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7100000013

第13章 拜堂/台静农

黄昏的时候,汪二将蓝布夹小袄托蒋大的屋里人当了四百大钱。拿了这些钱一气跑到吴三元的杂货店,一屁股坐在柜台前破旧的大椅上,椅子被坐得格格地响。

“那里来,老二?”吴家二掌柜问。

“从家里来。你给我请三股香,数二十张黄表。”

“弄什么呢?”

“人家下书子,托我买的。”

“那么不要蜡烛吗?”

“他妈的,将蜡烛忘了,那么就给我拿一对蜡烛罢。”

吴家二掌柜将香表蜡烛裹在一起,算了账,付了钱。汪二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默默地想: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哥哥死了才一年,就这样了,真有些对不住。转而想,要不是嫂子天天催,也就可以不用磕头,糊里糊涂地算了。不过她说得也有理:肚子眼看一天大似一天,要是生了一男半女,到底算谁的呢?不如率性磕了头,遮遮羞,反正人家是笑话了。

走到家,将香纸放在泥砌的供桌上。嫂子坐在门口迎着亮上鞋。

“都齐备了么?”她停了针向着汪二问。

“都齐备了,香,烛,黄表。”汪二蹲在地上,一面答,一面搽了火柴吸起旱烟来。

“为什么不买炮呢?”

“你怕人家不晓得么,还要放炮?”

“那么你不放炮,就能将人家瞒住了!”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既然丢了丑,总得图个吉利,将来日子长,要过活的。我想哈要买两张灯红纸,将窗户糊糊。”

“俺爹可用告诉他呢?”

“告诉他作什么?死多活少的,他也管不了这些,他天天只晓得问人要钱灌酒。”她愤愤地说。“夜里哈少不掉牵亲的,我想找赵二的家里同田大娘,你去同她两个说一声。”

“我不去,不好意思的。”

“哼,”她向他重重地看了一眼。“要讲意思,就不该作这样丢脸的事!”她冷悄地说。

这时候,汪二的父亲缓缓地回来了。右手提了小酒壶,左手端着一个白碗,碗里放着小块豆腐。他将酒壶放在供桌上,看见了那包香纸,于是不高兴地说:

“妈的,买这些东西作什么?”

汪二不理他,仍旧吸烟。

“又是许你妈的什么愿,一点本事都没有,许愿就能保佑你发财了?”

汪二还是不理他。他找了一双筷子,慢慢地在拌豆腐,预备下酒。全室都沉默了,除了筷子捣碗声,汪二的吸旱烟声,和汪大嫂的上鞋声。

镇上已经打了二更,人们大半都睡了,全镇归于静默。

她趁着夜静,提了篾编的小灯笼,悄悄地往田大娘那里去。才走到田家荻柴门的时候,已听着屋里纺线的声音,她知道田大娘还没有睡。

“大娘,你开开门。哈在纺线呢。”她站在门外说。

“是汪大嫂么?在那里来呢,二更都打了?”田大娘早已停止了纺线,开开门,一面向她招呼。

她坐在田大娘纺线的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

“大娘,我有点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大娘,真是丑事,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是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的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

“嗳,汪大嫂你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况且又没有个牵头;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

“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是不是想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

“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这一条路。我来就是想找大娘你去。”

“要我牵亲么?”

“说到牵亲,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日子长,哈要过活的。”

“那么,总得哈要找一个人,我一个也不大好。”

“是的,我想找赵二嫂。”

“对啦,她很相宜,我们一阵去。”田大娘说着,在房里摸了一件半旧的老蓝布褂穿了。

这深夜的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渐渐地走到了,不见赵二嫂屋里的灯光,也听不见房内有什么声音,知道她们是早已睡了。

“赵二嫂,你睡了么?”田大娘悄悄地走到窗户外说。

“是谁呀?”赵二嫂丈夫的口音。

“是田大娘么?”赵二嫂接着问。

“是的,二嫂你开开门,有话跟你说。”

赵二嫂将门开开,汪大嫂就便上前招呼:

“二嫂已经睡了,又麻烦你开门。”

“怎么,你两个吗,这夜黑头从那里来呢?”赵二嫂很惊奇地问。“你俩请到屋里坐,我来点灯。”

“不用,不用,你来我跟你说!”田大娘一把拉了她到门口一棵柳树的底下,底声地说了她们的来意。结果赵二嫂说:

“我去,我去,等我换件褂子。”

少顷,她们三个一起在这黑的路上缓缓走着了,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黯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顿时使这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

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了烛烬上一点火星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正在等着;汪大嫂端了茶敬奉这两位来客。赵二嫂于是问:

“什么时候拜堂呢?”

“就是半夜子时罢,我想。”田大娘说。

“你两位看着罢,要是子时,就到了,马上要打三更的。”汪二说。

“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罢。”赵二嫂说着,忽然看见汪大嫂还穿着孝。“你这白鞋怎么成,有黑鞋么?”

“有的,今天下晚才赶着上起来的。”她说了,便到房里换鞋去了。

“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哈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着她去打扮。

汪二将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捡得干干净净的。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看看他的爹爹是不是睡熟了,听在打鼾,倒放下心。

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帽上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因为没有红丝线,就用几条绵线替代了。汪大嫂也穿戴周周正正地同了田大娘走出来。

烛光映着陈旧褪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又回到汪大嫂身边。“磕罢,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

汪大嫂本来是经过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听赵二嫂说了以后,却静静地和汪二磕了三个头。

“祖宗三个头。”

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爹爹呢,请来,磕一个头。”

“爹爹睡了,不要惊动罢,他的皮气又不好。”汪二低声说。

“好罢,那就给他老人家磕一个堆着罢。”

“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

“哈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

忽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颤动和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可怕。全室中的情调,顿成了阴森惨淡。双烛的光辉,竟黯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

“总得图个吉利,将来哈要过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了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屌事!”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

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底着头还是默默地喝他的酒。

注:屋里人即内人。下书子即过婚书。磕头即拜堂。哈作还解。牵亲即傧相。牵头指儿女。黑夜头即黑夜。安了家即娶了妻子。

十六年。六月。六日。(原载1927年6月10日《莽原》第2卷第11期)

作品导读

台静农(1903—1990),1920年代在北京参与未名社的活动,与鲁迅过从甚密,其文学道路也深受鲁迅的影响。代表作有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抗战胜利后赴台湾,潜心教育和书法,对台湾文学的发展有奠基之功,晚年还有《龙坡杂文》等作品问世。

出版于1928年的《地之子》,其中大多数篇章都以台静农的故乡——安徽霍丘县叶集镇为背景,以简洁浑厚的笔触,冷寂沉郁的格调,描写了古老乡镇的风俗人情,展现出乡村百姓的悲剧人生,揭示了老中国儿女灵魂深处的愚昧与麻木。在对旧中国农村病态社会的解剖和农民精神痛苦的表现等方面,明显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题一脉相承。而在创作风格上,台静农将《药》中“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发挥到了极致,笔下无一例外都是惨烈阴郁的乡村故事。如鲁迅所言,他是“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拜堂》中的汪二,决定与守寡的嫂子成亲。但在农村严苛的伦理道德环境中,这件喜事注定见不得天光,只能在半夜偷偷摸摸地进行。婚礼上微弱的烛光与周遭浓重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衬托出一对新人内心的无奈与辛酸。虽然想着“将来的日子还长”,希望能活得像个人样,但“生的坚韧”却不得不承受经济和伦理的双重逼迫,连人世间最平凡的天伦人情,都变得难以企及,“过活”竟是那样艰难和苦涩。

一件发生在内地小乡镇暗夜中的“喜事”,被台静农“用心血细细地写出”,沉淀出难以言传的“人间的酸辛和凄楚”。(台静农《〈地之子〉后记》)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始终克制地隐藏着他的情感,以冷峻的态度保持着叙事的距离,用真正白描的手法,干净凝练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事件和人物。虽然文风冷静到有些坚硬,却并没有掩盖住作者内心的忧愤与同情。在文笔的沉厚与圆熟上,“师法鲁迅”最为自觉的台静农,明显比同时期乡土小说作家更为出色。

拓展阅读

台静农:《蚯蚓们》、《烛焰》、《天二哥》

严家炎编选:《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颜浩)

同类推荐
  • 给阅读留一份纪念:一位学人的读与思

    给阅读留一份纪念:一位学人的读与思

    本书是一位学人的阅读之旅,也是一个读者的心路历程,书中收录文章有:《像人一样活着——读张中行想到胡风》、《萧乾是如何沦为右派的?》、《胡乔木的另一面——给杨绛先生补白》等。
  • 河流

    河流

    本书基本反映了西安建大师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学写作态势和水平。共收录了400篇作品,包括触摸词汇、往事如歌、生活彩照、儿女手记、师生之间、人生感悟、诗词广场及社团展示等。
  • 大风歌:风之激

    大风歌:风之激

    该诗丛诗歌作品以中国初民时期到西周后期的历史文化为观照对象,宏阔的人文架构是诗歌的精神脉络,散步在民间的信仰、宗教,以及政~治、哲学与人学范畴的诸种题材,是本诗丛所涉及的广阔范围。
  • 钗外集

    钗外集

    本书内各自诗词,长短皆宜,婉约朦胧,欲说还休,淡淡道来,却又回味无穷,格近少游。其诗作不多,近词味,典雅纤巧,情思细腻。纵观蓝烟诗词,辞虽清浅,意却深婉,不用崛僻字,不涉晦涩典。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热门推荐
  • 坏蛋是怎么变成的

    坏蛋是怎么变成的

    年少轻狂的岁月最让人怀念……早早辍学的我,过早的进入到了这个社会,青春的热血,兄弟的情义,懵懂的恋情,在莽撞与理智之中,我在成长。
  • 不忘初心,换一生平心静气

    不忘初心,换一生平心静气

    记得,有人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是的,如果我们心静了,就无须真正远离喧嚣,无须真正远离纷扰,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寻得桃源入口,头枕清风,尽享人生美丽风景。
  • 名侦探异域行

    名侦探异域行

    名侦探穿越异域,带着睿智解决一个个大案要案,主人公极度烧脑的推理,让一个个坏人渐渐显漏真容!让所有污垢无所遁形!世间因此而公平公正,世间因此多了欢声笑语!
  • 佳人如锦:师傅从了吧

    佳人如锦:师傅从了吧

    她是有名的热血神偷。她是京城有明的恶霸小姐。一场意外,让她们互换了时代。且看热血神偷是怎样与高冷上神杆上的。
  • 情深入骨三分毒

    情深入骨三分毒

    有一场最美的爱情是在我爱上你之前,你已经深深爱上了我。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还是这样的两情相悦来的不尴尬,也足够坦诚。悲也好,喜也罢,还是情到来时方来到,人到此时终相守的好。命运就是让你遇见一个又一个人,然后得以用那些千丝万缕的细枝末节进行一场又一场悲欢离合。
  • 异界王城:我的老婆是精灵

    异界王城:我的老婆是精灵

    前世被强暴自杀,死后魂穿异界!半夜捡到个帅气男人求包养,一路带着他各种没下限。开创王城后,纪雪为王他为后,翻牌别人还要被拖回来,谁家王这么惨啊?!
  • 大叔爱上小骗子:只求你别走远

    大叔爱上小骗子:只求你别走远

    谁的年少不白痴过,你是高高在上的总裁,遥远的像梦一样,却总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奈现实总是残忍,总是一次次的剥夺走我的所有单纯与温暖,还会遇见你吗?可你哪里会原谅一个,总是欺骗你的女孩子呢?可是如果林夕北,你能不能听一听我内心的声音,再躲起来呢?原来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都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你啊
  • 第五警局

    第五警局

    其实死亡离你只有一步之遥,这就是第五警局
  • 鬼谷医妃:腹黑王爷很嚣张

    鬼谷医妃:腹黑王爷很嚣张

    上世:名震华夏的龙腾暗杀小组白蛛(夜九)下世:一朝重生再世,成为古代丞相庶出的十二岁女娃,嫡女相逼,嫡母陷害?夜九统统都讨回来,别人进我一尺,我进他人一丈。妖孽男主:“哦?你想玩?那我就陪你玩,但是…”腹黑女主:“先与夫君打遍天下叛逆之人,再做一对快活的鸳鸯,你看如何?”妖孽男主:“还是先做一对快活的鸳鸯,你看如何?”女主:“诶……阿,喂,我看还是等等吧,唔,等等…。”男主:“我已经等不及了呢”男子邪魅一笑将夜九压倒…”
  • 冷酷总裁迷糊妞

    冷酷总裁迷糊妞

    风虞集团,公孙浩,现在的当家,天使面孔、恶魔心、冷酷出名,传说他是地狱的使者,还有一点就是从来都不让别人碰,只有离他10公分肯定被当沙包踹飞……谁稀罕,一个大男人长那么漂亮干嘛!她是神!居然敢叫公孙浩~暖暖,他是恶魔好不好!还有那支放在额头上的手,为什么没有被砍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