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000000040

第40章 中国古代怀古文学及其历史成因(3)

其三,务实尚圆、贵古贱今的民族心理趋向,亦成为怀古主题内在驱动力之一。研究价值趋向变化的跨文化审视注意到,传统中国人以过去取向为第一序的价值优先,而说西班牙语的美洲人为现在取向代表,美国人为未来取向代表。中华民族重本(农)抑末(商)价值取向源远流长,由此衍生出注重既得、既往的实体实事,而对现实正在发生发展的事物重视不足。因而王充《论衡》就一再说:“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齐世》);“俗儒好长古而短今……信久远之伪,忽近分之实”(《须颂》);“夫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案书》);桓谭《新论·闵友》亦言:“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也”;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也指出:“夫古来知音,多贱同(世)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又葛洪《抱朴子·尚博》:“世俗率神贵古昔而黩贱同时……虽有益世之书,犹谓之不及前代之遗文也……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许今之才士不减古之枯骨?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所患矣。”直至《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题大观园匾额楹联亦曰:“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也正由于上述民族文化心理,中国文学主题史的研究特别有意义。因其积累丰厚,有不可胜数的、相对连续性的材料可据。因而怀古又不光是文化上的原因,还有价值取向决定的心理原因。由于人的自我意识是永不满足的,现实中总要寻求一个又一个新的需要,不易在眼前发生的事件中求得圆满;而逝者长已矣,时间可以将既往的一切筛选、沉淀、诗化、理想化。借助于习惯性的回忆缅古,人们还最便于内在地超越现实。如沈约《宋书》七十三本传载颜延之《庭诰》一文,便指出了贫士失志落魄时的这种精神超越方式:欲蠲忧患,莫若怀古。怀古之志,当自同古人,见通则忧浅,意远则怨浮,昔有琴歌于编蓬之中者,用此道也。

如此精妙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平衡法为后世纷纷认同采用。《艺文类聚》卷三十五和《初学记》卷十八就引用了这段话,作为精英文化思想武库中的珍品奇货。怀古内容是什么似乎并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何以有这种“向后看”的价值追索意向。

基于这种价值选择,我们就并不奇怪:为什么许多怀古之作并非是理性的实事求是,而是情感式的执著眷恋或先入为主的咎归一责。主体实际上是按自己的意志去理解和阐发“心中的历史”。所以文学中大凡怀古之作,一部分是将历史完美化;另一部分则是以古鉴今,利用重塑了的记忆,将特定的史实成因一元化处理,绝对化地归纳,将复杂多元的历史事件始末缘由归功或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事件,进行单一的线性因果联系。既以古为鉴,自圆其说,又在艺术表达上取得一种言约意丰,余味不尽的效果。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卷十由使事用典角度分析道:“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此后代诗人不得不用书卷也。”正由于意识到贵古贱今等民族的文化心理习尚,历代创作主体在艺术表现上亦投其所好,借古事古语来填补现实种种缺憾。而其艺术表现力趋于圆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每在于此。

其四,是熟读背诵、家学师承的学习方式。当代文化人类学把个人人格归结为“是每个带有特殊遗传特征的个人所经历的濡化的产物”,因而,“尽管一个人学习什么对于人格的发展相当重要,但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一个人如何学习也同样重要”。

以《诗》、《骚》等为主的“根文学”在中国文人的心里始自幼年就形成了一种审美的“先结构”,与此同时,特定的学习方式又确立了典范作品的神圣和庄严,规定了后世百代文人的接受方式和文化的“濡化”方式。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五说得明白:“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古人学习即讲究尚古,文史兼通,愈古愈生崇敬之心。

文学的演变离不开接受过程,姚斯曾指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有美学的、也有历史的内涵。美学蕴涵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一种检验。其中明显的历史蕴涵是: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而中国文学接受主体(又是创作主体)的“先有”、“先见”、“先结构”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具有根文学所形成的强大的吸附性与排他性。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的这段话是很有说服力的:子美(杜甫)诗有“夜足霑沙雨,春多逆水风”,乐山诗云:“巫山暮足霑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韦应物亦有:“采菊露未,举头见南山”。又东坡……如此等诗,不可尽数,每见录于诗话。美则以为点铁化金,刺则以为蹈袭古诗。附会讥诮,殊为可厌。……故余略录数首于右,以见陶、杜岂待白、韦点化,而应物、天锡固窃诗者哉!故老杜尝戏为诗曰:“咏及前贤更无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大抵诵人诗多,往往为己得也。若夫黄鲁直《黔南十绝》,则又不在此例。故语逐首取裁白诗,诗选所谓“乐天多于敷衍,山谷巧于剪裁”是也。又范廖尝在宜州问鲁直曰:“君何累用白句?”鲁直曰:“庭坚少时诵熟,久而忘其为何人诗。故阻雨衡山尉厅,偶然遇事,信手书尔。”廖复以点铁之语告之。山谷大笑曰:“点铁化金,如此快耶!”夫衡山尉厅之诗固然,而《黔南十绝》岂亦忘之为得也?此又黄公之可笑。

前已提及,以古为美的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学中是根深蒂固的,其不仅影响了对作品的美学蕴涵的阐释,也影响到作品历时性的“接受之链”。古代饱学之士幼年莫不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其以“读书破万卷”、“《文选》烂”、“书读百遍”、“出经入史”为能。

像严羽《沧浪诗话》即主张:“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之为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径,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再加上汉字作为象象(象意)系统,凭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传达信息的这种符号多诉诸诸形联想的心理机制——联想的基准是《说文》、“六经”等,偏重小学功力的中国学术又不断训练,强化了文人的宗古稽古传统,大家纷纷以使事用典如数家珍为高,最容不得数典忘祖。从而形成、保持与巩固扩展了深层结构中的“美感黑洞”,凡接受新作品必受“根文学”统摄的“黑洞”充摄、同化、内锁。由此造成的心理定式遂限制了主体期待视野,怀古宗古习惯也就更显得合情合理而约定俗成。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作品的创作过程上看怀古心理效应。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恢复事物早期阶段的一种本能。而心理器官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那些冲击着它的本能冲动结合起来,用继发过程来代替这些冲动中占优势的原发性过程,并且把它们的自由流动的精神能量贯注转变成一种大体上安稳的(有张力的)精神能量”。

怀古之作,正是用语言艺术的符号化形式来存续主体的“继发过程”,使其自身在现实中感受到的“精神能量”稳态化、有序化,凝结为符号图式。这是因为,怀古与记忆、回忆关系至为密切,具有类似的心理波动过程,易于为创作主体提供艺术思维的初萌契机。诗,在华兹华斯看来,“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至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

这种“继发过程”中产生的回忆情感是主体将外在信息心灵化了的产物,它所自发并诱发艺术表现的冲动,这巨大的心理动源之一即是怀古。昔日温馨的记忆,又有效地解决了艺术表现力贫弱的难题。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言:“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当浸满殷切情意的古人古事等典故原型有意无意之中流注纸面时,这给了饱经忧患的中国文人多少抚慰!难怪主悲尚悲的民族审美情趣要一再地注目、依恋与延伸既往,以致形成了一种动辄于笔端吐露自我情怀的“心史”书写之癖。

(作者系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同类推荐
  • 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本书从教师的外在形象入笔,深入剖析,对教师素养、心态、语言、学习、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主要概述。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个人卫生、教师的站姿、教师礼仪、做一名阳光教师、微笑提高语言修养等。
  •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本书记载了作者的心灵成长、记录了作者变革的梦想,体现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及一种大教育的情怀。全书内容包括:走向讲台——在执著与坚毅中为人师表、享受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精神舞台、学生观——你的心我永远会懂等七章。
  •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蒙尘的亲情、变调的《摇篮曲》、背负不起的父志、发生在校园的另类盗窃、“网”里花落知多少、歧路玫瑰静悄悄地开性,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等。
  •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本书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论来总结中国文学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休闲活动和休闲生活,从来就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相生相依。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马克思指出休闲和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社会生活基础,将休闲看作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一。休闲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国外已有百年,在我国大约也就十年光景。时间虽短,从原来一般视“休闲”为游手好闲、享乐主义,到当下重视休闲、研究休闲,发展休闲业,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象征,是人向自身本来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回归。
热门推荐
  • 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1840年前那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以战争为切入点,以以弱胜强为主线,展现了自西周至清代数千年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 搭建心灵沟通平台(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搭建心灵沟通平台(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成功的追求(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开掘心理,发挥潜能,追求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全面推出这套书的主旨。
  • 看破红尘

    看破红尘

    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曲阜人孔子,时至今日依旧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我们有关部门正努力将孔子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也知晓孔子,也知晓孔孟之道孔子名叫孔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们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什么是儒学?
  • 在动漫遨游的日子

    在动漫遨游的日子

    二次元装逼系统,只为装逼而来。第一卷:喰种世界第二卷:绯弹亚里亚第三卷:fatezero(第四次圣杯战争)第四卷:零之使魔第五卷:青之驱魔师
  • 九魂印

    九魂印

    一人,满地伤;双神,愁断肠;三王,天兵乱;四域,局动荡;五兵,震九州;六翼,性轻狂;七圣,断玄机;八将,战八荒;九印,震神魂;十杰,饱沧桑;百兽狂,千兵怒,血雨腥风,剑断人亡;万生浩劫,永生轮回,我以我剑笑苍狼。
  • 风里情怀

    风里情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种一粒诗的种子;我喜欢;给我一个空间;给我一把伞;新雪;雪的洗礼·雪的情怀等。
  • 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那一场盛世风云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康熙大帝玄烨更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康熙大帝——其实这才是玄烨》一书为纪连海、邓荣栋合著,前者曾登上百家讲坛且以讲清朝历史而著称,后者则是草根说史新秀,专攻明清历史;强强联手,以康熙的一生为线索,讲述康熙一朝的种种风云变幻,探寻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以独特的角度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评说那些如雷贯耳名字的功与过。
  • tfboys之我们一直爱你们

    tfboys之我们一直爱你们

    第一次写书,写的不好请假了。。。。。。。。。。。。
  • 大邪佛

    大邪佛

    “什么?一戒那和尚来了?”道家人惊慌道:“赶快将全部的宝贝都给我藏起来!还有,赶快将女儿、老婆,也都赶快给我藏好了!”“阿弥陀佛,一戒来了,还不赶快关上僧门,莫让他入内啊!”佛家人说道。魔道中人听到一戒的名声,便四处窜逃,因为,一戒这个佛门中人,比他们更像魔道中人。我若为佛,天下无魔!我若为魔,佛乃我何!我自有我自己的路,我知道该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