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1100000020

第20章 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1)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课题,能否解决好这些经济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作为2007-2008年的经济热点,通货膨胀问题被置于风口浪尖,成为政府、专家、媒体以及公众的注意力焦点。

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作为社会现象出现,社会学着重论述其社会学成因(如社会制度的、结构的及历史背景的成因),以及通胀对弱势群体,如老年人的影响等。在该领域中,经济本身不是目标,经济问题衍生出的社会问题才是其最终诉求,某种程度上,经济问题只是提供给社会学者的一个讨论的框架。现实层面上,媒体报道的舆论力量一直是重要的经济“干预”因素(如在食品及日用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上)。舆论学可以为研究社会转型期经济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即经济问题的媒介构建与影响力。

本章在议程设置理论框架之下探讨有关通货膨胀问题的现实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媒介议程的呈现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社会转型期有关通货膨胀问题的舆论引导现状。

第一节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现实呈现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情况下,市场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货币必要量,引起每单位纸币价值减少、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是一定时期内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率,即通货膨胀率。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等。

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一派认为较高的通货膨胀对应较高的经济增长,从而对应较低的失业率,失业率比通货膨胀更可怕;另一派则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不存在,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政策是不可取的,通货膨胀比失业率更可怕。

无论如何,通货膨胀的事实性后果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当和浪费,使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造成流通秩序紊乱,国际收支失衡,从而引起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曾如是描述通货膨胀,“这个世界上的头号窃贼。它不声不响地从寡妇、孤儿、债券持有者、退休人员、年金受益人、人寿保险受益人手中窃取财富。小偷、抢匪、贪官污吏等所掠走的财富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通货膨胀的祸害。”

一、我国2007—2008年通货膨胀问题的现实议程

2007—2008年我国出现了新一轮通货膨胀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价格现象,是经济运行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才会演变成社会问题,此时,通胀就成为社会议题并进入现实议程。

(一)通货膨胀进入现实议程始末

2007—2008年通货膨胀问题的产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问题初显

“进入今年(2007年)5月份以来,国内市场的猪肉价格突然出现了持续上扬的趋势。到5月下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白条猪肉每公斤平均批发价达到16.53元,较5月11日上涨了16%。商务部和各地政府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到6月份,各地猪肉价格开始回落并趋于平稳,然而这样的状况仅仅维持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当年6月底7月初,各地的猪肉价格再次开始上涨。7月4日,36个大中城市猪肉每公斤平均批发价上升到17.83元,到了7月11日这一价格又再次上升到18.57元。市民们开始纷纷抱怨:‘太贵了,涨得太快了’,‘上周才11元一斤,今天14元一斤’。进入7月份以来,猪肉的平均零售价已经多次刷新了历史纪录,而各地的猪肉价格还在继续上涨……”

这是2007年7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决策者说》栏目的开场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是2007年众多经济报道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热点现象:猪肉价格、CPI、房价、股市都在“涨涨涨”,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就是“穷人买不起猪肉,中产买不起房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2月22日发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7年CPI各季度平均同比涨幅逐步扩大,分别为2.7%、3.6%、6.1%和6.6%。我国经济在保持了5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显示,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各年CPI同比涨幅分别为:-0.8%,1.2%,3.9%,1.8%和1.5%。后,于2007年上半年开始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2.第二阶段:衡量指标

为什么说是新一轮通货膨胀?首先要从理论层面明确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CPI。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作为城乡居民购买支付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体现了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反映了居民家庭购买一般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是通过一组代表性消费品及服务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按年度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一般来讲,物价全面、持续地上涨即被认为通货膨胀发生。

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便会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济前景将变得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现实层面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确切地说,从3月开始,2007年各月CPI涨幅均在3%的通胀标志线以上。

而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3%”。

可见,2007年、2008年的年度CPI均已超过通胀指标,表明通货膨胀议题进入了现实议程。

3.第三阶段:问题发展

2007年的CPI同比上涨为4.8%,接近5%的严重通货膨胀指标,且涨幅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尽管通胀议题早已进入现实议程,但直至2007年第三季度,官方对于“防通胀”的明确表态才正式出现在中央权威媒体上。200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在“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十七大精神”专栏,刊载了署名文章,指出“要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防止通货膨胀,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2007年12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经济存在的过热风险和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压力,明确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至此,“通货膨胀”及其相关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官方用语中,通胀议题的现实性正式得到承认。

至2008年,CPI上涨5.9%,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1月7.1%,2月8.7%,3月8.3%,4月8.5%,5月7.7%,6月7.1%,7月6.3%,8月4.9%,9月4.6%,10月4%,11月2.4%,12月1.2%。可见,通胀压力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高峰。然而,尽管年度及多个月份的CPI已经超过严重通货膨胀的指标,从2008年5月开始,CPI上涨幅度却呈逐步回落态势,8月开始降到5%的严重通胀指标以下。

4.第四阶段:退出议程

2008年10月份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加深,CPI涨幅低于3%的通货膨胀指标。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9年的发展目标定调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至此,持续了大半年的“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目标告一段落,本轮通货膨胀基本结束,退出现实议程。次第而来的经济生活焦点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防止经济下行趋势。

综上,新一轮通胀成为社会议题、进入现实议程,时间跨度为2007年3月到2008年10月。在20个月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经通胀压力从显现(2007年3-6月,CPI涨幅开始持续保持在3%的通胀标志线以上)、发展(2007年下半年,此阶段第三季度、第四季度CPI同比涨幅分别为6.1%和6.6%)、增大(2008年第一季度,此阶段各月CPI同比上涨分别为7.1%、8.3%和8.5%,且涨幅呈上升趋势)到消减(2008年第二季度中期至第四季度前期,5月份CPI涨幅虽然仍在7.7%的高位,但已呈现稳步下降趋势,10月份后CPI涨幅回落至3%以内,本轮通胀结束)的整个过程。

(二)通货膨胀的现实议题

1.特征议题

围绕2007—2008年通货膨胀问题的特征,此轮通胀包括如下议题:

第一,以食品价格,特别是肉禽蛋价格、食用油价格等为突出表现的物价上涨。

如表4-1和4-2所示,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CPI上涨4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率达到83%,2008年食品价格上涨对CPI的拉动更大。

第二,历时短,从2007年3月到2008年10月,此轮通胀只持续了20个月。而改革开放以来前三次(1979—1981年、1985—1988年、1993—1995年)的通胀,均持续了3年左右。

第三,抑制通货膨胀与防止通货紧缩前后衔接,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调整对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受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波及,自2007年底开始执行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成效明显;但在三个季度过后开始松动,对未来经济下行的担忧占据上风,由于出口下降,随之导致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又成为新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然而,尽管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通货膨胀压力的减小,长远考虑,决策者仍需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

同类推荐
  • 欧盟层面家庭政策研究

    欧盟层面家庭政策研究

    本书详细分析了家庭政策在欧盟层面的发展脉络、决策机制、运作模式与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政府问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对欧盟层面家庭政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推断,得出了欧盟层面的家庭政策已经在最低水平模式上启动并将继续维持下去的结论。
  •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本书从美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谈起,探索美国人为何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如此敌对的态度,美国政治文化为何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本书还纵论美国在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之后的反共主义如何表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之中,指出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在国力强盛的状态下,在对手的意识形态诉求也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则在外交中强化意识形态色彩。
  •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巨大发展。2008年12月18日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论坛。
  • 科学决策的边界

    科学决策的边界

    转型期中国的决策者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诸如社会调节阀失控、利益诉求多元、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公共舆论渠道增加、决策主体公信力下降,等等。这些挑战给科学决策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科学决策的边界》以有限理性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决策主体、决策过程在转型期的新变化,阐述了制度和结构、目标和注意力、组织心理和文化、信息、时间压力、外部环境几大因素造成的决策边界。通过理论关怀决策实践,向转型期中国决策者建言。
  • 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主脉,以对问题的坦诚关注与直率揭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对教育理念的自我审视、自我追问中,作思想道德教育活力的追寻,在对思想教育中的诸多观点、疑点、盲点、争议点作深度剖析、理性甄辨中,作激活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的求索,其意在于热切呼唤教育者从权威世界走向对象世界,从理念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以自己的博大胸襟与开放视野,提升自己正视问题的勇气与破解问题的智慧,从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意蕴与社会强力,一展理论创新的锐气和思想开放的清新,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时代俱进的时代风采。
热门推荐
  • 生化战神King

    生化战神King

    公元2167年,因翡翠剂引发的僵尸危机遍布全球,世界各地不断沦陷,人类要灭绝了吗?不!我们是高智慧物种,为何要怕那些行尸走肉!?战!
  • 百年守爱

    百年守爱

    民国五年他留学归来一见钟情爱上她,却不料事事难测,一朝殒命,她甘愿孤独守候百年,只为圆他的梦想
  • 逆凤寻仙

    逆凤寻仙

    还未成长起来就被打落凡间,的贵人相助,留下一线生机!落入凡间化为凡体,在修仙的不归路上直登顶点!
  • 我们只是想复个仇

    我们只是想复个仇

    几个妹子为了复仇:浪校园、开公司各种炫富、勾搭美男、报复女配……最后抱得美男归,让身边一众小姐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本文采用玛丽苏复仇题材,但内容略微有些不同,女主们有时逗比,欢迎来撩』——不正常简介——某岚冲出房门:“卧槽卧槽,你们几个居然不叫我起床!”某汐淡定地吃着午餐:“……”某恬忍不住开口:“姐,司徒姐夫没叫你?”某岚⊙_⊙:“昨晚我好像把他送到某攻床上去了。”某汐依然淡定:“嗯,他在我哥那儿……”
  • 冒牌阔少炼成记

    冒牌阔少炼成记

    凌源是绝世门独家传人,懂点医学,会点武功,无意中冒牌了凌家少爷,融入现代社会,但是这个家族却危机重重,且看我们主角的冒牌人生如何霸气冲天。
  • 绝色摄政王:第一盛宠

    绝色摄政王:第一盛宠

    翻手为云,覆手为天。江左有梅郎,邢国有九幽。前世,她轻而易举猜透人心,却死于非命。重生,她是女流之辈,却是人人望而不可及的摄政王。看她玩天下于手中。
  • 咒枣记

    咒枣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呐谁,请許我一世承诺!

    呐谁,请許我一世承诺!

    请你记住我说过的,“如果有一天,我的放手可以过得更好,哪怕会很痛,我可以放手成全你。”
  • 谁的新娘礼服

    谁的新娘礼服

    小时候我们总梦想着未来有一天会结婚,穿着美美的新娘礼服,挽着心仪的白马王子走进婚礼礼堂······相信很多小女生都有这样的美梦。但如果这样的梦想提早到来,忽然一个装着新娘礼服的包裹送到你面前时,你会作何感想?是惊喜,还是惊吓?
  • 《当橘子遇上包子》

    《当橘子遇上包子》

    “你叫包子?”小橘子含着指头,模糊不清地发问。“嗯,”小包子煞有其事地点了点头,秀气的眉头微微一皱,随即又松开,嘴角上扬,道“他们以前叫我馒头,不过我嫌不好听,就改成了包子。”“可是,包子和馒头区别很大呀,包子是有馅的,而馒头没有。”小橘子侧着头想了想,认真地说。“对哦,”小包子摸了摸略显圆润的下巴,一脸严肃地回答“那我得回去再问问他们。”