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6200000050

第50章 理论探寻:从纷繁现象揭示媒体本质形态(7)

2009年11月26日播发的一篇To buy or not to buy:Chinese home buyers‘dilemma(买还是不买:中国购房者的两难),写的是飙升的房价带给北京普通市民的无奈。没有刻意的煽情,但让人读来心情沉重。文章开篇讲述了一对刚参加工作不久、准备结婚的80后情侣,勒紧裤腰带向父母亲友借了几十万元作为首付才勉强在北京北二环外买下一套二手房。房子单价超过2万元,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但他们甚至有些庆幸,因为觉得此时若是不买今后就更买不起了。文章随后引述国家统计局数据和房产中介、行业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专家的分析评论,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北京房价、地价一同快速飙升的画面,透视了涨价连锁反应背后的形成机制,也刻画了工薪阶层面对经适房的无奈。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写道:2010年春节正好是情人节,周和孙(本文主人公)决定到时候给对方买最廉价的礼物,然后多花点钱买些好礼物带回老家去送给资助他们买房的父母和亲戚。

这最后一段,无疑是整篇稿件的点睛之笔,一个朴素的愿望,折射出高房价下中国大城市里小百姓的无奈。正如对外部主任严文斌所说,新华社对外报道在今天更加注重用“以小见大”、“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靠事实本身的力量、客观实在的内容、朴实的词句来感染海外读者,而不是靠形容词的堆砌,更不是靠融入记者个人的感情来吸引读者,这就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新华社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担负着对内对外宣传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这是一个不变的大方向。但在对外报道的具体操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不应照搬对内报道的模式,而应切合海外受众的思维和需求,从他们易于接受的角度入手,方能得到对方的认同。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经过对传播主体的调查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是,当传播者被认为具有“可靠”和“可信赖”这两种品德时,才会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西方民众倾向于看到媒体显示其非官方的立场,认为只有这样,它们的消息才能客观、公正、可信。因此,西方的大众传媒无不标榜自己独立于政府之外。新华社同我国的其他主流媒介一样,由国家来办,在对外传播领域属于“国家队”,但这并不等同于简单、直接地代表党和政府说话,政府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在信息流的传输中,外国受众往往不喜欢政府的面孔,而倾向于相信“老百姓”的话。所以,即便是国家通讯社,在对外报道中也须放下“架子”,化“官”为“民”,用平民化、故事化的手法加上民间视角去叙述,从而提高在外国受众眼中的可信度。在国际舆论总体不利于我国的情况下,这既是捷径,也是必经之路。

在这方面,新华社英文大广播于2009年12月20日播发的一条题为Government-backedgay bar opens after postponement(政府支持的同性恋酒吧在经历延期后开张)的稿件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条稿件报道了云南大理一家得到政府认可的同性恋酒吧在比预期推迟了三周后低调开门迎客的新闻。稿件中大量的篇幅用了酒吧经理的自述,谈到酒吧创立的动因、经营理念、同性恋群体在中国社会中面临的压力,以及整个社会和新闻媒介给予的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包容。读者从文章给出的背景材料得知,这家酒吧为配合政府对同性恋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而原定于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当天开张,但出于对工作人员及顾客隐私的保护以及避免媒体的过度报道而临时选择延期。

艾滋病和同性恋的话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依旧远离主流,这篇稿件借助酒吧经营者的第一视角去反映中国同性恋群体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西方读者从中可以发现,原来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东方文化环境中,同性恋群体同样能逐步获得来自社会的理解、包容和尊重。这与西方主流社会信奉的普世价值相吻合的。读过此文,相信外国受众脑海中对中国社会的印象能有进一步提升。

二、传播效果至上,家丑亦可外扬

分析社会新闻,就免不了要谈到在中国各地发生的各式各样的灾害、意外、重大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等。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时不时出现这样那样令人痛心、令人气愤的事件、事故,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从全球各国来看,亦具有普遍性。

抢劫杀人、卖淫嫖娼、矿难沉船,这些事中国有,西方各国也都有。但一直以来不少西方媒体总喜欢盯着中国的这块题材做文章,让中国各级政府很头疼,也给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出了难题。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在过去为营造社会安定团结局面,在重大灾难面前习惯于隐瞒事件真相,信奉“家丑不可外扬”,而媒体则在“泛政治化”宣传观念影响下,把灾难新闻等同于“负面新闻”,本能地对灾难报道选择沉默、观望。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是,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国外知道的比国内多,话语权丢失令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十分被动。

我们显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西方媒体报导中国的矿难、黑社会团伙、群体性事件时都是抱着恶毒攻击中国的目的而来。但从外媒的许多报道中,读者的确是看出了天灾背后的人祸和一些部门、地方政府、官员落后的执政思路、不作为和腐败。民主、公正、公开、透明,是西方主流社会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所遵循的普世价值,当他们今天将这面大旗挥向中国时,不摆出拒绝的姿态而是主动接过来为我所用,这才是一个走向文明的中国逐步成熟的标志。

政府如此,媒体亦是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明确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信息公开制度为对外报道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来源,为争取对外新闻传播的主动性创造了条件。差不多同一时间,新华社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也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地宣传中国的真实形象,向国外介绍中国进步的同时也要恰如其分地介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中国政府的解决方案。既对外传播中国的正面信息,又不回避存在的问题,而且敢于正视问题,这样才能让外国人信服。

在过去多年的实践中,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一直在避免将传统对内报道中“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传播观进行简单移植,避免将其单纯理解为报道内容上的报喜不报忧,而是将传播效果作为判定“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最终考量指标。这背后的原理是,西方新闻价值观认为,“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坏消息就是好新闻”,而且在“信息富裕”国家(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受众对媒体的批判性较高,普遍对媒体的正面报道持怀疑态度,对负面报道信任度高。基于上述考虑,新华社对外部近年来刻意加强了对西方主流媒体、主流社会关注热点的跟踪,并随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不仅自抖家丑,还要“快”抖家丑。这一做法从表面看会给读者以中国多灾多难的印象,但实际上却赢得了西方受众对我方媒介公信力的认可,从而大大增强了新华社对外报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009年11月21日凌晨2点30分,黑龙江省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这起矿难最终夺走了108位矿工的生命。新华社关于这起矿难的第一条新闻稿是当天早上8点由黑龙江分社撰写的中文稿,几乎在同一时间,对外部英文线也发出了第一条英文稿。此后的7天时间里,对外部英文专线以平均每天一篇大综述的频率滚动报道当天的新进展,除了每日更新死亡人数并介绍受伤矿工救治情况外,后方英文编辑对前方记者提供的大量采访素材进行汇总,描绘搜救现场、转述幸存者回忆,并用对罹难者家属、矿区工程师、救援队负责人以及当地官员和国家安监局官员的采访内容充实稿件。值得注意的是,从矿难发生的第三天起,综述稿中很大篇幅转向善后赔偿和问责,并且结合补充材料提出了为何在发现险情后长时间内没能及时疏散所有矿工、为何同一家企业在四年前发生过死亡171人的特大事故后依然会重蹈覆辙、为何重大矿难总在冬季频发的三大疑问。

如今面对矿难等突发事件,对外部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快速反应和后续应对机制,与外电抢时效、拼细节。编辑李建敏说,做这类报道,主要任务是向海外用户提供事实材料、适当去除分社来稿中的内宣痕迹并添加必要的背景材料。另外,在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消息内容和消息源的透明度。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一起学生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当场死亡,26名学生受伤。事件发生后,有受害学生家长质疑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表示听说另有学生在医院救治无效死亡,但政府隐瞒了实情。面对扩散中的流言,当地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在10日出面澄清事实并表示欢迎社会监督。新华社英文大广播于当日播发了这条消息,稿件中不单引述了这位负责人的声明,也一并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受伤学生的康复情况,并借市教育局人士的口指出了育才中学为获得经济效益而导致学生严重超编。

过去两年,我国各地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不少事件的导火索,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选择了信息封锁。但在这个案例中,政府和媒体在第一时间主动把“盖子”打开,既击溃了流言、消除了潜在的冲突,又让我方媒体占据舆论主导,使外媒无从借题发挥。类似事件,属于容易让西方多疑的中国话题,在新闻传播中,只有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方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由我们牵着别人的鼻子走,而非相反。

在同一时期的另外一个报道案例中,以新华社和《中国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外宣媒体,紧跟国内舆论关注热点,在2009年12月份对外播(刊)发了一系列反映国内各地近期强制拆迁事件和国务院讨论修改现行拆迁条例的稿件。新华社英文线于当月月初撰文回顾了成都农妇唐福珍自焚事件,并在国务院法制办举行条例修改座谈会后结合案例采访了多位参与讨论的北大法学院专家。外宣媒体参与到行政法规违宪讨论的报道中,这在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史上是不多见的,也是对外报道实践中的一个亮点。

外宣媒体主动将唐福珍的故事介绍给外国受众、主动报导国内现行法规间的冲突,这正是遵循了以传播效果为核心的报导理念。我们正视客观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并予以报道,这是遵循客观规律。既讲成绩,又不回避问题,更侧重讲我们是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家才能心悦诚服,才会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王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在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担任助理编辑,目前在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任编辑,参加过近年来一系列中国新闻重大战役性报道。

从博客传播特征看博客受众的阅读心理

廖玲玲

摘要:如今,博客已经普遍进入每个人的世界,写博、看博、评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博客传播意见领袖的巨大作用、个人性、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这五个特点,分析博客受众在阅读博客中的五大心理特征:“意见领袖”影响的心理、娱乐消遣心理、窥探隐私心理、沟通交流心理、满足求知心理。

关键词:博客传播特征、博客阅读心理

博客,最早来源于英文单词Blog,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博客是当下网络沟通中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和电子邮件相比,博客多了公开性和共享性。和ICQ(QQ)等相比,博客更完整、更真实;和BBS相比,博客少了喧哗、庞杂、散漫、流动,多了清晰、有序、负责、稳定,前者更像小区广场,后者更像居家客厅。和个人网站相比,博客的准入门槛极低,几乎是零技术,更有利于平民进入。

2009年1月15日,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较2008年底增长5940万人,使用率提升了3.4个百分点。

报告同时指出,活跃博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空间的博客用户规模达到1.45亿,增长率为37.9%。CNNIC分析师认为,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专家、机构正在将博客作为扩大传播影响力的平台。随着国内社交网站的兴起,部分草根博客进入社交网站,并使用其中的日志功能来撰写博客,受到社交网络氛围的激励,其更新、参与、互动更为活跃,带动了博客用户的增长。

同类推荐
  •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如何像宣扬的那样,成为主导世界的“英雄国家”?《大国思维》从具体的故事和新闻案例入手,没有抽象的概念,全是一些实际可感的素材和辩论性话语、直率的谈论,可谓一本呼吁“正视内政的愤懑”,“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
  •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本文从民间传说与现代生化的角度,对部分字、词、成语进行个性化的解释,对汉字的来源与本义提出了现代人的一些看法。
  •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本书对传统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历代名著中的名言警句,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歇后语、俗语、谚语、谜语、绕口令,经久不衰的经典对联,历久弥新的各种典故等等进行了整理汇编。把这些形象鲜活、言简意赅、历经千年沉淀却盛传不衰的语言文字,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现于读者面前。无论是先哲的至理名言,还是才子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智者的真知灼见,还是平民的家长里短,都让人受益匪浅。它们或音韵优美,或意味深长,或幽默风趣,或哲理深刻,使人在文化享受中提高文化修养。
热门推荐
  • 凡尘九珠

    凡尘九珠

    少年怀逆天之资,懵懂无知;天地化万物之德,无欲无为。三千凡尘,淹没多少悲欢离恨,众生芸芸,谁又能主宰命运?
  • 废柴逆袭:月之九公主

    废柴逆袭:月之九公主

    昔日的天才,沦落到现在的废物。曾经嫉妒她的人,却成了欺负,压迫她的人。受尽欺辱!她依然在苟延残喘的活着,她相信她一定可以再次恢复修为,踏上武道巅峰。刻苦修炼数十年,却还是无法凝聚元气。可她还在努力,她依然没有放弃!养育之恩未报答,养父离奇失踪,却在她十六岁时再次出现。她再次成为脚踩白骨的修士,成为百年难得的修炼天才,一步步的踏上武道的巅峰!
  • 玺阳恋曲

    玺阳恋曲

    娇艳的玫瑰花瓣,带着余晖的雨露,在夕阳的映衬下,悄然落地。我们的故事,带着滚烫的泪珠,在短暂的一瞬间,悄然破碎。零散的记忆碎片,还能否拼接成漫漫银河?少年时期,略显青涩的他,懵懵懂懂。然而,她的闯入,拉开了青春的帷幕,一种无与伦比的滋味在心底萌发,我,好像喜欢你......
  • 陕州河亭陪韦五大夫

    陕州河亭陪韦五大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缘修仙

    天缘修仙

    一式残缺的大红莲焚天剑决,一块古旧的神秘石板。小小少年自言府走出,带着一只来历莫测的小白狐,走入这涛涛红尘。看遍这诸天万界。只为儿时梦想:成仙。【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山海经之寻仙传

    山海经之寻仙传

    日月更迭,斗转星移,岁万载,尘世间人鬼甚嚣,不平,言:吾等皆女娲所造,为何独仙者居于天上,不生不死而吾等却要饱受轮回之苦。天界日久,亦有沉沦者,枉为仙,仙言:人间若有德善之人,亦可成仙。故此,天界欲寻凡仙而凡人亦欲成仙,便要历经劫难,得道成仙,此为寻仙。
  • 师傅,我要当师娘

    师傅,我要当师娘

    误会过深,前途迷茫;波折狂澜,辗转过后;再回首,似火流年,谁许谁三生三世,谁又陪了谁三生三世…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女神的全能守护者

    女神的全能守护者

    为了寻找未婚妻当小白脸乡村少年苏辰独自一人来到了平江市,然而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没找到未婚妻的苏辰遇到了另外一个女神级的人物,并成为了她的守护者。
  • 都市奇门医仙

    都市奇门医仙

    一代绝世医仙重生在一个卑微家族的弃子身上,原本前世记忆都已散去,脑中只有五部神秘的书曲。从此他的人生充满了精彩、惊艳、惊奇、惊心动魄的故事。他身怀五技,只想找回自己失去的记忆,奈何多事之秋,树欲静而风不止,各色女子贴身入怀,各种麻烦纷纷惹上身来。我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我!既然麻烦找上门来,我也无需躲避,我要将那些富二代官二代通通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