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4100000062

第62章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1)

题注:本文是在2008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抗震救灾与媒体责任”论坛上的主题演讲稿。文章论述了汶川地震报道给予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内容客观、评论公正、感情真挚是取信前提;政府支持、制度保障、社会配合是成功基石等。

本文获得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论文奖,后来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以其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大将会在中华民族灾难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然而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消极情绪很快便得以缓解,并迅速转化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积极行动,这其中新闻媒体可谓功不可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媒体在抗震救灾中成功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对于扭转地震所造成的被动局面,迅速凝聚人心、团结民众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表现无疑将被载入中国新闻史和救灾史的史册!

事实证明,这次我国新闻媒体的震灾报道获得了巨大成功。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及时、准确、权威、生动、丰富地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斗争,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汶川地震报道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果断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从而成功地把握了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迅速地组织起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强大舆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局面。因此可以说,“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这次震灾报道的制胜法宝。

5月12日14∶45,即在大地震发生18分钟后,在当时对震中、震级和损失情况尚不知晓的情况下,新华网便开始滚动发布震灾消息。紧接着,各大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发此条新闻。新华社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第一张地震图片也由新华社在地震发生28分钟后迅速发出。

而地处灾区的成都广播交通台在14∶55就已进入直播状态。

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32分钟后即15∶00,在新闻频道口播第一条新闻;15∶02插播“突发事件”片头,并播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15∶20,打破原有节目安排,推出汶川地震直播;22∶00,新闻频道和第一套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滚动播出抗震救灾有关消息和工作进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00起在“中国之声”中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反映和报道灾情与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排除各种困难进入灾区,发回第一手信息。最多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派往前线的记者超过150名,新华社超过100名记者。而在一周时间内,记者们播发的稿件达4600多条。而四川当地的媒体更是倾所有之力投入震灾报道,及时、充分、全面、准确地反映和报道灾情。

这次我国新闻媒体面对如此巨大的地震灾害迅速做出反应,并且在第一时间及时公开震情信息,准确提供震灾情况,充分报道事实真相。比照1976年的唐山地震报道,当时新闻媒体只报救灾而不报灾情的做法,此次汶川地震无论是在报道理念,还是在新闻实践上应当说都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

这次汶川地震由于震级高,危害大,波及面广,一开始灾区民众的焦虑与消极情绪明显,所以当时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社会舆论就可能转向消极方面,各种负面的东西就会迅速传播蔓延。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的新闻媒体不封锁消息,不回避灾难,不推卸责任,而是在第一时间对灾情做出如实反映,并不断跟进作深入报道。媒体及时发布最新信息,提供最新的死亡人数、失踪人数等情况,报道最新的援救行动。这些多渠道、全方位、透明、准确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使得群众在较短时间内对地震情况有了总体了解,从而止住了可能蔓延的谣言。

特别是灾区的群众通过媒体能够及时了解灾情信息,充分把握灾区情况,因而稳定了情绪。同时,也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作用,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就为新闻媒体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这次汶川地震,“真实跑在了谣言的前面”,媒体成了群众消除恐慌的“定心丸”。这些比喻不但形象,而且准确。

也正因为报道的及时、信息的透明和事实的准确,新闻媒体牢牢地把握住了舆论先机,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有助于政府借助舆论的支持,迅速、有效地控制灾区局面,顺利地实施抗震救灾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震灾报道中,以往善于借机炒作的一些西方媒体难得地显得很平静。究其原因,同我国新闻媒体及时、充分的报道有着密切关系。正是由于我们报道的及时与充分、信息的公开与透明,灾情信息与灾区真相完全公之于世,使得某些西方媒体失去了寻觅“缝隙”的机会和进行炒作的由头。

而为了及时报道震灾情况,许多境外媒体不得不大量采用我国媒体的报道。据统计,在5月12日—16日短短3天时间内,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有关节目信号。文字报道则大量采用新华社的新闻稿件。这不但有助于震灾信息传播的准确与规范,而且也有助于震灾报道议题的集中和统一,从而也提升了我国媒体报道的影响力。

事实证明,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先声夺人”,要靠“先发制人”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不但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而且是舆论引导的普遍规律。

二、报道客观、评论公正、感情真挚是取信前提

这次汶川地震,新闻媒体力求做到报道客观、评论公正,而且媒体、记者与灾区群众心灵相通,感情相系,这是新闻媒体取信于民进而获得报道成功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客观”,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一种有效手段。新闻报道只有做到客观,才更加真实可信,才更具说服力。

“内容客观”,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应当是现实发生和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测和任意想象的,更不是无中生有和凭空捏造的。

这次震灾报道,我国媒体通过大量真实、客观的报道,向人们展现和揭示了灾区发生的那一桩桩、一件件事情的真实情景——倒塌的房屋、垮溃的堤坝、塌陷的道路,以及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幸存者、奋不顾身救人的解放军官兵和普通群众……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不但感受灾害、认识灾害,并最终战胜灾害。

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要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和报道新闻,特别是要用一种平常心正确看待和处理负面新闻。

以往面对灾害性事件,一些媒体的报道总要想办法回避其中的消极因素,以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事实上,消极因素并不会因为回避而消失,有时回避反而会因为它的客观存在而引起更多的非议,甚至可能会激化矛盾,造成一些群众出现非理性行为,从而不利于帮助群众理智、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

这次震灾报道,新闻媒体在做好正面报道的同时,也适时地报道了一些负面信息。像《那些倒塌的校舍:水泥空心预制板功过》、《四川灾区破获一批趁灾抢劫盗窃案件》、《中学教师地震时率先跑出称绝不会先牺牲自我》、《四川官员打志愿者被停职卫生厅先辟谣再道歉》、《成都救灾帐篷续:商家擅自加盖红十字会标销售》、《红十字会天价帐篷1万3一个?》,等等。这些报道所反映的都是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事情,虽然不是主流却是客观存在的,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及时地反映和揭露这些问题,不但不会影响整个抗震救灾工作,反而能使群众感到新闻媒体是敢于正视矛盾、敢于揭露问题的,从而增强对媒体的信任度,也更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

在这次震灾报道中,新闻媒体非常注意对地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公正的评论,在感性与理性的把握上可谓恰到好处。新闻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没有一味地报道和渲染悲情和泪水,也没有过多地说教该如何面对天灾,而是抓住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思想疏导和心理抚慰。无数群众被媒体亲切得体的报道和评论所感动,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之中。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中国文学发展概论

    本书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概论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概论来总结中国文学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本书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在我国当下的媒介文化具体语境下,电视娱乐是如何建构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娱乐为王”的时代,如何打造优质的娱乐产品?电视娱乐化的道德伦理底线在哪里?其合理的内核、价值和边界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对娱乐进行审美救赎?应该塑造和架构一种什么样的娱乐精神、审美精神和“快乐文化”?
  •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信用知识宣传手册

    个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信则不兴,政府无信则不威。提高诚信江苏建设水平,必须从加强诚信教育入手,大力培育诚信意识,弘扬诚信文化,在全社会倡导重诺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诚信氛围。
  •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本书从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入手,深入探索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及文献思潮演进。创作方式更替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文章作角度新颖,论述有据,别开生面,对于真实揭示现代文学的本来面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传媒实践力

    传媒实践力

    来自传媒一线学者的经验总结。内容涵盖新闻、传播、出版、公关以及广告等方面,描绘新媒体发展现状,阐述传统媒体的行业特色;探讨手机媒体的优劣,分析网络媒体的趋势;详解新闻传播理论,梳理伦理法规脉络。持论有据,案例经典,既可领略草根博客的犀利,又可触摸学术论文的深邃。
热门推荐
  • 一品毒妃:殿下追妻路漫漫

    一品毒妃:殿下追妻路漫漫

    她,21世纪杀手界第一杀神,却一朝穿越到了一个将府废材草包花痴身上。不过,花痴倒好,毕竟,她穿过来,有三个理想。花痴这个身份,可是给了她名正言顺的理由。这三个理想,一是看美男,二是画美男,三嘛,就是边看美男边画美男了。还好,这个世界美男多多,真让她大饱眼福啊。可是,身旁的那个桃花粉碎机是怎么回事啊!你再帅,再富,再牛掰,也没有阻止她看美男的权利啊!!"娘子,为夫这么美,画为夫呗?"那妖孽幽幽道。"不画。"她才不是没有骨气的人呢。"娘子,画为夫吧。""不画。除了画你,其他事情都行。""当真?""当真。""那娘子睡为夫吧。"说着,那妖孽便扛着她扬长而去。
  • 混元仙路

    混元仙路

    乡下小子叶枫,机缘巧合被一位美丽绝伦的仙女选中,步入修仙门派五雷宗。叶枫本来天资奇差,但却发现潜藏在自己体内的秘密,从此一飞冲天。在这个世界上,修真联盟,龙岛凰城,蜀山剑修……数不清的修仙门派无所不能的法宝,通天彻地的修行功法,焚遍万物的稀奇异火……娇俏的天才少女,高冷的小萝莉,温婉的掌教人妻,单纯的龙女,抚媚多姿的天狐妖女……在叶枫的修仙之路上,这些都是他不可或缺的风景。飘渺莫测的天道,如何才能证得?叶枫只知道,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 重生之以武证道

    重生之以武证道

    一个40岁的,精通佛法,精通太极的日企白领,在一场车祸中身亡。从此给自己的并不是很出色的,充满后悔的人生画上了句号。然而世界充满了奇迹,修持过佛法的主人公在中阴境界时持佛号竟然重生在13年前自己留学时代的日本。从此给日本的黑道带来一场血雨腥风。利用重生者的先知先觉,主人公创造了自己的财富,并走上一条以武证道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重生之路难道不是一条创新之路吗?
  • 箫笙陌

    箫笙陌

    ?一转身,一个回眸,一个微笑,一段坎坷,造就了一段情缘。一支箫,一个信物,一场梦境,一个伤疤,成就了一段佳话。你是否还在原处等我回去?你是否还在回忆你我的童年?你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我?等我回来,重新开始我璀璨的人生!
  • 王者使命之天下风云

    王者使命之天下风云

    异域世界,神秘莫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风云天下,唯我独尊!
  • 异世为师路

    异世为师路

    异世大陆,风起云涌,不忘初心,桃李争辉。
  • 宫闱惑:帝凰谋

    宫闱惑:帝凰谋

    他复她容颜,给她新生,她用性命与他做交易。潜身宫闱,她遇到了惜她护她的男人。低贱为奴,她的手中竟掌握着这宫里众多人的生杀荣辱。看似江山锦绣,实则波涛暗涌,两副绝色容颜下的一颗玲珑心,将她卷至风口浪尖。既然此生注定不可平庸,那便身裹容华,凤临天下……
  • 缉神

    缉神

    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小。我们不是神,只能看到我们看的,听到我们听的。即使这样,也要坚持自己坚持的,信任自己信任的。这才叫信念。------宿枫学派警言
  • 绝品妖后

    绝品妖后

    郁思颖是一名很前卫的现代女性,时尚的她明白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焦点。只是意外穿越到古代,成为了一名大家闺秀,在这里,她和古代人都没有共同话题,不过她喜欢记仇,想要陷害她的,她统统还回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俊凯之霸道少爷恋上腹黑小姐

    王俊凯之霸道少爷恋上腹黑小姐

    一个霸道少爷从不在女人身上用情但是再一次误打误撞中注定了两人的一生“哈哈,既然这样明天就结婚,哈哈亲家公你们觉得怎么样”“好好好,好啊”两个人的命运会怎样是好是坏,是幸或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