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300000022

第22章 结构电视新闻节目的技巧与方法(3)

抑制性悬念是指“抓住观众急于获知内情的迫切心理,故意放慢叙述节奏,延缓事件进程的一种悬念表现方式”。比如前文提到的《本周》栏目的导语设置。电视新闻《在千钧一发的时刻……》的导语为:“今天凌晨,巴中市巴州区遭受了三十年来罕见的暴雨袭击,一名少年被洪水围困在沙丘上,生命危在旦夕,一场扣人心弦的抢救行动迅速展开。”导语为观众讲述了事件的发生,并引出人物命运,但是并没有告诉观众结果,而是在省略中给观众以期待。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也经常使用这种悬念手法,其做法是使用排除法,从外围问题进入核心问题。这就增加了节目的曲折度,为节目设置了抑制性的悬念,不断延缓事件进程,刺激观众的好奇心理。比如《牛下的蛋》这期节目,设置了“牛下了一个什么样的蛋?是蛋吗?”剖开蛋进行检查,是最直接的验证方法。但是,编导层层设置悬念,首先从对蛋进行生理结构推测,仪器监测等开始报道,排除了这些疑惑,才从最关键处着手。当然故事的延滞并不是编导刻意为之,而是主人公的阻扰,编导充分抓住了事件本身具有的曲折度来结构节目,设置了悬念。

悬念的3S原则

简言之,悬念的设置环节具有3S原则——“悬置(suspense)”,“惊奇(surprise)”和“满足(satisfaction)”构成结构节目的悬念的总体原则。在这方面需要提醒的是,有的节目把观众悬置得很高,但是在满足上没有做好,这容易让人产生虎头蛇尾之感,令观众反感。《走近科学》栏目在这一点上经常被人诟病,所谓“前二十分钟装神弄鬼,后五分钟告诉你没鬼。”

悬念的视角

悬念还牵涉到编导为观众设置视角的问题,悬念的设置有两种视角,一种是全知的视角,即观众是以一种旁观者全知的视角去关注节目中主人公的命运或事件的发展程度。这方面,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作品即其理论最有代表性。希区柯克的典型例子是:有四个人围坐在桌子旁边谈论棒球,如果你事先让观众知道桌子底下有一颗炸弹将在五分钟内爆炸,你的预示就会造成有力的悬念,使观众十分关切这个谈论棒球的场面;可是如果观众事先不知道那颗炸弹,四个人谈了五分钟,突然,炸弹爆炸了,人被炸成碎片,观众只会感到十秒钟的震惊,而对四个人谈论棒球的那五分钟,则会感到非常沉闷。“让剧中人成为傻子,让观众成为上帝”,正是这种全知视角使观众因事件的戏剧性冲突形成焦虑和紧张,最后得到释放。第二种视角则是观众与节目中的人物或记者同处于未知未觉中,由记者或节目主人公带领观众去释疑解惑。比如,作为非虚构类节目,《走尽科学》的悬念设置的视角无疑是第二种,其选题题材的特点决定了该节目天然借鉴这种悬念设置和叙事视角的方式,节目每一个选题都是以“谜团”开始,通过记者实地考察与探索,带领观众解开谜团。

3.故事人物化——中心人物的设置

新闻因人而生动。叶凤英教授指出:“故事人物化就是让新闻故事的主人翁立起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为新闻的主题服务。”故事需要人物去承载,需要中心人物去讲述。在这里,新闻事件人物的选取就至关重要。《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说“我们不是讲故事的人,我们的对象比我们更擅长讲故事,我们只是帮助它把故事讲得更好”。中央电视台孙玉胜认为“人物是可以而且足以同时承载理性与感性的,从人物切入是一个巧招”。在电视报道中,如果没有一个有个性的、有吸引力的人物,事件就失去了灵魂。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人物众生相赋予了事件以人文情感和命运感。因此,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技巧比喻成一个圆,那么人的因素就是这个圆的核心,所有的采访、报道和叙事技巧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在“人”上,即使是动物世界、自然奇观,也都是以拟人化的形式、或被赋予人文色彩才显得生动有趣。因为,观赏节目的是“人”,是具有共通情感的人。

有人说,只有不好的采访,没有不好的采访对象,这是强调记者在采访中的主动性。而在实际的操作中,选择了一个好的采访对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也有人说,好的采访对象如同好新闻,可遇而不可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进一步探讨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及人物的个性比。

第二节引人注目的中心人物

一、电视新闻的核心是“人”

1.以人为主体的报道方法

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美国《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一书的引言中,着重谈到了人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因素:“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人是新闻的理由,写新闻时每个记者都应从人的角度去探索”,“记者写人越多,新闻报道对读者就越有趣、越重要,人比无生命的事实更令人感兴趣。人的题材更易于唤起读者的反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也说:“对于涉及抽象的东西——思想方针、政策、发展等方面的报道,这个技巧是有用的。它的要求是:找出一个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他是受影响的,或者被卷入的,把这个人作为某一情况,或者这一情况的原因或后果的例子来写。”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放在诗人面前的是一碗白米饭,而诗人却感悟出这背后的“人”的因素。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应该充分关注一个事件、一个事物背后的“人”的因素,挖掘事件背后的“人”的故事,报道才会呈现出立体而丰富的一面。正如《新闻调查》主持人长江所言,“再好的一个节目,没有打动人的地方也不能算好。什么东西能够打动人?不是主持人和记者,是主持人和记者的采访对象,是屏幕上被采访的那件事,是这些事的当事人他们的命运、他们过去和今天的活法、他们的人生态度、喜怒哀乐、艰辛坎坷乃至心灵的挣扎”。

2.人本意识

电视直观形象的特点对于表现“人”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从方法论上来说。从报道观念来看,记者应该具有人本意识,具有体察普通民众感受、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人”为中心。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不所欲,吾施与人”等认识都体现出人本意识。《论语·乡党》记载了两千年前儒家思想家孔子的一则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天,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只问伤着人没有,没有问马怎么样。这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反映,是尊重人、重视人的实质体现。记者应当以己推人,以普通人的心态、平民的情绪去体察历史和时代。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舒婷《神女峰》中曾这样写道: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在悬崖上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苦的酣畅淋漓形成强烈对比。诗人从普通人的情感对伫立在长江边的神女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道德审视,对受传统道德束缚而泯灭人类情感的文化观念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这是对人类普遍情感的重视。

电视报道中对“人”的重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的。过去的社会观念强调集体,忽视个性,突出“大我”,忽视“小我”。许多俗语也抑制个性的闪现,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时中国电视媒体的报道大多为“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人”、“见集体不见个人”。比如在灾难性的报道中,过去我们强调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各地政府部门如何采取措施救助,而忽视对灾难造成的影响,人员伤亡情况的报道。随着社会的开放、民主的发展,过去单纯从政治、集体等方面的重视逐渐转换到对个人的重视,电视报道也开始强调人性化、个性化的因素。电视节目逐渐开始以“人”为中心结构报道。在电视新闻报道如是,在纪录片中更是如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这期节目,最初是对虐猫事件的调查,而最后落脚到对虐猫当事人的人性关怀,这一落脚点使节目平衡、理性,充满了对“人”的重视。《面对面》栏目语说,“我们关注时代、关注时代发展中的人”。应当说,从“人本意识”来看,记者应该具有对时代、社会发展的前瞻性的思考,顺应时代潮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人类终极关怀的意识。

纵观近二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围绕“人”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人物专栏节目逐渐增多,栏目逐渐成熟。从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之初的《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面对面》、《高端访问》、《新闻会客厅》、《人物》等各种人物专访和人物传记的节目,都在形式、人文故事、人性探求等等角度都做了有益探索并逐渐成熟。而凤凰卫视等其他电视媒体的《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节目也在丰富着人物访谈、人物精神探求的节目的角度,第二个趋势是新闻栏目、纪录片中以人性探求、以“人”为基点的报道与创作得到了极大地扩展。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江西卫视的《传奇》,“5·12”汶川大地震的直播报道,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再说长江》、《香港十年》、《澳门十年》等等,这些电视新闻报道各个领域、各种体裁的节目中都能折射出“人”在其中凸显的趋势。而美国电视界两个长盛不衰的访谈节目——1985年创办的《拉里·金访谈》、1986年创办的《奥帕拉·温弗瑞访谈》,至今都还在讲述着千姿百态的个人故事;第三,电视媒体逐渐开始以普通人为主角,以普通人的情感为核心,幸福着普通人的幸福感动着普通人的感动。正如白岩松所说“我们要把人放大,人要有名字、有故事”。这里的“人”即是普普通通的“人”。

3.人性的探求

布隆代尔说,“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人性具有永恒性,几千年来人性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因素。描写人性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同样,让电视新闻报道生动的元素也是报道的事件中所牵扯出的复杂的人性,人性中的善、恶、美、丑成为报道中不变的核心。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制片人包军昊认为,人性与故事性构成了《新闻会客厅》的两个核心因素,“所谓人性与故事性,是指无论是高官,或者平民百姓,栏目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挖掘他背后的东西。叫‘勤会高官贵人,常见布衣百姓’。”

《寻找小王丽的家》中继母、父亲在镜头前的人性刻画,《收棉时节访棉区》中欲盖弥彰的狡黠的员工,《“罚”要依法》中蛮横无理的交警,《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作假的地方官员等等,这些电视新闻报道正是因为真实地呈现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而让人记忆深刻的。

人性是复杂而深刻的,不是非黑即白、界限分明的简单集合体,而往往处于一种深刻的矛盾与冲突中。正如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1886—1967)在其诗作“In me,past,resent,future meet”中的不朽名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其中文含义是“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它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同时更表现出这两种相对本质的调和。《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中工作表现良好但内心压抑的女工和有复杂心理的电视台记者,《与神话较量的人》中刘姝威的矛盾与挣扎,《人物》中从北大学子到街头屠夫的奇人陆步轩的强烈命运反差……无不表现出这个真实世界的多样性。我们过去的新闻报道往往把人展现得简单、千人一面,尤其是典型人物、宣传人物,这样的缺乏深刻人性本质刻画的人物缺乏真实感和亲近感,报道本身因而缺乏说服力。一个优秀的人物也会有小缺点,这些缺点并不妨碍他人性中的光辉,恰恰是这些小缺点让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趣味的人。因此,当我们的报道没有深入到“人”的因素上去,没有从人的角度去体察事件的时候,就会因缺乏个性而成为简单的概念与说理。

同类推荐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光辉思想。想阐述政治思想这一性质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 王家岭的诉说

    王家岭的诉说

    “这是一起造成38人死亡、115人受伤的极其严重的责任事故”。这是一部直赴灾难现场,用事实的真实追踪描述还原灾难的内情文学报告,是超越了新闻报道的直观表层描述之后的事实和理性思考与追问。《王家岭的诉说》是一部典型的灾难文学作品。赵瑜率队,五作家察访祸灾真相;矿工诉说,众难友揭秘国字煤田。深度解答网民疑团,王家岭上生死实录;严格拷问矿主良知,黄河赤子气贯全书。
  • 云影萍迹

    云影萍迹

    颜瑾师姐不善言谈,属于纳言君子一类。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电视台,在做了几年记者、拿了几个奖之后,转入总编室工作,任时光荏苒。相对宁静的空间,给予师姐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师姐在青云山下《贵州电视》杂志那个角落清净的办公室里,静静地观察着,静静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她始终是文静的,但是在一些文章里(主要是第一辑《论文、电视杂文》部分),言语却犀利得毫不留情,指出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电视”出现的低俗现象,呼吁影视工作者沉下心来,多些内涵之作。作者的影视评论同样是期望影视工作者抵制低俗,制作出有创意、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讲述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识,可以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就如同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 俗物与天才(精典教育)

    俗物与天才(精典教育)

    本书前半部分,作者塞德兹先阐释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而在后半部分,又以小塞德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论述了天才教育法的实践过程。
热门推荐
  • 超级维修

    超级维修

    陈卓不过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菜鸟级电脑维修工,意外收购了一台二手电脑,竟从中发现了隐藏的超级智能系统,来自两百年后的高科技,居然还是个小萝莉。陈卓:小葡萄,叔叔请你吃糖,告诉叔叔你除了会修电脑还会什么?小葡萄:杀毒软件,截取程序,专业窃听,设计汽车,让我想想还会什么。陈卓:⊙_⊙拥有一个超越现代200年高科技智能系统,可不是为了养成。万能维修,黑客入侵,汽车垄断,高科技在手,维修工变工业大亨,让你见证什么才是真正的屌丝逆袭!
  • 绝世皇后掠君心

    绝世皇后掠君心

    被男友背叛的宋汐,不再相信爱情的她意外的发生车祸来到一个架空王朝,琉璃王朝的皇后他,一国之君,江上之主,后宫佳丽三千,却唯独对她悉心照料。她究竟该不该相信他的情。
  • 太极

    太极

    “练太极,养身体”已经成为风靡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上班族的日常自我保健方式,在纽约、在东京、在首尔,在更多的城市,清晨或黄昏,公园里,清幽处,一不小心就会撞见比划太极的人。已经不止老人,生活在城市里的上班族,正在成为这种来自东方的古老太极的忠实拥趸。据国际权威统计机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世界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超过3.5亿人,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修身运动。什么是太极?能够用它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自己的大量实践,结合太极秘传养生术、《黄帝内经》、《周易》、《延年养性录》等中华秘笈,我专门为都市人群编创了一套简单易学的太极体操。
  • 卿本无赖:美人快到碗里来

    卿本无赖:美人快到碗里来

    据说,颜值高的人都在追这本书。据说,体重不超200斤的人都收藏了这本书。据说,身高超过一米五的人都已经爱上了这本书。据说,书中有一倾城绝容高冷孤傲大美人但不喜男人只爱女人。特别是那位站在角落吃糖的女孩,独得他深宠!凤兮眨巴两下大眼睛,含着口中的棒棒糖,口齿不清的说道:“在唆偶嘛?”美人浅笑,理了理她褶皱的衣角,“说的就是你。”
  • 靠山吃山:十指沾得阳春水

    靠山吃山:十指沾得阳春水

    宋溶并不是没有死,而是死后穿越了。这个身体也叫宋溶,是长兰的一个乡下丫头,因为长得颇为秀美,就被继母给卖了。历尽波折嫁给一个叫魏鸣的男子,从此过上粗茶淡饭的生活~该文慢热~希望读者宝宝们会喜欢!
  • 从头喜欢你

    从头喜欢你

    这是一个关于早恋的故事。零碎的青春记忆,少年时期的懵懂错综感情,友情,爱情,亲情,旋转,交织。拜伦说:“若我再次遇到你,事隔经年,我将如何与你招呼。以沉默,以眼泪。”晚安,从头喜欢你。
  • Against Apion

    Against Ap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限能力系统

    无限能力系统

    ``````````````````````````````````````````````````````````````````````````````````````````````````````````````````````````````````````````````````````````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一部仅次于《西游记》的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作者许仲琳运用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广博的道教知识,将民间流传的封神故事整理成一部伟大的神话巨著。《封神演义》叙述了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宠信妲己,四方诸侯纷纷起而反抗暴政的故事。众多人物栩栩如生,如足智多谋的姜子牙,敢爱敢恨的哪吒,残暴的纣王,阴险的妲己,狡诈的公孙豹……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廉政微阅读

    廉政微阅读

    该书是给喜欢廉政文化的人们茶余饭后或工作间隙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的口袋书。虽只是人类廉政文化整体的一鳞半爪,但却是精粹所在。全书分为“清廉为官”、“清白传家”、“廉史留痕”等 16 辑,每辑由若干则短文组成。篇幅短小而信息量大,语言简洁而活泼,让读者在轻松之中领悟廉政文化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