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800000049

第49章 现象学方法与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2)

目前新闻理论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自然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没有将把握新闻实践活动共相和对各种具体形态的全面统摄作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而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将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放在第一位,主要是通过对局部经验的归纳总结和一定的逻辑分析来把握新闻实践活动的内涵。由于新闻实践活动的发展速度很快,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差别很大,于是理论研究在实践面前经常陷入被动,理论常常被不断变化的实践拖着走,面对新闻实践活动中层出不穷的新现象,研究者的经验在不断调整,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形成新的概念范畴,然后用这些概念范畴去跟踪实践的发展。这种经验式的和随机式的研究方法,客观上造成了理论内部的不断分解和切割,使概念范畴变得支离破碎,一直无法提升到应有的统摄范围上来。

现象学方法则不同,它以揭示各种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和本质为目标,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与传统的自然思维彻底分道扬镳,它是采用自由变换的方法,在直观中把握新闻实践活动的本质。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变换:

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在大脑中不断变换各式各样新闻实践活动的场景,逐渐地,有关新闻实践活动历史的差异、国家的差异、社会功能的差异、媒介形态的差异、组织形式的差异等等,都因为这种不断变换而慢慢模糊,直到最后完全隐退,剩下了一些对新闻实践活动无论怎么变换都变不掉的方面,这些方面在我们的意识中依然十分清晰、直观,只不过它已经由原先的个别景象变成了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图景。我们可以这样来描绘这幅共相图景: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千变万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了解这些变化信息的需要。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依靠一定的组织机构,每天忙忙碌碌,到处采集最新发生的真实信息,然后进行加工、整理,把它制作成新闻报道,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把这些新闻报道传递给社会和广大受众,人们接收到新闻信息之后,就对身边的生存环境乃至自己大脑中的整个世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印象,这些印象影响到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决策。

这是川流不息的新闻实践活动的一种共相,由于这种共相是古今中外一切新闻实践活动都无法摆脱掉的,它也就隐藏着一切新闻实践活动的本质。我们要发现一切新闻实践活动的普遍规律,就一定要紧紧围绕着这种共相展开研究。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考虑用概念对这种共相图景进行把握了。

出于概念的周全性和精练性需要,我们可以把直观到的这幅共相图景进行这样一种理解:人类依托一定的技术工具和组织机构进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活动,这种活动为社会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各种利益团体和个人都将这个平台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总是试图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者使它能够为其所用。于是,这幅共相图景就可以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这个平台是什么,二是这个平台有什么用。换言之,就是“新闻实践活动是什么”和“新闻实践活动有什么用”这样两个问题。

“新闻实践活动有什么用”这一范畴指向新闻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指向新闻实践活动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采用“媒介功能”这一概念来表示。媒介功能包含了新闻实践活动的一切价值和功能,价值判断的主体或参照系不同,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内容也就不同。透过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史,我们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社会形态下,由于利益主体不同,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功能千差万别。它可以是维护政权的工具、革命斗争的工具、满足大众信息消费的工具、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监督社会运行的工具、获取商业利润的工具等等。但是无论新闻传播活动的功能怎样变化,有一点是永远无法摆脱的,那就是无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不存在的,新闻传播活动都会指向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都会指向一定的功能,而各种具体功能都已经包含在“媒介功能”这一概念范畴之内了。

“新闻实践活动是什么”则指向新闻实践活动自身,是自身的属性和状况。这一范畴看起来很容易理解,实际上却比较复杂。这里首先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一范畴中,包含着两个基本属性各不相同的事物,一个是新闻事业,另一个是新闻信息。

新闻事业是新闻传播机构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组织形式开展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总称,是新闻实践有形的物质活动状态。我们可以采用“媒体形态”这一概念来表示。媒体形态的具体内涵包括这样一些层次:(1)传播新闻活动要依托一定的信息传播技术;(2)围绕一定的传播技术形成了特定的新闻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工作流程;(3)新闻媒体机构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有自己在管理、经营、发展上的总体策略;(4)新闻媒体在社会当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社会控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媒体形态的基本内涵。实际上,这些内涵已经涵盖了传统新闻理论中“新闻事业”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我们之所以将媒体形态的内涵确定为上述四个方面,是因为这些方面同样是来自对新闻实践活动共相图景的分解,是对“新闻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行为方式是什么”的细化。由于这些方面也是我们在直观中面对各种新闻实践现象怎么变换都摆脱不掉的特质,所以它们也属于本质性的。

新闻信息则是媒体形态作为一种工具所承载的内容。在这里,我们需要加以区分的是,新闻信息的外在形式和本质属性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其外在形式多体现为一些有形的存在方式,比如以消息、通讯、深度报道、广播录音报道、电视现场直播等形式来传递新闻信息;而本质属性则完全是一些抽象的规定,运用现象学方法来研究新闻信息的共相和本质,我们发现,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是我们在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自由变换过程中,无论怎么变都摆脱不掉的特质。在这里,为了能够切中新闻实践活动的要害,我们把这种抽象的规定从“新闻实践活动是什么”中单独提炼出来,并在新的理论研究中给予它应有的地位,将这些抽象的规定称之为“新闻理念”。

以上我们对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划分,将新闻实践活动用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体形态这三个概念来把握,构成了对新闻实践活动一种全新的读解,其重要意义在于保证了能够把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与特殊现象严格区别开来,使新闻理论研究能够以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为逻辑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除传统新闻理论局限于局部经验的弊端,才有可能去把握古今中外一切新闻实践活动的共同规律。

在与传统新闻理论的比较中,我们进一步发现,如果以这三个概念范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与传统新闻理论形成了显著区别,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原来的许多难题。

传统新闻理论研究大多是通过两种方法寻找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种是偏重经验和历史的研究,这种研究倾向于通过对新闻、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进行历史考证来把握新闻实践活动的演化规律;二是偏重逻辑推演式的研究,这种研究通过对新闻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进行逻辑分析来构建新闻理论体系,主张先搞清楚什么是新闻,比如对“新闻”、“新闻信息”、“新闻价值”等新闻学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推敲和规范,然后以这些概念为逻辑起点,去构建新闻理论大厦。可以说,在目前的新闻理论研究中,这两种倾向是并存的。在研究新闻本体或本质特征时,概念分析和逻辑演绎的成分多一些;在研究新闻事业时,历史和经验总结的成分多一些。但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是,如果以抽象色彩较浓的新闻本体为出发点,很难将“新闻事业”这一范畴纳入自身的逻辑推理体系;而如果从现实中的新闻事业出发,又很难将新闻本体的抽象内涵统摄进来。新闻的本质属性与现实中的新闻事业简直就像是在两条不同道路上跑的车,没有多少关系。于是,在目前的新闻理论研究中,两个重要范畴在同一理论体系内各行其是,无法融为一体,导致理论内部产生明显断裂感。面对这种困境,一些学者对新闻理论基本范畴的设置产生了分歧。

刘建明教授就主张新闻理论研究应该放弃对新闻事业的研究,他认为:“就像文学理论不把文学事业,哲学不把哲学研究机关作为对象一样。新闻理论不应该把新闻事业与新闻并列起来作为对象。”

吴高福教授则认为:“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而新闻又不能离开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不断地向着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组织系统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新闻事业。因此,新闻学的研究范围,自然应包括新闻事业。”

宁树藩教授则从理论体系建构的角度出发,主张应该将新闻理论研究区分为“本义新闻学”和“广义新闻学”。“本义新闻学”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新闻学,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规律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在新闻和新闻传播质的规定性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广义新闻学”则主要考虑建立关于新闻理论较为完整的知识面,它以新闻媒介或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内容、结构与运用方式为研究对象。

面对难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范畴设置上的分歧源于逻辑起点上的分歧。本文主张,新闻理论研究必须将“新闻事业”纳入理论体系当中,但是它所找到的逻辑起点与原来理论完全不同。新研究以寻找一切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为目的,在发现共相以后,将其分解为“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和“媒体形态”这样三个概念,以这三个基本元素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既不是追根溯源式的,也不是单一概念的逻辑演绎式的,而是共时性、构成式的,它可以选择任何时期、任何社会的任意一种新闻实践活动展开研究。这样,新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能够全面统摄新闻实践活动本质内涵的三个基本元素。

最后,我们对以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体形态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研究价值做如下概括:

第一,它能够使人们在大脑中建立起清晰的概念体系,原先的各种概念可以在新体系中得到系统梳理,并进行准确定位

传统新闻理论中的各种概念比较杂乱,三元素则是对新闻实践活动内涵的重新划分和构建。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类:新闻的定义、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新鲜性、公开性等概念都属于新闻理念范畴;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党性原则、舆论宣传、舆论监督、商业价值、社会责任、媒介批评等概念都属于媒介功能范畴;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都属于媒体形态中的技术范畴;新闻信息的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发布、接收都属于媒体形态中的运行流程范畴;媒体定位、媒体发展战略、媒体集团化、频道专业化、制播分离、广告经营、发行经营等属于媒体形态中的内部管理范畴;媒体所有制、新闻政策、新闻法规、新闻职业道德等都属于媒体形态中的社会控制范畴。整个理论就是由诸多概念组成的一个内涵界限清晰、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

第二,由于所有概念都处在相互关联的结构之中,人们可以时刻用普遍联系的眼光去认识每个局部变化

概念系统的有序排列,使人们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就不再是单向度的或支离破碎的了,而倾向于在事物不同侧面的普遍联系中把握局部变化,并分析某一局部的变动对整个事务所产生的影响。对新闻理论所涉及的每一个概念,我们都可以先找到其所归属的元素范畴,再顺藤摸瓜,发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上下层次,以及处在同一层次的相邻概念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各种概念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各种概念之间的实质性关系。这有点类似于在汽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无论汽车走多远,我们都能通过定位系统迅速发现它的方位,进而跟踪它,掌控它。

第三,预示着新闻理论将转向以抽象范畴研究和理性把握为主

传统新闻理论花很大精力去研究的一些不是普遍意义上新闻理论所必须研究的范畴,而只是某种共相的一些变化或具体内涵。由于没有对新闻实践活动的共相与共相的内涵进行严格区分,导致将共相范畴与特殊范畴混为一谈,从这些研究范畴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常常不具备普遍性。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和媒体形态则是对传统新闻理论研究范畴的再抽象,以这三个概念范畴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意味着将研究的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地带,它使得研究者不断拉开与新闻实践活动具体经验的距离,这是一种思维的上升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由过去专注于具体的经验知识,转为首先去关注那些能够统摄具体知识的更抽象的概念范畴,然后再去研究抽象范畴的具体内涵,将具体的经验知识视为抽象范畴内涵的现实表现。这样,新闻理论研究就可以克服经验的束缚,达到对本领域研究对象的理性把握,从新闻实践活动最抽象和最具理性色彩的制高点来审视新闻实践活动的变化,这就为构建能够统摄古今中外乃至未来新闻实践活动发展的共性理论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同类推荐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本书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入手,深入探索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及文献思潮演进。创作方式更替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文章作角度新颖,论述有据,别开生面,对于真实揭示现代文学的本来面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是“纸上常春藤”系列之一,本书通过解读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发掘其古老建筑和街巷,庭院和绿地,感受其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疯狂与浪漫,欣赏这里丰富的文化艺术及其独特的个性,追踪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著名的以及平凡的人物,同时也为有志于入读该校的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技术支持,为大家构建一个了解、熟悉该校的崭新视角。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楚辞选评

    楚辞选评

    本书是对伟大诗人屈原作品的研究和介绍。其方式是除对各篇作品作题解和简注外,并对作品分章逐节地加以点评,具有较高的学习及研究价值……
热门推荐
  • 恋上极品甜心

    恋上极品甜心

    森甜甜,人不如其名!一个极品甜心闹翻天!欢乐的蓝颜红颜被迫同居在公寓不仅不能回家,而且乱糟糟的生活就此开始搞笑的同居生活也拉开了序幕,梦想变换不断的萌妹森甜甜大闹学院时而腹黑时而卖萌,林雨昂除了处理烂摊子估计也没什么用处森甜甜妹子遇见心怡男神,林雨昂该怎么办各种美男频繁上阵,林雨昂能否守护住森甜甜?这两个人欢喜孩子能走到一起吗就在《恋上极品甜心》欢乐又温馨的生活就此开始——终究有多少眼泪深埋其中
  • 魂与生

    魂与生

    吞人魂魄的黄泉妖花,杀人取心的诡秘狼妖,千万年前的神秘宿命,一个阴谋套着另一个阴谋,究竟是家族的使命,还是有人在背后指使,重生后…那消失的身份,究竟是有人篡改,还是…根本就没存在过,生,或死,均在一念之间……
  • 女冥王的怨恨

    女冥王的怨恨

    普通女孩变成冥王?身边竟个个都是道士?在仇恨与爱恋的纠缠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 甜心来袭:少爷军团守好心!

    甜心来袭:少爷军团守好心!

    俊逸,那个一心对她好的邻家大哥哥,温柔的好像三月的春风;世勋,那个不善言辞的少年,却用自己笨拙的爱守护着她;宇楠,那个冰山美男子,对她却撒泼卖萌还耍无赖,关键时刻总会给自己收拾烂摊子;丁骁,视她如命的哥哥,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她,关心她,舍不得她受半分委屈;欧阳雪,一个恶毒又有心机的女生,仗着自己有点家世长得不错就处处针对她,可最后······到底谁才是她的真命天子,欧阳雪的恶毒计划,会得逞吗?
  • 吃出大神

    吃出大神

    世人皆知貔貅爱吞天地宝物,只进不出,却不知貔貅吞噬能力远不止如此,当吞噬能力遇到神秘系统,加上一个“小气贪吃”的主角时,金银财宝,我的!凶兽异族,我的!灵药仙丹,我的!你想打我?信不信我把你也吃掉。。。
  • 嫡女毒医

    嫡女毒医

    穿越到女户之家,一家三代没有男丁。家中有家资万贯,却被极品亲戚窥伺。尽管困难重重,素问却丝毫不惧。有顶尖医术傍身,她必能斗垮极品。状元就敢忘恩负义,你以为姐是好惹的?侯门公子只是靠山,姐可没别的意思。虐渣男,勾良配,收获幸福甜美爱情!PS:本书已经完结,可以放心全订。
  • 殿下在手,天下我有

    殿下在手,天下我有

    身为现代人的沐紫夜,因出车祸意外死亡,却又因祸得福,穿越到一个不知名的世界,她不仅穿越了,而且还是婴穿,就在她玩的风生水起的时候,一道圣旨凭空出现。“奉天承运,皇帝召曰,丞相之女沐紫夜贤良淑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与太子何奕寒乃良配也,是以,朕将沐紫夜赐婚于太子,择日成婚,钦此。”沐紫夜接到圣旨的时候,不禁腹诽:“那该死的皇帝是脑子抽筋了吗?我才十六岁,这么着急把我和太子凑在一起,他到底想干嘛?”何奕寒对沐紫夜一见钟情,沐紫夜却不自知,沐紫夜智商高而情商低,何奕寒的几次暗示,沐紫夜竟然还无视了……
  • 惊世绝妃:妖孽哪里跑

    惊世绝妃:妖孽哪里跑

    第一次写大家看看,哪里不好就告诉我哟。《惊世绝妃:娘子.等等我》内容简介:暂时没想到,我想到会改的精彩点的哟。内容我尽量弄的精彩点,然后想简介!【暂时弃!】
  • 王俊凯之樱花树下的告白

    王俊凯之樱花树下的告白

    你知道吗?我爱你,我无法忘记你。你已经住在我心里深处,无法抹去。”千依。“嗯,我都知道。”王俊凯。“辰轩”千依。王俊凯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样,自嘲道:“呵,原来一直都是我自作多情,你一点都不爱我,名以上是我的女朋友,可心里想的却是别人。”说完便快速离开了。可他没有听完,千依依旧呢喃道:“但是辰轩,对不起,我对不起你,你那么爱而我,而我现在才发现我对你的感情不是爱,我爱的是王俊凯。”就是因为王俊凯走得匆匆,没有听到,为了刺激千依,而选择了她人,千依再次死心。他还能挽回她吗?他还能让她再次爱上他吗?她又该如何选择?是选择会保护她一生一世的蓝辰轩?还是让她受伤无数的王俊凯?
  • 纨绔邪王妃

    纨绔邪王妃

    前世,锋芒毕露,张扬嚣张,一个不慎被下散魂烟,身死魂穿,沦为摄政王家“貌丑身弱”的废材嫡女。然而再次睁眼,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丑颜褪去,举世无双,风华展露,完虐天才。“落萧风,你看了本王的身,睡了本王的人,你还想跑了不负责任!”“额..其实那是个误会”某女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