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900000021

第21章 中国电视制作与播出关系初探(1)

■曾祥敏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发展,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电视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之间的关系开始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加上国外电视节目制作体制的影响,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关系不仅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探索与发展,而且在中国电视理论界也成为争论的焦点。1999年“制播分离”被正式提出。这一命题的探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传媒意义,并将对中国电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关系的历史沿革

8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视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经费全部依靠政府财政的事业拨款,电视节目作为一种产品而不是一种商品来制作,采取的是自产自用的封闭式生产经营模式。9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业界人士已经开始探讨电视产业经营的问题。

纵观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脉络,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关系虽然在1999年进入了最热点的探讨,但实际上从80年代初期开始,这个问题就已经被触及。这种关系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一步步探索而逐渐清晰的。这期间,中国电视经历了电视节目市场的逐步建立,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产生发展,电视台内部体制和节目经营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转变。

(一)电视节目交流——电视台拓展节目源的初始阶段

1.电视节目对内交流和交换

自80年代初我国电视事业大发展以来,电视台增多,节目播出量也大大增加,各台均感到节目源不足。而由于电视节目都由电视台自制自播,没有出现节目的经营市场,为了弥补电视节目的不足,许多电视台开始把自己制作的优秀节目同其他电视台进行无偿交流,进而出现了电视台之间不以货币计价的“物物交换”。

1983年,全国省级电视台节目交流会成立。1988年7月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的节目交换活跃,从1987年6月30日-1988年7月1日各省级电视台交流节目协作体成员台提供各类节目共18788小时,实际播用9783小时。1985年7月1日,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中心在南京成立,全国城市电视台依靠此中心进行节目交换,存在10多年,数百个城市电视台参加。交换量最多的1992年,仅电视剧就达170部(集),复制量达2万多小时,被发行到150多个台。这个时期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和纪录片等成为交流和交换的重要节目样式,如广东电视台的《体坛内外》、《体育集锦》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播出。1986年该台制作的足球专辑13集系列节目《进军墨西哥》发行20几个省市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体坛巡礼》、上海电视台的《体育大看台》等体育名牌栏目也都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

80年代以后,许多电视台希望自己的节目能够扩大影响,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有许多栏目每年都接受各地方电视台无偿提供的优秀电视节目,数量逐年增多。1986年起各地电视台开始向中央电视台选送春节节目。1989年中央电视台开辟《地方台50分钟》栏目,专门播出各地方电视台提供的长度约50分钟的优秀专题节目,一些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如《土地忧思录》、《西藏的诱惑》、《沙与海》等都在该栏目播出,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的节目交流是一种无偿合作的关系。

2.电视节目对外交流和交换

这一阶段出现了三种形式的节目交流和交换状况,一种是节目互相交换,一种是节目带广告的形式,一种是用外汇购买节目。

第一种是节目互相交换的形式。中央电视台从1979年开始从香港收录卫星新闻,采用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的国际新闻素材,1980年通过卫星直接收录维斯新闻社(VlSNEWS)和合众独立新闻社(UPITN)的国际新闻,其后收录选用了更多家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内的国际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新闻。作为交换,中央电视台也陆续向国外传送中国电视新闻。1982年中央电视台分别参加了亚太广播联盟B区和A区的新闻交换,增加了对第三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报道。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与东欧广联(OIRT)进行交换新闻试验,增加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这些交换有非商业性的,也有商业性的。

第二种是节目带广告的形式。1979年在电影部门不再提供新的电影拷贝,剧场的舞台演出也怕影响上座率而不愿意让电视台去录像的情况下,中央电视台为了丰富电视节目,满足广大电视观众对新影片和电视剧的要求,决定从国外及香港地区购进一些影视剧。这一阶段,由于经费的不足,中央电视台通过节目带广告的形式引进了国外的电视节目。1985年至1992年中央电视台连续8年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合作,以节目带广告的形式由该公司提供节目,中央电视台译制播出。1987年至1992年,中央电视台连续5年同澳大利亚新闻集团合作,以节目带广告的形式由该公司提供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摄制的故事片。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血疑》,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等节目都是通过给国外电视机构以带广告时段而引进的电视节目。

第三种是直接购买的形式,如1980年5月,中央电视台在英国驻华使馆的支持帮助下,购买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60集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五年的播放权。

著名的《动物世界》栏目也是通过购买外国的野生动物录像带进行编译、配音、录制播出。

3.历史评价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逐步复苏和发展,这个时期节目的供求矛盾已经开始出现。

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节目市场,同时受当时的环境影响,商品意识并不存在。各电视台自制自播节目居多,只有少部分节目用于交流,扩大影响。这个时期节目交换带有原始性质的“物物交换”和一定程度的不等价交换的特点。电视节目只计数量,不计质量,更没有价值,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和市场评估,电视节目没有作为商品的交换形式。而除去少量的交换节目外,电视台自己制作的大部分节目只供本台播出,播出一次就放入库存,没有发挥更多的效用,从而导致节目的投入和产出不一,节目制作费用大,成本收不回。而受节目供求矛盾的影响,这时期已经有专业人士呼吁建立专门的节目生产基地。1985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金照的文章《电视艺术的时代使命》,文中提到对当前电视艺术节目供求矛盾的解决“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改革生产的组织形式,建立专业的电视艺术生产基地……我们希望近期内全国能够建成几个按照节目生产全过程布置的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电视艺术节目制作基地。”如果说这还主要是从节目的需求角度考虑节目的专业生产的话,那么1988年10月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厅局长会议则更多是从经济上考虑节目的经营以及投入和产出的问题。198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遇到阻碍的时期,当时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和抢购风,而广播电视系统也不例外,按照当时的文件精神“广播电视系统普遍存在经费拮据,入不敷出的困难,物价和电费不断上涨,节目制作成本和事业建设支出不断增加加剧这种紧张情况。”1988年的广播电视系统厅局长会议提出“采取有效方式把部分广播电视节目投入市场,收回成本,提高再生产能力,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同音像出版单位密切合作,增加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同国外交流广播电视节目逐步向商业方式转变,可以由广播电影电视部牵头,组成各地自愿参加的对内对外节目联营网”。于是,电视节目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问题得到解决。

(二)电视节目的经营

1.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的成熟

电视节目作为特殊的文化产品进入音像市场,它的商品属性和价值形态也日益明显。1986年12月,上海电视台主办了“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1988年改为“上海国际电视节”,每两年举办一次。1988年的上海国际电视节有来自33个国家、2个地区、1个组织,共92个电视制作公司参加,其中的国际电视节目交易会成交1000多个小时的节目,约100万美元。1990年节目交易达到了1673小时。上海国际电视节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电视节目市场。1989年北京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电视周,以后每年一次。1991年,四川电视台第一次主办了“四川国际电视节”。每年一次的电视节开始成为电视节目交易的重要场所。1992年上海有线电视台节目交流会成立。

1996年广电总局举办了首届全国国产电视节目交易会,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开始逐渐成熟。

2.电视节目制作的市场化

90年代初期对节目和播出的关系影响更大的是,随着有线电视、卫星频道的出现,频道数目大量增加,节目的需求急剧增加。大量的频道容量需要大量的节目源,而电视台自己的制作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由于频道扩张而所需的节目量,电视节目的商品化、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电视台内部运作机制来说,电视台开始考虑把节目部分推向市场,依靠社会力量来办节目。成立于1988年的广州电视台,从90年代初期受香港电视的冲击逐渐成为弱势媒体以后,开始把节目部分推向市场,充分调动节目部门制作节目和经营创收的积极性。除了台里重点扶持的个别栏目和电视剧由台里来投资之外,其他台里负责节目部门的事业和企业编制人员的基本工资、办公费用、节目制作人员的奖金以及临时工人员的工资、奖金都是由部门向市场、向社会寻找,各个部门有自己的广告经营时段。一些电视台将一些较差时段的节目让位于社会力量制作,以减轻节目生产人员和资金的负担,降低节目成本,还可收取播出费用或共享广告收益。中央电视台把二套的部分经济节目如《供求热线》、《商桥》、《农村经济》等设置为“二类广告”,向社会征集公司代制,由社会上的制作公司寻找企业,商谈价码,拍摄播出,制作公司按照与电视台合同商定的比例将企业付款交给电视台,其余由公司所有。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从1993年开始,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和制作人开始出现。这些公司在发展之初多是广告公司,为电视台进行节目包装,或者部分承包电视台节目,随后一些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才开始出现。

3.历史评价

80年代末解决了节目的市场问题。90年代初,节目的专业制作机构也开始逐步发展。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环节得到解决,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政策的趋向和电视台内部机制的改革,而这些改革都是在电视系统面临巨大压力的痛苦蜕变中和媒介产业化的背景下逐步酝酿的。

(三)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提出和尝试

1.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提出

1999年7月8日至10日,国家广电总局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内部管理改革座谈会。会议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除新闻类节目外的其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与制作的分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作用”。在此次会议之前,传媒界和理论界都已经在积极探讨“制播分离”。

2.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背景

(1)产业化背景电视媒介由事业型向企业型转换,自负盈亏。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长期被人们界定为上层建筑的电视事业也逐渐经历着转轨发展。1985年,国家在统计分类上,第一次把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把广播电视列入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行列。规定“现有的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既要宣传,又要经营。”而电视事业的投资主体也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拨款向多元化发展,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电视台与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财政部门的财务关系,已经由全额预算管理(全预算包干,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向差额预算管理(核定收支,以收抵支,定额补助,减收超支不补,增收节支留用)转变,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国家今后对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大多数事业单位,将逐年减少拨款的1/3,3年后这些单位实行“核定收支,以收抵支,定额上交,减收超支不补,增收节支留用”,这是电视事业的经营发生根本转变的标志。电视台将自负盈亏,节目制作的投入产出,节目的经营都将成为电视台自负盈亏的重要方面。

媒体间竞争的加剧。一方面,过去“四级办电视”造成的诸台林立以及电视卫星频道的增多,境外电视的冲击造成电视市场内部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报刊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大众传播媒体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对广播影视业造成了新的竞争压力,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崛起使受众分流,广告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电视台要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影响,必须搞好产业经营。

同类推荐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学术著作。作者将中国史学放在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四段进程”与“三大流派”,论述了史学与经学的关系,东西文化交融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以及文化经世致用、抑制主义、民族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等重大问题。全书论点鲜明、脉络清楚,视野独特,集中了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历史系多位著名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不愧为“211工程”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 哈佛东方新秀

    哈佛东方新秀

    本书只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介绍培养海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介绍海雯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设计,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并以我的所见所感为视野,介绍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学、考试、评估学生的方法和道理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美国的文化意识。希望每位父母、学生和教育界人士在阅读本书后对中美文化、教育及思维上的差异有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开阔一些视野,从中受到启发,并结合中国教育、文化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用于培养中国的孩子,培养更多更好的未来世界先进的高素质人才,使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本书记载了作者的心灵成长、记录了作者变革的梦想,体现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及一种大教育的情怀。全书内容包括:走向讲台——在执著与坚毅中为人师表、享受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精神舞台、学生观——你的心我永远会懂等七章。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热门推荐
  • 云惊九天

    云惊九天

    风伴龙吟震寰宇,云随凤舞惊九天。一个从小受尽欺负的没爹没娘的少年,拥有着废弃灵根,却改变世人的观点,将水灵根打造为最强灵根属性,成为一代阵法宗师,一位上天入地的至尊强者,看他如何破轮回,融五行,怒发为红颜,踏遍天地间,只为寻求至尊力量,找到家人,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成就一条从未有过的巅峰之路....
  • 魔剑噬天

    魔剑噬天

    天降巨手,遮天蔽日,毁了一座城,灭了一城人。是谁?少年怒问苍天,为什么?天道无情,以万物为刍狗。无情魔道亦有情,有情魔道终问天。少年悲痛狂吼:“我要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眼,我要这地再也阻挡不了我的脚步,我要这人再也不能成为我的障碍。天挡我,我就捅破他;地挡我,我就踏碎他;人挡我,我就杀尽他。”
  • 细读菜根谭

    细读菜根谭

    本书分八个章节阐述了思与行的关系和行动力的重要性,是一部既有可读性又有实用性的励志书。
  • 驱魔传之本心

    驱魔传之本心

    我眼睛能够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改变了我的生活或者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些另类的“风采”,当我目睹一个个在我眼前发生的事情我却无法挽留和拯救的时候我选择了做一个旁观者来讲述这一件件故事····
  • 千金归来啦

    千金归来啦

    雪花,原是天空的心事,当心事很重的时候,天空就会飘起雪。是季节变化的太无常了吧,让我们似乎忘了彼此的牵挂,似乎忘了曾经一起团雪球的欢笑,似乎忘了分手前的约定。——爱情就像是飘落到掌心的雪花,最初落在手上的那一刻很完美,如能好好珍惜,它会化为瞬间的永恒;否则,它就会化为伤心的泪。
  • 云山苍茫

    云山苍茫

    传统武侠,重在情节。无玄幻,不穿越。认真讲故事,严肃学武功。每更一梗,每梗一更。框架已经都完备了,与历史有交叉,主要是晚唐时期的际会风云,也会把历史上一些人物写入,但是还是以武侠剧情为主。
  • 校园都市焱龙

    校园都市焱龙

    一个为了给父母报仇而进入京大的学生,第一天报名便出了意外。千年轮回,冥冥之中却成了千年前称霸武林的火焱,火之魄一旦激发,称霸校园,纵横都市。前世今生,恩怨该如何了解?俏花美女,络绎不绝,少年又该如何抉择?机缘巧合,又该如何把握?都市之大,巅峰之上又该如何去驻足?
  • 旋风少女1

    旋风少女1

    刚强坚韧的跆拳道少女戚百草,因为养父&师父旧时的比赛丑闻而一直受排挤,又因为揭穿全胜道馆馆主在表演时作弊的行为而被赶,失去居所的百草在好友的帮助下到了松柏道馆寄居,遇见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少年……用勇气淬炼坚强,用纯真磨砺爱情,在青春与梦想的舞台上,百草以最单纯勇敢的心灵一步步成长,一路绽放她独一无二的耀眼光芒……
  • 争霸联盟

    争霸联盟

    德玛若克争天下,兵归将死十年仇;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峡谷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 聊斋志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聊斋志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