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200000017

第17章 有史可鉴:18世纪以来德国和美国如何崛起和文化建设(6)

如今,美国“快乐男孩式”的道德优越和自信通过“9·11”事件根本性地动摇了这个雅各宾主义在普通民众中的基础,也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美国精英的信心。此时,美国似乎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世界的支持,尤其需要来自欧洲主要国家的支持。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也再一次提醒了美国,单纯用“主义”或者神话不足以实现在特殊时期人心的凝聚,而相对于其他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美利坚民族”似乎永远是一个美丽但遥远的神话。既然大熔炉很难陶冶出一个相对恒定的、可信的内在民族性,则从外部为美国文化认祖归宗似乎可以是一个快捷的方法,于是,亨廷顿此时推出所谓盎格鲁-撒克逊人作为美国文化的根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为了将英国这个已经被反复批判,甚至被批倒的“欧洲中心主义”的中心国家形象重新树立起来,从话语上对德国18世纪以降的文化—文明的关系重新界定也就首当其冲了。

早在1993年,政治学者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1927—2008)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刊登了《文明的冲突?》一文,提到世界政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导致人类巨大差异和决定国际冲突的因素是文明——“最高文化群体”之间因为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而彼此分隔。这些深层的鸿沟其重要性在不断增长。作为对福山(Francis Fukuyama)1992年的著作《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弗朗西斯·福山,2003)的回应,在1996年,亨廷顿拓展了他的观点,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新华出版社1999年即出版了中译本。他认为,“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塞缪尔·亨廷顿,1999,p.26)。

这一句意涵有多个层次。

首先,包含着对传统的英法奠定的“文明观”的传承和转化。从上文对文明概念的历史梳理看到,他对文明的理解一方面还固守着18世纪的概念,即与野蛮、粗鲁等欧洲殖民者界定非洲以及其他殖民地地区的术语相对称,将文明界定为一种优雅——西方的现代性高级文明;另一方面,他将文明的含义用上文提到的弗洛伊德的物种观进行了偷换,用弗洛伊德的观念丰富和发展了既有的“文明观”,进行了新的“文明观”知识的生产,迎合“后弗洛伊德”时代以来人们对文明的理解。

其次,“最高的文化归类”的表述,一方面本身隐含着文化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模仿斯宾格勒有关人类文化阶段(高级阶段)和文明阶段(低级阶段)的表述;另一方面,亨廷顿把“文明”界定为“最高文化归类”,其暗含的用意是从话语的层面根本性地破除斯宾格勒所谓“文明阶段是文化时代的木乃伊,是走向帝国和扩张的没落时代”消极概括的同时,把当前西方的“文明”话语性地提升为“最高文化”阶段,从而充当了维持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话语表述中崇高、最高地位的带头人角色。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赫尔德有关文化界定的思路(上文述及文化的空间性、主体性、时间性)转用到“文明”,认为,文明不仅有高下之分,还有你我之别。“文明是最大的‘我们’,在其中我们在文化上感到安适,因为它使我们区别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种他们’”(塞缪尔·亨廷顿,1999,pp.26-27)。这就不仅根本性地背离了去掉任何修饰语后的“文明”的一般意义——没有高下之分,更无你我之别。就像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最后看到,文明成果属于大家,属于世界,只会是在地域、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彼此有些本然性的差异;而且用“我们”和“各种他们”——即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UK)、法语文化圈(Francophone)等广义上的西方世界“我们”,和非西方的“各种他们”意识“篱笆”进行了文明“隔离”,这种隔离最直接的效果是不惜背离几百年来包括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源自西方现代性的西方文明“普适性”的打造,不惜充当这种逻辑的颠覆者。

亨廷顿在做了上述有关“文明”的解构和建构后,紧接着在《我们是谁?美国的国家特性面临挑战》(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n’s National Identity)(塞缪尔·亨廷顿,2005)一书中,迫不及待地抛出他根据这样的文明—文化逻辑得出的结论:将美国界定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美国,美国的精神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精神,更具体说,暗含着当下美国的文明成果是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的西方白人创造出来的——与亚洲人和拉美人关系不大(虽未明说,自然延伸),其中暗含的问题和危险,笔者已经在另文中进行了批判(阮西湖,姜飞,2005)。

亨廷顿的问题,似乎是从本质上“故意”重构了文化和文明。文明作为文化生成的基地,很难界定“我们”、“他们”的区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还是后来西方的现代科技传到东方,都是一种文明传播、文明交融互补发展的结果,是大家共同的成果;这样的文明的传播往往起自社会的最底层,是自发的和广大范围的;只是在一定的主体在一定的时空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群体时,才似乎有了从利益角度区分的“我们”和“他们”,但这样的区分本质上是狭隘的、短暂的、文化上的。而文明的群体之间本来就是安适的,也恰恰是因为文化的群体,因为“我们”和“他们”的有意区分,壁垒森严,进而在各自利益基础上进行的跨文化传播而使得彼此愈加不安适,才有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也才有了亨廷顿所要探讨的“文明的冲突”。但亨廷顿显然在最初的文化和文明的界定起点上出了问题(不排除故意),才出现这种张冠李戴的逻辑错误;同时,他看到了文化传播背后的文明因素,提出“文明的冲突”这样一个世纪命题,但从实质上还是将文化的冲突换了一个词而已,本质上是谈文化冲突,而不是“文明冲突”这样的伪命题。

“文明冲突论”从形式上看升腾了一种强烈的究竟是否冲突、如何冲突以及何时冲突、如何避免冲突的讨论,但问题是这样的讨论是以“冲突”为关键词引发的,实质性地遮蔽了亨廷顿的真实目的——用“冲突”聚敛世界的眼球,用有主体性、有边界、处于“最高文化归类”的“文明”观颠覆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奠定的、为广泛的第三世界国家接受并用来批判西方文明普适观工具的“文化”概念与生俱来的批判气质——文化才是有边界、有个性的站立在“文明”之上的有着强大能动性的主体,是比当前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更高的阶段,是他们的灵魂的聚集创造出来的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亨廷顿将这股源自德国也传播到世界的批判颠覆气质“弧旋着”整合进他所设定的“文明话语”体系,把文化伪装成文明,进而把中国以及其他的文明编造成文化来消弭非西方文明的世界意义和贡献,用“文明冲突”概念彻底偷换“文化冲突”。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便于唤醒和恢复西方文明共同体对其文明根源的认同,所谓“认祖归宗”;其二,“冲突”以往聚焦于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宏大话语之中,亨廷顿将其分散化解为世界上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问题,从而将美国从冲突的焦点位置摆脱出来,甚至还可以腾出手扮演冲突调解人角色;其三,破解18世纪德国所建构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用西方文明的话语方式重新替代文化话语;其四,将“文明”的西方根源予以固化,从而将西方文明建构为世界性、普适性的文化认同。

这是继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以来,文化观念对文明观念两个世纪审判后,在20世纪末期向21世纪跨越的时间段,一个世纪性的观念的“乾坤大挪移”:在消化吸收了20世纪对文明新认识手段和结论、不同文化思想此消彼长博弈的影响基础上,从逻辑、思想上对解构西方的文化批判进行再解构基础上建构西方文明话语,将其从话语上提升到“文化的最高阶段”,获致一种启蒙理性以来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学理合法性,在此逻辑基础上,进行“认祖归宗”、文明主体的重组,朝向一种将西方文化伪装为一般“文明”,进而获致西方文化的话语根本、长久合法性目标。

同类推荐
  • 债权人维权妙招

    债权人维权妙招

    本书是探讨建立在法律范畴内的自然债务的催讨办法。是针对那些赖账的债务人心理讨债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从这里受到启发,把自己不能解决的债务顺利解决。本书虽然是第一手案例,但是为了避免对当事人的隐私和声誉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们都进行了技术处理。所以,大家不必要去对号入座。只要是对我们讨债有所帮助,就达到了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 母语传播概论

    母语传播概论

    在人类跨文化、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极为普遍的传播形态——母语传播。由关锐和李智主编的《母语传播概论》从国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视角观照母语传播,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案例相结合,论述了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基本模式和作用、语言转换、文化对接及效果评估等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实践为例,介绍了母语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新媒体化趋势和本土化趋势。
  •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发展性教育是作者在全国最早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十年探索,十年实践”,发展性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在“注重发展,追求卓越”的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和“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把重庆一中办成了全国一流的名校。本书正是对发展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的系统整理,对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作为全国10家青年分类引导试点工作单位之一,本书系统总结浙江大学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认识、做法、成效和经验,集中整理各院系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形成的经典案例,全面反映浙江大学各级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实践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时间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共青团工作体系。
  •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本书是60位亲历者讲述的发生在大地震中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他们当中很多是文学家,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真诚的创作激情和厚重的文学底蕴,但是它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第一手的地震灾害评估科学报告和减灾防灾的预警书,让我们学会如何科学的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地震灾难。
热门推荐
  • King John

    King Joh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创世仙侠传

    创世仙侠传

    “如果给你一个拯救世界的机会,你愿意吗?”“不愿意。”“为什么?”“......”一样的仙侠梦想,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征途。且看主人公,如何从一个江湖混混,成为受人敬仰的一代大侠。
  • 人鱼的旋律之光的起点

    人鱼的旋律之光的起点

    你说阳光总在风雨后,雨后的天边总会出现彩虹。为此,不断试着让自己变强。欲望兽,带来绝望与悲伤。可是,我们又怎么会被击垮?经历了无数困难的她们,早已褪去了当时的稚嫩,披上了成熟坚强的外壳。(ps:更新不稳定,谨慎入坑。)
  • 守护之经典谢幕

    守护之经典谢幕

    《无限恐怖》中罗应龙被复活之后,没多久就达到即将渡劫的境界,罗应龙返回蜀山的世界渡劫时,为保罗应龙安全楚轩将另一黄系先祖遗宝造化玉碟交个了他,在罗应龙渡天劫时造化玉碟发挥作用,将天劫扭转时空,降到了正在玩游戏的两个宅男身上。成就了一段造化。两人被游戏系统附身。从此走上了与普通人不一样的道路。但造化因果相连,沉睡中的无泪之城突然苏醒。干将,莫邪,一夕再现于人间,被困于无泪之城的正魔两道降临世界。魔君七夜利用无上魔力招换远古天魔族冲击地球,天魔降临,上演了一场人魔之战................
  • 死囚

    死囚

    《死囚》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死囚》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死囚》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
  • 神秘农场主

    神秘农场主

    意外得到的神秘空间,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神秘泉水到底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功能?得到逆天机缘的他,为何会甘愿如此平淡?
  • 最毒男人心

    最毒男人心

    直到现在,我依然无法相信,追了我三年的老公,居然会背着我和一个老女人出轨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子无殇——风月妖娆劫

    女子无殇——风月妖娆劫

    她,曾以倾城之貌宠冠后宫,却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承受世世轮回,沦为娼妓的屈辱,当百年的等待换来一丝机会,当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她在仇与很,情与爱之间当何去何从……
  • 寒武巫灵

    寒武巫灵

    神,之所以被世人敬仰,是因为我把自己看得很轻……
  • 高三进行时

    高三进行时

    学生时代我们总是在幻想着纯洁美好的爱情故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开启属于自己的爱情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