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1600000044

第44章 广播剧(2)

另外,1978年BBC的六部最佳广播剧之一《我说了什么吗?》也写得妙趣横生,充满英国式的冷幽默,揭示了英国社会里中年夫妇之间的矛盾、苦恼。

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人开始实验所谓“新广播剧”,到目前为止,已经实验了近五十年,还未成形。新广播剧是想在表现内容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它不追求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要实验的是如何用声音表现周围世界和人物的内心。曾获1979年“意大利奖”一等奖的美国广播剧《翅膀》就属于这一类。美国并不是一个广播剧创作发达的国家,但也有勇于探索的剧作,其中不乏佳作出现。《翅膀》写一位年老的斯梯尔生太太,年轻时曾是飞行员,由于患中风脑子受了伤,该剧就表现她犯病时的混乱心情,没有一个清晰的情节。

1978年6月1日,BBC3播出了一部20分钟没有任何对话的广播剧《复仇》,也属于实验性广播剧。

和实验性广播剧差不多同时兴起的另一种类型的广播剧,称作原素材广播剧。

它的素材都是生活中的原录(即原素材),是真人真事。不仅人物的谈话,而且剧中的音响也是真实的原录,后经电台的编辑组合而成。例如广播剧《一个拉琴,一个吃草》,表现一个精神病人,这个人写了许多封信给电台,希望把她得病的情况介绍给听众,或许对治疗别人的病有好处。电台的编辑访问了她,录了她和她的母亲、房东、丈夫和顾主等人的谈话共20多个小时,后经过剪辑成了一部没有解说的广播剧,为这位患者提供了一个说话的机会。当然,该剧没有故事情节,只是一段段谈话拼贴而成的,目的是使听众对患者有所了解,并能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应如何对待精神病人。作者认为患者的某些想法是合理的,而许多健康人的行为却不那么正常——对他们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困难、痛苦毫不了解,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进入80年代,广播剧创作更趋活跃。其中,被介绍到我国影响较大的,如英国的《超级市场》、联邦德国的《奥立佛》等。

三、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对广播剧作历史的回顾仅是近二十几年的事。能够开始进行历史研究,是由于广播剧被当做一种学术研究对象了。这一点本身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艺术要发展,理论的、历史的研究都要跟上去。对电影艺术历史的研究起步就很早,如果以1895年作为世界电影开端的话,37年后就有人写出了电影历史;中国电影史如果以1913年开始摄制故事片为开端,那么,仅仅在三十多年后就有人着手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广播剧在我国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应该研究这个过程,从历史研究中总结广播剧的经验和发展规律。

我国广播剧仅比世界最早的广播剧(就目前所知的英国1924年播出的《煤矿之中》来说)晚产生十年左右,在半个多世纪里,它的发展是曲折的。鸟瞰这一段历史长河,笔者把它分成如下阶段,这也是笔者对中国广播剧发展情况的概括性认识:

(一)广播剧发展的初期(1933~1952年)

1.中国广播剧的诞生和发展初期概况

中国开始办电台是在1926年。中国广播剧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一部广播剧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是《恐怖的回忆》,1933年7月由上海广播电台播出。该剧的题材内容是直接配合抗战的,它以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为背景,通过商人一家的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一·二八”夜间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的暴行。全剧剧本5000字,播出时间约三四十分钟。

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的思想内容是爱国的,艺术水平也较高。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剧情非常凝练集中,很巧妙地通过主人公的个人命运来反映“一·二八事变”这样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全剧共两个场景,时间是从晚饭到第二天清晨。人物有四个。剧情线索明晰,适合广播。

第二,它没有完全受舞台剧时空的局限,主人公孙毅诚和左林居及孙毅诚的儿子最后被飞机炸死,是在逃难的路上。剧情是利用广播的有利条件和广播“想象”的特点,将听众拉到了比较广阔的外景中去了。

第三,它发挥了音响的作用。如开关门声、上下楼声、枪炮声、飞机声、轰炸声等,和剧情联系得非常紧密,起到配合剧情、表现内容的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剧本刻画人物的心理,很注意写客观音响在人物思想上引起的反应。主人公孙毅诚因为身处一片紧张气氛中,很自然地一有响动就有猜想、疑虑、不安。这样,音响的作用就突出了。剧中人物在逃跑的路上听到飞机声音,先是猜测了一会儿,猜测这是谁的飞机?等看清了是日本人的飞机,十分恐怖,可是已经来不及躲避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层次非常清楚,又巧妙地帮助听众了解客观音响的特质,激发听众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强烈的紧张感。这些写法无疑都是立足于广播的。

当然,它毕竟是初期的广播剧,无论是剧作观念、还是表现手段都有局限。它是直播的,当时称作播音剧,基本上还是舞台剧的结构。全剧分两场,场次的转换用鸣笛起场;这就是利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

广播剧在我国诞生之后,这种新鲜的艺术形式很快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我国广播剧发展的初期,不仅不乏佳作,而且理论上也并不幼稚。当然,这一时期的社会情况较为复杂,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反动作品。

我国初期广播剧分属在比较复杂的若干营垒之中。一个营垒是国民党统治区,再一个就是解放区。其中,日伪统治区的广播剧在1939~1940年间就播出了40多个剧目,反动作品主要产生在这里。在国统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及革命作家和其他爱国人士的努力,有相当数量的剧目从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可取的。但是也有部分剧目是在国民党反共政策的控制下生产的反动作品。

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剧,是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播出的起点。

初期广播剧的发展,近乎二十年。从艺术上看,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发展状态,而且发展、提高较快,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小阶段是前十年,即20世纪30年代;第二小阶段大体在后十年,即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两个小阶段划分的标志是广播剧脱离舞台剧形态的程度。第一小阶段广播剧的舞台剧形态很重;之后广播的特点突出,对舞台形式从剧本结构到演播表现都有很大的突破。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感觉、认识到了广播剧自身存在的美学特征,并努力去显示这种特征了。

2.初期广播剧的剧作成绩和艺术特点

(1)初期广播剧的剧作成绩

初期广播剧的剧目比较丰富。其中,日伪电台广播剧及国民党反共广播剧像《胜利进行曲》、《兄弟行》等,我们不予分析。此外,在内容上,革命、进步、健康的广播剧较多,如解放区的广播剧《黎明前的黑暗》、《留下他打老蒋吧》、《血泪仇》、《除夕之夜》以及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而创作播出的广播剧《红军回来》等。其中,《红军回来》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部广播剧,播出时间是1947年8月1日,参加此剧演播的有左荧、黄灼、杨兆麟、叶华等同志。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台、上海台又创作播出了不少新作。如中央台1950年播出的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为纪念“二七”铁路大罢工而作,陈开编剧,胡旭导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台播出的第一部广播剧。《潘秀芝》(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而作,张庆仁编剧,胡旭导演),此剧播出时改名为《妇女自由歌》。此外还有《王玉林结婚》(王决编剧)、《小人书》(王樵编剧)、《朝鲜丹娘——金玉姬》、《哈尔滨之夏》等。这时的广播剧采用蜡片录制,蜡片录音成本很高,使用期又短,所以很快被淘汰。这种蜡片录制,其实是直播形式的当场录音,表现手段与直播差不多,所以仍属初期广播剧。其他电台的广播剧,比较有代表性的如1935年的《苦儿流亡记》、《一去不还》、《米蛀虫》等,1936年的《开船锣》,1937年的《“七·二八”的那一天》、《以身许国》等,1947年的《银光》、《西山脚下》、《夫妻之间》、《流水寄情》等,1948年台湾台根据莫里哀的喜剧改编并试播的《装腔作势》,另外还有《万年青》等。

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爱国感情,是初期广播剧作品的内容特点。初期广播剧中比较优秀的剧作,主要是为抗日而作,或为人民解放战争事业而作。

广播剧是在广播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当中传播的,所以注重题材的社会价值,使内容和人民大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相关联,应当是广播剧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

(2)初期广播剧的艺术形式特点

①总的来看,初期广播剧还介于广播剧与舞台剧之间

在第一小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广播剧的内在特点更贴近于舞台剧。从三个方面可以表明这一点。第一,主要是单一场景的戏剧形式。像《恐怖的回忆》主要的戏是发生在主人公孙毅诚的家里,《开船锣》的戏是在船上进行的,《“七·二八”的那一天》的场景是在一个杂货店门前,《以身许国》也是单场景的戏。第二,没有使用解说。场景转换主要是模拟舞台剧的方法。《恐怖的回忆》换场是用幕间的铃声。《“七·二八”的那一天》在播出前有幕前报告,这种幕前报告主要是起到拉开大幕的作用,让听众想象有这么一个特定的情境。比如它有这样的话:“现在播音就开始了……这幕戏可以发生在上海任何一条街上的弄堂里面,你们诸位住的弄堂口不是总有这么一家烟纸店吗?好,那么就假定是烟纸店吧。店堂里老板在做生意,老板娘抱着小孩在吃西瓜,一个十四五岁的徒弟在打瞌睡,热天的下半天这本是很难免的。时候是下午一点半,街上很热闹,电车、汽车的声音,常常从店门口经过。好了,现在戏开始了。听,烟纸店的老板在做买卖。”显然,幕前报告与现在的广播剧“解说”的概念有明显不同。

另外,有一部分场景的剧《苦儿流亡记》,本身标名是话剧,但是在电台演播的,转换场景的方法是用段落间的音乐、音响。比如第一幕的尾声,它要求静场片刻,出现钟摆声,然后出现犬吠、枪声、哭声等,通过这些过渡转入戏的第二幕。这些还都是话剧的手法。它是利用听众看话剧的经验来感觉转场的。

转入第二小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以后,广播剧的艺术表现对广播的特点思考得更多了,剧的形态有离开舞台剧的趋势。有三点可以表明:

第一,比较大胆地运用了解说。虽然在今天看来,有无解说并不是广播剧的标志,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20世纪30年代的广播剧普遍没有解说,40年代普遍使用了解说,这就是在观念上离开了舞台剧一大步,开始发挥广播本身的特长了。观念上的变化很重要。当时的解说被称作“话幕”、“释白”,解说者被称为“报幕人”或“叙述员”、“报告员”等。有的解说与剧情糅合得非常好。如广播童话剧《银光》的开头解说:“我的小妹妹今年只有6岁,她最爱听人家讲故事,小小的脑子里装满了美丽的幻想,纯洁的心灵里憧憬传奇似的天地!昨夜天上挂满了星星,碧蓝的天空像海一样的平静,她倒在我的怀里,睁着那迷惑的大眼睛,用柔和的声音,告诉我一个美丽而悲惨的故事……”这一段解说就非常自然。它使用第一人称,用讲故事的口吻引人入胜,和剧情形成有机联系。

有的广播剧的解说很巧妙地与音乐、音响相结合。例如《万年青》中,在一段抒情的解说里配合着牧童的短笛声和寺院的钟声,而且剧本明确要求这段解说要轻轻地讲述。

第二,声音因素的有机结合,成为广播剧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广播童话剧《银光》,非常注意音响的运用,如鸟叫、犬吠、皇宫里的锣声等,成为剧中渲染情境、表现人物心情的重要因素。

第三,广播剧的时空突破了舞台的限制,甚至达到“海阔天空”的程度。

②戏剧的技巧性比较强

比如广播剧《开船锣》,表现的是汕头保安队抓住了两个汉奸,在当地审问怕惹出麻烦,因此决定将汉奸押解到广州去,可是在船即将离开岸的那一刻,竟有许多人前来为汉奸送行,闹得保安队的官兵都非常紧张,直到船开了,他们才算放下心来。该剧很巧妙地说明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汉奸的根底很深,后台很硬,发人深思,对社会问题揭露得很深刻。

《“七·二八”的那一天》塑造了一位充满爱国之心的小商人,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当他明白人们争相买鞭炮是因为中国军队打了胜仗,大家要祝贺,他竟然说什么也不卖了,要留着自己放,同时还拿出香烟、啤酒招待顾客。这一笔以小见大,表现了中国人民盼望胜利的心情是多么强烈。

20世纪40年代的广播剧,从剧情来看,有的比较注重细腻的心理展现。这一点,是人们对广播剧的特性、对广播剧表现对象方面的特点有所认识之后,才这样选择的,是对广播剧艺术规律的摸索逐渐深入的结果。如广播剧《银光》最后一段情节的心理表现就是很细腻的。

同类推荐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百岁隽语

    周有光先生一生工作有三个阶段:五十岁前是金融工作,期间也教书;五十岁后,是语言文字工作;八十五岁之后是研究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理念是:“语言使人类有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有别于野蛮,教育使进步有别于落后。”这三句话可说是他生命的纲领,核心是启蒙。而作为启蒙思想家,第三阶段无疑是最亮的亮点。因为,还在延续的第三阶段,老先生已经达到了横扫中外,贯通今古的境界,并且仍在扩展和提升。他的历经前清、北伐前民国、北伐后民国、人民共和国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厚重的知识结构,加上惊人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效果,经过疏理、锤炼、融合、升华,使他当之无愧,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常用熟语由来

    常用熟语由来

    本书收集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习惯语和歇后语等形式的熟悉词语近300条,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等为依据,介绍其出处、原意、变化等来龙去脉,还有相应的典故、趣闻、故事、传说等。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 白雪公主的翅膀

    白雪公主的翅膀

    文铭离开了曾经生活的地方来到了陌生而又熟悉的故乡,在这里他遇见了童时的玩伴,依旧那么美丽。回来后的他愿做白雪的翅膀,为了这位心目中的公主而奋斗,而努力,一起度过了痛苦并着乐的高二并相互爱慕,但命运弄人,导致两人分隔两地。六年后两人再次相聚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近十年的历经沧桑,他们终究换来什么样的结果,大家拭目以待。
  • 长生之始

    长生之始

    长生不死,青春永驻,人类的终极梦想宇宙中两个文明的战火波及到了地球,这让地球遭受到危机的同时看到了机遇。
  • 军花灿烂——令狐东方

    军花灿烂——令狐东方

    东方不败和令狐冲谈恋爱?任盈盈嫉妒成魔?校园,网游,军婚,一起来!现代版《笑傲江湖》,乐天疯狂!
  • 我的冰山美男

    我的冰山美男

    “萧雨辰!!!”“到,在呢,没死!”“萧雨辰,别给我嬉皮笑脸的,你要再不起床,你的平板就没了哈。”
  • 海明武神

    海明武神

    也不知是前世跟她有缘,还是今生跟她有约……也不知是一见钟情,还是命中注定……总之,这一刻,海明竟然……竟然爱上公主……从此,他踏上了惊险的旅程,只为取公主妻。因为,公主是他的宿命。
  • 真动九天

    真动九天

    真元之气,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道教谓之“性命双修”所得之气,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在黑狐的这本小说世界里,没有霸道无比的斗气,也没有华丽徇烂的魔法,有的,仅仅是不断突破的真气之路!想知道修炼到巅峰境界的真气具有何种威能嘛?那还等什么,快快来到我的真气世界吧。
  • TFBOYS之十年时年

    TFBOYS之十年时年

    当我再次遇见你,已是十年后,你下台,走进后台,我跟上去“你是我的心上人,也会是我枕边人,将来会是我同棺人”你终于,回抱我,原来,只是梦,三年前,七年后,我们对不起你们…
  • 大营救:抗战时期营救美军飞虎队大行动

    大营救:抗战时期营救美军飞虎队大行动

    本书是作者在过去十多年从事军史编纂工作中,跑遍皖南、淮北等地,采写的当年新四军、抗日游击队以及人民群众营救美军5起飞机失事、救出20名美军遇难飞行员的纪实。作者细腻描写了每一次营救,以及参与营救的新四军战士、游击队员、人民群众的英勇无畏。全书充满传奇色彩。
  • 签颜倾华

    签颜倾华

    美人心是,落花秋扇,满目填红残。她们如同花朵,风光一时,却也有凋零的一天。后宫这充满权、充满梦、充满恨的地方,到底又多了几多痴男怨女?在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之中,情义与权位谁又能同时拥有?昨日恩情随风逝,为何当初苦追寻?究竟是什么在一场场阴谋中暗潮涌动......
  • 太古神帝

    太古神帝

    少年问天深受焱火之毒噬体多年,于千年寒冰之上打坐祛除邪火,带着焱火之气的冰水滋养龙族所化的冰蚕,当他的生命受到威胁之时,冰蚕出手帮忙,二者融合为一体。自此,开启一段天才少年与臭屁龙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