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600000014

第14章 经济报道的策划(2)

四、经济报道策划的制定

(一)确定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

1.根据新闻线索或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确定报道角度。报道角度力求客观、公正、中立,可带有本媒体评论,但需提供各方观点供受众自行判断。

2.根据不同报道主题确定报道形式。依照报道主题的重要程度、背景深厚程度、影响力波及范围、牵涉利益相关方的多寡以及与广泛受众的相关度和关注度,经济报道的策划以不同的层次展开,投入不同的人力和资源。

(二)制定策划案

1.与报道执行相关各方共同商讨报道角度和形式。经济报道的策划与实施关系紧密,经济新闻的特性决定经济记者往往最先获取经济事件的线索和最新动向。因此,经济报道策划切忌闭门造车,主观臆断。

2.策划案应保持更新开放性。经济事件变化往往随时发生且不具先兆,因此,经济报道的策划案必须随时保持在可更新状态。

3.根据报道内容确定具体报道层数。信息发布——是否点评——是否深度解读——是否预测影响——是否采集业内反馈——是否提供各方关注——是否关注国际影响——是否进行本媒体评论。

4.根据具体报道层数确定人力和资源分配,并将需求纳入策划案。

第三节 经济报道策划案例分析

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报道策划

(一)事件概述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不仅确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目标,更明确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二)情境分析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如今,低碳经济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全球对于低碳环保的意识逐步统一的趋势不会改变。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所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策划的“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旨在深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有突出示范作用和创新机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采访,介绍中国各地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领域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策划案简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策划文案共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项目启动时机

利用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低碳环保领域官员、专家以及民间组织相关人士汇聚北京的机会,邀请部分低碳经济领域代表、委员共同启动报道活动。

2.权威人物系列采访

项目启动初期,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央企代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以及有代表性的省、市、地区官员,请他们点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3.项目进程

2010年“两会”后,四路记者深入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广东等省,采访这些地区的企业在发展低碳城市、发展清洁技术、利用新能源发电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4.播出安排

发挥多媒体优势,采用对外广播、对内广播、网络等多媒体联动的方式,对此次采访活动进行充分报道。

(四)策划特点及效果

1.及时回应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质疑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空前巨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联合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对此,中国一方面承诺,中国政府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重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因此,及时向世界解释中国的立场,通过事实和数据说明中国的做法,是媒体,特别是国际传播媒体的职责。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际台及时策划这一采访报道方案,并于次年3月开始实施,历时两个月。

2.策划所确立的新闻事件主体具有典型意义

对于自主策划而言,新闻事件的主体通常是由策划者确立的。这一策划的新闻事件主体就是企业,也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当事人。从传播效果来说,对直接的新闻当事者和直接的利益相关方的报道,层次和分量远高于和重于侧面报道或解读性报道。

就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6天前,中国宣布节能减排新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50%。对于中国这个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拥有13亿人口的全球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新的节能减排目标,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意味着传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取得的高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同时也意味着,节能减排所涉及的相关行业将会经受一次彻底“洗牌”的经历。这不仅仅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同时也是中国为谋求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必须做出的决定。

事实上,对于节能减排,企业具有支持和反对的双重趋势。为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企业有加强节能减排的动力,而面对短期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的压力,企业对于节能减排也必然有着一定的抵触和犹豫。“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报道的策划选取了独特的视角,主要从节能减排的最终执行者和利益攸关者——企业切入,辅之以官员、专家的观点作为支撑,使受众形成完整的“中国低碳形象”。

3.策划所选择的新闻事实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如何让普通受众,尤其是外国受众了解中国节能减排的切实措施,并进而加强其对于中国节能信心和决心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报道对象和报道形式显然非常重要。

与通常更侧重宏观调控政策解读、政策走势预测以及调控效果预估的做法相区别,“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报道直接走进中国大型企业,让节能减排动力和压力的集合体——企业的代表来介绍中国节能减排承诺的具体落实情况,使受众直接接收利益相关者的声音,直接回答受众的逻辑性疑问,如:对于经济总量庞大的中国来说,利润空间并不宽松的中国企业有节能减排的动力吗?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否意味着更多工人失业?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究竟是理想还是梦想?这样的报道角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防止传播的“宣传化”和“说教化”效应。

【策划者手记】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生活”,所有和“低碳”挂钩的词汇都成了热门。无论是会议期间举标语、散发宣传品的NGO,还是会议后世界各国掀起的“节水”、“节电”、“节油”以及“新能源汽车热”等等,似乎今天再不“低碳”,明天灾难就会降临一样。

在这样一个全民皆呼“低碳”的时代,该如何摆正“低碳”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和角色。成了策划“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报道的最初原动力。其实,策划案的诞生,源自策划组成员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逻辑性问题,在中国,究竟谁最该“低碳”?谁又代表了“低碳”的前景?是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是出租车司机,是小学生,还是那些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或者是代表了“未来”的新能源开发企业?

答案显而易见,如果想向外界展示中国“节能减排”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实际举措,不能仅仅报道中国民众如何节省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如何每周少开一天车。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外界看到,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企业在政府的号召下,如何主动和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用今天的投入换未来的产出,同时承担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此外,不应该也无需回避的,是如实报道“低碳”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压力和成本上升。因为“低碳”不是一种姿态,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需要实际努力和付出的行动。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媒介的力量来推动“低碳”,普及“低碳”,就必须展现“低碳”将给我们带来的全部影响。和一些头顶“低碳”光环的宣讲者相比,能踏踏实实做节能的企业,其实更值得尊重,而能甘于寂寞搞科研的新能源企业,则更值得支持。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策划案很快成型,由于人力和时间所限,我们只能选取部分地区和企业进行访问,所以我们采取了选择“典型地区”和“典型行业”的做法,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向受众展现真实的“中国低碳印象”。

(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中国报道部副主任李大勇)

同类推荐
  • 新编社会学大纲

    新编社会学大纲

    《新编社会学大纲》按照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新要求,根据作者20年的社会学概论教学经验,参加国内外同类最新和最成熟的研究成果,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集国内外业内关注的最前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实现了教学内容重组。全书共18章(每周1章),每章以核心核念为主导,知识点系统、清晰,构筑线索新颖,信息量大,既适应学生自学,又为课堂教学留下空间,是社会学概论的创新版。本教材既适用于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也可以用于新闻、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
  • 云龙舞

    云龙舞

    文登首部以文学形式反映家纺业发展史的全景式史诗般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二百零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从文登家纺的源头说起,结合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详细描述了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云龙绣”的发展历程。
  • 民族过程与国家

    民族过程与国家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民族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民族共同体产生问题和原始社会的民族过程;资本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的民族过程;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过程;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过程;现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过程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过程等;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热门推荐
  • 夜色下的吻

    夜色下的吻

    回国之后去鸳星酒吧玩,鸳星酒吧在办一年一度的舞王,舞后,的活动,汐一时起兴就参加了,谁知道还有礼物,既然是.....................
  • 璀璨皇明

    璀璨皇明

    朱宗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元末红巾军起义之时。哼,看我用后代学识,努力攀升,积极进谏,为汉族的大明做最后的贡献!防止汉人复兴的明国,国衰灭亡!
  • 玫瑰花留下的痕迹

    玫瑰花留下的痕迹

    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努力拚命的活着。也许,这是一个又一个的隐瞒。也许,这是一个又一个的阴谋。但那又如何?在这一场玫瑰闹剧里,有人得到了玫瑰,有人拥有了余香。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心爱的玫瑰,她获得了幸福。
  • 居家必知

    居家必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兰绣绅

    兰绣绅

    柔茫三尺,无往不利;名利如土,悲喜凭心;情义两难,忠孝坎坷;秉之为善,剑指恶强。
  • 最佳职工生存手册

    最佳职工生存手册

    企业职工的工作与生存质量关系着企业的经济质量、安全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是企业质量的直接体现与有效保证。
  • 根达亚传

    根达亚传

    作为地球最初的统治者,根达亚们经历了他们的繁荣与衰落。最终,他们未能逃脱灭亡的厄运……一个强大的民族究竟为何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一段遗失了无数年的故事……
  • 80年代后女孩

    80年代后女孩

    小资阶层、BOBO一族,都是时尚前沿一族,他们快乐、前卫、时尚、潮流;他们同样也反叛。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可以看到80年代后女孩的影子,新新女孩有点小资也有点BOBO。
  • 营销实战理论及案例

    营销实战理论及案例

    真实的营销案例,配上详细的文字解说。是我们学习实战营销的不二选择。理论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华丽的语音,只有“共鸣”的逻辑!作者历时6年,倾力打造!建材,家装行业营销“教课书”。
  • 末世之太上无情

    末世之太上无情

    张漠回到了末世初始的三天前,陪伴他的只有一把名叫玄心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