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2800000020

第20章 娱乐电视的表现与影响(二):社教节目娱乐化(5)

3.科普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有论者认为,娱乐化可能助长科学知识的“情绪化传播”,从而消解科教信息的传播效果。——这是目前科教娱乐化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夹带着娱乐休闲的气息,成为人们收看电视过程中的“兴奋剂”,感官满足最大程度地替代了对科学知识的认知。长此以往,将导致科教电视传播中“重美感效果、轻科学事实”的不良倾向,强化观众对科教传播中审美“奇观”的收看期待,“知”的欲望便会演变为“看”的欲望。不仅如此,科教节目中休闲娱乐成分的过度发挥,会对科教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不良影响,助长科教信息传播中的商业化风气。

二、“走近科学”还是“走近伪科学”?

作为国内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走近科学》近年来旗帜鲜明地践行娱乐化模式,故事化成为它的表征之一,节目收视率同时连年递增,拥有了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

一般来说,“讲故事”的运作方式,如果分寸掌握得当,显然有助于深入浅出地进行科普。例如,2008年3月22日《走近科学》播出的是《谁惹怒了钱塘江?》,节目起始于这样的悬念:喇叭口地形不仅仅钱塘江才有,泥沙也并非钱塘江最大,在北纬30度虽然有很多世界奇观,但也不是钱塘江涌潮的真正原因。那么,钱塘涌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其中究竟还蕴藏着什么秘密?现代科学能否利用这举世罕见的资源呢?随着抽丝剥茧般的释疑,节目一步步展开,不失为一期引人入胜、雅俗共赏的科普节目(虽然拖沓冗长了些,一点可怜的“知识”被过度稀释)。

然而,让《走近科学》“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被调侃为电视版《大千世界》的,却是因为它的“趣味十足”。它有两个别名叫做“走近伪科学”和“走近迷信”,一些观众认为它开头故弄玄虚,中间装神弄鬼,结尾交待不清,用恐怖片的拍摄手法愚弄观众,丧失社会责任感。甚至有网民专门建了名为“开骂‘走近科学’”的论坛,让大家一起嘲笑节目的种种破绽。

客观地说,《走近科学》在娱乐化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

一方面,这个栏目似乎过于关注那些奇闻轶事、怪异现象,从节目标题上就可窥知一二,例如:《她的身上会起火》、《双乳山谜咒》、《香尸谜案》、《村里的死亡名单》、《金湖水怪之谜》、《谁在背我飞行》、《公羊产奶》、《断指十七截》、《吃煤奇人》、《干尸复活》、《78岁老太太怀孕》……这些节目笼罩着神秘色彩、富于刺激性,像街头小报那样哗众取宠,诱惑窥视癖、刺激好奇心,也和我们以往对科教片“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认知完全不同。

以该栏目2008-2009年岁末年初的10期节目为例:

2008.12.27:惊天大墓墓主人身份之谜;12.28:惊天大墓一个未解之谜;12.29:我要做母亲;12.30:太岁疑云之太岁乱相;12.31:太岁疑云之神奇太岁;2009.01.01:太岁疑云之疗效之谜;01.02:太岁疑云之真假太岁;01.03:太岁疑云之太岁身份;01.04:追捕“杀人蜂”;01.05:走近科学——折翅的天使。

另一方面,部分节目的讲述方式和制作、包装可以说矫揉造作、煞有介事到了愚弄观众的地步。例如,某一期说某个村子每天三更半夜都有怪叫声,把全村人吵醒,大家人人自危、不敢出去看,战战兢兢地失眠到天亮。采访了一大群上了岁数的村民,传说这里出没野兽,夜里闯进村子作怪,闹得人心惶惶……渲染得好像好莱坞的恐怖大片,音乐配得神叨叨的,而且拉拉扯扯成为上下两集。虚张声势了半天,主持人口吐莲花、道出原委:那是村里的一个胖子睡觉打呼噜!让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

《走近科学》里的故事几乎都能够用一句话讲清楚,节目却铺排得一波三折、悬念迭出。以2006年12月15日播出的《村里的死亡名单》为例,它说的是一个家族的人相继得怪病死去的故事,原因其实很简单:遗传病。面对这样一句话的事情,编导怎么讲故事的呢?首先,主持人设下陷阱,讲解一份黑名单——上面的人名相继被画上红叉,再由它牵连出要讲述的故事。然后,逐一采访患者,引出“鬼神作怪”的说法,翻手又驳斥鬼神论。最后,请来权威专家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给出科学的解释。另外一期,说的是某个湖泊突然传说有水怪,目击者言之凿凿、绘声绘影。谜底呢?原来是巡逻艇在水面划过的波纹制造了错觉。观众被吊得高高的胃口一下子跌入深渊,当然大呼上当、愤恨不已!

类似的节目不胜枚举。

某一集说:一户人家的电灯老是莫名其妙地自己亮起来,邻居们说是闹鬼,主人都病倒了。最后一检修电路,说是开关的螺丝松了,紧紧就好了。

有一集讲“不怕电”的,某人手拿220v的电线一点事都没有。调查来、研究去,最后北京某“专家”一鉴定,说是因为这个人老茧厚,所以不怕电。

另一个故事是讲自燃现象的:一位老人身上的棉衣乃至他摸过的物体都会自燃,真是奇哉怪也!为什么?看到最后,主持人轻描淡写地说:他的外孙女点燃的。

又有一期是说合租一房的两个女孩,一到夜里就发现屋里不正常,查过去查过来,居然是因为她们的电脑中了木马病毒。

还有一期,说的是村子里面发现飞碟,一个“比较有文化”的村民研究了多年,收集了许多证据,专家们跑去分析了半天仍然不得要领。难道真的发现了飞碟和外星人?——结果呢?原来那个村民一直就是精神病患者,而且村子里面尽人皆知。

所谓的调查非常草率,所谓的结论非常荒唐,拍的像鬼片,最后得出莫名其妙的结论。这样的节目堪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典型,和科学也扯不上什么关系,难怪网友称之为“智障”节目,“愚弄观众,低估观众智商”。

《走近科学》最受诟病的是:它的“科学性”有失偏颇,和科学理念貌合神离。因为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一些“怪异”现象可能难以解释,于是,中规中矩的“科学”分析反而牵强附会。《走近科学》的核心品质本来是科学性,现如今却总是在用“科学”来牵强附会,“梦游、精神病、臆想等等词汇更是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有人说:这是以科学的名义愚弄大众的思想、以科学的名义亵渎观众的眼睛。

在《谁在背我飞行》这期节目中,30年前的一位山村老汉,前一天晚上10点还在交通闭塞的河北农村,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醒来发现自己在南京了,不知怎么回事。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一次,这次“一夜飞渡镜湖月”到了上海。节目弄得神秘兮兮的,又是调查又是取证,人证、物证终于差不多找齐了,原因何在呢?“一团糨糊、啥也说不清”的“专家”只能不了了之地下结论说“他在梦游,是妄想症”。——这个突兀的结论岂能服众?自然引起一片质疑声。试问,在现有知识达不到的层面上,为什么一定要以科学的名义编撰说法呢?

还有一期说的是“福建一户普通村民家发生的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儿”。2006年9月的一天深夜,一声巨响,一个不明物体从天而降,撞断树枝、穿透屋顶,在地上砸出了十几厘米深的坑。而且掉落下来的时候温度很高,摸起来还特别烫手,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是陨石、有人说是飞机的零件或者UFO残片,更有甚者竟然说这个东西好像是外星人的尿壶,到底是天外来物还是别的什么,它怎么会掉落在这儿呢?就这么个事情,采访了三教九流的有关、无关的无数人等,经过“漫长、深刻、全方位、多角度”的严密分析,弄够玄虚——或者说撑足节目时间之后,《走近科学》郑重地为您揭开谜底:一人私自灌装氢气,不小心把罐弄爆炸,碎片落下来了。

简直岂有此理!

类似的节目还有:一户人家老是发现客厅地上的瓷砖缝里会渗出像血一样的鲜红色液体,弄得到处都是,全村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纷纷猜测“这儿原来会不会是坟地”啊什么的。然后(照例)又请了许多专家,研究他们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等等等,看看能不能找出科学的解释……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这户人家为了出名,故意洒上了液体!——因为,“依据科学,不可能发生地下矿物质倒渗这种情况”。

面对大量刺耳的批评,栏目制片人做出正面回应,他坦白说:“采编手法拙劣的问题我们确实存在,观众们批评得都对”,但是,“这种手法会一直用下去,这条路不走是不行的;我们是烂,却是前进中的烂”,“追求收视率,用恶心点的话来说,就是对老百姓尽忠尽孝。高收视率的节目中有糟粕,低收视率的节目问题更大。收视率是不尽完善的衡量体系,但在现有条件下它是最好的,如果改成口头评价会更乱套。”这些话大概是由衷之言,“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戴着镣铐跳舞”的苦衷局外人不可能感同身受。——名缰利锁、形格势禁,成王败寇、谁能免俗?

实际上,《走近科学》也在逐渐改善品质,回归严肃性。从节目选题上可见一斑:2008年3月22日播出的是《谁惹怒了钱塘江——潮汐》,23日《蓝光闪过之后》、24-25日《危情机场——冻雨》(上下),26-27-28日《解密三星堆——考古发现》(上中下)。

如何理解《走近科学》的娱乐异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不妨见仁见智。也许,在这场争论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档科普节目究竟应该以收视率定天下,还是以踏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来提升民众的欣赏水平?争论还在继续,有论者一语道破玄机:指责《走近科学》“走近伪科学”的人,实际上还是把它当成科普节目来看待了;尽管,它已经演变成为“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娱乐休闲节目了。

电视娱乐化的潮流中,国内电视荧屏上“一惊一乍讲故事”的“社教节目”比比皆是。也许,《走近科学》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被声色俱厉地批评为低俗堕落,主要是因为它拥有“科学”的头衔(就像《百家讲坛》凭借“学术”的名义),让热爱科学的人们心理落差太大、特别无法忍受罢了。为了“名副其实”很简单,给相关节目或者媒体加注“娱乐”标签即可,例如《走近科学(娱乐版)》。

小结故事化:探索与批评同行

世纪之交,中国电视业突飞猛进之后进入了调整时期。新闻节目因为它快捷、实用赢得观众的青睐,而娱乐节目从来就是“当家花旦”,相形之下,精英文化色彩浓重的社教节目显得有点落寞和冷清。顾名思义,社教节目应该承载更多的导向和教育功能,它的终极追求是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而在社会转型期,社教节目更肩负着启迪、振奋、引导、感召、教化公众的使命。——它是名副其实的雅文化。但是,如果“雅”到“落寞和冷清”、“雅”到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地步,就不足取了。必须注意到的是,我国观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近年来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央视调查中心1997年提供的“观众抽样分析报告”中显示:高中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大约是总体的92%,其中初中和小学分别占了43%和24%的比例——新近的统计同样显示,我国目前电视观众的学历构成以初中、高中和小学文化程度最多:城市观众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所占比重接近80%,而农村观众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81.2%。《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由此,电视节目的大众化、通俗化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在保持品性和品位的前提下,寻求社教节目的娱乐性“突围”——寓教于乐,意义十分深远。

同类推荐
  •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以自然教育法的原著版本为基础,参阅了近年来自然教育法的多种国内译本,介绍了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书中介绍了自然教育法的宗旨,并对自然教育法中涉及的众多领域做了介绍,描述了数学、外语、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游戏学习方法,对孩子的感官能力、思维动力、动手能力、品德素质的培养都提供了训练方法及操作原则。
  •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如何像宣扬的那样,成为主导世界的“英雄国家”?《大国思维》从具体的故事和新闻案例入手,没有抽象的概念,全是一些实际可感的素材和辩论性话语、直率的谈论,可谓一本呼吁“正视内政的愤懑”,“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原作、有采写手记、有作品评析,真实记录了宁夏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是一代新闻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进群众的壮美画卷,亦是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进步的教科书。
  •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大众对媒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依赖,媒介作为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女性群体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重要位置。据调研,中国女性中每天花在电视传媒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占80%以上,大众传媒已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媒介传播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可割舍的联系,媒介的传播对女性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仍处于较低地位,在与媒介的关系中,女性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加拿大也不例外,部分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政治利益的需要,往往存在着忽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包括女性。
热门推荐
  • 诡探档案

    诡探档案

    17,18岁的年纪,应该安逸的上学,他们却选择了无休止的放纵,一件件事情的悬疑,一件件案件的侦破,他们是和犯法者的较量
  • 至高都市

    至高都市

    这是一个奇异都市,妖魔,仙侠,科技融合为一体。黑夜中,可见半妖在都市中穿行,蝙蝠,鼠妖隐藏在阴暗角落,一栋栋高楼大厦可见飞剑冲天而起,划过长空,各色灵能驱动的车辆在马路疾驰,这是一个梦幻般的都市。东海四中高一新生楚元手携锁妖塔,看他在都市中如何降妖除魔,如何在人生低谷中奋力而起。
  • 无名晚霞

    无名晚霞

    “那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会有人呼唤你的名字,你将始终是这样一种奇幻而模糊的存在,即便如此,你仍不想要名字吗?”白衣男子的话语似乎至今还在我的耳畔回荡。最后的最后,我行走在这片陌生的大陆上,没有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任何人,我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恍惚间她的脸庞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一刻我就这样被吸引入这一片无名晚霞中无影无踪。
  • Volume Three

    Volume Thre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落瞳谣:一世琉璃

    落瞳谣:一世琉璃

    犹记那年,白衣似雪,衣袂翻飞,与剑三分舞。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为了你惊艳回眸。你是否记得,那年梨花翻飞,与你相识梨树下。你是否还记得,那年刀枪剑戟,我为你兵戎相见无惧意。春去秋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命中注定,谁去谁离。若干年后,梨花盛开时,你还可会想起我?
  • 三个宝宝一个爹

    三个宝宝一个爹

    霍雷,风流成性,总裁一枚,够恶劣,够专制。夜色,心脏权威医生,够刻薄,够冷血。四岁小美女珠珠、三岁粉嫩小帅哥霍然、不满一岁的宝宝霍雨,小鬼三枚。呵呵,演绎风流男与腹黑女之间的浪漫爱情!
  • 炽天使之拥

    炽天使之拥

    “说出你的愿望,由我为您实现!”初见她时,她便是这般说的。那时,她站在火海中,她站在刀尖上,她站在山海间,她挡在我面前。因为某一天巧遇你。便看火海刀山,便想万水千山。那刻,我就忘记了厚厚乌云,我就忘记了前世痛苦,我就忘记了夜半赶路,我就忘记了荆棘满途。你是海上宁静的弯月,你是人间最后一颗明珠,我呆滞了,许久。这一刻,我想!这一刻,我要!要蛰伏在你身边,要做星辰围绕你,要做手心捧住你,要做影子,与你对映。而最终,要做回歌颂你的诗人。
  • 李子红短篇小说集

    李子红短篇小说集

    本书收有《百合》、《东浦菇香》、《分娩》等短篇小说。李子红的短篇小说,诗性呈现,大胆泼辣,毫无遮掩,将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
  • 遗恒书屋

    遗恒书屋

    你知道吗,在这座城市,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哦。这里时空交错,飞鱼在空中遨游,伴随着蝴蝶的翩翩起舞。金色的齿轮不断旋转,光影交替,令人心醉。这里不是幻境,而是一座书阁,一座特殊的书阁。每一片光,都是一本书,隐藏着一个世界,每一片阴影里,都有一个伸出双手的灵魂,渴望救赎。这里是神魔时代最后的黄昏。
  • 学院完美双生恋

    学院完美双生恋

    陌熙是一所贵族学院,里面有一些拥有异能的少年少女,这一群人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尽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