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800000046

第46章 新闻的认识论哲学(1)

■刘建明

记者的报道充满认识论哲学,越是在民主制度中,新闻的认识论对受众真实把握世界、正确地参与社会管理越显得重要。正如加拿大学者罗伯特·哈克特和赵月枝合写的《维系民主:西方政治和新闻客观性》一书中所说:“大多数新闻工作及许多新闻批评都非常依赖真理、知识、客观等概念,这些概念源于19世纪的哲学传统,即人们熟知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我们认为,有意义的观点——批判现实主义,或许能提供保证可持续民主所需要的新闻哲学基础。”。

新闻认识论是围绕事实展开的一组主客思辨,承载着事实的哲理框架。尽管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认为“严格地说,事实是不能定义的”,但哲学界千百年来不断探索“事实”,在新闻学中成为认识论的哲学命题。新闻界由于对事实这个哲学命题缺乏足够的把握,不仅理论认识达不到一定的深度,而且报道实践也出现了一些荒谬的观点。

一、新闻报道的唯物论法则

记者认识的最终和唯一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无论记者报道新闻还是受众理解新闻都必须了解事实的客观标准。事实作为新闻学中最基本的范畴,就像哲学中的“物质”与“意识”一样,构成新闻报道的认识基础。

当我们说“事实”的时候,绝不是指记者对事实的认识,而是客观世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新闻只是对这些事件的反映。否认事实是“自在之物”,而是“认识主体所把握的事实”,无疑是一种唯心论和经验论。事实总是客观的、运动的,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记者永远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能够改变的只是对事实的陈述,但它已经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反映。事实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你没有看到它或有意遮掩它,都不能消灭它的存在。记者没有采访或报道某件事,这件事依然存在,并不依记者对他们的认识而改变,也不会因媒体对它们的不同描述而消失。

事实的特性决定了它不是让人一览无遗,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多向性、复杂性,总是处于发展变化的链条中。如果记者报道的是片面的事实,那不是事实本身陷入片面,而是记者忽略了事实的完整、变动的客观性。近年来,我国某些新闻学者竟然同西方一些新闻学者如出一辙,否认客观报道的可能性,认为新闻只能是媒体过滤的主观事实。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之所以再次遇到挑战,新闻界唯物论哲学观的薄弱、甚至彻底丢失,不能不是个重要的原因。

不错,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确实有大量中外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歪曲事实,以自己的错误倾向扭曲事件真相,这是应当谴责和痛斥的现象,而不是应夸奖的人间正道,更不应对其津津乐道于学术求证。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都是违反真理的,真理总是客观的。新闻界的实用主义者主张凡是合于自己利益、原则或对自己有用的就是事实和真理,新闻不过是某种观念,不仅陷入了世界不可知论,也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他们坚持这一观点,持有的论据往往许多带有新闻媒体的倾向性。

有许多重大新闻,特别是政治新闻显露出记者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是正确的,并不是记者对事实施加了主观意图,而是把事实本身具有的深刻、鲜明的利害关系挖掘了出来。这种倾向正是来自客观事实本身,同样具有客观性。新闻如果反映出错误倾向,则是媒体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事实,是对事实内在联系的阉割或篡改。新闻作为精神产品一旦感性地表现出来,自然是一种客体化的意识,积淀着记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风格、经验、愿望和理想,记者不管感情多么丰富,都必须忠于事实,他的理想和愿望不能离开事实。

事实转化为新闻,除了记者在凌乱的事实中选择新闻事实这种加工外,还要赋予事实一种表现形式。毋庸讳言,记者的报道形式具有主观性,比如是使用短讯、通讯还是深度报道,还是使用什么风格的语言,都离不开记者的主观意志。但它们仅仅是文字、材料结构和事实与议论的比量多少的不同,而不应是新闻事实同客观事实本质的差异。对于记者来说,客观报道不仅是一种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当是唯一的选择。唯物论的新闻观必须坚守客观原则,记者的任何主观内容都不应强加给事实,否则就是在编造新闻,企图用主观杜撰的事实欺骗受众。

二、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的辩证关系

以上论证说明,事实的客观存在同记者的报道是两种不同事物,但金岳霖先生认为:“事实是一种混合物,它是意念与所与的混合物,我们既可以说它是套上意念的所与,也可以说是填入所与的意念。”彭漪涟先生在《事实论》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事实乃是对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的一种断定或陈述”。把这种观点移植到新闻领域,必然把事实和新闻混为一谈。有的学者根据这种论断认为,事实是主观化了的存在,这就把事实与记者的报道等同起来。

实际上金岳霖和彭漪涟这里谈的是经验事实。“事实作为经验对象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作为经验内容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事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等等,是指人们对感官世界中事实的认识。如果把经验事实误认为客观事实,新闻的概念也就唯心化了。把事实看作是主观经验的对象,混淆了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区别,无疑把记者的主观臆想加进了事实。认为新闻事实是记者意识中的事实,是指哲学中所说的经验事实,须经过记者的选择和文本化过程进入新闻之中。如果记者的新闻事实符合客观事件真相,受众通过它真实地把握了客观事实,记者也就实现了客观报道的目标。

另外,新闻事实还不完全等于新闻,只能说它是新闻中的事实,而新闻则包括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整合、安排和陈述的结果,表现为记者在文本中对新闻事实的智能展示,既有客观事实,又有指代性,即把事实的意义反映出来。客观事实本身不能突出自己的意义,需要感受它的人去体验、去陈述,记者代替一般人的体验把事实的意义更准确、更集中地表达出来,形成了新闻的正确倾向。一般来说,在这一建构过程中记者把经验事实转化为新闻事实,对事实多元因素的分析充满了辩证关系。其基本理论范式表现为:

第一,事实有真相与假象之分,记者在提取新闻事实时要分清哪是真相、哪是假象,这一步如果出了问题,新闻就会颠倒客观事实的趋向。第二,事实的各个部分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其中有本质联系,也有非本质联系;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有真实的联系,也有虚假的联系。只有那些本质的必然联系,才是记者认识事实的关键。非本质的、虚幻的联系不是事实结构的真相,记者在新闻事实中对这个层面发生错误认识会导致新闻因果关系的颠倒。第三,新闻事实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对于某些问题,一些媒体的主观认识恰恰同客观事实处于冲突地位,一开始报道就想歪曲事实,必然站在客观报道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把握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以上三个辩证关系,成为实现客观报道的障碍,也是一些学者认为客观报道做不到的根本原因。新闻实践证明,抵制客观报道完全出自于让事实为媒体服务,以记者主观目的来寻找和提炼新闻事实,这种颠倒“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唯心论的新闻观在今天不仅存在于商业媒体,也存在于国家和政党媒体。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让人们真实地认识客观世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在新闻中,无论新闻事实或意见都不应加进原来事实没有的东西,记者发表的意见也来自客观事实。正如新华社资深记者李普所说:“你只报道事实,这很好。但你报道的事实本身就在说话,就在发表意见。有一句名言:‘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是对的。任何真理都不是抽象的,都总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事物,一般性寓于特殊之中,普遍的东西存在于个别的东西之中。所以,一般说来,每个事实本身都在说话,你让它不说是不可能的。你报道这个事实,它说这个话;你报道那个事实,它说那个话。同一个事实,你正确地认识了,正确地反映了,它说的是正话,是真理;你把它歪曲认识了,歪曲地反映了,它说的是歪话,是歪理,是谬误。所以只要真正如实地认识了这个事物又能如实地报道出来,记者本来完全用不着跳出来说什么。我们主张或强调‘让事实说话’,所谓主张或强调,不是故意要这样,而是本来应当这样。至于那些夹叙夹议的新闻中的议论,也是从事实中抽取出来的,是事实本身存在的,不是我们外加的。”

成熟的记者对待新闻事实唯物论的态度,立足于对客观事实高度尊重的意识,这是记者坚持唯物反映论的首要原则。当记者把事实转化为经验事实,再把经验事实提升为新闻事实时,不是让事实作为载体为狭隘的小集团私利服务,而是让新闻发挥既传播事实又传播意见的作用,才能让受众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同类推荐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

    本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普及课题的成果,列举了中外著名新闻工作者的生平、职业生涯、新闻思想,其中有梁启超、王芸生、林肯·斯蒂芬斯 、亨利·卡迪尔·布列松等中外著名新闻工作者,这些人也正是中外新闻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这些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指引。
  • 国际危机传播

    国际危机传播

    由高晓虹和隋岩主编的《国际危机传播》结合丰富的案例,在厘清危机传播与国际危机传播的关系、剖析危机传播国际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危机传播中媒介组织的社会功能、生产机制、报道策略,以及公共政策、文化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创新性地引入修辞学和阐释学理论,对国际危机传播中的文本修辞和过度报道进行了详尽分析。国际危机此起彼伏,国际危机传播影响深远,如何临希不乱,有效地进行媒体传播,帮助各方面转“危”为“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宗旨所在。
  • 科学发展观概论

    科学发展观概论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对于其本质、目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又都知之甚少。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层对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步步深化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有重大突破的。
  •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儿子并非天赋异禀、我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吗、我对儿子的教育完成了吗、我儿子是怎样成为少年学者的、我具备把儿子培养成学者的技巧吗、人们对卡尔早期教育的反对意见、我的儿子真的受益于早期教育吗等。
热门推荐
  • 一世长生劫

    一世长生劫

    长生劫,永生难,视为劫难。渡劫跨难,可否长生。
  • 诡物商人

    诡物商人

    有邪异、凶险之兆的物品被称之为诡物。诡物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很多有钱人专门收罗这些诡物,以期福泽自己和后人。宁水生,就是这些专捞偏门的诡物商人中的一个。倒卖那些凶险的诡物,在外行听来这是一门很拉风的营生。然而随着和越来越多的诡物接触,所有的事情都变得越来越不寻常。
  • 雁来红

    雁来红

    东元国公主遭人追杀,几乎丧命,后被“杏林圣手”雁来谷主所救,倾囊相授绝世医术,学成归来,落难公主踏上了一条复仇不归路。(上架之前,每日一更;上架后每日两更。努力存稿中……)
  • 恐源

    恐源

    当天上出现黑色太阳时,阴阳就会失去平衡。应运而生的佛家伏魔弟子那修下山开了一家诊所,每夜十点就会营业,病号不是身体生病的人,而是心里生病的人。诡异视频,恐怖纸人,微信灵异事件……一件件匪夷所思的怪事背后又有什么惊天的阴谋?抽丝剥茧,看痞子男和八卦妹这对不完美组合如何捉鬼。
  • 画聊斋主人

    画聊斋主人

    《画聊斋主人》书友群:579590550苏家大少爷死而复生,画聊斋主人巧妙夺魂。一个是笃信科学反迷信的西洋学子,一个是斩妖除魔的阴阳师。一个跳脱张扬,一个沉着冷静。本是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天命相连,不可离之。携手破除妖魔鬼怪阴谋阳谋,一起抽丝剥茧干翻为祸人间的财神殿。
  • 想问你个问题

    想问你个问题

    这些年有些和尚确实让人倒胃口,比如说他们总是干些赚大钱的事,开着卡迪拉克,拿着苹果手机,搂着漂亮姑娘到处瞎逛。这些事真的让人很不爽。总的来说我还是挺喜欢和尚,不过我要真当了和尚,我妈估计要哭死,她就我这么一个儿子,还指望我传宗接代…说到底,我还是当不了和尚。我想,起码我也可以找几个和尚当朋友,下雨天不开挖掘机的时候就跟他们学学念经打坐,学他们说那些充满智慧的模棱两可的话。要是你问我最羡慕和尚哪一点,我告诉你,那就是小和尚不用整天拍老和尚的马屁。
  • 庶女夺妃

    庶女夺妃

    她是为了家族野心而牺牲入宫一世为妃的棋子,隐忍着只希望家族的胜利。她遇到了邻国太子,答应帮他一统天下。她开始一步一步斗智斗勇从美人爬到贵妃。大战将至,却成为了皇帝钦点的女将军,戎马作战。她与邻国太子联手拜倒皇帝,独霸称王!且看一介温婉女子如何从美人一步一步爬向女皇!几年后,她还记得他当时霸道的话语——“玉佩我就放着了,本宫认定你了,三个月之后,你就是我的,无论身份,无论地位。”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她和他的一生。
  • 凤鸾凰

    凤鸾凰

    她,是被疯狂科学家研制出来的高智商低情商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穿越为楚家大小姐,被姨娘庶子欺凌,遭遇齐太子退婚,她虽为机器人却本性腹黑,天赋异禀,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符咒师召唤师双重领域的最高掌握者,她会如何璀璨人生?他,路过天启国顺道从楚家拐走一个不知男女之事的小王妃,圣朝国三皇子,天才炼药师,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血盟,竟成他小王妃的扫荡大队,在漫漫情路上,他又该如何成功将小王妃吃干抹净呐,让咱这些吃瓜观众拭目以待吧!
  • 灵魂洞天之亡灵深渊

    灵魂洞天之亡灵深渊

    这是一个名为焚界的异域。万族簇立,相互厮杀,只有至强之人才能屹立不倒。苍茫星宇,浮沉未定,一无名少女携神级魄器而来,斩星王,平异乱,逆苍穹。
  •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散文卷二)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散文卷二)

    “爱在右,同情在,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里的一个充满爱的句子,这个句子曾经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她的作品以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思想内核,她思想中深切的爱心和对人生中美的追求,使她的作品渐渐地形成了清新、细腻、隽永的风格,感人至深,净化着读者的心灵。她的一生都在为孩子们写作,为们留下了无数作品。她用女性那特有的温婉细腻去描述孩子们的童贞、两小无猜的情感、无阶级差别的友谊。本书特别整理了她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散文作品,带你品味童年的真挚的美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