎苦熬,在一次次的较量里斗智斗勇,脚踏三界,身置鸿蒙,人鬼神,无所不遇,无所不胜……
  • 特工王妃废材小姐逆袭

    特工王妃废材小姐逆袭

    世界金牌女特工,因一次背叛而穿越到了朱雀大陆镇国公府嫡小姐,不同的两个人,从此以后联系在一起了,
  • 肩井

    肩井

    每个故事都会存在一个胖子,不管在故事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好白菜总会被猪拱
  • 遇上你,认识爱

    遇上你,认识爱

    你带给我的一切,是梦中也不曾有的美好而美梦往往与黑夜相伴遇上你,认识爱不如不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