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500000049

第49章 间离抑或共鸣?(2)

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康拉德·朗格在《艺术的本质》一书中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一种幻觉游戏,欣赏就是在幻觉中的有意识的自我欺骗,使我们自己自愿地委身于艺术幻觉之中。但是,后现代主义中就有消除假定性的现象,比如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博尔赫斯的虚构性手法,他明确告诉读者,连他自身也不能确切认定故事的真实性——这也就是在声称故事是假的,是不可信的。也就是在强调虚拟。当然这还要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提供可信的故事细节,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相当扎实的写实功底。也就是说,声言虚构是为了解除读者的戒备心理,让读者更加相信叙述的真实,正如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一样,这与根本没有虚构与真实之分的博尔赫斯无疑有天壤之别。他首先运用虚构性的手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打破所谓的意义深度,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意义深度。

不过,在中国的研究中,特别是经过1959年《胆大妈妈》的失败,从1962年黄佐临的《漫谈“戏剧观”》开始,人们便开始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的理论中某些核心范畴视作是彼此对立的,如:再现与陌生化,人们认为这反映了追求逼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讲究假定性的布莱希特最根本的区别。田本相先生在其《八十年代戏剧观论争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通过对高行健的《论戏剧观》、童道明的《也谈戏剧观》、薛殿杰的《摆脱幻觉主义束缚大胆运用舞台假定性》以及耕耘的《舞台假定性与舞台幻觉》的分析,详细地介绍了对“假定性”的激烈论争。再比如共鸣和间离,众所周知,布莱希特以其“间离效果”理论作为反亚里士多德戏剧的武器,但是,共鸣和间离就真的是彼此不相容吗?

在戏剧演出当中,一方面演员要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融于角色,进而使观众在内心产生共鸣,所以观众的移情是前提;另一方面,观众在移情之后还要回归自我,“如果不返回到自我,那就只能是体验他人的痛苦的病态现象,是感染上他人痛苦,仅此而已。”布莱希特也认为,“就我的知识所及,黑格尔创作了最后一部伟大美学著作,他指出人类具有一种能力,在虚构的现实面前能够产生和在现实面前同样的感情。”一旦错误的意识/行动以逼真的幻觉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它所激起的共鸣就将起到消极的作用。借助合逻辑的结构形式、逼真的演剧形态,借以激发观众的共鸣,“使观众再也不能评论、想象和从中受到鼓舞,而是自己置身到剧情中去,仅仅是一起经历和成为‘自然’的一员。”因此,巴赫金认为,移情不是审美的终结,而是开始。单纯的移情是非审美的。“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在移情之后都必须回到自我,回到自己的外位于痛苦者的位置上;只有从这一位置出发,移情材料方能在伦理上、认识上或审美上加以把握。”而如果不返回自我,那就不能加以评价。

在这种体验派的戏剧中,观众的回归是在全剧结束之后或者较大的间歇中才会出现。比如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次上演《海鸥》所引起的反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回忆录中写道:“第一幕演完时,观众厅里像坟墓一般的寂静。有一个女演员昏倒了,我自己由于绝望也几乎站不住了。但是长时间的沉默以后,观众厅里突然发出了一片吼叫声和狂热的掌声。”因此,观众进入到戏剧的情境之中,与剧情融合为一体并非意味着完全睡眠,失去了批评的能力,只不过是不能够在演出过程中立刻做出判断与反映。

布莱希特的间离方法,在梅兰芳的演出当中找到了共鸣。布莱希特在看到梅兰芳的表演之后,写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他认为中国戏曲演员借助手法、台步等程式化的形体动作实现了“一种艺术的和艺术化的自我疏远”。中国的演员由于“力求使自己出现在观众面前是陌生的,甚至使观众感到意外”而“防止观众在感情上完全忘我地和舞台表演的事件融合为一”。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完全迥异的是中国的“演员表演时处于冷静状态”,“力求避免将自己的感情变为观众的感情”。

对于他所理解的中国戏曲表演过程中的陌生化效果,其实是有着极大的误读的。因为,布莱希特所不知道的是,中国戏曲的表演是必须程式化的,这个程式化不仅仅是对于演员来说,对于观众来讲理解程式化也是其对戏曲审美接受的前提。不管是《秋江》中的船还是《打渔杀家》中的船,驾船者的动作的程式化非常明显,而且目的性非常明确,使观众一目了然,极易接受。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还能让观众从动作中看到动作的对象——水流的缓急、河道的险夷,甚至还可看到即将临近的情势。因此,所有这一切皆是从程式化表演的动作中感受出来的,也是观众从演员的神情意态中感受出来的。如果动作只是对一支实在而具体的船橹的作用,没有发挥表情达意的功能,观众绝不会看得那么多,那么远。

而且,更重要的是,过于实在、逼真的划船者和划船环境反而会阻隔表演者和观赏者的心通意融,因为实在的东西给了表演者以严格的物质性限定,(比如样板戏中的部分实景与程式化的虚拟性动作结合就显得极为别扭),而观众的思维则是在这种限定之外的。中国古代萧条疏寒的写意山水画比雪景写实画更能给人以寒意,徐悲鸿的几笔奔马比马群摄影更令人神往情豪,原因也在这里。老太太看无船、无水的摇船动作而晕船,是由于摇船者的动作神情摇曳了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戏曲决不想制造一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幻境,但却允许让观众进入局部的幻觉。布莱希特是连幻觉也排斥的,在他眼里的中国戏曲的划船动作“宛如一幅画那样令人熟悉”,像民谣吟咏过的诗情画意那样“众所周知”,也就是说,尽管熟悉而亲切,也仅止于客观的美学观赏。但是,被梅兰芳认可了的那位老太太的感觉显然是进了一步,她至少有片刻时间是与演员相接近、相融洽的,她是有过幻觉的。虚拟是集中、提炼和夸张的结果,是排除了严格而琐细的物质性限定后的产物,为的是更清楚地传达出目的性,即“写”出“意”来。

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是使观众时刻与剧情保持距离。但是,许多人因此而误认为布莱希特是要消灭共鸣的。周宪在其文章中指出:后期的布莱希特并不是要消除共鸣,而是要降低共鸣在戏剧性上的作用。中国存在对布莱希特的误读,往往是把布莱希特的理论片面极端化,以便与斯坦尼体系绝对对立化,从而达到攻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目的。这点似乎与中国的传统相悖:照郝大维和安乐哲的看法,中国的传统是两极性。所谓“两极性”,是指两个事件之间的一种关系,每一个事件都把另一个事件作为自身存在的必要条件,……二者并没有矛盾。即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概念之间的对称相关性,每个因素都是互相关联的,一切因素都“互相依存”。而西方的传统则是二元论,事物是对立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对事情的态度、评判也变成了二元论,出现了一种必须得有非此即彼、绝对对立的庸俗社会学。这正应和了周宪博士论文中的那段话:“这是一种某种根深蒂固的对立二分式的排他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自‘五四’以来历次文化运动反复出现的一种典型的思维形态,它的根本弱点是缺乏深刻的历史感,缺乏整体性和辩证法。”这种思维是否缘起于“五四”,有待考证。不过,布莱希特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截然对立倒是为此做了一个很好的脚注。

我认为,间离与移情并不存在矛盾,只不过是时间上存在差异而已。移情并不是审美的开始,当回归观众自我时,会引发观众对剧情的回忆与思考,因此,也会对戏剧产生评价。虽然沉浸于剧情之中会被导演和演员“牵着鼻子走”,但是,暂时的麻醉并不见得就会一直被麻醉,永远不会清醒,不会批判。体验派戏剧我认为是这样一个过程:“假定性——暂时产生幻觉——移情——共鸣——回归——再次确定假定性——审美——评判”。而布莱希特的方法是“假定性——种种手法防止共鸣(随时思考)——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前一种是在演出中由于使用各种手法,使戏剧各因素尽可能的逼真,使人暂时地产生幻觉;而布莱希特则尽量避免使观众融入其中。正如郑雪莱先生用一句话来概括的那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不是戏”!布莱希特——“这就是戏”。从过程上来讲,布莱希特式的戏剧审美批评过程是直接的,但是两种方法最终的效果是相同的。只是间离手法有时会生硬切断剧情,导致各种舞台手段之间无法和谐,这样可能会打破观众对戏剧欣赏的连贯性,人们的理解机制同时受到干扰。这样,不仅审美的愉悦难以产生,认识的目的同样也难以达到。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来讲,使人一边看戏一边思考,往往是与中国观众观看演出的传统不一致的,甚至是痛苦的。对于中国大多数的观众来讲,走入剧场是为了娱乐的目的,过程则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融入剧情去欣赏体验便得不到娱乐的满足,而一旦戏剧的娱乐功能消失了,观众便很难在戏剧演出过程中寻找到乐趣。

但是布莱希特的娱乐说则是另外一种表达:他要求观众在观看表演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进行批评性思维,“把思维变成娱乐”,“把批判,亦即把生产劳动的伟大方法变成娱乐”,从而得到快感。这是一种哲学层面上思辨的快感,它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感官刺激上的或者产生共鸣与移情所得到的那种“卡塔西斯”式的快感。而这种卡塔西斯式的快感在布莱希特看来是低级的娱乐方式,是旧式的娱乐,由于观众会陷入幻觉,处于麻醉和昏迷状态,会导致把理性批判的能力暂时屏蔽,最终的结果是得出“一切都明白,一切都原谅”的无意义的结论。因此,由于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给来自于“异文化”传统的观众带来了陌生化与误读。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100024)

同类推荐
  • 电影编剧学

    电影编剧学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向读者介绍写作影视剧本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通过这本书,我想告诉读者,写影视剧本不同于写小说,或写舞台剧本。尽管无论是小说,还是舞台剧本,或是影视剧本,它们都包含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要素,但影视剧本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说:一是,因为影视是造型和叙事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造型意识,要学会用镜头去讲故事;二是,因为影视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掌握视听语言,要学会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去讲故事;三是,因为影视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影视的时空结构意识,要学会用时空的变化去结构剧本。
  • 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妖怪文化并不是恐怖的文化,也不是猎奇的文化。之所以说妖怪文化到现在仍然有价值,决不是因为被它的光怪陆离照花了眼,而是透过荒诞的表面,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它包含在其中的严肃内核,撇去虚幻的浮沫,我们能够明白地看到它其中蕴涵的真切道理。 日本的女妖敢爱敢恨,正是这强烈的情感使得女妖们血肉丰满,性情激烈,呼之欲出。因为“恨”,她们能不惜一切代价去报仇,去反抗。这些痴人,因为无法化解心中的纠结,又无法将生命瓦全于人世,终于在另一个世界中找到了一席之地,或痛快淋漓、或无可奈何地游荡于苍茫天地之间。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
  •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

    本书更加强化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学会主持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还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
  •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并能融会古今,博采众长,破旧立新,各具面目,成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这四者中,人们公认他篆刻艺术成就最高,只不过印为小道,到晚年反被他的书画名所掩,他自己也曾说过“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分析了吴昌硕经典印作的技法和创作思想,旨在启发和帮助篆刻爱好者正确认识吴氏印风的演变过程及其艺术精华之所在,把握吴氏印风的本质特征,从而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
热门推荐
  • 如果悲伤不再

    如果悲伤不再

    时间最是无情的东西,再炙热的感情也能被它渐渐淡化。时间最是有情的东西,再深的伤,再大的痛都能被它一一抚平。她,一心只想要好好的生活,老天却总是和她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直到将她的骄傲和锐气生生磨平才堪堪住手。他,只想在这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人,能够与自己携手未来,却偏偏困难重重。他,本决心堕入地狱,即使万劫不复也要达到目的,却在她出现以后开始动摇初心。
  • 医妃有毒

    医妃有毒

    她,是现代鬼医世家的唯一传人,思维缜密,沉静散漫。一朝成为苏侯府不受宠的三小姐,替姐出嫁废渣男,她素手揽乾坤、飞针定生死,步步为营!他,是帝国温润如玉的太子,外柔内狠,落子成杀棋,温润中带着清冷的目光,流泻如水如月华。一场时空的交错,天下狼烟四起,不受宠的三小姐遇上温润太子,好戏连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世剑修在都市

    绝世剑修在都市

    本书更名为《都市最强科技》,望大家前去捧场!
  • 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心理学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

    本书介绍了感觉、知觉规律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记忆规律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启发、思维的理论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启发、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启发等共9章。
  • 武斗王道

    武斗王道

    本书没有你想要的内容,请自行离开,谢谢。
  • 如果能再来

    如果能再来

    你现在的生活是由你三年之前的决定导致的,而你现在的生活又决定了你三年之后的生活。每次活在当下,是不是总在悔不当初。在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没有做到那一点点的认真,而在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又太过于浪费精力。总是想如果可以再来一次,再给我一个选择的余地!(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危险警告:特工宝贝,吃定你了

    危险警告:特工宝贝,吃定你了

    穿越了!?不惊讶。。。看凤玖熙如何玩转古代,成战神;看凤玖熙如何玩转美男,成女皇!本意无心,不料钟情与她:“唉,终究还是栽她身上了!”从此,“吃”掉凤玖熙成为某男终极目标!*此书有巨坑,不爱看的各位宝宝别跳哈!*
  • 东华大陆之帝国飘摇

    东华大陆之帝国飘摇

    架空历史小说,主要描写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故事。金戈铁马,气吞山河;泱泱大和,共赴国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热血、忠勇、谋略、爱情一个都不少。新人首发,多多支持。
  • 香满路

    香满路

    出生于1971年的林荫开始了高中学习生活,结识了好友,也迎来了桃花。高考受挫,初恋夭折。大学后,发现工作和学校是两个世界,在红尘中,不服输的林荫渐渐有了自己的事业,在爱情方面也成婚生子,可是曾经初恋的男友归国创业,相逢后又是怎样的故事?这是一个北国女孩的学习和恋爱的成长故事,一个生于七十年代女孩的心路历程。
  • 吞噬后裔

    吞噬后裔

    元素大陆在最鼎盛的时期,迎来了一场惊天浩劫,各类元素神在此战中尽数陨落。万年后,少年从深山中走出,万年前的那场浩劫再次降临,各大势利也因他不再安分,他就是吞噬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