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7000000013

第13章 杂记编(12)

人们的日常谈话,已经进入了各个行业、不同层面,能够叙述各种人事、抒发各种情怀。人际传播过程中,人们无所顾忌,亲密无间者甚至无话不谈。大众传播则不然,无论谁都要修饰、整理一番,不利于自身形象的任何细节都不愿意暴露在大众面前。这个“传播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人们努力调整自己的内心和外表,那结果就必然是脱离人际传播状态,适应大众传播要求。不用说化妆服饰、举手投足,就是人们最普通的一颦一笑、咳嗽喷嚏,都要密切关注,防止失误。传媒人物就更是如此。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决非完全的自我,他们必须调整自己,强化和美化节目所需要的那部分自我,弱化和淡化节目所不需要的那部分自我。如果刻意追求人际传播的效果,削弱大众传播意识,必将导致事与愿违、不伦不类的形态,“画虎不成反类犬”。原因很简单——存在决定意识。

谈话,是口耳之学,人们可能达到“耳顺”的境界,却永远做不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当前,我们急需提倡语言的自觉。一方面,我们要继承言简意赅、辞约意丰的汉语传统,又要使用浅近通俗、新鲜明快的现代口语;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舍弃故弄玄虚、古奥晦涩的“八股”,又要避免杂乱臃肿、貌合神离的“隐喻”。广播电视理所当然地具有语言导向问题。媒体的责任,“灌输”也好,“诱导”也罢,应该赞美崇高,应该张扬正气,应该推进规范,应该营造美感。这些,正是人际传播涵盖却掩盖、生长却稚嫩、闪光却短暂、晶莹却粗糙的珍宝,不去开掘、雕琢,而一味照搬、仿制,怎能出精品?怎能出经典?语言的自觉,既不是追逐时尚所能培育的,也不是一哄而起所能提升的,它只能是潜心继承、锐意创新的产物。一个民族的语言自觉,来源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阐释与发扬;一个媒体的语言自觉,一定同媒体自身先进文化含量的正增长有关;一个人的语言自觉,离不开他对人类文化的感悟水平和把握能力。谈什么,固然重要,怎样谈,更是关键所在。一个人的经历体验,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一个场景的色彩纷呈,一个道理的深入浅出,在叙述的话语中,都体现着叙述者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不要否认谈话功能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吧,不要再重复“即兴谈话水平高”、“播音念稿水平低”的神话了吧!语言表达的水平怎么能仅用表达形态来判别呢?语言的自觉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也包括文字传播、声音传播。有声语言传播的“朗诵式”、“宣读式”、“讲解式”、“谈话式”融合着口语语体、书面语体的优势,造就着民族风格、群体风格和个体风格的独特样式,既能继往又能开来,就必能与时俱进。

让我们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集团优势,充分发挥各种节目的独特功能,参与世界传媒的激烈竞争,殚精竭虑地使中华民族的金声玉振、黄钟大吕响遍全球!

关于传播观念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二十八

面对“入世”,值得广播电视工作者思考的事情很多,但是首先遇到的恐怕是传播观念的问题。

我们当然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论国外、域外的传播学如何发展,不论我们的传播理论怎样深入,这个立足之本永远不可动摇,而且要“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三个代表”的重要指导思想,一定要落实到广播电视的传播中去,这不但是“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所规定,而且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前进方向所必需。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有须臾偏离。至于具体操作层面,也是应该思考的。

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扩大,形成了网络并逐步规范,激烈的竞争已经开始。能不能处于强势媒体的地位,加大强势传播的力度,便成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闭关自守的状况下,可以舆论一律,可以独家宣传,因为鲜有竞争;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必须强调导向,必须坚持主流,因为参与竞争。

我们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当然要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不过,我们还要进一步考虑:怎样宣传。各大强势媒体都在宣传报道某一事件的时候,我们不能缺席,我们也要参与进去,阐明我们的立场,发表我们的观点,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有些同志往往习惯于某种定势,以为这个事件不必宣传报道,于是只去注意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需要报道的事件。今后这样去处置,就会使我们在竞争中变得被动,甚至会患上“失语症”。我们“真理在手,正义在胸”,“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应该争取在任何重大事件的报道中都出席,对任何重大事件都发言,毫不隐瞒我们的观点,在竞争中显示我们深厚的坚实功力。

马克思主义是不能自发产生的,必须“灌输”,必须“教育”,然后才能进入人们的“自觉”,并逐渐形成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这些又体现在对于主客观世界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中。广播电视的宣传报道,实际上不能不是一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人们只相信实力,而不相信眼泪!

当然,我们的宣传报道绝不是简单、机械、生硬、苍白的,绝不是“一相情愿”、“爱听不听”的。我们不会片面地理解“灌输”、“教育”的内涵,像某些人那样,把它们当做强制、威压的代名词,一提起它们就反感、就厌恶。我们有长期的宣传艺术传统,我们有丰富的宣传艺术经验,我们在宣传报道中,不可能不考虑宣传报道的形式和效果,不可能不琢磨宣传报道的可听性、可看性。除了那些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的人,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满怀着道德责任和艺术良知,都会以高涨的热情努力创作精品节目,为人民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

我们要出席,我们要发言,在广播电视的传播中,亮出我们的旗帜,发挥我们先进文化的优势,既要实现“传输覆盖”,更要实现“民心覆盖”,我们就必须讲求宣传艺术。“怎样宣传”,肯定成为我们传播观念的核心。

事实上,各大强势媒体一直在“怎样宣传”上做文章。同样是一个世界性重大事件,都在第一时间播出,哪个优哪个劣,谁个完美谁个欠缺,是可以通过比对来判别的。首先是信息价值的高低,其次是信息传播的正误。还有就是:

信息的真实与否。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传信息范围很广,但是,信息的真实性就成为第一要素。虚假信息的制造、信息垃圾的出现,能够迷惑人们的心志,把人们引向歧途。不过那些虚假信息总是像肥皂泡一样,瞬间就会破灭,其结果是导致对信息发布者——媒体的失信。而且,一次失误也许会带来永久失信,因为那怀疑的心态短时间难以消除,可信性再也不容易建立起来。这是应该给以严重关切的。

信息的准确与否。同样的信息,由于报道者的价值判断不一样,很可能造成宣传的片面性。一个世界性正义事件,只从消极性上报道,给以否定性评价,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者无视那应有的积极性方面,甚至用非正义的定性语言进行抨击,毫无疑义必遭谴责。相反的情况也一样。就是在价值判断上趋同,那评价的高低也要准确无误,而不应夸大或缩小、抬高或压低。褒贬无度,只能说明传播者的审视力、判断力、思辨力、表达力的粗疏和偏激。马克思所说的新闻必须“真实,用词准确”,就包含着这个含义。

信息的密集与否。信息的传播应该讲究有效,即在单位时间里容纳的信息量多少,其中的有效信息多少,密集的信息是在剔除了冗余信息、无效信息之后,保存下来的纯正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并不强调信息总量,而特别指认信息的有效性。要想保证信息的有效性,一方面,不能让信息处于超饱和状态,要有一定的深化、生发空间;另一方面,每一条信息必须达到言简意赅,删除废话、套话,字斟句酌,字字珠玑、语语中的。

信息的迅捷与否。信息的传播必须争取首发权,即力求在第一时间内发布出去,而不要落在他人之后。首发权是一种主动权,带有权威性。人们接受信息的时候,往往“先入为主”。在这方面,落后就意味着丧失发言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然,首发权也不能粗制滥造,也要认真负责。时机性和时效性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在“有理、有利、有节”的价值观上得到辩证统一。有利的时机性,会产生最大的时效性。

信息的精美与否。信息本身已经具有了审美价值,在传播的时候,作为中介,传播者是否着意揭示信息的内在美,赋予信息以美感,就是相当关键的了。“地球村”的概念,指称人们的距离拉近了,信息可以共知了,几乎没有什么信息能够“密而不发”了。那些重大事件,各媒体都竞相发布,这时,就看哪一个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能够给人以美感。给人的美感越强,人们越愿意接受。例如:声音的美感、画面的美感、视阈的美感、表述的美感……不管是大笔勾勒,还是精细点染,总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

怎样传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广播,要求“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不论是专业人员还是非专业人员,只要是从广播里传出来的声音,都应该是“明晰”的,不能囫囵吞枣,不能含糊不清。

电视,要求“形神兼备,声画和谐”。不论是新闻节目还是非新闻节目,只要是从电视里传出来的语言,都应该是“明晰”的,不能七拼八凑,不能闪烁飘忽。

广播电视节目,切忌“人际化”。表面上看,把人际传播引进大众传播,好像是“贴近”了大众,实际上却降低了大众传播的等次,失去了大众传播的优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大众传播优于人际传播的特点。“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正因为他不是自然”,人们在生活中听到、看到的大千世界,远比大众传播中的丰富、质朴,如果大众传播中的东西还不如人们耳闻目睹的东西精妙,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仿造、摹写,那么人们还需要大众传播干什么呢?精品意识,可不是平庸意识(或曰平凡意识、日常意识),就是所谓的“平民意识”、“大众意识”也同样要求精益求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作为电台、电视台“门面”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只有“德才兼备,声形俱佳”才能胜任。什么“声音和形象都不那么重要了”的观点,连起码的职业标准都抛弃了,还能说是传播观念的“创新”么?当我们的广播电视中呈现的是“声不悦耳”、“其貌不扬”的景象时,还可听可看吗?我们并不要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但也不应等而下之,越难听、越难看越好吧!

至于民族文化的底蕴,同样是我们要专心致志地去追求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会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一些。一味显示生存层面的“原生态”,向自然主义、后现代、后殖民寻找强身健体的营养,会“数典忘祖”,会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那是懦夫和懒汉的哲学,要得软骨病的。在国际竞争中,我们应该拿起枪: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让我们记住诗人田间的这首名篇吧,我们会无往而不胜的!

关于传播规格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二十九

在传播观念的问题上,首先是“传播什么”,即廓清哪些是应该传播的,哪些是不应该传播的。任何传媒都有自己的传播下限,总是把那些不应该传播的内容大体确定下来。这里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如国家机密、经济情报、军事机要、科技尖端等;另一个是违背道德标准方面,如败坏风气、侮辱人格、造谣生事、低级趣味等。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大众传媒,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和人民之福。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突破道德底线的情况相当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在本应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广播电视传播中,屡屡出现违背道德底线的言语行为,令人难以卒听、难以卒视,甚至令人作呕、令人气愤。在已经“入世”的今天,这无疑是对传媒业的败坏,对国家形象的损害。

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条件的富裕,文化氛围的闲适,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愈加感到“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竞争激烈”、“任重道远”。也有些人,玩物丧志,欲壑难填,利用广播电视的娱乐、博彩功能,填充后现代、后殖民的文化渣滓,迎合低俗,招欢买笑,从中捞取实惠,以取得经济效益为口实,掩盖社会效益的缺损。仅举几例:有的节目,只是克隆了域外或国外的类似节目,却如获至宝,大量宣扬影星歌星的私生活,津津乐道于他们的生活琐事,让他们支撑节目的“收视率”。有一次,主持人竟让两个素不相识的明星商量“什么时候结婚”、“生几个孩子”,完全不顾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公众性”,丧失了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有的节目,主持人拒绝讲普通话,以操“港台腔”为荣,摇头晃脑,挤眉弄眼,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以为这就是“活泼”,令人不可卒看,把泱泱大国的作风和气派扔到了九霄云外;配片解说时方音不改,毫无感情,冷漠懈怠,半死不活,以为这就是“真实”,令人不可卒听,把汉语的丰富精美糟蹋得不成样子。

有的电视剧,大肆渲染三角恋爱、婚外恋,可以毫无缘由地出现床上戏、裸露戏。好像缺少这样的镜头,就会失去观众,好像没有这样的镜头,就无法“贴近生活”。有的电视剧,不顾人物的最高任务、贯穿动作,不顾人物特有的身份、场合,插科打诨、贫嘴薄舌,哗众取宠,俗不可耐……

即使这样的节目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规格”的概念,把那些不该播出的东西挡在话筒和镜头之外。

同类推荐
  • 数字眩晕

    数字眩晕

    本书作者对互联网弊端进行了反思,并以发生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线索,思索大暴露、大展览时代,现代人应该如何美好地生活。在本书中,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进步,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会对人类的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互联网如何异化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企业如何贩卖我们的隐私用以赚钱,而我们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也丧失了自我保持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 宣威奥运

    宣威奥运

    本书介绍了中国运动员奋战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有关情况,内容包括:备战奥运、进军奥运、奋战奥运。
  • 悦读MOOK(第九卷)

    悦读MOOK(第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对于当今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播、艺术功能、产业理念及实践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是一本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书中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准确界定,研究分析广播电视艺术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起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范畴及知识体系。
  •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20世纪的后二三十年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转型期,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西方国家,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经历了“高校管理革命”后,走上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道路。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学获取公共资金额度的逐渐减少,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法以促进大学的发展成为了改进大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
热门推荐
  • 恋上黑道王子

    恋上黑道王子

    淑明女中的林恩姬与大家心中的“钢琴王子”李民宇因篮球结仇。出于报复,在众目睽睽下,李民宇指定她作为自己的女朋友,于是恩姬可怜地成为众人追杀的对象。两人开始了所谓的“约会”,恩姬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民宇。正当两人的感情火热发展的时候,恩姬忽然发现了李民宇的秘密。而李民宇也在母亲的强压下离开了恩姬,逃避了自己心中真正的感情。半年后,一个人的出现,突然改变了一切…… 该书讲述了一个典型的韩国爱情故事,浪漫的情节,帅气的男主角,青春洋溢的对白,可爱的表情符号,具备当下流行的各种元素,配合势头不减的韩流,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
  • 绝世美人:一笑乱天下

    绝世美人:一笑乱天下

    21世纪著名的神偷无意间脑抽了准备盗墓于是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去了暂未发掘的古墓,谁知竟然墓中身亡穿越到了一个历史上没有的朝代。本文绝对宠!女主绝对有钱!女主绝对能吃!女主人脉绝对广!男主绝对帅!男主绝对腹黑!男主绝对能装!男主绝对扮猪吃老虎!自己的身体还竟然是已入棺的皇后,她没想到,无意间自己买的小饭馆一经改造会成为第一酒楼。她也想不到自己会在一国国君面前坑一个王爷自己当。当爆笑傻傻的千朵遇到扮猪吃老虎的腹黑太子,谁能更胜一筹?本文是宠文是爽文,邪魅太子最后悔的就是太宠女主了。因为他,让后来女主和他姐妹一起祸害了天下众人。简介太仓促,内容保准完善。
  • 千金归来:复仇的开始

    千金归来:复仇的开始

    十年前的她们,被迫离开家中;十年后的她们,有备而来,就是为了能够复仇……
  • 唯爱至尊

    唯爱至尊

    望着男子远去的背影,少女内心苦笑,他算什么?调戏自己一次还不够还要调戏第二次?这个嗜血如命的恶狼竞夺走她纯洁的象征。少女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冷光。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一只已经发情到极点的饿狼。。。
  • 庚申君遗事

    庚申君遗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女将军王爷在上

    重生女将军王爷在上

    【看一个王爷是如何扑倒,一个穿越来的迷糊小将军。本文无三,无虐。1N1】他是大名顶顶的摄政王,皇帝的亲哥哥。长像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风华绝代,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意思就是长的像个女的,漂亮。但是不爱江山只爱武,在他眼里弟弟就是用来干活的和用来戏弄的,奇葩一朵。她是大名顶顶一品大将军,玉树临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面如冠玉,唇红齿白,意思就是像个男的,帅。一出生就被封公主拿着他老爸两倍的俸禄。但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唯一一样就是会打仗。【此文乃原装。】
  • 净源大陆

    净源大陆

    不要~不要……啊-_-||这是一个很正经的故事(滑稽)?▂?
  • 人俗世间

    人俗世间

    人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俗世。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武力统治而是人情世故和物质枷锁,而人唯有一物能与之抗衡便是心,心由人而生由人而灭由人而变。无论哪个社会,唯有其中坚强者才能在世间有一席之地,剩下的都是草芥。
  • 杨洋之草莓味的爱

    杨洋之草莓味的爱

    帅气的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许多的故事!这本书带我们走向他的生活!
  • 世界名牌大全(英汉双语版)

    世界名牌大全(英汉双语版)

    本书《世界名牌圣经》是中英文的对照白金版本,不仅给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世界名牌,而且领略名牌风采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英语水平和人生品质。本书根据中国人的喜好精心挑选了8大品类:尖端品牌、世界名表、品牌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皮具、名酒、豪车系列。这8部分全是作者精挑细选出的世界名牌,每一个部分分为“品牌名片”、“品牌标志”、“品牌阅读”并附核心词汇。“品牌名片”一目了然列明名牌的品类、标志风格、创始人、诞生地、诞生时间;“品牌标志”展示名牌的商标;“品牌阅读”详细叙述名牌传奇、名牌经典之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