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8800000029

第29章 大众传媒:现代性的想象——以《良友》画报为个案(1)

马彩红

现代性(modernit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关键词之一。它几乎成为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和话语体系。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代转型,人们更加关注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上的思维理念、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人们在“现代”、“现代性”、“现代化”以及“后现代性”等概念中寻求“中国性”的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性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大众媒介所承载的历史记录和反映的社会现实来管窥20世纪初中国现代性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矛盾,揭示大众传媒在中国现代性上是如何使大众“现代的”。

一、“现代性”的知识谱系

从西方语源学的角度而言,不同的学者对“现代性”一词产生的年代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后现代哲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该词早在公元5世纪就已经存在了,用以表示一种时代的分期。而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这个术语从17世纪开始在英国流行,19世纪在法国出现。他特别援引了让·波德莱尔的有关美学现代性的一句名言:“现代性是短暂的、易逝的、偶然的,它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在这里现代性不再是现代与古代的分期标志,而是一种对现代艺术新观念的倡导。理论界对现代性概念的解读也不尽相同,比较著名的有三个:“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吉登斯;“未完成的设计”——哈贝马斯;“一种态度”——福柯。

不同视角下的文本解释,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现代性”在社会学和哲学视野下的不同解读反映了它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就哲学的视角而言,“现代性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的高度审视与批判文明变迁的现代结果,着眼于从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上,抽象出现代化过程的本质特征,着眼于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把握现代化社会的属性,反思‘现代’的时代意识与精神。”对于中国而言,“现代性是用以表述1840年以来,尤其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的知识型概念……是确定特定文化的性质及其在世界中的角色——即为文化获得定义提供基本话语规范。”

二、研究的逻辑起点

中西方“现代性”的模式和道路是不同的。中国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接受现代性的“后发外生”型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自我为中心的“古典性”话语体系在中国终结,在“现代性”由西方向世界普遍化的过程中,中国迫切需要世界范围内的自我认同。一方面,在西方海外扩张的压力下,中国必须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科学技术和理性之光使古老的中国认识到,只有摆脱弱者的地位才能不被世界“边缘化”。于是,“现代性”在中国的语境下有了独特的含义,即“丧失中心后被迫以西方现代性为参照系以便重建中心的启蒙与救亡工程”。中国的现代性展开经历了技术主导、政体主导、科学主导、主权主导和文化主导的五次重心转移。

(一)大众传媒与现代性

事实上,上述主导重心的转移并非完全按照线性的发展过程进行,在同一时期,对现代性的不同诉求是相互交织、互为基础的。金耀基认为“现代性”的内涵包括工业化、都市化、普遍参与、世俗化等。其中“都市模式”导致了知识系统和媒介系统的成长;而“普遍参与”则包括政治参与和媒介参与。媒介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媒介的普及带来了思想的启蒙和社会知识的增长,公众通过媒介投身于社会的沟通网中,在媒介参与中体现了社会现代性的重要内涵之一:参与社会。媒介空间的形成是产生现代社会公共空间和舆论空间的前提。

大众传媒的兴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特征。报章杂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想变迁,是中国现代性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同时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也通过其自身的文化传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是中国现代性的启蒙者和参与者。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上海《良友》画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当时中国人口密集度和异质度最高的城市。据统计,1935年上海人口达37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00人。华界中,非上海籍贯人口比重达75%,公共租界中更高达79%。现代都市生活的绝大多数设施在19世纪中叶就已出现在上海租界:银行(1848年)、西式街道(1856年)、电报(1882年)、电话(1881年)、自来水(1884年)、汽车(1901年)、电车(1908年)。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和世界最先进的都市同步了。

发达的商业和便利的交通为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大众传媒极为发达,有几十家广播电台、上百家电影院戏剧院、上千种报刊杂志、几万种书籍,构成了一个铺天盖地、无所不在的文化海洋。作为当时世界第五大城市的上海较早地感受了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形式。他们“初则惊,继则异,再继则羡,后继则效”,虽然相对于现代性的物质层面而言,精神文化层面的现代性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但对现代性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它体现在大众传媒上就是一种对西方现代性的“中国化想象”,一种对西方现代性的模仿和重塑。

《良友》画报(The Young companion)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画报。它创刊于1926年2月15日,诞生在大众传媒最为发达、城市文化极具现代性的上海。《良友》画报在上海发行的二十年间,共出刊172期,外加两个特刊,单期最高发行量曾达4万册,仅次于《生活》周刊,位居沪上杂志销量第二位。它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引领社会潮流风尚,刊载过图片32000余帧,彩图400余幅,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的风云变幻,是考察中国现代性特征的最佳范本。

《良友》画报在第一百期纪念特刊中写道:“《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良友》的读者不乏这样的名流:老舍、叶灵凤、张天翼、黎明晖、胡蝶、金焰……”

《良友》的读者虽然未必像上文所描述的那样广泛,但毫无疑问在刊物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应该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市民阶层。他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往往成为其他市民效仿和追求的目标,由他们所形成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都市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中心。

三、《良友》画报——现代性的想象

《良友》画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彩色画报。图文并茂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易懂、更易广为传播。但是图像结构的不稳定性和释义的模糊性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良友》画报就是通过对中西方图像的选择与展示来传递现代性的符码和信息,从而描绘出一幅现代性的想象图景。

(一)《良友》印刷——技术现代性的体现

《良友》画报用道林纸铜版印刷,封面采用套色照片,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

1930年后,《良友》率先把图片的铜版印制改为影写版印制,销量直线上升。印刷技术的提高增强了《良友》画报的现代性质,满足了读者日益成长的审美需求。

《良友》画报的封面设计最能体现印刷和摄影技术的进步为画报带来的崭新形象。穿着入时,举止优雅的现代(摩登)女性一直是《良友》封面的主要人物,她们通常位居画面中央,四边配以手绘的花边图案,这是典型的西方绘画装饰手法。最初由于摄影条件的限制,图片背景虚化,人物和背景剥离,画面显得生硬死板。后来真实的背景取代了手绘的装饰图案,以家居为主的室内环境和以湖光山色、亭廊画柱背景的外景拍摄逐渐增多,人物与景色相互映衬,刊物的封面生动活泼、引人注目。《良友》的封面照片最初是套色的黑白照片,印刷不清晰,人物形象不突出。随着印刷技术和摄影技术的改进,封面改用着色照片,即先拍照,再人工绘色,弥补了拍摄时光线和色彩的问题,使照片人物富有立体感。应该说对于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利用是中国对现代性追求的主动选择,西方的“声光化电”是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初始体验和美好憧憬。

同类推荐
  • 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引领这一青年工作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在200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中,就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原则、形式、内容、机制、保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
  • 大师的国民理想

    大师的国民理想

    近百年来,数十位学术和思想大师围绕中国的民族精神、社会改良、乡村建设、文化和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艰苦追寻和不懈探索,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对国家、民族、个体命运发展和社会改革前景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教师医疗预防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大众对媒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依赖,媒介作为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女性群体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重要位置。据调研,中国女性中每天花在电视传媒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占80%以上,大众传媒已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媒介传播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可割舍的联系,媒介的传播对女性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仍处于较低地位,在与媒介的关系中,女性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加拿大也不例外,部分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政治利益的需要,往往存在着忽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包括女性。
  • 知识经济与审美教育

    知识经济与审美教育

    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为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决定在全国高校重点建设100多所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从2001年年初开始启动。从研究基地启动迄今,通过招标等途径基地一共确定了五个教育部重大项目,有关美育研究的就有两项。继2001年年初确定的“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后,2002年又确定了“美育当代性问题研究”。“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项目在课题组有关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的艰辛劳动,产生了这一由五个分册组成的系列丛书,包括基本理论、中外美育、美育实践等多个方面。
热门推荐
  • 穿越之仙剑奇缘

    穿越之仙剑奇缘

    天界八十八座封魔塔崩塌,三百六十五凶魄逃离。谢羽凡,封魔塔的看守者,领师命下凡,邂逅了一身的最爱,面对着以后的路,他们何去何从......
  • 邪肆魔君,丫头你别跑

    邪肆魔君,丫头你别跑

    名为死神的人将镰刀挥下,萧陌弦带着遗憾就这样在计谋中离世。离奇的穿越,当灵魂回归她悄然回归,世人皆道她变幻无端,喜怒无常,却又赞她心地善良。却独他一人看透了那欲要归家的心,她变化无端是无所牵挂,她喜怒无常是她无所惧怕。但他只在雨天举一柄纸伞,为她遮去风浪不说话。邪肆的笑着,布局为她挡去了致命之伤。她能如何,只好一颗心渐沦沉。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大侠神武

    大侠神武

    一排排的大侠们,你们要来挑战么。更加精彩等着你们
  • 黑暗屋

    黑暗屋

    5个陌生人醒来,发现自己被困在一间没有任何光线的黑暗房间里,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如何逃出这神秘的地方?
  • 洪荒之道法轮回

    洪荒之道法轮回

    新书!欢迎各位观看。这是我心中的洪荒外加了一些无限的故事!
  • 怪我当时太彷徨

    怪我当时太彷徨

    那年青春,怪我太彷徨,该说的话没有好好说。如果时间允许我再一次回到那时,我一定会早点爱上你。
  • 霸道总裁深情爱

    霸道总裁深情爱

    七年前,两人爱到死去活来,最后他消失。七年后,他霸气回归,“喂喂,我已经不爱你了”,她急呼,哪知就被恨恨地一吻,“不爱我?!!”男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狠狠惩罚她······第二日,她脚颤颤巍巍地下床,臭男人,真是···嗷呜,需要这么勇猛吗?!·····
  • 君临天下:凤鸣九天

    君临天下:凤鸣九天

    从小就无人问津的李萧冉,在任务中被杀害。她本以为是一切的结束,她终于可以逃离这充满着血腥的世界。可却不然,这只是一切的开始,她的世界不再只是充斥着血腥味,更不满了阴谋诡计、荆棘坎坷。她只希望被忘记,离开这险恶的世界,可上苍却不让她如意,带着前世记忆转世皇家。此生注定与平凡无缘。她身边的他们,令她举棋不定。一个与自己有着相似命运、想要霸占自己的人,一个从小陪伴自己的人,一个默默守护自己的人……她该如何抉择。要怎样这宫廷才能放过她,要怎样这世界才能放过她,她不知道,只能向前,一味向前到达高处不胜寒之地。
  • 穿越后重生:医女好毒

    穿越后重生:医女好毒

    李兔儿一朝穿越成弃儿,被药王捡回去收做三徒儿,她勤勤恳恳,不理世事,练就了一身逆天医术毒术,却被自家的小师妹害死了。重生之后她开窍了:我不当学霸了!我要情缘!我要看遍天下美男!且看一介医女如何玩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