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1600000046

第46章 广播剧(4)

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力求脱离陈旧地讲故事的套路,而用新时期的思想对其重新进行解读。像被评为全国优秀剧目的黑龙江台的《将军府》,表现的是西汉大将军霍去病拒绝汉武帝赐给他私人府宅的恩赏的故事。编导通过这个题材传达了带有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特色的历史观。

总的来说,新时期的广播剧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时代气息强烈,其积极的社会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2)传统形式广播剧日趋完美

所谓传统形式,就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戏剧式的结构形式,传统的音乐、音响运用形式。传统广播剧是我国广播剧的基本形式。在新时期,我国的电影、戏剧及小说都有观念更新的倾向,广播剧当然也要发展。但是,扩展观念、更新观念要由表现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不是为改变而改变,为更新而更新。传统形式广播剧有自己所擅长表现的题材内容,所以它并不陈旧。新时期的传统形式广播剧,其艺术的各个方面发展更为深入了。如新时期较早的一部广播剧《二泉映月》,就是将语言、音乐、音响综合得较有意境的广播剧。它用音响表现环境,剧中的音乐像是从主人公阿炳心里流淌出来的,这种写意的手法是广播剧艺术手法在传统中的发展提高。又如广播剧《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一部科幻题材作品,它用音乐、音响表现幻想中的环境、情景,是很有创造性的。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科幻题材广播剧。

(3)风格上的多姿多彩

新时期参与广播剧创作的人员猛增。据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统计,截至目前,从事生产广播剧的电台有70多家,各个地区、风格迥异的编导创作的不同题材的广播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就以抒情来说,既有委婉细腻的《二泉映月》、《南宫玲霞》、《暖流》、《一座雕像的诞生》等;也有史诗风格鲜明或讲究情感力度的,如《史圣司马迁》,《向警予》、《秋瑾》、《黑骏马》、《解忧公主》等;另外,还有从平凡生活当中捕捉生活情趣、朴实感人的作品,如《爱迪生的童年》、《三个孩子去蛇岛》;此外也有《书记推磨》这种小戏风格情调的喜剧作品。

(4)新样式广播剧在探索中佳作迭现

1986年,中央台播出了系列广播报道剧《普通人》。该剧播出以后,就像一石击起千层浪,掀起了听众极大的收听热情,很快就收到两千多封来信。这部广播剧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吸取了新闻报道结构手法;二是无明确空间环境;三是把实录人物和塑造人物统一起来。

广播剧离开传统的戏剧结构,一般来说走向三个方面:一是趋向散文式结构,讲究诗情或生活情趣,某些音乐广播剧也属于这一类;二是走向心理结构,侧重人物的心声、隐秘的情感,较少有戏剧式的外部冲突;三是走向纪实报道风格。

此外,我国也在探索其他新的广播剧形式。如1987年获得国际“未来奖”的《减去十岁》,就是一部带有荒诞色彩的广播剧。所谓荒诞,是一种故意违反现实情态的写法。它把人们的某些幻想用现实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由于它仍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变了形的反映形式,所以依然是时代的镜子。它同西方的某些非理性作品是不同的。

(5)广播连续剧迅速发展

《居里夫人》是“文革”结束后中央台制作播出的第一部广播连续剧,共8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台和各地方台的广播连续剧不断涌现。1986年我国的“丹桂杯”评奖就是专门选评广播连续剧。参加评选的有53家电台的60部作品(含475集),其中《瓜棚风月》、《我不是骆驼祥子》等20部作品获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系列广播剧以它独有的魅力占据了广播剧舞台,如上海台的《刑警803》、广东台的《关西人家》等。为什么在这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播连续剧会得到如此迅速发展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反映生活的需要,“连续”,当然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第二,广播连续剧的形式更能满足听众收听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它比剧场艺术、电影都有优势。运用这种形式,是广播剧工作者扩大广播剧影响的一种努力。广播连续剧采取每天固定连续播出的方式,具有故事性强、通俗的特点,受到更广泛听众阶层的欢迎。像上海台的《有特殊身份的警官》(11集),中央台的《居里夫人》、《夜幕下的哈尔滨》(长达35集)、《人生》及1986年获得“丹桂杯”奖的20部作品都拥有众多听众。

(6)古典题材广播剧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这类广播剧,并不是一般的历史题材剧目,而是从历史名著、古典戏剧或优美感人的历史故事当中选取题材制作的,是着重讲求文学性、欣赏性的,给人以审美熏陶的广播剧作品。代表作品如“文革”前的《杜十娘》,新时期又有《红楼梦》、《窦娥冤》、《陈妙常》、《桃花扇》等。

这类广播剧是用现代新艺术形式表现优美的古典故事,既有浓郁的古典韵味,又有新鲜的社会气息,如音乐作品中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类广播剧是对我国古典戏剧、古典文学的发扬光大,又是丰富现代人审美情趣的需要。它对于提高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这种类型的广播剧在我国是有稳固地位的。

(7)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是广东台于1981年录制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中央台在1984年先后录制了《海迪》、《红楼梦》等立体声广播剧。立体声广播剧一般是双声道的,它增强了声音艺术的表现力和独特魅力,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有较长远保留价值的古典题材广播剧《红楼梦》、《窦娥冤》、《陈妙常》、《桃花扇》等,都依赖立体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我国第一部获得“未来奖”的广播剧《减去十岁》,运用立体声效果产生强烈的方位感、层次感,使剧情更明朗、更富于趣味。

总体来说,新时期的广播剧,在20世纪70年代活跃,80年代繁荣发展,它以数量和质量,以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自己的特色和美学价值,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2.新时期广播剧事业的兴旺

新时期广播剧事业的兴旺发展,用几个数字、几个具体情况来表明就会很清楚了。

(1)开展全国性的经验交流活动

1980年底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剧交流会,成立了广播剧研究会,之后地区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1982年4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优秀广播剧评奖会议,有15部广播剧获奖。此后,全国性的广播剧评奖活动不断,名目增多。如1981年以后,中央台连续举办了全国优秀广播剧展播月活动。1984年开始举办广播剧“丹桂杯”大奖赛,设有剧目综合奖,导演、演播、音乐、音响、录音合成、立体声效果、编辑等单项奖。黑龙江台的《序幕刚刚拉开》在首次“丹桂杯”大奖赛中名列前茅。

(2)广播剧在新时期走上了国际交流之路

《李自成闯石门寨》首次被译介到联邦德国播出。1984年,我国首次参加在联邦德国举行的广播剧“未来奖”评选;1987年,广播剧《减去十岁》获“未来奖”大奖。

(3)广播剧的教学、学术研究活动活跃

在新时期里,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从1980年起开始讲授文学编辑业务课,涉及广播剧理论,后又确定专门开设广播剧课。北京广播学院最先着手进行广播剧史论的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怎样写广播剧》(宋家玲编)、《广播剧艺术论》(王雪梅著)、《广播剧论文集》(王雪梅编)及广播剧的选集若干种,为中国广播剧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981年,全国广播剧创作座谈会召开。

1984年7月,全国广播剧音乐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讨了广播剧中有关配乐的学术专题。

1985年,全国首次广播剧音响效果经验交流会召开,会议研讨了广播剧音响效果等有关学术问题。会上请有关专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在这方面卓有成绩的从业人员作了重点发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后,“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1988年,“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著评奖”有四篇广播剧方面的论文荣获三等奖:马友骏的《声音蒙太奇是待采的富矿》、杨若声的《论广播剧音乐》、于卓的《论广播剧〈课堂作文〉的结构》、王雪梅的《中国广播剧历程概论》。

1990年,“第二届广播电视学术论著评奖”有三篇广播剧方面的论文分别荣获一、二等奖:王雪梅的《对广播剧艺术个性的思考》、戍雪芬的《论广播剧的听觉感受特性——广播剧基本特性研究之一》和陆群的《非剧化——广播剧发展的一种趋向》。

新中国的广播剧事业,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扶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其力度空前加大。早在1988年,广电部党组就已经批准开展广播文艺国家级政府奖的评奖活动,广播剧的这一奖项从1990年的“蜀秀杯”就开始了,要比其他广播文艺节目的评奖早四年。每年一次的政府奖评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广播剧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90年代。自1996年开始,广播剧被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第五届)。这一届就有《孔繁森》等13部广播剧作品(其中含连续剧和单本剧)获奖;第六届(1997年)有《地质师》等29部广播剧作品获奖;第七届(1999年)共有45部作品获奖;第八届(2001年)共有47部作品获此殊荣;第九届(2003年)共有25部广播剧获奖。广播剧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可以说为被其他传媒冲击得日渐不景气的广播剧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之陡然精神起来。

已经流失的从业人员重新组合起来,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编导队伍的培养,资金的相应倾斜,使得几乎被受众遗忘的广播剧艺术大喘了一口气。广播剧的从业者无不为之欣慰,并愿投身其中。

3.新时期广播剧理论的深入发展

广播剧研究在理论上的深化,择其要点如下:

第一,关于广播剧的本质特征问题,比以前更明确地认识到了广播剧不仅仅是一种“看不见的戏”,“用耳朵听的戏”,它是吸收了戏剧的营养,形成的一种“特定艺术样式”。

第二,对广播剧接受美学的研究深入了,在对听众的心理、广播剧内容与听众欣赏心理的沟通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索。

第三,对广播剧的观念、艺术样式、表现手法等,展开了比较活跃的研究。对于许多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的剧目,理论界和评论界都给予关注,总结其中的某些美学经验。

第四,对广播剧艺术构成的各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技巧手法问题,如语言特点、结构特点、配乐艺术、音响艺术等都有一定的研究。

1986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戏剧家曹禺在《喜听广播剧〈陈妙常〉》一文中发表了关于广播剧的重要见解,分析广播剧的美学特征:其一,广播剧更像“诗”,更有诗的感情;其二,广播剧发挥人的想象力,听众可以比播出的内容想得更多,把人的感情引向更深远的境界;其三,它仅靠声音渗进人的灵魂,让人回味。这是关于广播剧美学特征的很深刻的见解,引起了我国广播界的重视。

新时期广播剧的繁荣兴旺是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取得的,是党的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推动,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是活跃的新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推动。但是广播剧发展到今天,我们又感到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我国广播剧对生活反映的敏感性和深刻性还不太令人满意,在形式上创新精神、探索的勇气还不足。广播剧在日本和西方某些发达国家都有专职的广播剧剧作家,有的成为著名剧作家,而我国专职的广播剧剧作家应当说是人数太少了。1984年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会议上,上海台同志总结了他们初步打破关门办广播剧的局面。把广播剧的创作从编辑部、从电台推向社会,这是个重要的经验。从全国来看,广播剧的创作(主要指编剧)还并未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文学艺术家所关注、参与的事业。这是影响我国广播剧打开新局面的重要问题。一种文艺样式要赢得社会的极大热情,必须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激发人们共同参与创作研究、评论的热情等。在学术研究上,我国广播剧理论的创见还较少。我们学习外国经验仅仅是开始。

从广播剧的历程来看,广播剧的发展沿着“自律”上升,也受“他律”的影响。就其“自律”来说,我国广播剧脱胎于舞台话剧,产生后不久就有离开舞台剧的强烈欲望(这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的事情);当它的技术手段转成磁带录音技术之后,它似乎翅膀长硬了,独立的欲望就更强烈。它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对许多艺术营养(如小说、诗、纪实报告文学、电影等)都有所吸收,而在自身当中消化。特别是广播剧在注重研究声音艺术的规律和特定的受众接受心理之后,它独特的审美方式就更加明显了。广播剧的发展历程清楚地证明,它越来越走向相对独立了。广播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有独特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的一种特定的艺术样式。

同类推荐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

    近年来,与世界名校相关的书籍确实出了不少,但是本书与众不同的是作者从她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亲身经历出发,结合高等教育的经典理论,向读者道出了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在阐述牛津和哈佛这类名校严谨的培训制度和优越的学术环境的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当今世界各地高等院校的通病和共同面临的困境。本书不仅能使读者切身感受到海外求学的细节和经历,而且还会引发他们对高教领域内诸多遭受忽略、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思考。
  •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如何像宣扬的那样,成为主导世界的“英雄国家”?《大国思维》从具体的故事和新闻案例入手,没有抽象的概念,全是一些实际可感的素材和辩论性话语、直率的谈论,可谓一本呼吁“正视内政的愤懑”,“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
  •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本书从两方面来介绍成就好班级的秘诀,这两方面分别为在校学生的管理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儿子并非天赋异禀、我的教育工作进展顺利吗、我对儿子的教育完成了吗、我儿子是怎样成为少年学者的、我具备把儿子培养成学者的技巧吗、人们对卡尔早期教育的反对意见、我的儿子真的受益于早期教育吗等。
热门推荐
  • 功夫食神

    功夫食神

    突如其来的功夫食神系统,让郝驰的生活从此翻天覆地!黯然销魂包?一面永恒?豆破苍穹?鹧天?完美世界套餐?这些都是食物名字,那你特么倒是告诉我在哪里能吃到啊,要吃客是什么地方,做菜的人叫郝驰还是好吃?
  •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凭什么发财

    温州人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情况下白手创业,起点低,风险小,回报率稳定,被誉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关注市场,不在乎形式。当人们都在一味地追求“最好”时,温州人重视的却是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温州商人所取得的成绩为世人所注目,吸引着许多人学习他们的经商模式,探寻他们的创业致富精神。《温州人:凭什么发财》从温州人生存理念、思维方式、经商手段、金钱观念、创业精神等方面讲述了他们创业致富的风雨历程。事例生动,故事感人,文笔清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是立志从商者必读宝典。
  • Crotchet Castle

    Crotchet Cast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当代电影思潮发展历史进行理论批评的专著,同时分析了一些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论述了它们之间必然的本质联系。
  • 查理九世鬼神在哭泣

    查理九世鬼神在哭泣

    墨多多他们来到了海景地下城,为了救婷婷,伙伴们一个个的消失了。
  • 一念执着,boss追妻路漫漫

    一念执着,boss追妻路漫漫

    谁说签了卖身契就会爱上自己的金主?谁说金主会对你百般宠爱?如果这是真的,那现在一个人独守空房的又是谁?老天爷,为什么我会这么悲惨的活着?我缺爱,我缺爱啊!"女人,让我来好好~疼爱~你!"某男大手一挥把她压在身下好好、深深~爱~了一番,一夜未停,他精神饱满,她瘫软无力,动动手指都浑身酸软。"女人,别想跑,再逃跑就不是三天下不了床了。""乖乖等我回来,我们继续~爱~"一念时光,倾世年华一纸契约,一年时光,一世真情,所有的一相加,得出的只是一切从零。签了它,我就去救她!签了它,我就失去了爱他的资格。
  • 如果可以不勇敢

    如果可以不勇敢

    那一年,她遇见了他。白衬衫黑长裤还有一双宛若桃花的眼睛。那一年,他遇见了她。白裙子黑长发还有一张艳如桃花的脸蛋。其实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些,而是。。。。。。哦,对了。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绝对悲伤。
  • 谨歌

    谨歌

    洛清歌看着缓缓闭上双眼的慕怀谨,一行清泪从眼眶落下来,再多的话语也变成了无言,良久,才俯下身将双唇印上慕怀谨那早已没有血色的双唇上,轻声呢喃道:“对不起,我爱你。”然后抱着慕怀谨纵身跳下忘情崖。
  • 邪王霸愛废柴逆风天

    邪王霸愛废柴逆风天

    惑,21世纪金牌杀手。被搭档陷害,一朝穿越成废柴。他翎浩陌,当朝的邪魅王爷。当他遇到她又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呢?
  • 挽天

    挽天

    陈宇,经脉天生堵塞,无法修武,受尽屈辱。一次机遇,洗精伐髓,获得无上神诀,从此踏上强者之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成祖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