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6700000007

第7章 影视剧本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2)

电影音乐基本上分成两大类:一是故事空间内的音乐,又称画面音乐或写实性的音乐。具体来说,是指影片中的人物所演唱、演奏或播放的音乐。这类电影音乐,最多见于以音乐为题材的影片中,用以展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内心情感。如在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莫扎特》中,莫扎特弹奏他自己谱写的钢琴曲,展示出他的才华横溢和少年气盛;在日本影片《砂器》中,音乐家和合英良演奏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的奋斗历程和悲惨结局;在德国影片《英俊少年》中,海英特的演唱则又表现出他对纯真友情的渴望。当然,如上所述,空间内音乐并非只出现于以音乐为题材的影片中,凡画面中的人物发出的音乐声均属此类,如在美国早期影片《魂断蓝桥》中,有一场发生在烛光俱乐部里的戏,乐师们一边演奏著名的乐曲《一路平安》,一边熄灭他们面前的蜡烛,造成一种哀婉动人的意境。就其中的音乐而言,它是画面内乐师们的演奏,故也称画面音乐,或写实性的音乐,虽然它不是一部音乐片。二是画面空间外的音乐,又称表现性音乐或假定性音乐。具体来说,这类音乐不是画面中的人物发出的,而属于画面外的音乐。它应用的范围甚广:既可展示环境,烘托气氛,又可抒发人物感情,表述创作者的主观评价,甚至还可以制造悬念,表现各种情绪效果。虽然它所应用的范围各异,却又出现在几乎每一部影片之中。如在美国影片《鸽子号》中,画外音乐表达了男女主人公对急切相见的盼望,以及重逢时的喜悦心情。又如在日本影片《裸岛》中的画外音乐,则展示了一对夫妇在艰难环境中的奋争。而在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有一个著名的段落,即美军坐着直升机扫射越南村庄时,施行心理战术,播放瓦格纳的音乐。这个由65人演唱、由12个声部组成的大合唱,配合以疯狂屠杀的场面,表述了创作者对剧中人的主观评价:人们中存在的疯狂。

在电影音乐中最常见的做法是,一部影片的音乐由一首主题曲构成(它可能是画面音乐,也可能是画面外音乐),它贯穿影片始终,反复出现,用以烘托思绪、构成回忆、揭示含义、表现人物的命运,甚至起到结构全剧的作用。如我们上面提到过的美国早期影片《魂断蓝桥》中的主题音乐《一路平安》,首次出现在烛光俱乐部里,以后每当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之时都重新响起,既起到了烘托思想感情的作用,又加深了老军人回忆的哀婉动人的情调,还起到了结构全片的作用。又如在日本影片《人证》中,我们不会忘记一开始就出现的那首由日本音乐家的故事大野雄二创作的主题音乐《草帽歌》。在剧情发展中,它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过两次,最后,则以画外低沉的男声重新唱出,并配合以悬崖上的八杉恭子扔草帽、草帽飘然落下,以及悬崖上空无一人(象征她已跳崖身亡)这样三个画面,表现了八杉恭子在生活与事业上的矛盾,以及她最终被社会吞噬的悲惨结局。

有些人认为,电影中音乐的使用是音乐家或导演的事。其实不然,一名好的电影编剧,他不仅应当懂得音乐,还应善于把音乐作为一个剧作元素运用到剧作中去。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在她创作的电影剧本《广岛之恋》中,在描写法国女演员和日本建筑师做爱时,没有忘记用“弗斯科的音乐伴随着这种几乎令人窒息的拥抱”这样一句话去提示导演,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的音乐最适宜于表现这种特定的情景。更不用说如果我们撰写的是一部以音乐家的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剧本,编剧不懂或不重视音乐那简直是难以下笔的。这是因为,在这类影片里,音乐已和剧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德国影片《英俊少年》,海英特演唱的《忆童年》,抒发了他在父亲入狱之后,寄居在外公家,得不到温暖的寂寞和孤独。后来,他演唱的《夏日最后的玫瑰》是一首爱尔兰的著名民歌,这首歌勾起了老外公对女儿的深切思念,同时也融化了他那颗冰冷的心,改变了对外孙海英特的冷漠态度。这里的音乐已经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又如,在美国影片《莫扎特》中,莫扎特的音乐也已不仅是剧情的陪衬,同样始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成为剧作的主要手段。正是由于莫扎特在皇家音乐会上的出色表演,才引起宫廷乐师萨利埃利的忌恨,于是产生了一方面骗取莫扎特的信任,另一方面造谣中伤,并限制莫扎特演出,把他推入生活艰难的境地,最终致使莫扎特病逝这样一系列情节。

其实,不仅仅是在以音乐为题材的影片中音乐可以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是在其他题材的影片中,音乐同样可以起到剧作作用,成为剧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如在英国影片《苔丝姑娘》中,安琪尔和苔丝初次相逢跳舞时的欢快音乐,在后来安琪尔良心发现,重返旧地寻找苔丝时重新在他耳边响起,表现了他对自己过失的悔恨,也表现了他想重见苔丝的急切心情。这里的音乐实际上起着“闪回”的作用。又如在苏联著名影片《两个人的车站》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车站女服务员薇拉去探望从牢中出来会面的普拉东,普拉东必须在第二天早晨赶回劳改营报到,可是他们误了时间,当他们紧赶慢赶快到劳改营时,报到的时间已经到了。这时候,薇拉让普拉东拉起手风琴,琴声向劳改营内送出按时归队的信息。无疑,这里的手风琴声又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再如,在德国影片《铁皮鼓》中,编剧用喜剧的手法,让男主人公奥斯卡敲响他那面有神奇功能的铁皮鼓,把法西斯庄严肃穆的阅兵音乐转变为优美、抒情的《蓝色多瑙河》,不仅表现了正义和邪恶的冲突,也暗示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关于声音,我们还需指出一点,电影剧作者应该懂得“于无声处寻有声”的道理。即通过声音去表现寂静。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当屋内十分宁静时,我们就可以听到远处的叫卖声或赶马车的鞭哨声,而屋内的钟摆声或器皿碰撞发出的声响,似乎也要比平时响亮得多。可见影片中用声音去烘托寂静,正来自生活中这种有声和无声之间的辩证关系。影片《邻居》中有一场戏,叫做“喜凤年夫妇夜话”,原设计用闹钟的嗒嗒声去衬托夜间的宁静,后来改为在两人的悄悄话之间,夹杂以翻身时床架发出的嘎吱声。这样,不只显示出夜深人静的环境,同时也渲染了喜队长简陋的居住条件,这是很成功的声音处理,不仅赋予空间以具体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起着推动剧情的作用。

除了“于无声处寻有声”外,还有一种关于声音的用法,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影片《奇遇》中,便有这种用法。当女主人公克劳迪亚发现她的男友和一个妓女鬼混在一起时,影片没有任何声音,空气似乎凝固了起来一样,表现出女主人公此时此刻受到意外打击的悲痛心境。

而在美国著名导演科波拉拍摄的影片《谈话》里,声音已经成为剧作的重要元素和冲突的焦点。男主人公卡里考尔是美国西海岸著名的窃听专家,他跟踪窃听他人,最终自己被别人窃听。他惊恐万状,把自己的住房拆毁了,想寻找到窃听器。影片通过声音,既展现了录音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极度冷漠气氛。

以上我们讲的是组成电影声音的三个部分,下面我们再来说明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声音的三个组成部分——对白、音响和音乐,不是简单地相加。在电影里,这三个组成部分只有当它们合在一起,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成为一个艺术整体时,才有意义。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美国影片《壮志凌云》中的一个片段空战实习中的三种声音——驾驶员之间的对话声、飞机的轰鸣以及射击的声响、音乐——分离开来,造成只有对白,或只有声响,或只有音乐,人们会发现,那不仅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东西,而且是毫无意义的。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电影艺术创作者必须具备将这三者组合起来的本领,以便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上面我们讲的是电影中的声音,下面再来说说声音和画面的结合。

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呈现出三种形态。

1.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又可叫做“声画同步”或“写实声”。

声画合一是声画蒙太奇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在影视作品中被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尤其是在有声电影初期的影片中,几乎全部都是声画合一。因为在那时候,电影工作者尚不懂得将声音和画面分开来使用。

所谓“声画合一”,是指画面中的形象和它所发出来的声音同时出现,又同时消失,两者互相吻合。所以又可以叫做“声画同步”。

比如,画面中是关门的动作,声带上同时发出“吱呀”的声音。又如,画面中是一头狗朝天狂吠,声带上同时发出“汪汪”的声音。

“声画合一”又可以叫做“写实声”。因为声音是从银幕上展现出的那个环境中发出来的。因此,只要是银幕上展现出的那个环境中发出来的声音,不管是看得到声源的,还是虽然看不到、却能感觉到声源的,都应叫做“写实声”。以法国影片《广岛之恋》为例:法国女演员和日本建筑师坐在咖啡馆里,法国女演员向他诉说自己被关在地下室里的情况,此时,画面上是法国女演员在诉说,声音是法国女演员诉说的声音,声源当然是法国女演员,这便是看得到声源的写实声。又如,还是在上述的环境中,第一个镜头,把唱针放在唱盘上,第二个镜头中不再出现唱机(声源),但仍在咖啡馆这个环境中,听到唱机中发出的乐声,这种声音尽管看不到声源,仍应叫做“写实声”。

声画合一的作用是加强画面的逼真性和可信性,使银幕或屏幕上所展示的一切显得有声有色、自然真实,提高了视觉形象的感染力。诚如我们在前面所引用过的巴拉兹所说的那句话,“光靠声音是不能造成空间感的”,“一个完全无声的空间在我们的感觉上永远不会是很具体、很真实的”,所以只有当声音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时,银幕或屏幕上展现的世界才是具体的和真实的。

2.声画分立

在有声电影诞生后的第8个月,即1928年的8月,苏联的三位电影工作者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罗夫,联合发出《有声电影声明》,提出了著名的“声画蒙太奇”理论,改变了有声电影初期只知道“声画合一”的状况。

声画合一在影视中被运用固然必要,但毕竟它只能告诉观众他们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关门时当然会出现“吱呀”声,狗叫时当然会出现“汪汪”声,对于增强电影形象无所裨益,有时甚至还会走向自然主义的模仿。因此,在影视剧作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声画分立”来调动声音这一元素。普多夫金在他的《有声电影的一个原则——音画分立》一文中着重指出:“有声电影的主要因素不是音画合一,而是音画分立”,因为“音响的首要作用是增加电影内容的可能的表现力”。从此以后,在一些成功的影片里,各种声音往往交叉出现,各司其职,却又与画面配合,凝结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银幕形象。

所谓“声画分立”,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离异;或者说,观众听到的声音和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不一致,所以叫“声画分立”。

苏联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曾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用以说明什么叫做“声画分立”。

他说,“严格地说,作为艺术中一个特殊领域的音画电影,是从这样一个时刻开始的:皮靴的吱吱声已经从那吱吱作响的皮靴的画面中脱离出来,不再和皮靴接在一起,而是接在焦虑不安地倾听着这种吱吱声的人脸上。……这种新的联系已不仅符合‘事物的秩序’,而且符合我在各种情况下认为需要加以表达的主题。”

爱森斯坦所举的这个例子向我们说明:如果我们把皮靴的吱吱声(音)和吱吱作响的皮靴(画)结合在一起,那就属于“音画合一”,它最多只能告诉我们:皮靴发出了吱吱声,或吱吱声是从这双皮靴中发出的。而如果我们把皮靴的吱吱声(音)和一张焦虑不安地倾听着这种吱吱声的人脸(画)结合在一起,那就是“音画分立”了。尽管“吱吱声”和“焦虑的人脸”似乎各自在表现自己的内容,然而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却表达出一种新的含义,增加了电影的表现力,说明这吱吱声是十分令人讨厌和心烦的。

所以,“音画分立”总是以声音和发声物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用画外音的方式出现。

同类推荐
  • 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本书列举了50部标志性的影片,分析了这些影片的结构和故事节奏。内容包括:“鬼怪屋”型、“金羊毛”型、“如愿以偿”型等。
  •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主要内容分为佛教绘画的起源、汉魏六朝时期等章节。《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有关内容。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 流失的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珍品

    流失的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珍品

    本书用四十篇文章,分析了收藏在美、欧、日等国主要博物馆中的四十余件(组)文物。并将国外与国内、国外与国外、相关文物之间与单件文物自身被收藏的辗转过程,从而探索出前人未能解决的疑问。
  •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何谓懂音乐》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
热门推荐
  • 脱口而出,妙语连珠

    脱口而出,妙语连珠

    《脱口而出,妙语连珠——令人终生难忘的即兴演说术》(英文名称 Magic of Impromptu Speaking: Create a Speech That Will Be Remembered for Years in Under 30 Seconds)是一本关于如何练习和准备即兴演说的小书。原书作者通过研究各种即兴演讲竞赛、政治辩论以及其它成功演讲者的演讲,又从表演、小品、心理 学等领域吸收观点,最终总结出详细而清楚的方法,能让读者在30秒之内准备一场即兴演讲。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学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一场让听众回味深 远的即兴演讲技巧。
  • 皇上难当:娘子太嚣张

    皇上难当:娘子太嚣张

    他是万人敬仰的伟大君主,她是家族给她内定的呆萌皇后。新婚之夜,他狠狠的将她打量一番,最终得出结论“你说你长的没我好看,功夫没我好,还蠢的要命,你说你到底哪里比我强?”某女思考了一会儿,小声的反抗“我能生宝宝你不能!”“是吗?”他在她耳边邪笑,“比起这个,朕更喜欢过程!”下一秒就是男上女下的姿势,
  • 萌徒很嚣张:扑倒无良师

    萌徒很嚣张:扑倒无良师

    一朝穿越成弃子?没办法,她认了!被妖孽捡走,要报恩,她没话说,可是让她顶着徒弟的名号干着奴隶的活儿?不好意思,师傅无良,徒弟何须善良?被欺负?没关系,身后妖孽太强大,这些人儿都不在话下!没钱花?没关系,卖了他府中的姬妾尽情玩耍!这样的美男身边蝴蝶很烦?没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扑倒再说,管你是妖孽还是皇子,让那些蝴蝶吐血去吧!什么?身份不配?有了他的儿子还怕这些人不乖乖就范么?
  • 夜王子来临

    夜王子来临

    自己的初恋被死党抢走了,另一个死党为了我开始变了。一次在酒吧,走错了地方,无意之中,岀现了一位哥哥和一位未婚夫…故事会如何发展?
  •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青春!热血!激情!天知道有没有呢!友情!努力!胜利!你猜是什么呢?黑暗!背叛!绝望!完全不懂啊!你知道我在说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啊。我说的每个故事,都不保证真实性,所以爱信不信。我讲的每一句话,都不能作为呈堂证供。我也许是中二病发作,或许我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这知道呢?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啊!哈哈哈!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2013年短篇小说排行榜

    2013年短篇小说排行榜

    包括《大雨如注》、《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某年的枪声》、《喷泉》、《透明》、《酒疯子》、《蹲下时看到了什么》、《瑜伽》、《哭河》、《夜空晴朗》、《典当奇闻》等文章。本书贴近现实,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构思灵巧,代表着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 秦时明月之夜兮蘼芜

    秦时明月之夜兮蘼芜

    秋兰兮蘼芜,罗生堂下兮长生。一阴一阳兮,紫灵玉佩。扶桑兮蓁若,虞渊兮日落。迷踪兮层拨,世事无常兮,荪兮可奈何。曦于与羲,尔为朝华兮!少司命,那颗尘封的心,解开之时,到底为何?
  • 流花祭:往事书

    流花祭:往事书

    亦不知何年何月,灵芃山上的小妖茯苓修仙悟道已千年。在她经历雷劫的那一天,凡间伐樵的惠安恰巧路过,扰乱了她的心智。山中另一只小妖荳菡一直喜欢和茯苓作对,为了不让茯苓度化成仙,她竟然用惠安的生命相要挟。茯苓不忍连累无辜,甘愿跳下断魂崖了结一生,由此带着前世的记忆转世人间……后有凡人,以茯苓的三生三世痴恋为题,赋诗赞曰:前世桃林惊鸿瞥,今生浮沉了无缘。朝堂雪夜貂裘暖,江湖风花刀剑寒。日暮千帆扬州梦,江南独好竟此渊。青山白烟萍水逢,与君邀月邈云汉。寂寥飞霜幽宫倦,弦消琴断魂飞辗。若投云锦帝王家,草色依稀恹苑馠。混沌初开未有仙,悟道惑堕戏人间。桑榆关外扶摇路,流花祭卿怽荳菡。
  • 云水之羁绊

    云水之羁绊

    2010快男十二强的同名吸血鬼小说,偶像+惊悚+搞笑!!创作动机:快男比赛近结束,友爱的十二强将作鸟兽散,此情此景是我所不忍目睹。为了再次凝聚十二强,我想,让他们在赛后共同出演一部电视剧是最好的方法,因此……作品简介:男主角:陈翔、李炜、谭杰希。女主角:方美、韩月。重要角色:武艺、吴俊余、王野、赵帆,刘心、玉米提、DELAY、李行亮、8090。内容:方美是一名复仇者,为达目的,她来到了夫筹纪园这所规模宏大,又最为神密的学校。在这里,她遇到了有顺从强迫症的女孩韩月。韩月在一次智力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只因这个“第一”她被大红人四帅之首李炜缠上。而李炜缠上她的原因让方美为之喷饭,不禁想寻找那背后的真正意义。就在韩月和李炜仍在纠结中时,方美偶遇了一个“天使”,从此,她的眼再也离不开他。可,这个“天使”的行为竟然比李炜还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