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1200000003

第3章 诞生与发展(1)

时代的脚步迈入21世纪,中国的新闻媒体发展迅猛。国际新闻,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时段、报刊杂志的版面、互联网的页面,乃至新生的“手机报”的屏幕。仅报纸而言,专门刊载国际新闻的报纸不胜枚举。随意从街头报亭走过,报道国际问题的各种报纸就会赫然映入眼帘。

在中国报业群芳争艳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奇葩——《环球时报》——格外夺目。现在,让我们聚焦目光,回溯这份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报纸的创办背景和发展历程,分析它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展望它的愿景,感知它的力量。

第一节应运而生

一张报纸的创办离不开它的传播环境,环境因素对一个组织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所谓环境因素,是一个组织的外部和内部各种力量的组合,用系统的观点看,就是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1993年1月3日,《环球时报》的前身《环球文萃》诞生。创办这份报纸的初衷,一个朴素的说法是增加主办部门的奖金收入。然而,这份报纸以后的发展却远远超出包括创办者在内所有人的预期。现在,回过头来考察它的创办背景,不仅要看其表层缘由,还要进一步探析其深层原因。简言之,《环球时报》的创办,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共同孕育而成,是需要性和可能性的统一。

一、中国人了解世界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格局被打破,伴随世界格局转换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复杂矛盾与冲突,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时,多数中国人对国际风云的感知十分有限,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知之不多。中国人迫切需要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市场经济风行全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加速接轨。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国家可以封闭、外部世界的变化对人们的切身利益影响不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世界的变化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利益,甚至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市场经济的推行,中国社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寻找商机,发展事业。信息闭塞、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的国人,渴望通过媒体了解世界,了解国外正在流行的新鲜知识和先进经验,了解异国风俗习惯和他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为跃跃欲试的闯荡,为今后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寻求指导和帮助。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带来了政治、经济领域的深刻变化,带来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承载上述变化的传播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传播方式,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政治主体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同时并存的格局,伴随其中的是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当更多的普通中国人萌生了了解外界信息的愿望,当人们所需求的信息来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传播方式——其间的桥梁和纽带——决定着信息的通晓、畅达。此时,用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语言体系来传递那些被视为专业、深奥的国际新闻(包括世界知识),无疑会大大拓展国际新闻的读者市场。而通俗中不乏高雅情趣的追求,在雅俗共赏的阅读中实现对各个层次读者的覆盖。

《环球时报》的诞生,契合了国际国内的各种变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的影响,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迫切了解世界形势、国际新闻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二、媒介竞争国际化的需要

《环球时报》创办之前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报道,量少面窄时效差。无论报纸版面,还是广播电视节目,为国际新闻报道提供的空间和时间非常有限。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新闻联播》最后几分钟的国际新闻报道,多少年来一直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少数窗口之一。一些偏爱国际新闻的观众甚至可以不看节目前20多分钟的国内新闻,而决不放过节目最后几分钟的国际报道。对他们来说,这短短几分钟的国际新闻报道,弥足珍贵。

国家电视台的国际新闻报道量尚且如此,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匮乏程度可见一斑。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以国际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基本上都是以编译外电、外稿为主,如《参考消息》。显而易见,在中国国际新闻报业市场上,缺乏一份以自采新闻为主打的报纸。

世界范围内,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媒介之间的竞争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紧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苏联解体后,《美国之音》减少了对东欧一些国家的宣传力度,增加了对中国的播出时段。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国际传播环境,依然是西方媒体数量多、影响大、辐射力强。面对“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国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的声音亟待加强。

中国媒体应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舆论场上努力占领制高点,有力并有效地发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声音,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

三、《人民日报》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中国三级党报格局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具有长期积累的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人民日报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在内部尝试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这一时期的改革形态主要是内向型,即在报社内部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人民日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创办了《环球时报》等若干子报,目的是对母报进行适当补充和延伸。

《人民日报》在国际问题宣传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传递国际信息,评介世界时事,发表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解释中国党和政府的对外方针政策,以重大的动态性新闻和言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庄重严肃的报道风格。但由于版面篇幅所限,国际报道的题材受到较大制约,对一些重大事件难以进行充分和深入的报道。此外,长期形成的报道风格在短时期内也难以改变,不能适应更多读者的口味。这样,一方面报纸的国际报道领域需要拓展,另一方面读者对国际报道内容和形式有着多样化需求。因此,加强国际报道已经成为一种强烈的趋势,创办一份以国际新闻报道为主的子报,呼之欲出。

创办《环球时报》之前,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许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当时人民日报国际部订有70多种外报外刊,是国内拥有外报外刊最多的媒体部门之一,但是每天去查阅资料的人寥寥无几,采用资料内容的更是凤毛麟角。从采写力量看,人民日报国际部有33个驻外记者站,驻外记者都有很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他们是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记者,是熟知天下大势、洞悉国际风云的专家,不仅对当地情况相当了解,对驻在国语言的运用也非常自如,由于为《人民日报》国际版供稿,能够发表的稿件十分有限,在完成了报道任务后,还有很多能力、精力放空。

报社的运行机制改革后,人民日报下属各部门人员的奖金由部门负责解决。然而,国际部较穷,发不起奖金。一方面记者们有劲使不完;另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收入比较低。穷则思变。为了增加国际部员工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待遇,创办一份新的国际新闻报纸,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有重要的资源保证。当然,无论如何,当时作出这个决定还是需要创办者的勇气和智慧。经过认真考察和充分论证,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决定由人民日报国际部负责推出这份新的报纸,国际部驻外记者兼做这张报纸的特派记者。

从此,国际部的驻外记者有了一个新的创业平台。他们的个人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可以无所顾虑、名正言顺地为自己的报纸写稿,可以通过劳动得到更多的报酬。由于《环球时报》文章采用率高,记者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业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适应不同报纸的写作风格。在骄人业绩和高额稿酬的双重激励下,驻外记者的工作热情和业务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有效的开发,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空前提高。

依托《人民日报》的权威背景,整合各种新闻资源,利用驻外记者这一独有的优势资源,从诞生之日起,《环球时报》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注定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可以有所作为,终将开辟出一片令人惊羡的新天地。

第二节发展历程

《环球时报》创刊以来,一直根据形势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读者的需求,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

一、1993—1997年:实现向以时政新闻报道为主的转变

《环球时报》前身为《环球文萃》,4开8版,每周一期。创刊当年,主要以报道国内外热点人物为主,将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新动向,以及英国、日本等国的王室生活搬上版面,呈现给读者。红火之中,报纸的发行量逐渐增大,很快就达到了15万份。

1994年,《环球文萃》的视野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相继创办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栏目,“环球大特写”、“史海回眸”、“异国风情”、“热点追踪”、“名人秘闻”、“奇闻轶事、”“明星档案”、“天下大势”、“话说国外”、“生意经”、“衣食住行”等,追求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为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一年,《环球文萃》被全国民间文摘研究会评为“最畅销和最受读者欢迎的周末报纸”,“全国被转载率最高的十佳报纸”。

1995年、1996年,讲究时效的突发性国际新闻开始登上报纸头版。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地区读者最喜爱的报纸”,《环球文萃》名列前茅。

1997年1月5日,《环球文萃》正式改名为《环球时报》,由原来的4开8版扩为4开16版。名称的更换、版面的扩充,标志着报纸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不仅视野纵览天下,还要强调新闻性和时效性,把重心落在时事报道上,显示了办报者要将这份报纸做大做强的勃勃雄心和长远考虑。

从1993年的创刊到1997年的改名,《环球时报》跨出了发展的第一大步,实现了由人物新闻、社会新闻报道为主,向以国际时政新闻报道为主的转变。

二、1998—1999年:二次扩版,时政新闻带动了发行大发展

《环球时报》1997年第一次扩版后,社会效果良好,影响日益扩大。读者纷纷建议:报纸需要扩版,进一步增加信息量。1998年3月,报社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读者调查,结果82.7%的读者支持扩版。

1999年1月1日,《环球时报》扩为24版,改变了过去一直采用的红、蓝、绿轮流套色印刷的模式,将封面、封底及中间两版改为彩色印刷。

《环球时报》创办初期,广告少,收入主要靠发行。当时国内报业市场流行低价销售,1元报纸也不在少数。为了在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环球时报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增加报纸信息容量,扩大经营规模,版面从16版扩充到24版,价格从1元提高到1.5元。这是具有高风险的改革动作。但是,由于有高品质的内容和强有力的营销做保障,他们成功了。

到1999年,《环球时报》把时政新闻作为报纸的主导内容。这一变化,带动了报纸的大发展。科索沃战争、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等重大事件发生后,《环球时报》及时、详细、全面地进行了报道,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反响,文章被国内外媒体大量转载或引用。发行量从1998年的44.5万份,激增到148.5万份。

从此,《环球时报》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确立了在中国国际新闻市场上的强势地位。

三、2000—2002年:改为周二报,日发行量最高接近200万份

1999年改版及报道取得的成功,在报业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不料,各种假冒的《环球时报》纷纷冒了出来,对报纸的生存环境和市场形象,形成强大的冲击。为了应对盗版报纸的冲击,维护报纸形象,巩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000年在周五版的基础上,推出了《环球时报》周二版(试行),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每期16版。

周二版面世后,很快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喜爱,首期发行量达到45万份。之后,持续上升。到2000年底,发行量达到了81万份。

试行一年后,2001年《环球时报》正式改为周二报,每周两期,都是24个版。两期报纸并驾齐驱,都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强调新闻背景的挖掘和深度报道。当年,期发行量达130多万份。美国“9.11”事件的追踪报道,使得期发行量一度达到199.6万份。

同类推荐
  •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

    对外报道策略与技巧

    在系统梳理我国对外报道业务变革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对外报道机构及其规制、对外报道的外部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并从实务操作层面探讨对外报道的方式、策略,内容采集与制作,信息加工与整理,对外报道的策划与组织,对外报道的受众策略及效果评价,网络时代对外报道业务的演进与变革等问题。
  •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教研感悟

    教研感悟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教学、教研工作中的所感所悟,有教学论文、教学随笔、课题报告、教学评价、教学分析等。选文围绕教育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学,教学质量评价,课题研究四大板块,集中展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热点、语文学科教学等的独特思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理论指导意义。
  •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本书纵观宋代私学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宋代私学整体发展入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 运用系统理论和实证分析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宋代私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办学人员和学生来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地域性差异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宋代私学对宋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私学发展的影响。
热门推荐
  • 我与总裁恋爱了

    我与总裁恋爱了

    她是一位珠宝设计师,他是周氏集团的总裁。两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谁知道,此生都将交给对方。愿执一人手,白首不相离。
  • 命运齿轮:给别人可惜了

    命运齿轮:给别人可惜了

    “素素想要我吗?”低沉沙略带沙哑的声音轻声呢喃的问道她听到后,点了点头,她想要时时刻刻的待在他身边。“那素素爱我吗?”他深邃闪亮的双眸与她对视。“爱”坚定的回答“有多爱,又会爱多久”他又轻声问道,双眼闪烁出凌厉的光芒。“西宸要多少爱,我就能给你多少爱。西宸要我爱多久,我就会爱多久,只要你要,我就能给你,也只给你”女子认真的说道,那双眼睛里面盛满了光芒。听到这样的回答,他的心开始剧烈的颤抖。连他自己都控制不住。那就一直都这样来爱我吧!用你的一生来证明给我看。多少年后,老槐树下的摇椅上。白发老爷爷轻轻抚摸着睡着老奶奶的白发说道:“谢谢你一直这么爱我,不曾变过。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 风云际会登天路

    风云际会登天路

    洛飞一个灵力尽失,又被未婚妻退婚的少年,偶遇药天宗的圣物魂,开始了新的传奇,家族阴谋让他们背井离家,学园行偶入神兵塚,为医亲人隐入宗门,比武会大展身手,为寻亲潜入天剑宗,抢美遭追杀,逃亡大陆,神岛生存会得家人下落,为报恩替人参加宗门大会,扮样貌偷入异门。。。父亲的下落,消失的八百年历史的真相,那传说中的第五大陆,神存在的背后是什么,一切切的真相都要靠他去寻找。
  • 只要你相信

    只要你相信

    陈晨和李小丹是相依为命的高中同学,高二那年陈晨早恋,而李小丹和自己暗恋多年的人继续无关痛痒的做着普通朋友,偶然的机会他们和另外一班的几个男生人成为很好的朋友,而之后陈晨的早恋并不顺利,已经成为好朋友的李骐骥在这个时候给予了陈晨最温暖的支持,李小丹也心生嫉妒。在高三高考时,一件误会让他们成为陌路,再也没联系。多年后,他们都已经毕业很多年,在C市,陈晨和李骐骥再次相遇,希望命运终于能够眷顾。
  • 我叫思洋

    我叫思洋

    很现实的成长篇青春轻小说,中学开始的生活,出生社会的各种经历,与两个女主角时有时无、若即若离的情感,充分体现出了现在社会的燥乱
  • 武乱天宇

    武乱天宇

    武者,以天地灵气为根基,练肌体,筑筋骨,受九九雷劫,逆天而行!
  • 逍遥少年修仙传

    逍遥少年修仙传

    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修仙少年,混迹于都市,开始了一段香艳的修仙之旅。“金宝,你爱我吗?”“这个---我很难回答。”“不嘛,我要你说。”“好吧,我爱大家。”
  • 五凌决

    五凌决

    我韩炎恒,将一步步踏上武道巅峰,背叛我之人我将负其一生,爱我之人我将护其一世!
  • 打动人心的98个推销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打动人心的98个推销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本书从推销员的基本技能和要求出发,以推销活动程序为线索规划内容,本着精炼理论、强化应用、培养技能的原则,主要阐释和解决推销实践中的98个具体问题。全书具有内容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案例生动丰富,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外读物,同时为需要职业推销员的企业提供了一本实用的员工技能培训资料,也为广大推销员提供了一本有益的自学用书。
  • 炮灰姐姐要逆袭

    炮灰姐姐要逆袭

    出身好地位高又如何,可惜她从出生就注定是配角。因为她有着史上最具有杀伤力的笑声,它一出现,就成功秒杀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