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4000000028

第28章 “三论”教学的方法论与大学教育的价值论思考

王黑特

所谓“三论”是指艺术概论、美学概论、文学概论这三门大学本科生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三论”的讲授对象各有选择,基本是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课或选修课程。但有一点几乎是共通的,即,“三论”课在各个大学一直处于既不能摒弃又不被重视的边缘状态。部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轻视和疏远,原因是多层面的。其中可以看出从教学方法到教材编写,从学生素质到教育体制,从课程设置到就业动机等多元的互动与组合关系,可以说从这些普通的不为人侧目的课程本身可以折射出错综复杂的社会、教育和历史动因。本文试从价值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有些大学教师发表文章提出以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三论”课程的兴趣,笔者积极认同。但是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方法论层面思考这些课程的讲授技术问题,根本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经面对新闻学、传播学、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思想政治、数字媒体艺术、公共事业管理、动画等专业的本科生,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专业或同一专业但不同年级的学生中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位学界著名的博士生导师曾经非常气愤地说,我永远不再给某专业的学生上课。笔者和其他教师也有同样的感受:有些学生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使之静下心来听课或与老师交流。为了引发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时在课上播放著名的、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故事片,但这也仍然不能将这些学生留在课堂。这说明试图从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也许人们会说: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这话言之有理。教师大概就像厨师,学生是其食客,只有食客挑剔的权利,没有厨师解释的机会。但是对待皇帝这样的食客可能也只有想出“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办法解围了。

是的,80后、90后这些学生恰恰是我们社会的皇帝,他们在“一主六仆”的氛围下长大,世界永远得为他们服务。但是事实又不是这么简单。他们虽然是一代物质皇帝,但是他们也同古代皇帝一样是精神奴隶。应试教育体制无情地剥夺了他们求知的权利,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剥夺了他们游戏、运动、社交等等的权利。

他们是一代为考试而活着的可怜的孩子。所谓考试就是小学升初中时考他们小学时没学过的初中知识,考高中时再考初中时没学过的高中知识。让多数学生永远处于疲惫的追赶状态,毁掉他们的求知兴趣,毁掉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的学生考入大学后对学习当然已经厌倦。作为正常的人,他们也应该得到一段放松和休息的时间,最好远离苦恼了他们十几年的知识和书本。

这样说并不否定许许多多的大学生们仍然对学习保持着高度热情,但是其中又有多少学生是因兴趣而学的呢?恐怕学分、成绩、考研、保研、就业等功利性驱动仍是促使这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这样就导致了60分万岁、考研优先和与就业挣钱有关的课程优先的现实状况。似艺术概论、美学概论、文学概论这些与就业无关的课程(或与考研科目无关),学生们当然就可以敬而远之了。

这又导出一个价值论问题———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上大学?人们可以不加思考地回答,上大学当然是为了就业,不然大学毕业没有工作靠谁养活?这样的观点也往往是专家们的观点。笔者一次参加教育部下属机构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会上代表教育部的一位专家呼吁不要再扩大大学招生数量,他没提教育质量问题而是说将导致无法就业。这是显而易见的读书就业论。当中国读书人终于摆脱了古代的读书为科举、科举为做官的价值体系之后,现在又不由自主地钻进了读书为就业、就业为挣钱的新的功利主义价值模式之中。难道读书上学就只能为功利吗?

如果说60岁以前是人生的美好时光,如果一个人一直不间断地上学读书直到28岁左右博士毕业(出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再留校园作两年博士后),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有一半的人生好时光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而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从3岁上幼儿园起直到25岁左右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常态选择),一直不间断地在学习,以60岁退休为限,其在校园生活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即校园学习和工作、退休一样已经成为现代人生的一段不可或缺的常态。如果读书就是为了就业,那么这个就业准备成本恐怕太高了,时间也太漫长了!大学教育就业论其实是现代性所延伸的工具理性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理工思维模式管理大学的具体体现。

上大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就业!大学教育应该自成价值体系,大学教育是一个自律体系,或者说整个校园教育是一个自律体系,应该自成价值。校园应该成为人们享有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最佳选择。因为,校园有相对的清纯,有相对的安宁,有相对的超脱。如果大学教育具有社会功利目的的话,也应该是长远的整体的社会目的指向———提高全民族的科学、人文、艺术素养。从大的历史范畴看,较高的大学教育普及率会更多地降低社会发展成本,会使中华民族厚积而薄发,最终屹立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享有大学自由超脱的学术环境,就是为了分享人类现代化的成果,而不是为了受制于现代性的制约。如果将人生分为校园学习、社会职业和退休养老三个组成部分的话,就业也是人生一个不可或缺的转折。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人格的素质养成过程没有必要一定学以致用。起码人文学科可以是这样。事实上现实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差距或相距甚远(人文学科更显著)。这一事实也说明,大学学习仅仅是建立了一个基本能力平台,这一平台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职业能力要靠自己在此平台上去自我搭建。就像在计算机上安装和使用专业软件一样。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人类何以要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光做职业准备。

明确了这样的大学教育价值论,我们就可以回到本文最初的讨论:“三论”课程教学的方法论。根据本人这些年从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和文学概论教学的经验、教训,笔者对“三论”的教学方法作出如下思考,其中肯定有不少是其他教师早已实践过的旧套路,但此举只为抛砖。

一、课程设置要恰到好处

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在开设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之前首先讲授艺术通史和本专业的艺术作品分析课程,概论类课程宜放在了解、掌握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史知识基础之上再进行理论概括式的知识传授。非文学、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将“三论”作为必修课程没有必要,作为素质教育他们有必要开设艺术通史和艺术作品赏析类的课程。“三论”课可以作为在接受了艺术史和艺术作品课程教学之后的选修课程。重视艺术史教育是发达国家教育的通行做法。文学概论可以考虑只作为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设置。

二、课堂教学要有意脱离教材

人文学科的教师应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知识系统,不应依赖于既有的教材,死抠教材的教学方法既给学生以死板、懒惰的印象,又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依赖教材的教学方法是我国僵化教育模式弊端的具体显现。如果以考研为理由要求教师按教材讲授,事实上是在延续中学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是使大学生成为高四、高五学生的做法。何况越来越多的人文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明确规定不指定教材。在我校,过去即使规定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出题教师也极少按指定书目出题。教材是大学生阅读和形成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的基础书目,不是教师的教案。教师的讲授至少应对教材所写内容进行尽可能的发挥和挖掘拓展。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或无能的表现。而我国现有的“三论”教材大多老套、肤浅和僵化,因而,更不宜以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支撑。

三、注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现在已经成为常态的教学手段,没什么讨论的新意。

笔者倒是觉得在高度电子化、媒介化的今天,在工具理性主义泛化的时代,电子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许是把双刃剑———它在给师生带来便利和快感的同时,也把学生媒介化了。学生们对网络的沉迷已经无法分清虚拟和现实之别。如果抛弃功利主义的教学目的论,而把素养教育作为重要的选择,那么亲身体验艺术也许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当下需要,很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更深层的良性影响。所谓体验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艺术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艺术的审美魅力,其方法可有三种:一是安排学生们进行一次艺术创作活动。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绘画或选择音乐等艺术。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选择非本专业的艺术种类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请学生们讲解自己的创作体验,使学生们对艺术(以及非本专业的其他艺术类型)产生亲近感,理解其中的美学内涵。

二是走出校园,带领学生们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欣赏音乐会或戏剧戏曲演出。

带领学生们参观文化名人故居等等。笔者每次带领学生们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都亲自为学生们讲解文物的文化、历史、艺术知识,讲解美术作品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观赏兴趣。亦曾几次带领学生们参观北京八道湾的鲁迅故居,并且就地与周作人佣人的女儿张淑芳老人交谈,倾听老人讲述二先生一家的生活轶闻,以及她所经历的民国历史。可以说,学生和教师都能从中得到人文、历史和民俗的有机的生动体验,这是任何书本教学都无法实现的。

三是教师讲解自己的艺术创作体验。比如笔者在2009年秋季学期给传播学和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讲授艺术概论,恰好笔者在做电视连续剧《美丽会说话》。

笔者不但在拍摄现场给学生们讲解导演的场面调度及各专业的配合,而且给他们安排角色参加演出,并让录音艺术专业的同学们现场感受录音师的工作过程。这一学期笔者还给北京一家中医院做装修设计,装修运用到了汉代艺术符号,追求汉代美学风格。笔者把构思过程、艺术创意设想以及设计过程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一一讲授,学生们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本人的教学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确实给学生们留下了持久的印象,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再次相见时,他们早已经忘记了课堂上讲授的各种理论概念,但是他们却忘不了体验式教学的一帧帧画面。一些在电视媒体工作的学生,遇到问题不是去找他们当年的专业课老师,而是找到我这个教“三论”课的老师。

四、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

在工具理性主义盛行的今天,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摆脱应试教学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形成恰恰是工具理性主义泛滥的后果。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享有大学的自由精神,享有超功利的人文艺术精神。因此,教课的重点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理念与中央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是对中国儒家和谐、中庸思想,道家清静无为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让学生明白艺术、美学和文学不属于科学技术范畴,而是属于人文学科。从体系来源和发展来讲,人文学科不属于科学,科学最初属于人文。

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和人文共有的批判、质疑能力。明白科学与科学主义的区别。

可以从某一个知识点发散开去,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体系,可以适当讲述马克斯·韦伯、卡尔·荣格、法兰克福学派等知识分子的人文主义贡献。

五、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学习过程比考试重要为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宜有意淡化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考虑将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将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减轻。期末考试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质疑批判能力、有机综合能力,撰写论文应该是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引导到平时课堂讨论、非试卷作业和艺术审美发现方面来。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力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工具理性主义和大学理工管理体制笼罩下,在应试教育体制和教育就业论的大语境下,“三论”类的课程教学很难与实用价值高的课程相匹敌。事实上,整个人文学科普遍面临着种种困惑和危机。要想摆脱这种窘迫,单独靠某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单纯提高是不现实的。这是一种社会悖论:为了美好的人生而必须接受教育,教育又毁灭美好的人生。本文上述方法论的五点思考绝对不是实现悖论突围的有效方略,仅仅是供同仁参考的压力缓解方式,仅仅是某个版本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简陋配方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王黑特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同类推荐
  • 一本没有书名的书

    一本没有书名的书

    当一本书充满故事的时候,你是不需要给它取书名的。这是一本没有书名的书,也是一本不试图给任何人打鸡血的书,28篇文章,30个人,30个故事,30个人的喜怒哀乐。
  • 苏轼文集4

    苏轼文集4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诗集、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
  • 柳影随风

    柳影随风

    本书是一部散文作品集,也是作者出版的第二部散文作品集。全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分精品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四季音符、流光掠影、似水禅心、悠悠情韵、说三道四共。这些作品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是启迪思想、反映人生的好作品。
  •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是鲁迅的随笔选。所选作品,不包括《野草》和《朝花夕拾》中的篇目,也不包括鲁迅上世纪30年代写下的大量文艺论战名篇,内容上以社会、思想、文化、生活见闻方面的随笔为主,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偏向于“准风月谈”的那一类文字。这些作品基本上按照发表时间的顺序排列。其中1918-1919的“新青年”时期、1924-1925的“语丝”时期、1933-1934的“申报·自由谈”时期可以说是鲁迅随笔创作的三个高峰期。
  • 祖先图腾故事

    祖先图腾故事

    远古时候,世界混浊一片,没有天,没有地。那时候,只有创世主——迦萨甘。迦萨甘四肢兼具,五官齐全,长相和人差不多,有耳能听,有眼会看,有舌头可以讲话。迦萨甘先创造了天和地。最初,天只有圆镜那般大,地只像马蹄一样小。迦萨甘把天地做成三层:地下层、地面层和天空层。后来,天和地各增长为七层,而且在慢慢地长大。
热门推荐
  • 神秘的红衬衫

    神秘的红衬衫

    《神秘的红衬衫》这本集子,共收录了100多篇 小小说,这是从作者(沈岳明)近20年创作的数干篇 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可谓篇篇精品,可读性极强。 这些小小说,有的幽默搞笑,但笑后又总能让人 从中明白一些道理;有的曲折离奇,能将人带入一个 奇妙的故事世界;有的辛辣讽刺,入木三分;有的感 人至深……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容量很大;既拥有 瞬间的冲击力,又拥有长久的回味力。 目前,市面上的小小说集不少,但这本小小说集 与其他小小说集,又有明显的不同。因为作者在创作 上,一直是以哲理散文见长的,所以在写小小说的时 候,也不知不觉地将许多的人生哲理,糅入其中。
  • 游戏真实世界

    游戏真实世界

    新人写手,不敢和大神比肩,只是想把自己脑海幻想的世界呈现出来。一个自称游戏的男人,改变了世界的现状。人类要面对进化和变异的动植物,来自外文明的科技和新物种,以及重现在地球的远古遗迹。wuli主角靠着经历未来世界三年的经验和新世界赖以生存的新力量灵能卡,如何在新的世界中一步一步建立王朝
  • 开光

    开光

    从小被送到一个神秘基地训练的楚越,突然接到家里遭遇变故的消息。老爸生病住院,潜伏在暗处的对手虎视眈眈,为了回家,他申请提前接受结业考核,但在执行任务中却又遭受到了陷害……究竟是谁在背后搞鬼?又是谁要对付楚家?带着疑惑,带着一颗复仇的心,楚越回到华夏,在迷雾笼罩的阴谋漩涡中劈荆斩棘、一路向前……“天才?开什么玩笑,在我面前难道你没有无地自容的感觉吗?”“美女?拜托你们不要用这么花痴的眼神看着我好不好,会招别人嫉妒的!”“钱?钱是什么?钱是王八蛋啊!!!哦,对了老板,刚才买茶叶蛋的五毛钱,你还没有找给我……”“越是黑暗的天空,就越是能够发现最亮的星辰,而我楚越,注定就是为暗夜开光的那颗……”
  • 重返学生时代

    重返学生时代

    文案:十五岁,周沫还是个150不到的矮矬子,脸上还冒着青春痘,男神女神还只是颗豆芽菜,她的课堂作业还没有写。这是一个青梅竹马进行时的故事。
  • 傲娇总裁,狠狠爱娇妻

    傲娇总裁,狠狠爱娇妻

    虐恋,宠入了骨。傲娇总裁北凌熙遇上傲娇小姐南灵雪,他们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冷总:“南灵雪,你只能是我的女人”。南小姐不屑道:“呵,凭什么?”。冷总:“就凭我是你男人!”南小姐心想,嗤嗤、脸皮真厚............
  • 也是历史:一本周刊20年的中国记忆

    也是历史:一本周刊20年的中国记忆

    本书是对共和国近20(1989~2008)年来,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当年的被普遍关注的一系列事件,例如89年的民工潮、90年的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三陕工程开工、气功热潮、香港和澳门的回归、98抗洪、企业职工下岗、美国袭击中国使馆案、“远华走私案”、高教收费、SARS等重大事件的一种历史性回顾。作品均选自当年的《新世纪周刊》的现实报道,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等新闻特点,不仅对当时的人们给予一种信息传播、思想讨论的时代意义,对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一定的深思、回顾与纪念意义。
  • 尸叔别碰我

    尸叔别碰我

    我出生于中元鬼节,命中带煞。那年我被一具骷髅干尸逼婚,被迫和他订下阴亲。从此,我沦为了一具死尸的未婚妻……
  • 落漠

    落漠

    众生痴妄,故默语千言。所有浮华,终将尘归尘,土归土……玲珑骰子嵌红豆,抵不过拈花一笑的了然。
  • 深秋里的千纸鹤

    深秋里的千纸鹤

    一个孤独、自闭的女孩,因为小时候的一个误会,她变成了单翼天使,十分安静,害怕陌生人。
  • 赏金夺命者

    赏金夺命者

    佣兵存在的意义,在于一夜暴富,在于快意仇杀,在于香枕美人…在佣兵金字塔的顶层,所有人都心有戚戚地看着那个称号,最不过寻常的名字,最强大不过的象征,赏金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