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200000023

第23章 文化建设:语境、路径与方向(2)

这样一个定义主要是针对以前的“大熔炉”(cultural melting pot)政策提出来的。综合学者的概括,意指美国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群体联合在一起,像一个大的沙拉碗,不同文化各自保持特色,在美国的存在不过像是沙拉碗里各样菜蔬彼此并列(juxtaposed),根本没有合并融合为某种单一均质的文化。加拿大一般用“马赛克”(Mosaic)来概括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特征。随着美国多元文化现实状况的加剧,“沙拉碗”的文化比喻越来越被接受,甚至还具有了某种“政治上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PC)的色彩——相比起“大熔炉”这样的思想来说,中性色彩的术语“沙拉碗”因其更恰当地描述了不同文化共处美国的现实,有利于不同文化的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取代“文化熔炉”政策和文化寓言进入公共表述领域。

但是,这个中性的比喻似乎无法掩盖美国精英阶层另外的担忧。一部分美国人认为,不断增加的多元族裔,尤其是非白人族裔的移民在改变着美国的社会结构,乃至最终将改变美国的文化结构,文化认同。“二战”以后大批新移民进入美国,使美国白人人口比例下降了。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拉美裔人口,而且有相对的集中地。《经济学家》杂志报道,在这段边境美国一侧的12个重要城市中,拉美裔人占全市人比例在90%以上的有6个,80%以上的有3个,70以上的有1个……厄尔帕索县(75%人口为拉美裔)的一位前专员在2001年就宣称,“在这一山谷中,我们全是墨西哥人”(塞缪尔·亨廷顿,2005,p.205)。其实,旧金山的西班牙式房屋,洛杉矶的墨西哥裔人及其语言已在美国西南地区显出拉美裔美国人的独特文化了。这种文化早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历史上,美国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和犹他州这些州的土地曾经几乎完全属于墨西哥,现在,移民到美国的墨西哥人“有一种复返故土的感觉,这是别的移民所没有的”。不但“故土”,还有“故人”,“新墨西哥州北部和格兰德河畔的25个墨西哥人村镇,那里的墨西哥人早在美国政府占据这片土地以前就住在当地。这些村镇成为美国的土地已经一个半世纪了,但那里的人口仍有90%以上是拉美裔人,这些拉美裔人口中,又有90%以上的人至今仍在家里说西班牙语”。“拉美裔文化和人口的优势保持至今,同化薄弱”(塞缪尔·亨廷顿,2005,pp.190-191)。

亨廷顿认为,新移民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数量增长上,还直接作用于文化。移民尤其是拉美裔美国人的动向影响到美国国家整体特性,影响到美国300多年来的语言、新闻媒体语言。目前,在美国西南部的一部分地方,西班牙语很通行,新闻媒体也使用西语。

关于拉美裔人口增长的影响,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戴维·肯尼迪指出:“墨西哥裔美国人能做到以往的移民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有足够的凝聚力,在一定地区保持足够多的人,因此,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独特文化无限期地保持下去。他们最终还有可能做到以往的移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向现有的文化、政治、法律、商业和教育制度提出挑战,不仅要求根本改变语言,还要根本改变体制”(塞缪尔·亨廷顿,2005,p.203)。

甚至,墨西哥裔人口还要“收复失地”。2004年,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挑战》一书中提到“在美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移民群体能对美国提出领土要求,但墨西哥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却能够这样做,还真有人这样做了。”“墨裔美国人则声称美国西南部本来是在19世纪40年代通过军事侵略从墨西哥手中夺走的,该是‘收复失地’的时候了。从人口、社会和文化来看,这也在进行之中”(塞缪尔·亨廷顿,2005,p.204)。

因此,亨廷顿认为,今天美国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与苏联崩溃前的俄罗斯人口与非俄罗斯人口比例十分相似,苏联的崩溃,民族人口因素起了一定作用。于是美国一些学者,像亨廷顿惊慌起来了。在他的《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一文中写道:“苏联的命运是使美国人清醒的一面镜子。美国与苏联大不相同,但是,从传统的角度说,它们都不是民族国家,就此而言,它们又彼此相似。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国家都是思想体系给自己定位的,而苏联的例子证明,作为统一的基础,意识形态这种基础可能要比深深扎根于类似的民族文化的基础脆弱得多。如果多元化盛行,如果对开明的民主制度的共识发生分歧,那么,美国就可能同苏联一样落进历史的垃圾堆”(亨廷顿,1997)。

美国种族比例的变化和非白人人口的增长,除了引发某种文化结构的担忧外,甚至复苏了白人种族主义,乃至出现了排斥其他种族和民族的行为和政策。白人种族主义者认为:“白人文化使美国伟大,而黑人和褐人文化在知识上和道义上均劣于白人文化,可是现今却可能将白人文化取而代之。”白人主义者还提出“必须使美国保持为白人的美国”(塞缪尔·亨廷顿,2005,p.258)。为排斥非白人,种族主义者采取措施,如“加州通过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票反对给非法移民提供福利以及反对赞助性行动和双语教育……随着种族人口比例的进一步变化以及更多的拉美裔人成为公民和积极开展政治活动,白人可能会寻求别的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塞缪尔·亨廷顿,2005,p.259)。2010年4月,美国亚利桑那州州长简·布雷维尔不顾奥巴马总统的批评和民众抗议,正式签署了针对非法移民的新法案,即“反非法移民法”。这项备受争议的法案是迄今全美最严厉的反非法移民法律,该法案赋予警察在拘捕非法移民时拥有更大的执法权,准许警察只要怀疑当事人为非法移民,即使没有法庭拘捕令,也可以进行盘查甚至采取拘捕行动。法案规定,在该州居留的移民必须拥有有效证件证明其合法性,否则他们将被视为犯罪,他们将被控“非法入境”罪名。该议案还规定,在该州任何地方,雇用非法移民是违法行为,即使是家庭成员用汽车搭载他们也属违法(张炜,2010)。

亚利桑那州的法案引发了美国多个州的游行抗议,成为激发美国文化发展政策转向的导火索。学者约瑟夫·奈甚至提出,难道美国要“闭关锁国”了(约瑟夫·奈,2010)?

亨廷顿式的“怀疑”和白人种族主义一起,将穆瑞所倡导的“文化自觉”转化,从“自觉”到多元文化的现实,转而“自觉”到白人文化认同,继而找到一个所谓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教精神作为“美国主义”的新内涵,试图将这个精神推送、包装成能够调和美国多元文化的某种核心,类似“沙拉酱”的东西。这似乎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是和美国社会文化现实特点背道而驰的一种文化自觉。

从理论上说,种族主义绝非文化自觉的核心范畴,至多是广义的文化自觉下一个畸形的变种。从实践层面来看,种族主义如果上升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将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世界的灾难——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德国。所以,需要时刻提防和予以批判——尤其是这样的现象发生在美国则更让人怀疑。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无论是远古就居住在现今美国境内的土著民族,还是17世纪以来移居的居民,均为移民,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没有。故美国社会是由不同时期从地球上各个地区迁徙过来的各具自己文化和语言的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阮西湖,姜飞,2005)。深受多元文化之“惠”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批评殖民主义、批评欧洲中心主义、批评民族主义的潮流下,也曾经把自己扮演成欧洲中心主义、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受伤对象;但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民族国家普遍性的“文化自觉”大潮下,猝然意识到美国自己文化的马赛克特征,精神上一下子很紧张,仓促之间无论如何也要找到、甚至攀附上某个对等的文化传统来“继承和发扬”——甚至不管这个文化传统曾经是美国建国200多年间批判的对象——若非东施效颦,则必有某种逻辑雪藏在里面。

理性地分析亨廷顿的言辞,我们发现,看似振振有词的白人危机论下的“种族主义”在亨廷顿那里却是巧妙地栖身于二战以后兴起的“民族主义”;而且,无视美国多元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生拉硬扯地把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新教精神拔高到美国文化核心的地位,将来自欧洲的白人指认为美国的核心民族。回过头来看,亨廷顿1996年提出“文明冲突论”,就为“9·11”事件后,2004年提出将美国特性定于新教精神一尊作了理论准备。此外,亨廷顿的一系列著述中藏得最深的逻辑是:他要将诞生于18世纪,拓展于19世纪,成熟和广泛传播于20世纪,历经几十位德国思想家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德国版本的“文化”概念以及文化批判理念整个扳倒——18世纪德国人开创“文化概念”戳破“英法即发达即文明”的话语霸权,进而19世纪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将文化界定为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木乃伊阶段,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用文化批判的思想批判英法殖民主义,乃至用德国的文化理想实施建国计划。亨廷顿与斯宾格勒唱了一个大反调,提出,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形式上效仿了德国思想家的民族意识建构战略,从实质上则通过批判文化的批判性和建构性,从思想上试图再次回归到18世纪以前英国和法国在殖民主义时期建构的“文明—野蛮”的世界二分法——只不过在野蛮世界的对面,将英国和法国换成了美国作为文明世界的代表。

对亨廷顿的这个判断绝非空穴来风。亨廷顿认为,“在17世纪和18世纪,定居者来到北美,当时这里是一块空白的写字板。除了可以杀掉或向西驱赶的印第安人部落以外,这里还没有社会”。“是定居者创建了美国,然后移民才来到美国”(塞缪尔·亨廷顿,2005,p.35)。他用“定居者”和“移民”两个群体强行分割了美国主体构成人群,并由此逻辑顺畅地、断然地将新教群体作为一个他几乎所有理论的前提和假设,作为北美的主人,而印第安人不具有盎格鲁-新教人所有的“集体目的感”、并不恪守一个“协约或章程”,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对待印第安人只有两个措施,或者是“杀掉”,或者是“向西驱赶”。这和美国内战前南方白人把黑人当作一种粗鲁单纯的动物,认为是上帝在人与牲畜之间所造出的一种“中间物”(威·艾·伯·杜波伊斯,1959,p.78)的殖民主义思想如出一辙。

相对于亨廷顿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的政治观点,在美国的文化研究群体中,还有一批理性的、学理的、客观地看待美国文化现实、实施美国文化建构的学者群体。

对于美国文化整体性的寓言表述,马赛克的比喻还有多种变体:“被子”(the quilt)、“多彩外衣”(the coat of many colors)、“彩虹”(the rainbow)、“万花筒”(the Kaleidoscope),这些比喻中都不同意将构造要素进行混合,而宁愿将它们一个紧挨一个地并置在一起。于是,研究者们就需要另外一种比喻,一种处于大熔炉(熔炉中没有一种原始要素不被改变)和马赛克(其中没有一个群体能够明显地影响他者)中间的东西(Leeds-Hurwitz,2002,p.69)。

1998年娣根(Deegan)首次在她的著作中用了“织锦”(tapestry)来比喻美国文化特征。尤其是将“织锦”与“仪式”结合起来谈:“仪式创造了一个文化体验、文化象征和文化价值的社区展示舞台。这些仪式能够衍生、改变、破坏和保有意义,在美国,不同仪式可以同步且快捷地介入这几个过程。从这些复杂、动态的生命织物中,织造出一种织锦——带有可辨识且意义丰富的形象和象征的织锦”(Deegan,1998)。

同类推荐
  •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理念与实践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理念与实践

    本书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阐明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公共政策、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二是介绍西方国家两种社会福利模式及其理念的来源和演化,以及社会政策的主要实践方面,即社会保障政策;三是在回顾我国1949年以来社会政策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的完善和创新,阐明了追求社会公平和坚持把保障人民生活放在最重要地位的理念,正是我国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得以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重要原因。
  • 大众传媒素养论

    大众传媒素养论

    本书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凸现了提升我国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重要性;本书对于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范围作了较为严格的界定,揭示了大众传媒素养的内在涵义,认定了组成大众传媒素养的若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各个界别大众传媒素养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问题。本书可供传媒学术界、传媒实务界、理论界、教育界以及宣传部门的人士阅读,高校中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以及对于我国的新闻与传播事业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均可阅读。
  • 档案信息检索

    档案信息检索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档案信息以及相关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尤其关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检索的现状与实施。
  •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10大技巧

    本书围绕教师如何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展开论述。阐述了教师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等全面素质能力。
  •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伴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奥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有关奥运与媒介传播的研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关注方向。作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学者交流和研讨的盛会,2006年7月28日至29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联合召开了“2006传播论坛——体育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中国研究者共聚一堂,就广泛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奥运传播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观点与研究的路径。
热门推荐
  • 国民老公登堂入室

    国民老公登堂入室

    这是一本男主拖家带口,誓要追回爱妻,将她的名字写在红本本上的故事,绝暖!绝宠!附带萌宝出没!相亲篇:某海归富二代相亲男:“希望你能同意,我们以结婚为前提交往。”门开启,一团可疑物体飞奔而来,打滚撒泼抱大腿,眼泪汪汪的说:“妈妈,你不要我了吗?”门边,冷峻威严的男子,问:“我都没死,你就急着给我儿子找后爸了?”看着一大一小的两只,顾澜无力扶额。亲,我们认识么?认识么?
  • 幽默说话 智慧做人

    幽默说话 智慧做人

    本书荟萃了大量精彩的中外名人的幽默故事,帮你了解幽默、认识幽默,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幽默。
  • 破晓之征

    破晓之征

    千年之前宏族祖先为人类进化之路的大义而甘当实验牺牲品,祖先的死让宏族从此一蹶不振,生死大战之后宏族昔日辉煌不再,剩下的后裔也被迫流放其他星系,千年之后宏族后裔宏轩因被逼杀人而开始了亡命天涯的生活,那么亡命天涯的他究竟是书写了重振家族的传奇还是在沉默中流浪了一生呢?
  • 美德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美德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自渡者

    自渡者

    修者,炼万物之精华,以霸其道;夺天地之造化,以为己身。修炼一途,始于灵穴,聚在灵气,涓流成海,方可自渡;且看李恪如何以一介凡民之身起灵穴,聚灵气,汲精华,夺造化成就己身,自渡天涯!
  • 孤岛男女

    孤岛男女

    我滴个老天爷,咱可不带这么玩滴。我只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一个小职员而已,混次免费坐头等仓的机会不容易啊,还没有来的及享受一下飞机头等仓空姐的服务,空姐竟然告诉我因为天气原因要在海上迫降,妈呀,什么叫迫降啊,几千米一下就落下来,这叫迫降,行迫降就迫降,可你总得给我留件衣服穿吧,几千米悼到海里没摔死也没淹死,没衣服穿也就没衣服穿,这我也认了,可你不能把我丢在没有一人的孤岛上吧,孤岛我也认了,你竟然还送一魔女男人婆给我,呜呜,人家出事穿越,有美女权利金钱,我这算什么,反古,这我也认了,为了救魔女竟然误会我的人格,这我绝对不认,,,,,
  • 上古世纪之光焰王座

    上古世纪之光焰王座

    一个酷爱游戏的宅男,在一次统御大陆征程中,让自己的光辉和荣耀在游戏大陆回响,却不曾想,乐极生悲,duang的一下,他穿了。资深宅男附身在一个一心为王国贡献光和热的仁慈王子身上,当两份记忆融合下形成的新生,是否会让宅男完成心目中统治大陆的终极梦想?而一心势要当个烂好人的牧师王子,是否还会是一个烂好人?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寻仙之天命狂刀

    寻仙之天命狂刀

    当神话变成传说,诸神已经陨落。当黑暗再次降临,谁能扛起救世的大旗。一个落榜书生,如何一步步的崛起,成就一代仙王的传说!一切尽在此中!
  • 散文体故事千尘万埃一季永年春荣

    散文体故事千尘万埃一季永年春荣

    片头主题歌此歌词作于2008年冬。等风来,吹走我所有的忧伤;等雨来,混淆我所有的泪水。作者:应永春;笔名:inspringforever。颤抖的双手,牵手冷孤城,热意情愫燎余温。那启程的人,时间也停顿,于心海与你相吻。关不上窗门,留下深情如初,遣倦一生。纵然清雅,也算是稍蠢。叹息浅藏多深,索去踯躇几分。关心且问,不假不真,似乎疼。心凉如灰,未暖方寸。远离这天地,醉向废孤城。不语不休竟陌生。你和千千尘,都匿入光影,是我生生眷的荷。
  • 阿喵三世之妖精图

    阿喵三世之妖精图

    时隔6年,这是我的第二部小说。这六年中,我受了太多的痛苦和折磨,也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作为一个不愿意遵守传统的人,一个强迫症患者,我不愿意我的小说和别人的一样,甚至有一点相像的影子我都不能接受。志同道合者或许会认同我写的东西,不赞同的人或许会觉得我是乱写一通。不管怎样,只要你们喜欢就好。其实,我只是想写出好看的小说,像梦一样的小说。我不要那种一看到名字就知道内容,看完三篇就能猜出整个故事的小说。其实我本来是打算写另一部小说的,但是又害怕一时写不好,所以才从当中抽出了一些素材写了这部小说。同时也是为了能养活自己,然后能支持自己把那一部小说写出来。地球防治委员会、百夜组、高丽妖怪集团、联合会;神狗丸、白犬御神姬、柘罗耶纠、花狐花儿、花狐都屏等等。在《妖精图》这部小说里面,大家会遇到许多儿时的记忆和感触,大家用心的体会,一定能体会到里面包含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