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9500000031

第31章 文学理论读者向度(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美学以深厚的德国哲学功底和对“读者—接受”之间关系的关注,改变了长期以来文论界过于注重作者或文本的文学理论倾向,而是致力于对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将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理论重点,具有某种“拨乱反正”的意义。相关的理论家将读者看成文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甚至看成是文学作品意义的发现者和揭示者,无论比起载体向度还是本体向度,理论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理论读者向度因此应运而生。

一、读者向度的出现

读者向度的文学理论从萌芽到发展,有一个显性的历史线索。曼弗烈德.纳乌曼在其20世纪70年代后期写的《从历史、社会角度看文学接受》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的研究中,读者的地位与二十年前相比已大不相同。对读者的重视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至于它在普及的过程中发展成为常常贯穿于被我们称之为文艺学研究的几种模式之一。

康斯坦茨学派基于读者的立场,反对本体向度的文学理论,并认为“形式—结构”批评所赖以立论的文学作品的“永恒”性根本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因为文学作品总是由一定的美学观念、艺术方法、修辞手段及相关因素构成的,只有那些能够体味这些因素并承认其价值的读者才认为眼前的作品是美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在《文学史对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提出:文学事件只有在那些追寻它的人依然重新占有过去作品的读者,或想要模仿、超越或反驳这作品的作者时,才会继续发生影响。文学作为一个事件,其连贯性首先是以当代和以后的读者、批评家、作者的文学经验的“期待阈”中得以传递的。

这一发现使康斯坦茨学派兴趣盎然,姚斯、伊泽尔(Wolfgan Iser,又译作伊瑟尔)、福尔曼(Manfred Fuhrman)及其他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读者如何接受作品、如何创造性地阅读“本文”、如何在文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问题,掀起了读者向度文学理论的新高潮。

接受美学传到美国,演变成了“读者反应批评”,以赫什(Hirsch)发表于1970年的《文学在读者中:感情文体学》一文为肇端,读者向度的文学理论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它将矛头直接对准美国新批评派,对文学理论的本体向度提出了种种质疑,使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读者反应动力学、日内瓦学派的阅读现象学以及当代哲学诠释学影响下的文学诠释学等批评理论,一时间蜂拥而起,推波助澜,遂成潮流。西方批评进入了读者中心论的新的理论范式时期。”诠释学又称传释学或阐释学,来自于德文“Hermeneutics”一词,原是一门解释《圣经》原义的宗教学科,到了19世纪,它的范围扩大到了对一般的文本进行解释。现代阐释学传入文学领域后,挑战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文学作品只有一种“客观的”意义吗?读者是否可能对一部作品做出同样合理的不同解释?读者主动地阅读作品时,仅仅是“理解”还是一种创造?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在命名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有的学者主张用“传释”二字代替“诠释”,因为“诠释”往往只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去了解一篇作品,而未兼顾作者通过作品“传意”、读者通过作品“释意”(诠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的种种微妙关联。正因为要探讨的是作者“传意”、读者“释意”这一既分且合、既合且分并具有某种迁延性的活动,故将其简称为“传释学”。这一解释,对我们理解文学理论读者向度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及由此产生的美学反应,是读者向度的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审美对象是审美的被感知的客体,未经阅读的文学作品不等于审美对象。伊格尔顿认为:穆卡洛夫斯基区别了“物质的艺术品”和“美学的对象”,前者是物质的书籍、绘画或雕塑本身,后者仅仅存在于人对于这一物理事实的解释之中。

如何使物质的艺术品变成美学的对象呢?伊泽尔认为必须要经过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他指出,文学作品的本文与一般性著作的本文相比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中的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读者接受并产生审美效果的基本条件。原因在于,一般性著作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主要是为了说明某个事实或阐明一种道理,用的是“解说性语言”(Erlauternde Sprache),而文学作品是通过“描写性语言”(Darstellende Sprache)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生活与想象的世界及思想感情的,因此,文学语言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性(Sinnunbestimmtheit)和意义空白(Sinnleerstellen),只有通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这些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才能得到填补。英伽登也认为,文学艺术“作品永远是一个图式化的产物”,它带有空白点、“不明确之点”、暗示或潜在的东西,这一切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使之具体化、使空缺得到填补并使形象活跃起来时才消失。美国学者斯坦利.费什更是声称,“文本的客观性只是幻想罢了”,他曾专门撰写文章提出语言材料的客观性是一种幻觉,而且,是一种危险的幻觉,因为它是那么地具有直观的说服力。在他看来,任何时候读者的主观反应都是首要的。

费什极力反对以前人们把文学当成固定不变的客体、忽视读者的重要性等说法,他认为,文学不是一种固定的客体,而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因为文学需要阅读,而阅读是一种活动,“它迫使你意识到‘它’是一个变化着的客体。”动态艺术不能去迎合静态的解释,因为它不允许静止不动,而是在它的运作过程中使观者不可避免地承担使之现实化的角色。因此,费什认为,文学的意义是一种事件,是动态地发生于文学和读者头脑之间的事件,读者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新批评方法把时间经验转为空间经验,抛弃了阅读活动这一真实存在的客观性。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一种人们从一首诗中取出或得到的东西,不像从硬壳里剥取果仁那样,也不像前文所说的那样从水壶里喝水,而是人们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抽象体验,“能使一本书具有意义或没有意义的地方,是读者的头脑,而不是一本书从封面到封底之间的印刷书页或空间。”换言之,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读者的体验与创造生成的,而不是作品中固有的。

二、批判与重建

读者向度的文学理论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对已有的理论话语进行审视的,在研究者看来,此前的文学理论虽然注意到了文学活动的世界、作者、作品诸要素,但却没有看到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还要依靠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读者,从而使此前的文学理论缺少一个重要的向度:读者。

费什旗帜鲜明地对本体向度的文学理论提出了批评,原因在于以新批评派为代表的文本中心主义理论在追寻目标或寻找意义的过程中,忽略甚至贬低了读者的活动和价值。比如,费什反对新批评派的本文中心主义理论,它认为文学本文肯定存在着一种意义,这种意义在本文中埋置着或被编码,人们在阅读时抬眼一望即可明白所谓的意义。他认为,在阅读这一动态过程中,读者的活动应该是理论研究的活动,不仅是通向意义的方式,而且其本身就具有意义。

一个人必须求助于读者在顺着这首诗的时间次序遇到这一行诗句时的体验。如果这行诗看来模棱两可,一会儿似乎是这个意思,一会儿又是另一个意思,那么它的意思就既不是此,也不是彼,而实际上必须由读者自己来决定是什么意义。

也就是说,意义要靠读者用自己的经验来加以界定,它是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而不是在他接触本文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东西。

既然文学的意义不再是本文的一个特性,而是读者经验活动的产物,那么文学研究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不应该是“诗起什么作用”,而是“读者怎样使文学生成意义”。理论家们还认为,艾布拉姆斯用图示法把当代的文学理论概括为模仿理论、实用理论、表现理论和客观理论等类型,这种分析与概括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分门别类的,而文学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应该是用“多方位的视角”来扫描审美的景观,并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批判和矫正。

1.对载体向度的批判

姚斯对艺术社会学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对以它为代表的载体向度文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在姚斯看来,艺术社会学把文学艺术看成是社会历史的再现,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把文艺现象归结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或阶级的“对等物”,认为社会经济作为既定现实,决定着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即文学的产生要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为条件。姚斯指出,艺术社会学的这一观点在解释马克思本人提出来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时遇到了两难处境:一方面,根据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反映,现代人很难解释古希腊的神话,因为它是描写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另一方面,希腊神话虽然产生于物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却至今仍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换言之,希腊神话借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存在了,而处于现代生活环境中的人却仍可以欣赏它,这难道不是同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现实的反映的观点相矛盾吗?因此,姚斯强调,对于审美活动中出现的这种现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社会学观点是无法解释的,究其原因,正因为它忽略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姚斯说道:

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再现或表现的功能,而且在于它的影响之中……只有当作品的连续性不仅通过生产主体,而且通过消费主体,即通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时,文学艺术才能获得具有过程特征的历史。

也就是说,单纯用作品和社会或自然的关系无法揭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必须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放在作品与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把作品自身含有的历史连续性放在生产与接受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学理论研究。

不同于艺术社会学的是,表现主义理论从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对文学进行研究,把文学作品视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意识等主观方面的宣泄,这种研究被姚斯认为是不完整的。姚斯对表现主义理论家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扫描,他认为无论克罗齐、科林伍德、柏格森(Henri Bergson,又译伯格森)还是弗洛伊德、荣格等理论家,都把文学艺术等同于作者内在心理的表现或对象化: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言的艺术即直觉,是非理性主义和非功利主义的主观情感的直觉创造;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继承并发展了克罗齐的观点,认为文学艺术是想象力的表现,是作者为表现自己的情感而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经验或活动。生命哲学的代表柏格森主张宇宙间有一种生命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以生命个体、人的主观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是满足这种冲动的一种形式。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比直觉主义对审美的主观层次挖掘得更深,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原理、关于意识三层次的划分、关于美是性欲的升华等观点都致力于此,荣格则通过对原始文化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原始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等。姚斯总结道,上述种种理论虽然看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观心理特征,却没有看到文学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另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读者。可见,文学理论读者向度之所以产生,是有其理论根基和现实依据的,尽管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有其偏颇之处。

2.对本体向度的批判

本体向度的文学理论所强调的文学独立性,也是读者向度的文学理论批判的重点。有关的理论家提出,文学阅读、接受与鉴赏的大量事实说明,文本一旦进入读者的视野,就能展示出丰富的意义,读者实际上不仅是文本内容的消化者,而且直接参与了审美对象的生成。他们强调“文学的根本效力,就要抛弃文学独立性的信念,在历史长河里就本文对各个时代和各类读者纵横交错的影响进行考察”。他们之所以提出“抛弃文学独立性的信念”,其实主要是针对以俄国形式主义者为代表的本体向度文学理论而言的。

因为本体向度的文学理论主张内部研究,某种程度上割断了作品与社会、作者、读者的关系,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封闭的体系,从文本的内在结构及其符号功能研究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存在,强调文学文本一旦形成以后的自身运动规律、功能和价值,这些功能和价值既不同于表现主体的意图,也不同于再现的对象,而是一种符号系统的运动,这对于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及其功能机制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把文学放在狭窄的文本视野中进行研究,忽视了文学与社会、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甚至把作品的意义看成是恒定不变的,从而造成了研究结论的偏颇。

同类推荐
  • 林徽因全集之译作诗歌戏剧(1)

    林徽因全集之译作诗歌戏剧(1)

    本部中《翻译卷》为林徽因翻译作品《夜莺与玫瑰》,《诗歌卷》收录《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等52首诗歌,《戏剧卷》为梅真同他们(四幕剧)。
  •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散文卷二)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散文卷二)

    “爱在右,同情在,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里的一个充满爱的句子,这个句子曾经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她的作品以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思想内核,她思想中深切的爱心和对人生中美的追求,使她的作品渐渐地形成了清新、细腻、隽永的风格,感人至深,净化着读者的心灵。她的一生都在为孩子们写作,为们留下了无数作品。她用女性那特有的温婉细腻去描述孩子们的童贞、两小无猜的情感、无阶级差别的友谊。本书特别整理了她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散文作品,带你品味童年的真挚的美好感受。
  • 逍遥集

    逍遥集

    一个凡夫俗子闯进诗的殿堂,被那斑斓夺目的光芒刺得眼花缭乱,被古人慷慨的高歌、激愤的呐喊、委婉的吟唱和坦荡的宣泄所感染,于是喜欢上古典诗词。开始学古体诗词,写古体诗词,以为它精炼含蓄,是叙事抒情绝好的方式。用诗词来抒发一时的感受。有感则吟,临景则歌。
  • 丁玲精选集

    丁玲精选集

    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写照,更是一笔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文化财富。20世纪的华文文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为后世所传承,20世纪的那些杰出的华文文学作品必将作为经典为后人所记取。
  • 徜徉书海

    徜徉书海

    无论是选文、编排体系,还是阅读建议的编写,无不贯穿着我们的编辑理念——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中外兼容,情理为上。精选文章,精编内容,与同学们共鸣经典、分享精品、同述感动。《徜徉书海/中学生必读经典美文》力求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终身能力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真正地体现出对人的精神培植。编者们从浩瀚的书海中“淘”出这些经典美文,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趣味盎然的阅读世界,使同学们受到智慧启迪、情感陶冶以及价值的切实提升。愿亲爱的读者朋友徜徉在美的阅读享受中!
热门推荐
  • 鲙残篇

    鲙残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英雄联盟传之勇夺符文

    英雄联盟传之勇夺符文

    这是本人写的英雄联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赵信为主角来介绍英雄联盟的世界。第二部写的是各种游戏中各势力相互间的征伐,第三部则为最后的统一战争。这些,就是后面的故事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所写的第一部,多多支持,多多的分享给更多喜欢英雄联盟和爱好英雄联盟的朋友们,然后记得多多的让他们来起点看书。哪怕其他的书也可以。当然,你们说要叫我一起玩LOL开黑?这个没问题,在小说里最后的最后,是有联系我的暗码哟~大家可要一定要追小说,希望等我将作品写到近百万字时,大家也都还在,然后大家可以在一起开心的交流。
  • 剑荷传说

    剑荷传说

    他,名剑,男人当如剑,百折不绕,义薄云天。她,名荷,女人当如荷,柔情似水,尔雅端庄。一个神器残存的剑灵,辅助他由弱变强,一个完美的女人,和他一起在天武大陆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剑荷传说。
  • 惊破九霄
  • 阎王驾到:绝世鬼妃

    阎王驾到:绝世鬼妃

    她是冥界无常,意外落入人间。他是现任冥界阎王,寻她五百年,化身邪邪帝王护她此生。他爱她,她却心许他人,青梅竹马的娃娃亲对象,意外在篡位之暗杀中失败,他说:你若做我的皇后,我便放了他……嫁就嫁!不料这一嫁,便深深陷入困顿的迷局之中。鬼手?双胞胎?变态和尚?不嫁了,我要退婚!!!“婚可不是你想退就退的噢——”他透着邪气的目光,让人不寒而栗。阎王果真不好惹……
  • 风守

    风守

    故事的名字叫“风之守护者”,讲述的是一个大男孩逐渐成长的故事,本书非光环流亦非扮猪吃虎,希望大家喜欢。
  • 风会记得那朵花的香(天下美文哲理卷)

    风会记得那朵花的香(天下美文哲理卷)

    本书为你讲述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的感悟,折射出世界的简单与复杂。让你能于喧嚣尘世中享受孤独与寂寞,坦然面对得到与缺憾,在世间百态中领略平凡的美,保持一颗释然、宽容的心。
  • 天地悯人

    天地悯人

    出生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他幼时遭到父母的遗弃,幸得姑母收留。少年时又承受了父亲回归的家庭裂变、突然而来的失眼之痛,他经受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亲情的考验。他真诚善良,却在人情冷暖中一再绝望;他怪僻冷酷,却原是严酷生活下的无奈之举;他聪明过人,求学之路却历经坎坷。他是如何在困境中饱受煎熬,厚积薄发中改变命运,如何在驳杂的亲情夹缝中辗转流连,最终他是否能够走出童年的阴影,而特殊的成长经历又给了他怎样的感悟,作者带您一起走近那个忧郁苍白的少年,在情感的起伏中体味生活,感悟生命...........
  • 李商隐诗选

    李商隐诗选

    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在感情表达上细腻而又深沉,在脉络节奏上婉曲而又缓慢,在语言色彩上哀艳而又清丽,在吐字音响上又往往表现为低抑而又沉郁。故其言景物则如笼晓雾,抒感怀则如在梦境;以喻声音,常似有似无,不绝如缕,以比色相,则有如镜中之花,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 有妃自江湖来

    有妃自江湖来

    一入江湖,此生便是江湖人。她已经做好了为江湖献身的准备。一夜醒来,死敌竟成了夫婿!老天爷,玩笑不是这么开的吧!我说的献身不是这个意思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