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体、多面、交互式的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网络环境的新视角来重新诠释家庭教育的内涵。人们以往都倾向于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但网络环境的变化正使家庭教育的职能发生改变——由学校道德教育的“配角”变成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角”。CNNIC的统计显示网民上网的地点具有明显的家庭化趋势。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家庭正在成为学生接触网络最便捷、时间最长的场所。由于场所的固定性,家长往往忽略对孩子上网冲浪“方向”的把握,加之网络技能的缺乏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许多家长往往产生孩子在家里上网是最安全的这样一种错觉。
家长网络知识的缺乏不仅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家庭网络活动的监管,同时,因缺少共同语言,他们也难以在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上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代际交流,从而无法与孩子形成融洽的关系,也很难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自然也就谈不上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其次,注重网络教育与其他社会教育内容的结合。在其他的社会教育内容中,公民道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在内容上与网络道德教育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从总体上看,公民教育是社会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目标。社会网络德育中所推崇的自律道德人格和所倡导的“慎独”境界,不仅是网络环境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基础,而且是公民道德发展的最佳境界。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写入公民道德教育,可以丰富和充实公民道德教育内容,使其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社会网络德育的目标在公民教育中得到体现和细化。
最后,建立社会网络德育的社会支持与辅助系统。社会网络德育不同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社会的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阶层教育力量的广泛参与。网络的社会道德教育除了要有正规的社会教育机构参与之外,还必须有社区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协作与支持。这其中,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求助热线可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和辅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危机的求助体系。目前虽然在社会上已经有许多心理咨询机构,但这些机构都属于一般性的心理咨询机构,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专门的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问题为干预对象的专业咨询机构。随着因网络活动而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增多,社会和学校对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的需求也在增加。一方面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引发了青少年个性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角色混乱、人际疏远、道德情感冷漠等势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个体经常处于矛盾的、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对人格的成长造成强大的挤压和扭曲。此外,不良的网络习惯也诱发了一些轻度的变态反应和行为,如网络依赖和上网成瘾等。因此,建立专门的、以网络活动为干预对象的心理咨询机构已势在必行。随着青少年网络活动的增加和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化,青少年将面临更多的内心冲突与心理困扰,他们也迫切需要得到一些安全可信、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面的帮助。
除了建立以接待来访者的形式提供心理帮助的正规咨询机构以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建立专门的网络心理辅导网站,为青少年解疑释惑,帮助他们解决在网络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也可尝试设立网络心理危机的紧急救助热线,及时排解青少年在网络活动中发生的心理危机。
尽管心理咨询和道德教育在理论上不属同一层面,其个别的咨询原则同道德教育的原则尚不乏抵牾之处,但是心理咨询的一切工作以来访者为中心,真诚、通情、关注的咨询原则却是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况且心理问题的解决本身就能为良好道德人格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在网络社会德育过程正确处理“德育”与“心育”关系的集中体现。
由于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开放的特性,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将青少年同网络这个“潘多拉魔盒”相隔离。他们要试探着以各种方式打开进入网络这个魔盒,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政府和社会无论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责任的视阈,都有责任在他们触及这个魔盒以前,详尽告知他们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以及打开这个魔盒后所面临的后果,教会他们在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网络里学会辨别和选择。我们的社会和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当他们暴露在这些病毒和魔幻面前时,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道德上,他们都已经形成强大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另外,加强青少年性教育可以在一定长度上缓解网上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冲击,采取专业网站和热线电话的方式解答青少年所遇到的与性相关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消除他们因网络影响出现的性观念和认识上的混乱。
(2)关注社会环境,培养良好社会风气。
目前,健康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网站却缺少点击率。家长、教师等不能一味地堵塞孩子接触网络的通道,而应主动地关注网络环境中出现的新事物。了解掌握一批能吸引中学生“眼球”的绿色网站,在网上对他们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用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内容吸引孩子。
国家和社会是否有有力的网络管理机制,互联网及相关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序,是关系到每个青少年成长的事,没有人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犯罪就成为网络发展的伴生物。网络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一颗毒瘤。现在我们国家正在组织有关方面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力度,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各种措施相继出台。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使其有防范意识,认清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社会风气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最终的影响决定作用。网络社会大量违规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其社会方面的深层原因是社会风气不够好。培养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在这个氛围中,相互激励、感染、监督和指正,整个社会就能有更快的进步、有更快的发展,就能让真善美得到赞誉和发扬,假恶丑得到斥责和抑制,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恶扬善。一种社会风气和在这种风气中形成的心理、行为习惯、风俗等都能深刻地影响人的行为心理,有一种深深的印刻作用,受过“雷锋精神”感染的一代至今都会为其所鼓舞。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榜样,是一种熏陶,是一种优良的心理环境。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深刻而持久的。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网际德性。网络问题的关键不在网络本身,而在使用网络的有思想有意识的青少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若期望青少年能成为一个好的“网民”,必须首先让他知道一个好网民的标准是什么,他应遵守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规范。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同时,也应担负起相应的网络德育职责。
除了加强现实道德的规范教育外,我们还应对青少年个体加强网际德行的培养。“网际德行”是指人们在网际交往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公正、平等、责任感等。应该说,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际德行”来源于“现实德行”,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实德行”。在网络环境中也存在着被一致公认的网络伦理规范。比如:第一,记住人类;第二,在虚拟生活中,遵守你在真实生活中所依照的标准;第三,知晓你处于网络空间的何处以及令自己表现良好、尊重他人隐私、不要滥用你的权利、宽容他人的错误等。
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仅仅了解网际交往的道德准则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践行,在于德行的养成。结合网络交际的特征,青少年个体网际德性的培养宜有所偏重,主要包括:第一,要经常反省自己,克制自己。要通过反省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毛病和坏习惯,然后克服改正。第二,要学会小心谨慎与道德自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个体上网者可以摆脱他人或舆论的要求和指责,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间任意而为,在各种具有现实约束力的外在行为规范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上网者的随心所欲,将会带来普遍的网际德性的缺失。
在帮助青少年养成网络自律习惯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网络社会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必须学会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观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情境作出自己的道德思考、判断和选择。只有这样,网络资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